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期间生育意愿下降,2023年生育率有望企稳回升 2016年,受二胎政策影响,生育率显著回升。2020-2022年间,疫情影响下生育率显著低于2016-2019年。2022年我国新出生人口降至956万,总生育率降至不到1.1。根据2014-2021年各省数据,出生率受城镇化率、生育成本、生育意愿以及经济发展的影响。其中养育成本和人均GDP每增长1%将分别带来出生率下降0.07%和0.06%。长期生育意愿或仍呈下降趋势,由于2022年疫情环境下生育意愿降至极低水平,2023年生育率或回升。 短期结婚登记人数上升,2024年出生人数或在850-900万 根据民政局数据,2023年前三季度结婚登记对数达569万,同比增长4.5%。 按这一增速测算,全年结婚登记对数或增长30.75万对。短期,在结婚人数上升、生育意愿较2022年持平微增假设下,2024年新生儿数量或在850-900万之间,较2023年不足800万新生儿数量有所回升。 出生率下降,老龄化加速 短期新生儿数量或有回升,长期看受育龄女性人数下降影响,新生儿数量下降趋势不改。根据育娲人口研究数据,预计2027年总人口将为13.88亿人。我国当前老龄化率为15%,根据未来育龄女性人数、生育意愿推测,5年后我国老龄化率或为16%,10年后老龄化率或高达21%。参考日本,老龄化将会催生劳动力紧缺等社会问题,但同时也会催生新的机遇。日本社会进入中度老龄化后,必选消费中加工食品、乳制品、健康食品表现突出。 投资建议 人口结构变化显著,老龄化程度加深是长期趋势,2024年出生人口或短暂企稳反弹。首先,保健品行业发展同人口老龄化进程高度相关,中国保健品行业目前处于低渗透、高增速的黄金发展期;其次,国内部分食品企业也已推出针对老年人的成人奶粉产品线,若结婚对数、生育意愿回升,预计婴幼儿奶粉市场需求也将有所恢复。重点推荐:汤臣倍健、仙乐健康、伊利股份、中国飞鹤。 风险提示:生育意愿恢复不及预期,消费力恢复不及预期,食品安全风险 1.2024年出生人数有望回升 我国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22年全国出生人口956万人,延续下滑趋势。其中一孩占比46.1%,二孩占比38.9%,三孩及以上占比15.0%,出生人口性别比为111.1。根据:出生人数=生育率×人数,即出生人数受人口(育龄女性人数)和生育意愿影响。我们尝试测算2024年出生人口数量。 1.1近三年出生率受到干扰 总和生育率:2016-2017年回升,2019年后疫情影响下加速回落。自2016年全面放开二胎政策,受积压生育需求的影响,2016-2017年生育率明显升高。2018-2019年的生育率或比较真实地反应了生育政策放开后的生育意愿,根据这两年出生人数和育龄妇女推算出的总和生育率为1.5左右。2019年起,受新冠疫情影响总生育率持续下滑。在2022年我国新出生人口降至956万,总生育率降至不到1.1,仅为国际通认的人口世代更替水平2.1的一半,低于欧美、日本。 图表1:我国出生人口数创1961年以来新低 图表2:1961-2021世界各国总和生育率(人) 一胎出生人数/前一年结婚对数:受疫情影响,2020-2022年的一胎出生人数与前一年结婚对数的比值明显低于2018-2019年。统计局数据显示,2019年总出生人口1465.5万人,其中一胎人数621万人,一胎出生人数/前一年结婚对数为61.25%。 2020年总出生人口1202.3万人,其中一胎人数为517万人,一胎出生人数/前一年结婚对数仅为55.75%,同比下滑5.5pct;截止2022年这一比例为57.72%,远低于2019年水平。2022年,二孩/三孩出生人数分别371.88/143.4万人,分别占新出生人口38.9%/15%。 图表3:一孩出生数量/前一年结婚对数(%) 图表4:二孩、三孩占比(%) 1.2多种因素影响生育意愿 城镇化率与出生率在中国各省份间呈现负相关。