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金属新材料 证券研究报告 2024年01月14日 投资评级 显示材料专题1:全产业链协同不断加强,核心显示材料国产化进程现状 新型显示材料分类及行业特点 新型显示材料分为功能材料、玻璃材料、配套材料及柔性高分子材料4大类,具体包含光刻胶、有机发光材料、偏光片、玻璃基板、光掩膜版、PI浆料等产品,具有投入大、技术流程长、投资风险高等特点。下游显示行业属于资金及技术密集型产业,随着新型显示材料及设备的突破而不断升级。总体来看,目前我国的新型显示材料甚至原材料大部分依赖进口,关键材料基本由美日韩等国把控。 新型显示材料的国产化进程:关键材料“卡脖子”,部分材料低端国产化我国新型显示产业投资超万亿元,随之而来的是我国新型显示专用材料本土 产值逐年提升,目前的市场占有率约在30%左右;其中,液晶材料、光学膜、靶材、电子化学品已经具备一定规模,光刻胶、掩膜版等方面需要补强,基板材料、有机蒸镀材料等仍存在较大的差距。在各细分材料领域仍然普遍存在低端实现国产化但高端仍被卡脖子的问题。 新技术应用下如何实现弯道超车?我们认为核心材料和设备是关键。工信部历年的《重点新材料首批次应用示范指导目录》将显示材料中的光学级膜材料、聚酰亚胺材料、超薄柔性玻璃等材料列为重点。从投资端数据我们也可 行业评级强于大市(维持评级) 上次评级强于大市 作者鲍荣富分析师 SAC执业证书编号:S1110520120003 baorongfu@tfzq.com 熊可为分析师 SAC执业证书编号:S1110523120001 xiongkewei@tfzq.com 行业走势图 新材料50沪深300 14% 9% 4% -1% -6% -11% -16% -21% 2023-012023-052023-09 资料来源:聚源数据 以看到上层战略的层层推进,2023年,我国显示产业瞄准IT等高端显示领 域,OLED、MicroLED等前沿技术,玻璃、偏光片等上游领域持续扩充产能,全年新建产线总规模超过千亿元。 投资建议:我们通过对四大显示材料的梳理,总结出以下三点显示材料相关的投资思路。 1)从材料本身的国产化程度看,综合市场规模的大小。我们建议关注国产化程度较低的环节如显示光刻胶、OCA光学胶、OLED发光材料等,标的公司有斯迪克、关注正在IPO辅导的公司博砚电子等。同时短期可以关注1-10 放量的柔性玻璃(UTG),重点推荐凯盛科技(600552.SH)(电子组联合覆 盖)。 2)从更上游的原材料角度看,显示光刻胶的重要原材料如色浆、树脂等的国产突破也十分重要,如宝丽迪、强力新材等,越上游虽市场规模天花板相对更低同时利润也相对更高。 3)从下游的未来发展趋势看,OLED渗透逐步增加,MiniLED技术逐年发展,可作为长期投资跟踪方向。根据最新工信部发布的《重点新材料首批次应用示范指导目录(2024版)》,可关注OLED关键材料发光层材料、传输层材料,相关标的莱特光电、激智科技(持有相关公司卢米蓝股份)等,MiniLED反射膜龙头长阳科技(688299.SH)。 股票 股票 收盘价 投资 EPS(元) P/E 代码 名称 2024-01-12 评级 2022A 2023E 2024E 2025E 2022A 2023E 2024E 2025E 风险提示:下游需求不及预期、OLED渗透不及预期、国产化进程不及预期重点标的推荐 相关报告 1《非金属新材料-行业研究周报:北交 所材料专题:科强股份,专注高性能橡胶领域,持续推荐凯盛科技》2024-01-08 2《非金属新材料-行业研究周报:工信部《重点新材料首批次应用示范指导目录(2024年)》发布,持续推荐凯盛科技》2024-01-01 3《非金属新材料-行业研究周报:北交所材料专题:民士达,芳纶纸龙头持续推荐凯盛科技》2023-12-24 600552.SH凯盛科技11.79买入0.150.120.290.4478.6098.2540.6626.80 资料来源:wind,天风证券研究所,注:PE=收盘价/EPS 请务必阅读正文之后的信息披露和免责申明1 内容目录 1.