您的浏览器禁用了JavaScript(一种计算机语言,用以实现您与网页的交互),请解除该禁用,或者联系我们。[国金证券]:政策周报第12期:人口的转变:生育率“洼地”有哪些? - 发现报告
当前位置:首页/宏观策略/报告详情/

政策周报第12期:人口的转变:生育率“洼地”有哪些?

2024-02-28赵伟国金证券D***
AI智能总结
查看更多
政策周报第12期:人口的转变:生育率“洼地”有哪些?

作为影响经济增速与发展模式的关键变量,全球人口发展现状如何?基于生育率视角系统梳理,可供参考。 一问:如何理解人口转变理论?基于经济、社会制度等因素解释人口再生产模式的转变 全球人口发展至今,学术界先后三次提出人口转变理论,用以描述人口再生产模式的转变。经典人口转变理论把工业化发展时期与人口再生产类型匹配,将“人口转变”的原因解释为,工业化带来了更好的医疗条件,降低了人口的死亡率,且城市化发展改变了传统社会生活方式,个人主义得到发展的等。 第二次人口转变理论则关注到生育率持续下降背后的社会制度和文化观念等因素。第二次人口转变理论指出,劳动参与率提升增强女性经济地位,高等教育发展亦使女性更加注重自我价值的实现;随着配偶关系越来越趋于平等,女性初婚年龄上升、生育行为选择多元和生育年龄推迟等因素均推动生育率持续下降。 “总和生育率”是描述分析生育率的常用指标,其中,人口更替水平生育率和总和生育率警戒线概念被普遍提及。总和生育率由某个时期15-49岁的女性的分年龄生育率的加总得出,表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女性在育龄期间生育子 女的平均数。国际上通常认为总和生育率1.5左右是一条“高度敏感警戒线”。 二问:全球生育率现状如何?全球人口发展进入低出生率、低死亡率和较低人口增长率阶段 2021年全球人口发展进入低出生率、低死亡率和较低人口增长率阶段。1950年代,全球人口快速增长,人口增长率由1950年的1.73%提升至1963年的2.27%、达到人口增长率峰值。此后六十年中,全球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增长率均呈现持续下滑态势,2021年为1.69%、0.88%、0.82%、分别较1963年回落2.05%、0.60%、1.5%。 从人口增速看,1960年代中期以来,东亚、东南亚地区,中等偏上收入国家人口增长率降幅居前。1963年,中等偏上收入国家人口增速达2.8%峰值,此后快速回落,2021年中等偏上收入国家人口增速为0.23%、仅略高于高收入国家的0.16%。与之对应,东亚和东南亚地区人口增速2021年仅0.2%、较1963年峰值下降近2.7%。 中等偏上收入国家人口增速下滑主因生育率拖累。1963年以来,中等偏上收入国家总和生育率加速下滑,由1963年的6.3下滑至2021年的1.52、接近低生育率“警戒线”,亦低于同期高收入国家的1.56。对应地,2021年东亚和东南亚地区总和生育率仅1.5、为世界最低水平,较1963年的6.4峰值下降明显。 三问:生育率“洼地”有何特征?经济发展较为发达,女性受教育程度较高、劳动参与率较高等 分发展程度看,当前全球总和生育率“洼地”集中于发达、高收入国家;分地区看,东亚、南欧等地区总和生育率处于最低水平。2021年,发达国家及高收入国家总和生育率处于最低水平,分别为1.52、1.56,低于2.1人口更替水平;分地区看,2021年欧洲国家总和生育率普遍较低、平均为1.50,东亚地区国家总和生育率最低、近1.17。“经典人口转变理论”或可部分解释欧洲及东亚地区较低的总和生育率。2021年,韩国、新加坡、中国等和部分群岛地区总和生育率较低,均低于1.5的低生育率“警戒线”;其中,韩国和中国香港总和生育率甚至不到1。究其背后原因,依据“经典人口转变理论”,较高的人均GDP、较长的平均预期寿命和较高婴儿存活率等或可部分解释。 依据“第二次人口转变理论”,生育率的持续下降受到社会制度和文化观念等因素影响。各国2021年数据显示,女性受教育年限越高,总和生育率普遍越低;亚洲地区样本数据显示,其总和生育率亦受育龄女性结婚率、女性平均生育年龄等婚恋因素以及女性受教育年限、女性劳动参与率等女性发展因素影响。 风险提示:国际经济形势变化超预期,人口增长不及预期。 