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浏览器禁用了JavaScript(一种计算机语言,用以实现您与网页的交互),请解除该禁用,或者联系我们。[天风证券]:显示材料专题1:全产业链协同不断加强,核心显示材料国产化进程现状 - 发现报告
当前位置:首页/行业研究/报告详情/

显示材料专题1:全产业链协同不断加强,核心显示材料国产化进程现状

基础化工2024-01-13鲍荣富、熊可为天风证券我***
AI智能总结
查看更多
显示材料专题1:全产业链协同不断加强,核心显示材料国产化进程现状

新型显示材料分类及行业特点 新型显示材料分为功能材料、玻璃材料、配套材料及柔性高分子材料4大类,具体包含光刻胶、有机发光材料、偏光片、玻璃基板、光掩膜版、PI浆料等产品,具有投入大、技术流程长、投资风险高等特点。下游显示行业属于资金及技术密集型产业,随着新型显示材料及设备的突破而不断升级。总体来看,目前我国的新型显示材料甚至原材料大部分依赖进口,关键材料基本由美日韩等国把控。 新型显示材料的国产化进程:关键材料“卡脖子”,部分材料低端国产化 我国新型显示产业投资超万亿元,随之而来的是我国新型显示专用材料本土产值逐年提升,目前的市场占有率约在30%左右;其中,液晶材料、光学膜、靶材、电子化学品已经具备一定规模,光刻胶、掩膜版等方面需要补强,基板材料、有机蒸镀材料等仍存在较大的差距。在各细分材料领域仍然普遍存在低端实现国产化但高端仍被卡脖子的问题。 新技术应用下如何实现弯道超车?我们认为核心材料和设备是关键。工信部历年的《重点新材料首批次应用示范指导目录》将显示材料中的光学级膜材料、聚酰亚胺材料、超薄柔性玻璃等材料列为重点。从投资端数据我们也可以看到上层战略的层层推进,2023年,我国显示产业瞄准IT等高端显示领域,OLED、Micro LED等前沿技术,玻璃、偏光片等上游领域持续扩充产能,全年新建产线总规模超过千亿元。 投资建议:我们通过对四大显示材料的梳理,总结出以下三点显示材料相关的投资思路。 1)从材料本身的国产化程度看,综合市场规模的大小。我们建议关注国产化程度较低的环节如显示光刻胶、OCA光学胶、OLED发光材料等,标的公司有斯迪克、关注正在IPO辅导的公司博砚电子等。同时短期可以关注1-10放量的柔性玻璃(UTG),重点推荐凯盛科技(600552.SH)(电子组联合覆盖)。 2)从更上游的原材料角度看,显示光刻胶的重要原材料如色浆、树脂等的国产突破也十分重要,如宝丽迪、强力新材等,越上游虽市场规模天花板相对更低同时利润也相对更高。 3)从下游的未来发展趋势看,OLED渗透逐步增加,MiniLED技术逐年发展,可作为长期投资跟踪方向。根据最新工信部发布的《重点新材料首批次应用示范指导目录(2024版)》,可关注OLED关键材料发光层材料、传输层材料,相关标的莱特光电、激智科技(持有相关公司卢米蓝股份)等,MiniLED反射膜龙头长阳科技(688299.SH)。 风险提示:下游需求不及预期、OLED渗透不及预期、国产化进程不及预期 重点标的推荐 1.新型显示行业的前世今生 显示技术发展复盘:百年发展,人类认知世界的第二个窗口。面板显示技术经历了彩色显像管、等离子技术再到如今的LCD、OLED的上百年的发展,新技术层出不穷。 CRT:从第一台电视机产品到落幕持续70余年。1897年,物理学家卡尔·费迪南德·布劳恩发明了阴极射线管(CRT),是世界上最早的电子显示器,在此基础上,1939年第1台黑白电视机诞生,随着屏幕越做越大,CRT的笨重、尺寸受限、不能移动等缺点也愈发明显。 LCD:满足更大尺寸、更轻便的时代需求。1968年,美国科学家发明了动态散射模式液晶显示(DSM-LCD),主要用于手表、计算器、传呼机;2003年,LCD大幅调价,CRT逐渐被淘汰。目前,LCD技术已较为成熟。 OLED:技术进步加快,目前LCD与OLED共存。1987年当时柯达公司的邓青云博士发明了OLED(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从此OLED技术正式登上舞台。从技术上来说OLED更具优势,但目前还无法实现大规模的大尺寸应用。