新型显示行业的前世今生4 1.1.中国的新型显示发展之路5 1.2.显示行业周期底部,技术微创新赋能新市场6 1.3.新型显示技术的发展趋势:渗透与迭代+开创新纪元7 2.新型显示:一代材料,一代设备,一代产业9 2.1.配套材料:未国产化环节较多,为重点关注领域11 2.2.显示玻璃材料:高端产品仍落后,UTG有望领先行业13 2.3.显示功能材料:德国日本占主导,OLED材料不断更迭14 2.4.柔性显示高分子材料:PI逐步实现进口替代15 3.产业链标的公司:关注国产化程度较低&即将放量环节17 3.1.凯盛科技:UTG行业领先17 3.2.强力新材:光刻胶上游关键材料生产厂商18 3.3.斯迪克:OCA光学膜18 4.风险提示20 图表目录 图1:显示技术的百年发展4 图2:全球显示面板出货4 图3:2016-2022年全球显示面板产值4 图4:2022年不同显示面板技术占比(产值口径)5 图5:中国新型显示行业的发展历程6 图6:液晶显示板进出口贸易差额6 图7:液晶显示板进出口单价6 图8:LCD面板销售情况及历史复盘7 图9:QLED结构图8 图10:MiniLED结构8 图11:技术发展加速,多种类齐头并进9 图12:中国大陆显示专用材料本地化金额及自给率10 图13:上游材料配套发展仍存在不足10 图14:重点新材料首批次应用示范指导目录中显示材料的变化(2024vs.2021)10 图15:LCD面板结构示意图11 图16:平板显示掩膜版曝光示意图11 图17:中国大陆LCD光刻胶国产化率11 图18:国内光刻胶及原材料相关公司梳理12 图19:全球掩膜版市场规模12 图20:中国掩膜版市场占比12 图21:一代材料到一代产业:UTG技术14 图22:中国OCA光学胶行业下游应用领域占比情况15 图23:OCA光学胶产业链15 图24:各环节国产化程度及主要厂家17 图25:2018-2023前三季度凯盛科技经营情况18 图26:UTG盈利预测18 图27:2018-2023前三季度强力新材经营情况18 图28:光刻胶的组成成分18 图29:2018-2023前三季度斯迪克经营情况19 图30:公司OCA光学膜产品的拓展历程19 图31:公司OCA相关产品19 表1:国内高世代基板仍落后于国外企业13 表2:主要柔性玻璃厂家14 表3:主要显示功能材料公司15 表4:柔性显示高分子材料16 图1:显示技术的百年发展 1.新型显示行业的前世今生 显示技术发展复盘:百年发展,人类认知世界的第二个窗口。面板显示技术经历了彩色显像管、等离子技术再到如今的LCD、OLED的上百年的发展,新技术层出不穷。 CRT:从第一台电视机产品到落幕持续70余年。1897年,物理学家卡尔·费迪南德·布 劳恩发明了阴极射线管(CRT),是世界上最早的电子显示器,在此基础上,1939年第1台黑白电视机诞生,随着屏幕越做越大,CRT的笨重、尺寸受限、不能移动等缺点也愈发明显。 LCD:满足更大尺寸、更轻便的时代需求。1968年,美国科学家发明了动态散射模式液 晶显示(DSM-LCD),主要用于手表、计算器、传呼机;2003年,LCD大幅调价,CRT 逐渐被淘汰。目前,LCD技术已较为成熟。 OLED:技术进步加快,目前LCD与OLED共存。1987年当时柯达公司的邓青云博士发明了OLED(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从此OLED技术正式登上舞台。从技术上来说OLED 更具优势,但目前还无法实现大规模的大尺寸应用。iPhoneX采用AMOLED屏后,OLED技术便被再一次推到了风口下,在小尺寸应用上开始逐渐扩张市场份额。 此外,目前显示行业已经研发出更先进的MicroLED、miniLED等技术,在各项性能上其 表现更为优异,但由于关键的影响量产的技术还未解决,还未能得到大范围推广。 