内容目录 1、人口的转变:生育率“洼地”有哪些?4 1.1、一问:人口转变理论的背后?4 1.2、二问:全球人口发展现状如何?5 1.3、三问:全球生育率“洼地”的特征?7 2、政策跟踪10 2.1、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四次会议:推动新一轮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10 2.2、证监会召开系列座谈会,沪深交易所加强量化交易监管11 2.3、激发民间投资活力:发改委就中央预算内资金公开征求意见12 2.4、稳地产: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加速落地12 风险提示13 图表目录 图表1:三次“人口转变理论”4 图表2:经典人口转变理论的四个阶段5 图表3:低生育率的三种自我强化机制5 图表4:世界人口发展情况5 图表5:世界总人口数及预测5 图表6:世界不同收入水平地区人口分布6 图表7:世界不同地区人口分布6 图表8:世界不同收入水平地区人口增长率6 图表9:世界不同地区人口增长率6 图表10:世界不同收入水平地区总和生育率7 图表11:世界不同地区总和生育率7 图表12:发达国家及高收入国家收入总和生育率较低7 图表13:当前,欧洲与东亚地区国家总和生育率较低7 图表14:2021年世界总和生育率较低国家(地区)8 图表15:各国(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与总和生育率8 图表16:各国(地区)人口平均预期寿命与总和生育率8 图表17:各国(地区)婴儿死亡率与总和生育率8 图表18:部分国家(地区)男女性别比与总和生育率9 图表19:部分国家历年男女性别比与总和生育率9 图表20:各国(地区)育龄妇女已婚率与总和生育率9 图表21:各国(地区)女性平均生育年龄与总和生育率9 图表22:各国(地区)女性受教育年限与总和生育率10 图表23:各国(地区)女性劳动参与率与总和生育率10 图表24:历次中央财经委员会会议议题11 图表25:近期资本市场相关政策频出11 图表26:近期发改委发布中央预算内投资支持民间投资意见稿12 图表27:春节后城市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加速落地节奏12 图表28:人民银行、金监局发文支持住房租赁市场发展13 图表29:多地政府或亲自下场,或鼓励国有企业批量购入商品房13 1、人口的转变:生育率“洼地”有哪些? 1.1、一问:人口转变理论的背后? 全球人口发展至今,学术界先后三次提出人口转变理论,用以描述人口再生产模式转变。经典人口转变理论(即“第一次人口转变”理论)主要描述人类历史上人口再生产类型的演变特点,并对死亡率和出生率的下降寻求合理解释。第二次人口转变理论则不仅仅局限于生育率的特点及其解释,而是更加广泛的涉及婚姻、家庭、居住安排等方面的观念和行为的变化以及其背后的社会和文化力量。第三次人口转变则更关注发达国家中的低生育率和高迁入率带来的人口种族结构的变化或转变(石人炳,2012)。 经典人口转变理论及第二次人口转变理论或对理解全球人口增长放缓、生育率普遍下滑等现象帮助更大。经典人口转变理论,基于进入工业化时代后,西欧和北美的人口死亡率和生育率的持续下降现象提出。经典人口转变理论把工业化发展时期与人口再生产类型匹配,将“人口转变”的原因解释为,工业化带来了更好的医疗条件,降低了人口的死亡率;且城市化发展改变了传统社会的集体、家庭基础生活方式,个人主义得到发展等。虽然不同学者关于人口转变阶段存在不同的划分方式,但总体上看,人口转变均为从前现代社会的高生育率、高死亡率、低人口增长率逐渐转变为现代社会的低生育率、低死亡率、低人口增长率的过程。 第二次人口转变理论则关注到生育率持续下降背后的社会制度和文化观念等因素影响。1960-1970年代,随着西欧、北欧等国生育率持续下降,第二次人口转变理论应运而生。第二次人口转变理论指出,劳动参与率提升增强其女性经济地位、高等教育发展亦使女性更加注重自我价值的实现,随着配偶关系越来越趋于平等,女性初婚年龄上升、生育行为选择多元和生育年龄推迟等因素均推动生育率持续下降。相较于经典人口转变理论,第二次人口转变理论将社会制度、婚姻家庭和观念变化等社会和文化因素纳入了生育率研究的概念框架。 