iPhoneX采用AMOLED屏后,OLED技术便被再一次推到了风口下,在小尺寸应用上开始逐渐扩张市场份额。 此外,目前显示行业已经研发出更先进的MicroLED、miniLED等技术,在各项性能上其表现更为优异,但由于关键的影响量产的技术还未解决,还未能得到大范围推广。 图1:显示技术的百年发展 行业数据显示,全球平板显示产业产值由2016年的1049.2亿美元增长至2021年的超2500亿美元,2022年由于市场宏观环境回落至1985亿美元。 图2:全球显示面板出货 图3:2016-2022年全球显示面板产值 LCD和OLED是显示技术中的中流砥柱。根据中国光学光电子行业协会液晶分会的数据,2022年,LCD器件(面板)产值约704亿美元,占比约64%;OLED器件(面板)产值约325亿美元,占比依然近30%。可见,在新型显示领域,LCD凭借超高的性价比,牢牢占据着主流地位,而不断成熟的OLED技术持续拓展应用领域,行业地位也在稳步上升。 图4:2022年不同显示面板技术占比(产值口径) 1.1.中国的新型显示发展之路 21世纪初,LCD技术在中国大陆兴盛发展。2003年,中国显示企业的代表京东方以3.8亿美元收购韩国现代电子的液晶业务,随后开启了“逆袭”的20年。 1)探索阶段。20世纪末,中国显示产业艰难起步,规模小、研发资源分散、研究基础薄弱。在产业化方面主要以引进日韩旧产线、合资建厂为主,产业链建设不完善,人才短缺,技术创新能力不强。2003年,京东方收购了韩国现代电子的液晶业务,同年9月在北京亦庄经济技术开发区投资建设一条5代线(2005年5月量产),结束了中国无自主液晶屏的时代。在新技术研发方面,清华大学1996年成立OLED项目组,以京东方、华星光电、天马微电子等代表的企业在布局LCD产线的同时都在加紧部署OLED产业。 2)突破阶段。中国显示产业初步形成规模化发展,产线越来越多,基板尺寸越来越大,技术越来越先进,应用越来越广泛,同时培育了京东方、华星光电、天马微电子、惠科等企业,解决了中国显示产业“少屏”的问题。随着多条G8.5/G8.6及G10.5代线的先后量产,LCD产能保持高位增长。2017年中国大陆地区液晶面板无论是营收还是出货面积均已居全球第1位。与此同时,我国显示面板企业积极布局AMOLED(有源矩阵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产业化。 3)引领阶段。中国显示企业在LCD领域不断攻克关键核心技术,实现了从无到有、从有到大、从大到强,打破了日本、韩国以及中国台湾地区面板制造业长期的“铁三角”格局。根据集微咨询(JWInsights)统计,2022年,中国大陆地区LCD面板产能全球占比超过62%。2017年,国内首条,世界第2条第6代柔性AMOLED生产线在成都京东方实现量产。 目前,我国的LCD产业从“缺芯少屏”走向全球领先,已经取得优势地位;柔性OLED技术正快速追赶,核心竞争力与日俱增;MLED、QLED等前瞻显示技术与国外基本同处第一梯队。 图5:中国新型显示行业的发展历程 我国液晶显示板进口规模整体呈现不断下降的趋势(2012年-2021年),2021年进口规模达到17.56亿个,同比下降6.73%。从进出口角度,液晶显示板的贸易逆差从2008年的217亿美元转变为2021年的顺差65亿美元,标志着我们从“少屏”到“产屏大国”的转变.。 从进出口单价看,我国也不断进行显示技术的升级,出口单价显著提升。 图6:液晶显示板进出口贸易差额 图7:液晶显示板进出口单价 1.2.显示行业周期底部,技术微创新赋能新市场 复盘整个显示行业发展,除了与宏观经济周期密切相关以外,从显示面板行业本身来说,周期的形成受到高世代线对低世代线的替代的影响。随着产业升级,新进入国家或地区会布局更高的世代线,对现有的低世代线进行降维打击,所以整体面板产能一直在增长。其次是面板成本的下探,伴随着显示产业链完善、技术升级、效率提升,在企业相互竞争下,面板成本持续下探。从市场供需变化来看,供应/需求端偶发事件导致供需关系失衡,会带来面板行业周期性转变,如面板行业在疫情期间经历了罕见的13个月以上的单边上涨行情且到达高点后至今下跌幅度明显。 今年以来,LCD大尺寸液晶面板销售价格反弹较为明显,显示器面板价格暂无明显好转。 