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浏览器禁用了JavaScript(一种计算机语言,用以实现您与网页的交互),请解除该禁用,或者联系我们。[毕马威]:2024年中国银行业展望报告 - 发现报告
当前位置:首页/行业研究/报告详情/

2024年中国银行业展望报告

金融2024-01-01毕马威华***
AI智能总结
查看更多
2024年中国银行业展望报告

行稳致远 振策登高 2024年中国银行业展望报告 2024年1月 kpmg.com/cn 目录 引言03 扬帆起航:创新发展篇07 1.科技金融:驱动商业金融与政策金融创新结合08 2.ESG金融:构建和落实可持续金融战略11 3.普惠金融:数字化能力促进高质量发展14 4.养老金融:构建以客户为中心的综合服务生态圈16 5.金融业开放:政策利好外资积极布局中国市场19 勇攀高峰:转型重塑篇21 6.数字化与大模型应用:催化“未来银行”迭代发展22 7.财务职能重塑:赋能战略决策支持24 8.资本新规:驱动商业银行资本计量精细化水平提升26 9.资产负债管理:结构优化和司库转型28 10.理财内控:通过强化内控推动管理能力提升30 11.网络安全:管理和技术双管齐下32 12.BEPS2.0:全球反避税规则的演进及影响34 砥砺前行:风险前瞻篇36 13.操作风险管理:以整合的框架应对风险挑战38 14.信用风险管理:以数智化分析助力风险把控41 15.市场风险管理:价值创造与实质风险防控43 联系我们45 引言 32024中国银行业展望报告 张楚东 合伙人 毕马威亚融太业区主及管 陈少东 毕审马计威主中管国合金伙融人业 史剑 毕主马管威合中伙国人银行业 对中国银行业而言,刚刚送别的2023年是值得纪念和意义非凡的一年,很多事件都能写入中国银行史:国家金融监管总局成立、《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 法》发布、农信系统改革加速、多家银行营收出现下滑、净息差创历史新低…… 为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2023年底的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明确了金融工作目标任务、谋定了发展路线图。展望2024年,我们认为如下银行业的发展趋势值得关注。 宏观经济提质换挡,为银行业务转型发展提供新机遇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2024年宏观经济的主要任务是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持续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全面深化改革开 放,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统筹扩大内需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统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切实增强经济活力、防范化解风险将是宏观经济政策的主要目标。 中央金融工作会议也对应地提出优化资金供给结构,金融机构做好科技金融、 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的要求。政策支持和金融资源配置的方向必将更多聚焦在促进科技创新、先进制造、绿色发展和中小微企业发展,支持扩大内需提振消费,这些领域为2024年银行业务转型发展提供了大量的新机遇。 稳外贸、稳外资,推进人民币国际化,保持外汇市场和人民币汇率基本稳定是宏观经济和金融政策的重要目标。中央金融工作会议也提出要着力推进金融高水平开放,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中国将进一步加大国内市场的开放力度。展望2024年,一方面外资金融机构对中国的发展抱有信心, 看好中国市场的发展机遇,预计2024年将持续加码中国市场;另一方面内资银行也需要积极探索走出去,把握国际业务、跨境金融的业务增长机会。 李砾 毕业马研威究中心金合融伙行人 支宝才 毕业合伙战人威略中咨国询金主融管 2024中国银行业展望报告4 告别规模增长驱动时代,高质量发展成为战略共识 为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精神,2024年初的央行工作会议确定了全年的以稳为主、灵活适度、精准有效的货币政策基调,在保 持流动性合理充裕的目标下,注重新增信贷均衡投放,并进一步优化信贷结构。虽然市场对2024年社会融资规模有保持较快增长政策预期,但信贷在新增社会融资的比例将下降,毕马威预计全年新增的信贷规模将保持2023年的水平。 