发展城镇化的同时伴随着生活成本的增加、教育和职业机会的增多,以及女性劳动参与率的提高。这些因素常导致结婚和生育的延迟,从而降低出生率。2022年我国各省份城镇化率在37.39%-89.33%之间,城镇化率最高的上海出生率仅为4.35%,为全国最低;城镇化率为37.39%的西藏出生率高达14.24%。综合来看,高城镇化率地区往往有低出生率。 图表5:2022年我国各省城镇化率与出生率 养育成本提升,生育趋于谨慎。个人和家庭面对的高教育开销、住房和生活费用等往往促使人们推迟生育或减少子女数量。在我国将一个孩子抚养至18岁所耗费成本相当于人均GDP的6.9倍,而澳大利亚/法国/德国分别为2.08/2.91/3.64倍。国内各地区养育成本相差较大,养育成本最低的西藏、贵州、云南的出生率都位于前列,分别为14.6%/13.65%/12.63%。从趋势线可看出养育成本越高,出生率越低。根据育娲人口研究中心估算方法,按照每年的消费支出水平估算总体养育成本,回归结果意味着养育成本每增加1%,出生率下降0.07%。 图表6:2019年我国各省出生率与估算养育成本 图表7:2019年我国各阶段估算养育成本 随着性别平等的进步,生育意愿呈现新态势。在性别更平等的社会中,女性通常享有更高的教育水平和更多的职业机会,更专注于个人发展和职业生涯;同时,性别平等的环境鼓励女性在家庭和工作之间寻找平衡,因此她们可能更倾向于推迟结婚和生育。性别不平等指数(GII)是一个综合性的性别不平等指标,包含生殖健康、赋权以及劳动市场参与率。2021年性别不平等指数与生育率呈现正比关系,例如沙特阿拉伯有较高的GII指数,表明性别不平等现象更严重,相应的生育率也达到了2.43,位居第二。 图表8:2021年性别不平等指数(GII)与生育率 经济发展在某种程度上抑制了生育率。国际上看,整体的线性趋势反映出经济发展同生育率的负相关性。卢森堡人均GDP高达134925.2美元,远高于其他国家,但生育率为1.38,低于OECD计算的平均生育率1.58,处于所统计国家中的倒数第十。 而南非人均GDP为倒数第五,却有着第三的生育率水平。国内同样有这样的趋势,北京和上海人均GDP分别为190313元/179907元,为全国第一第二,但出生率仅为5.67%/4.35%,在国内处于较低水平。相反西藏和贵州的人均GDP位于低位,而出生率却居一二水平。选取2014-2021年的各省数据回归,显示人均GDP与出生率具有显著的负相关性,人均GDP每变动1%则会带来出生率减少0.06%。 图表9:2021年各国人均GDP与生育率 图表10:2022年我国各省人均GDP与出生率 1.3短期结婚对数回升,长期育龄人口回落 短期看,登记结婚人数上升。根据民政局统计数据显示,2023年前三季度结婚登记对数达569万,同比增长4.5%。基于前三季度增速,预测2023年总登记结婚对数大约为714万,较上年增加30.75万,将实现近九年首次结婚登记数增速由负转正,表明疫情期间压制的婚育需求释放。 图表11:结婚登记对数 长期看,育龄女性人数下降趋势不变。据国家统计局,2022年全国总人口为14.12亿人,同比下降0.06%,全年出生人口为956万人,同比下降9.98%。据联合国人口司《世界人口展望2022》数据,2023年中国育龄女性预计为3.20亿人,同比下降1.22%;未来两年我国育龄女性人数每年下降1.0%,到2025年达到3.14亿。中国的育龄女性人口下降趋势,根据当前我国人口结构,预计未来几年这一现象将持续。 图表12:未来十年育龄女性人数变化 图表13:2022年各年龄段人口性别结构 预计2024年出生人数850-900万人。我国新生儿人口数量近5年连续下滑,但疫情后压制的婚育需求释放,预计“龙宝宝”出生数量较往年有所增加,市场对于2024年新生儿出生数量反弹的预期逐渐增强。根据多种方式预测: 1)出生人数=育龄女性数量*生育率1。生育率1为出生人口数/育龄女性数量。 