2003年,LCD 大幅调价,CRT逐渐失去性价比 CRT 阴极射线管 第一台CRT彩色显像管 黑白电视机 中国最后一家 CRT显示器退出 LCD 18971939 1951 DSM-LCDTN-LCD 19681971 LCD笔记本电脑 1990s 2012 OLED 发明OLED 1987 第一台OLED显示器 1996 第一台商用 OLED电视 2013 其他如MicroOLED、miniLED、MLED、QLED、光场显示、 微显示等 1900 1920 1940 1960 1980 2000 2020 资料来源:欧阳钟灿.中国新型显示技术发展之路[J].科技导报,2023,41(19):92-95.,orientdisplay官网,中科院官网等,天风证券研究所 行业数据显示,全球平板显示产业产值由2016年的1049.2亿美元增长至2021年的超 2500亿美元,2022年由于市场宏观环境回落至1985亿美元。 图2:全球显示面板出货图3:2016-2022年全球显示面板产值 3(亿平方米) 3000(亿美元) 2.5 2 1.5 1 20192020202120222023E 2000 1000 0 2016201720182019202020212022 资料来源:立鼎产业研究网,AVC产业链洞察公众号等,天风证券研究所资料来源:观研天下,eet-china,中国电子报公众号等,天风证券研究所 LCD和OLED是显示技术中的中流砥柱。根据中国光学光电子行业协会液晶分会的数据, 2022年,LCD器件(面板)产值约704亿美元,占比约64%;OLED器件(面板)产值约 325亿美元,占比依然近30%。可见,在新型显示领域,LCD凭借超高的性价比,牢牢占据着主流地位,而不断成熟的OLED技术持续拓展应用领域,行业地位也在稳步上升。 图4:2022年不同显示面板技术占比(产值口径) 30.0% 64.0% 6.0% LCDOLED其他 资料来源:央广网,天风证券研究所注:数据为约数 1.1.中国的新型显示发展之路 21世纪初,LCD技术在中国大陆兴盛发展。2003年,中国显示企业的代表京东方以3.8 亿美元收购韩国现代电子的液晶业务,随后开启了“逆袭”的20年。 1)探索阶段。20世纪末,中国显示产业艰难起步,规模小、研发资源分散、研究基础薄弱。在产业化方面主要以引进日韩旧产线、合资建厂为主,产业链建设不完善,人才短缺,技术创新能力不强。2003年,京东方收购了韩国现代电子的液晶业务,同年9 月在北京亦庄经济技术开发区投资建设一条5代线(2005年5月量产),结束了中国无自主液晶屏的时代。在新技术研发方面,清华大学1996年成立OLED项目组,以京东方、华星光电、天马微电子等代表的企业在布局LCD产线的同时都在加紧部署OLED产业。 2)突破阶段。中国显示产业初步形成规模化发展,产线越来越多,基板尺寸越来越大,技术越来越先进,应用越来越广泛,同时培育了京东方、华星光电、天马微电子、惠科等企业,解决了中国显示产业“少屏”的问题。随着多条G8.5/G8.6及G10.5代线的先后量产,LCD产能保持高位增长。2017年中国大陆地区液晶面板无论是营收还是出货面积均已居全球第1位。与此同时,我国显示面板企业积极布局AMOLED(有源矩阵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产业化。 3)引领阶段。中国显示企业在LCD领域不断攻克关键核心技术,实现了从无到有、从有到大、从大到强,打破了日本、韩国以及中国台湾地区面板制造业长期的“铁三角”格局。根据集微咨询(JWInsights)统计,2022年,中国大陆地区LCD面板产能全球占比超过62%。2017年,国内首条,世界第2条第6代柔性AMOLED生产线在成都京东方实现量产。 目前,我国的LCD产业从“缺芯少屏”走向全球领先,已经取得优势地位;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