银行业整体信贷规模延续低速增长、息差持续收窄,加之资本补充难度越来越高,也宣布银行业告别了过去几十年多数靠规模增长驱动的发展模式,短期“以量补价”、“快速做大分母稀释分子”等发展手段不再奏效。高质量发展将成为银行的战略共识,银行的领导者更重视规模、收益和风险的平衡, 围绕提升客户经营能力、优化业务结构、提高资本使用效率、降本增效、风险“降旧控新”等关注中长期发展质量的举措将成为银行的战略工作重点。 商业银行利差继续收窄,营收增长和盈利能力承压 2023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持续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促进社会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我们预期2024年银行资产端收益率下行趋势仍将延续, 同时受到银行理财增速放缓、保险基金代销佣金下调,以及减费让利政策的影响,商业银行的非利息收入增长也面临挑战。总体来说,2024年商业银行整体营收增长承压,预计相比2023年更多银行的营收将出现负增长。 在负债端,2023年银行存款利率经历了三次集中下调,但是受困于银行市场 竞争、流动性需求、存款优先经营惯性,以及存款定期化趋势的影响,存款利率下降幅度远低于资产端收益率下降的幅度。预期2024年在流动性充裕的大环境下,银行负债端的成本压力将有所缓解,但仍不足以抵消资产端收益率下行的压力。 因此,虽然商业银行净息差在2023年降到了历史新低,我们预期净息差在2024年仍将继续收窄,但收窄的速度预计比2023年会有所放缓。 52024中国银行业展望报告 银行业总体资产质量可控,但风险化解任务仍然艰巨 2 在国际银行业,2023年出现了“黑天鹅”——硅谷银行几乎“一夜之间”破产1,持续经营了167年的瑞士信贷银行陷入流动性危机,被瑞银集团整合。在国内,中央政府、监管机 构会同有关部门和地方打了一场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攻坚战,房地产、地方债务、金融机构、中小银行等集中、紧迫和全局性的风险得到有效处置,从宏观金融数据和银行披露的不良率等指标来看,金融风险整体收敛、总体可控。 2024年银行业化险任务仍然艰巨。从整体上看,多年累积的房地产、地方债务、金融风险 的化解仍然需要一个过程,特别是房地产领域仍然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需求疲软,信心不足,市场销售仍处于下行区间。从局部来看,由于经济发展水平和结构的差异,各地经济的复苏程度和风险特点也存在较大差异,北方和中西部的部分省份的银行存量信贷资产风险仍存在恶化的可能。从不同类型的金融机构来看,中小型银行机构风险也是中央金融工作会议中要求重点关注的领域。 在风险管理领域,另一件值得关注是《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金规〔2023〕9号】 (以下简称“资本新规”)将于2024年1月1日正式实施,标志着巴塞尔协议III在中国正式出台,将为中国银行业翻开风险管理新篇章。资本新规的出台为广大商业银行推行集约化、 精细化资本管理提供了“正向”激励机制和重要抓手,将有力驱动商业银行提升风险管理能力。 数字化和信息科技投入继续加大,效能释放受到关注 近年来银行业不断加大在信息科技和数字化领域的投入,银行产品和服务的线上化和自动 化水平、数据智能的应用范围和深度都有巨大的进步;银行业自身的科技和数字化人才占比也逐年提升。从机构角度来看,不仅大中型银行持续重视数字化能力提升,中小型区域性银行对信息科技和数字化转型的重视更是前所未有。 从整体上来看,中国银行业整体数字化转型基本完成了从0到1的阶段,未来将更多关注从1 到N,也就是数字化的效能释放,利用数据智能驱动银行业务模式的转型升级。银行的管理者和员工已经不满足于停留在信息系统的线上化和自动化带来的效率提升和成本节约,更关注如何发挥正在不断积累的数据资产的价值,提升分析和洞察水平,并直接赋能效能的提升。不仅直接驱动业务增长营销和客户运营受到关注,风险管理和运营等降本提质的领域也将成为新的价值点。 1美ht国tp硅://谷ww银w行.x破in产hu市an场et担.c忧om危/w机o蔓rl延d/,20新23华-0网3/,112/0c2_312年131月731712日00,.htm 2瑞03银/2集0/团c_以113209亿44瑞51士46法.h郎tm收购瑞士信贷银行,新华网,2023年3月20日,http://www.news.cn/2023- 展望2024年,中国银行业将肩负着支持宏观经济政策落地、支撑实体经济发展和同步加速自身业务高质量发展转型的多重使命,银行需要准确定位,坚定信心,先立后破,稳中求进,在稳健经营中谋转型,在主动转型中求发展。 