2023年在封控与大范围感染背景下生育意愿降至历史极低值,若明年生育率取2022-2023的生育率的均值,计算可得2024年出生人口数为856万人;2)出生人数=前一年结婚对数*生育率2。生育率2为出生人口数/前一年结婚登记对数。2023年前三季度结婚登记对数同比增长4.5%,结婚登记人数回升显示婚育需求释放。明年生育率取2022-2023年的生育率均值,计算可得2024年出生人口数为858万人;3)育娲人口预计2024出生938万人。 综合两种预测以及育娲预测,预计2024年出生人口数量或为884万人,相较于2023年不足800万出生人口数量或有所回升,长期受育龄女性人数下降影响,出生人口数量下降趋势不变。 图表14:2024年出生人口数量预测 图表15:未来五年我国出生人口或延续下降趋势 图表16:生育率1历史数据 图表17:生育率2历史数据 2.出生率下降,老龄化加速 2.1我国人口老龄化率逐年提升 未来五年我国人口总数或平稳下滑。2021年我国人口见顶,达到14.126亿人,2022年末统计人数约为14.12亿人,同比下降0.06%。据前文所述,未来5-10年育龄女性人数下降,出生人数大趋势下降,而老龄人口逐步上升。根据育娲人口研究预测,到2027年和2032年我国人口数量下降至13.88亿和13.63亿人。 图表18:我国人口数量 未来的老龄化率将逐年提升。假设各年龄死亡率维持联合国所提供的2021年死亡率数据不变,以2022年末我国人口结构以及联合国具体年龄段死亡率为基础推算未来老龄人口。首先计算5年后以及10年后将达到国际老龄化岁数65岁的死亡人数,结合2022年末65岁以上老人同时间段的死亡人数,综合计算5年后以及10年后的老龄人口数量。其次,用未来老龄人口数量除以育娲人口估算未来人口总量计算得到老龄化率。结果显示,未来老龄化率将由2022年的15%提升至2027年的16%,到2032年将达到21%的高老龄化率,人口老龄化趋势明显。此外,联合国预测2022/2027/2032年老龄化率分别为15%/16%/20%,与前述预测结果相近。 图表19:我国未来5年老龄化率变化趋势 图表20:各国老龄化变化趋势(%) 2.2参考日本,老龄化加速期必选消费表现突出 日本当前处于重度老龄化社会。1947-1951年,日本经历第一次婴儿潮,人口快速增长,总和生育率在3以上。1952-1974年,经历了战后复兴期和短暂的人口快速增长后,日本进入生育力转换期,总和生育率在2左右。1975-1989年,日本初婚年龄上升以及结婚率和生育率的下降,总和生育率跌破2并持续下降。1989年至今,日本处于老龄化加速与人口萎缩期,1994年老龄化率达到14.3%,进入中度老龄化社会。2007年日本65岁以上人口占比突破21%,进入重度老龄化社会。 图表21:日本处于重度老龄化社会(%,pct) 进入中度老龄化社会后,日本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增速放缓。经历了经济快速腾飞与经济过热后,泡沫经济的破裂使日本陷入了失去的20年的泥潭中。尽管日本GDP增速自安倍政府上台后有所回暖,日本居民消费却持续低迷,日本人均实际年家庭消费在1992年后增速显著放缓。 图表22:日本人均居民消费支出(美元,%) 必需消费品消费额上升,而可选消费较为疲软。食品各细分品类的人均消费额普遍仍处于上升态势,1992-2015年,人均消费额增幅最大的细分品类加工食品/调味品/健康食品。可选消费中,个人护理及化妆品表现突出,以服饰为代表的快消品、以汽车为代表的耐用消费品在90年代见顶。 图表23:日本必选消费品人均消费支出(日元) 图表24:日本可选消费品人均消费支出(日元) 3.投资建议 人口结构变化显著,老龄化程度加深是长期趋势,2024年出生人口或短暂企稳反弹。首先,随着中国老龄化程度日益加深,“银发经济”即将成为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