据Omdia,面板厂商(尤其是中国大陆面板厂)正考虑在2024年第一季度将产线稼动率大幅降至约60%以下,以往要等到面板价格跌到厂商无法接受(赔钱)时,才开始调降产能利用率,这一波则是价格承压初期中国大陆厂就启动大幅减产,预计这将对面板价格走势形成支撑。 图8:LCD面板销售情况及历史复盘 中期看,产品矩阵不断向着“更大”与“更强”发展为企业的生存之道。据洛图科技,2023年三季度,全球大尺寸交互平板显示面板出货量为105.6万片,相比2022年同期上涨了21%,出货面积同比增长18.7%。电视面板通常与大尺寸交互平板显示面板共用相同世代的产线,23年三季度,全球大尺寸液晶电视面板出货量为 58.6M 片,同比下降3.7%;但出货面积同比上涨了11.8%,面板大厂们都纷纷在大尺寸面板布局。观察各个面板厂出货情况,23前三季度仅有大陆系面板厂出货量保持增长,台系以及韩系均出现下降态势,韩系厂商更是在逐步退出LCD业务,仅剩LGD(乐金显示)以广州工厂8.5代产线供应86寸为主。 1.3.新型显示技术的发展趋势:渗透与迭代+开创新纪元 趋势一:现有成熟技术的不断迭代/渗透 1)LCD技术不断迭代,主要朝超广视角、超低反射、高对比、高刷新、高色域和高亮度等功能演进。京东方首发的16K超高清110英寸显示屏实现16K超高分辨率,将画面显示细腻度在8K基础上进一步提升4倍。 2)OLED不断渗透,手机率先大规模应用。根据势银膜链数据,2023年全年OLED手机渗透率将达到50.8%,2026年将超过60%。Omdia预计,伴随苹果计划在平板和笔电上使用OLED屏幕,OLED在笔电、平板的渗透率将快速增长到2028年的14%。其次,SDC作为目前盈利最高的显示巨头,2023年三季度利润达到了105.1亿人民币,其高利润的来源,正是高端显示产品销售的增加,为了避免竞争,SDC早已放弃了LCD面板产线与低世代OLED产线,针对未来显示以及中大尺寸OLED面板等高利润的产品投入研发,近日,三星也表示将会将研发方向转为“无FMM”型OLED,生产17英寸以上的尺寸OLED面板,进一步布局高端显示产品。 趋势二:下一代显示技术谋篇布局 1)AMOLED技术领域,京东方第8.6代AMOLED生产线项目预计将在2026年第四季度实现量产。产品主要定位于中尺寸AMOLED面板,采用区别于现有6代AMOLED面板的技术路线,主要应用于中高端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等IT类产品。 2)Micro-LED技术领域,面板厂正全力推进Micro-LED技术和工艺的开发,目前已在高透明、曲面、窄边框、透明度可调等技术方向上取得突破。据中国电子报,天马微电子发起成立了Micro-LED生态联盟,并投建了一条从巨量转移到显示模组的全制程Micro-LED生产线。Omdia预计到2028年,全球Micro-LED显示器的出货量将从2020年微不足道的水平飙升至近1550多万片。 3)MiniLED技术领域,在传统LED市场竞争激烈,MicroLED终极显示技术尚未成熟的情况下,MiniLED成为如今LED企业竞相布局的重点技术。2023年多个相关项目进入竣工状态,终端市场看,MiniLED技术在电视、显示器、车载显示的渗透率不断加大。 技术上看,MiniLED使用的是小尺寸蓝光LED灯珠,对玻璃扩散板的要求或将更高。 4)量子点技术领域,量子点电致发光(QLED)印刷显示技术被认为是未来成长最快的新型平板显示技术,其兼具OLED全固态、色彩表现力强、能耗低、超薄、无视角限制、工作温度范围宽、抗震性能优异、易于实现柔性显示和LCD长使用寿命、高亮度、低成本等诸多优点。同时,由于具有可大面积成膜、功耗低、光谱易于调节等优良特性,QLED还可以作为一种理想的平面光源,在未来节能环保绿色照明领域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图9:QLED结构图 图10:MiniLED结构 2.新型显示:一代材料,一代设备,一代产业 从材料功能性角度,新型显示材料分为显示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