扬创帆新起发航展篇 国银行业展望报告 82024中 01 科与技政金策融金:融驱创动新商结业合金融 黄金融艾科舟技 主管合伙人 刘金融佳业审计服务 高级经理 引言 随着科技创新的迅速发展,科技企业对金融支持的需求也越来越多样化和复杂化。传统的金融服务模式难以满足科技企业日益复杂的多样化融资需求, 金融机构需要为之提供更为丰富、更贴合企业实际的金融产品,因此科技金融的出现成为必然的选择。2023年10月,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会中明确提出“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并将“科技金融”置于首要地位。这一立足发展实际的重要部署,明确了金融发展方向,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提供了行动指南。 中国科技金融发展现状 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加速演进,科技金融近年来迅猛发展,在助力科技创新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当前我国科技金融发展成效显著,银行业金融机构成为科技金融的“主力军”。 据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统计,截至2023年7月28日,我国已设立科技特色支行、科技金融专营机构超1000家。2023年11月,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 《2023年三季度金融机构贷款投向统计报告》显示,2023年三季度末,获得贷款支持的科技型中小企业21.28万家,获贷率(即获贷企业户数与名录内企 业总户数之比)为47%,比上年末高2.7个百分点;科技型中小企业本外币贷款余额2.42万亿元,同比增长22.6%,比同期各项贷款增速高12.4个百分点。 随着近年来资本市场注册制改革不断深化,2023年新上市企业有60%都是“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相关金融管理部门还推出科创票据、科创公司债等 债券产品,大力拓宽科技型企业直接融资渠道;同时,各地政府也在不断完善相关政策与机制,如2023年7月,中国人民银行联合多部门在北京、上海、 92024中国银行业展望报告 济南等7地设立了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同年十月,深圳市五部门联合发布 《关于金融支持科技创新的实施意见》等;此外,科技保险正积极助力风险 管理,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已有数十个科技保险险种,覆盖科技企业产品研发、知识产权保护、贷款保证、关键研发人员健康和意外风险保障等多个方面。 领先的科技金融实践 科技金融是商业性金融和政策性金融的有机结合,从全球范围看,可以根据二者所处的主次地位差异,把科技金融建设模式分为两种:一种是以美国、英国为代表的市场主导型,另一种是以德国、日本、中国为代表的政府(银行)主导型。 其中,美国的“科技银行模式”,通过引导科技型企业与风投机构直接对接,以债权和股权结合的方式将风投机构的资金注入被投资企业,形成了一套独特的投融资服务模式;英国的“监管沙盒”机制,允许金融机构在一定范围内进行创新试验,同时监管机构会密切关注并评估这些创新的风险和效果,既有助于促进金融科技创新的发展,也保护了消费者的权益。 德国的“银行主导型模式”,旨在建立以政策性银行为引领、商业银行发挥主力军作用、担保银行提供风险保障的科技金融支持体系。一方面,利用政策性银行筹资成本低的优势,通过“转贷”机制委托商业银行发放贷款,带 动了商业银行支持中小企业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为分散银行信贷风险,德国还建立了以担保银行为主体的融资担保体系;日本的“技术评估与金融支持计划”,包括贷款、担保、股权投资等多种金融工具,旨在通过评估技术价值和市场前景,为科技型企业提供融资支持。 国内科技金融的概念提出与实践探索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势头迅猛。如深圳地区的金融机构创新推出“腾飞贷”业务模式,通过灵活的利率定价和利率偿付方式,为科技企业提供更契合快速成长期需求的信贷服务;部分股份制银行主动推进先行先试和产品创新,在科技创新活跃地区设立专精特新专 营支行、科创特色支行,针对“专精特新”企业和科创企业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