概念 代表学者 主要内涵 相关经典文献 第一次人口转变理论— —人口数量维度 汤普森(1929)——人口转变概念提出者 兰德里(1934)——人口发展分为三个阶段 诺特斯坦(1945)——第一次人口转变概念提出者 背景:西欧、北美的人口死亡率和生育率的自进入工业化时代后持续下降.转变特征以及原因:汤普森对应工业化前后发展时期该理论把人口再生产类型区分为三个主要阶段分别为(1)“高出生、高死亡、低增长”阶段(2)“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长”阶段以及(3)“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三阶段转变原因,工业化带来了更好的医疗条件,使得健康状况得到改善,降低了人口的死亡率;工业化伴随的城市化消解了传统社会的集体、家庭为基础的生活方式,个人主义得到发展,此外理性和世俗观念的发展使得生育率下降。定义:虽然关于人口转变的阶段不同学者存在不同的划分方式,但纵观不同的划分方式,第一次人口转变即为从前现代社会的高生育率、高死亡率逐渐转变为现代社会的低生育率和低死亡率的过程。 1.Population:ThelongView(Notestein,1945)2.Population(Thompson,1929)3.TowardaRestatementofDemographicTransitionTheory(Caldwell,1976)4.DemographicTransitionTheory.PopulationStudies3:361-387.(Kirk,D,1996)5.人口转变:一个可以无限拓展的概念?(石人炳,2012) 第二次人口转变理论— —生育率变化背后的社会和文化力量 范德卡和莱萨赫(1986) 背景: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欧洲尤其是西欧和北欧一些国家的生育率开始降得非常低,甚至已经降到1.5以下水平。特征以及原因:范德卡和莱萨赫(1987)认为,第二次人口转变始于20世纪60年代后期的许多西欧和北欧国家,它揭示长期持续的人口制度的变化正在进行中,这种变化与家庭生活和孩子价值的转变紧密联系在一起,并以传统家庭作为一种制度的弱化为标志,生育率降到更替水平以下为标志。定义:第二次人口转变与第一次人口转变一样都有生育率显著和持续的下降的特征,但背后的原因迥异。故从原因来看,第二次人口转变可以粗略定义为新出现的社会和文化力量方面原因所导致的生育率持续下降。 1.Europe'sSecondDemographicTransition(VandeKaa,D.J.,1987)2.Ready,Willing,andAble:AConceptualizatioofTransitionstoNewBehav-ioralforms(Lesthaeghe,RandC.Vanderhoeft)3.“欧洲第二次人口转变”理论及其思考(蒋耒文,2002) 第三次人口转变理论— —人口种族构成维度 科尔曼(2006) 背景:除美国以外的所有工业化国家的时期总和生育率在更替水平以下,在西欧,低生育率已经持续了几十年。与此同时,西欧和美国的迁移人口自从20世纪50年代以来有很大的增加,2001年,基于12个国家的调查,流入西欧的人口有160万人,流入美国的人口有106万。定义:科尔曼(2006)把在欧洲和美国正经历的、因为其他民族人口的高迁移水平加上本民族持续的低生育率而造成这些国家人种结构“迅速和永远的改变”称为第三次人口转变。 ImmigrationandEthnicChangeinLow-FertilityCountries:AThirdDemographicTransition(Coleman,2006) 图表1:三次“人口转变理论” 来源:相关文献,国金证券研究所 “总和生育率”是描述分析生育率的常用指标,其中,人口更替水平生育率和总和生育率警戒线概念被普遍提及。总和生育率由某个时期15-49岁的女性的分年龄生育率的加总得出,表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女性在育龄期间生育子女的平均数。人口更替水平生育率则是假设死亡率保持不变且净移民为零的情况下,可维持人口水平不变的总生育率;由于人口更替水平生育率受出生性别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