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浏览器禁用了JavaScript(一种计算机语言,用以实现您与网页的交互),请解除该禁用,或者联系我们。[CREA]:中国气候转型 - 发现报告
当前位置:首页/行业研究/报告详情/

中国气候转型

公用事业2023-12-25CREA徐***
AI智能总结
查看更多
中国气候转型

中国⽓候转型:2023展望 2023年11⽉27⽇ 作者 LauriMyllyvirta,QiQin,ChengchengQiu,XinyiShen 本报告由能源与清洁空⽓研究中⼼出版,并得到了海因⾥希·伯尔基⾦会位于德国柏林的总部的⽀持。 特约撰稿⼈ XunpengShi,MuyiYang,ShuruiWang 编辑 KathrynMiller,HannahEkberg 中⽂翻译尤晓莺封⾯设计吴⽂迪项⽬协调员 EllaSoesanto,XinyiShen 图⽚来源:LiYang/Unsplash 致谢 CREA衷⼼感谢PaulKohlenberg博⼠和JörgHaas提供的⽀持、反馈和⻅解。本报告所表达观点均为作者的意⻅,与上述⼈⼠⽆关。 关于CREA 能源与清洁空⽓研究中⼼(以下简称“CREA”)是⼀个致⼒于揭⽰空⽓污染的趋势、原因、其对健康的影响以及解决⽅案的独⽴研究机构。CREA利⽤科学数据、研究和证据来⽀持世界各地的政府、机构和组织为实现清洁能源和清洁空⽓⽽做出的努⼒。我们相信,有效的研究和沟通是实现成功的政策、投资决策和倡议⼯作的关键。CREA于2019年在芬兰赫尔⾟基成⽴,在⼏个欧洲和亚洲国家都有⼯作⼈员。 声明 本报告由能源与清洁空⽓研究中⼼(以下简称“CREA”)根据其总部注册地所在国芬兰的法律法规依法发布。CREA致⼒于⽤科学研究的⽅式,推⼴清洁能源,及研究减少空⽓污染的解决⽅案。 CREA在政治上独⽴具有政治独⽴性。本报告中使⽤的指代名称和其地图上呈现的材料不代表本机构对任何国家、领⼟、城市或地区的法律地位或其当局的法律地位的意⻅表述,也不代表本机构对任何国家、领⼟、城市或地区的边界或边界的划定的意⻅表述。 本出版物包含的内容和表达的观点是于调研期间基于独⽴的科学研究和分析所产出的成果和意 ⻅,仅为作者的个⼈观点和意⻅,不⼀定代表官⽅政策或官⽅的观点,也不⼀定代表CREA、其成员和/或其出资⽅的观点和意⻅。 CREA不对报告中所含涉信息的及时性、准确性和完整性作担保。本报告仅⽤于环保公益和信息分享⽬的使⽤,不作为公众及任何第三⽅的投资或决策的参考。CREA对本出版物内容中的任何错误或遗漏不承担任何责任。 本报告有中⽂、英⽂两个版本,如有内容差异,以英⽂报告作准。 ⽬录 执⾏摘要1 1引⾔5 2了解中国的温室⽓体排放9 2.1排放量的⻜速增⻓9 2.2国际背景下的中国排放13 3中国和世界实现碳中和的路径17 3.1概览17 3.2全球路径19 3.2.1央⾏与监管机构绿⾊⾦融⽹络(NGFS)20 3.2.2⽓候⾏动追踪组织(CAT)21 3.2.3国际能源署(IEA)22 3.3中国的路径22 3.3.1清华⽓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ICCSD)26 3.3.2⼈⺠⼤学环境学院(SENR-RMU)26 3.3.3⽣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环境研究所(CAEP-IAE)和电⼒规划设计总院(EPPEI)27 3.3.4华北电⼒⼤学(NCEPU)和北京⼤学(PKU)28 3.3.5能源基⾦会中国(EFC)和⻢⾥兰⼤学全球可持续发展中⼼(CGS-UMD)28 4衡量和对标中国的进展30 4.1⼆氧化碳排放总量30 4.1.1对标基准的趋势32 4.1.2现⾏政策32 4.1.3数据披露39 4.2⾮⼆氧化碳温室⽓体39 4.2.1现⾏政策40 4.2.2数据披露42 4.3能源供应和需求总量43 4.3.1对标基准的趋势43 4.3.2现⾏政策:绿⾊和低碳能源转型的⾏动49 4.3.3数据披露53 4.4发电量和发电装机容量53 4.4.1对标基准的趋势55 4.4.2聚焦中国的煤电飙升59 4.4.3现⾏政策61 4.4.4数据披露72 4.5⼯业部⻔72 4.5.1对标基准的趋势74 4.5.2现⾏政策:⼯业部⻔的碳达峰⾏动79 4.5.3聚焦:钢铁业85 4.5.4数据披露89 4.6建筑部⻔90 4.6.1对标基准的趋势91 4.6.2现⾏政策:⺠⽤领域的碳达峰⾏动93 4.6.3数据披露95 4.7交通运输部⻔95 4.7.1对标基准的趋势97 4.7.2现⾏政策:促进绿⾊和低碳交通运输的⾏动100 4.7.3数据披露103 4.8省级⾏动104 4.8.1现⾏政策:中国的⽓候转型需要各省的共同⾏动104 4.8.2近期的指标调整109 5专家调查和采访111 5.1⼆氧化碳排放总量113 5.2⼀次能源消费和煤炭消费114 5.3电⼒部⻔117 5.4⼯业部⻔118 5.5交通运输部⻔121 5.6新形势的影响122 6结论124 附录:历史数据来源127 缩略语列表129 配图⽬录 图1|中国公布的2014年温室⽓体排放量,这也是中国官⽅⾄今最后⼀次发布此数据9 图2|中国能源和⽔泥⾏业的⼆氧化碳排放量(2000年-2023年9⽉)11 图3|中国不同⾏业由化⽯燃料造成的⼆氧化碳排放量(1995年-2021年)12 图4|中国不同⾏业由化⽯燃料造成的⼆氧化碳排放量;其中,由发电造成的排放量被计⼊相应消费端 ⾏业的排放量13 图5|中国⼈均⼆氧化碳排放量14 图6|中国、欧盟27国和全球的⼆氧化碳⼈均排放量⽐较15 图7|中国与不同经济体的单位GDP⼆氧化碳排放量⽐较15 图8|快速增⻓经济体的⼆氧化碳排放量轨迹16 图9|中国的排放量、排放浓度和升温路径21 图10|不同路径对2050年中国⼀次能源消费总量的预测25 图11|不同路径对2050年中国发电装机容量的预测25 图12|中国⼆氧化碳排放的年度变化(实际趋势与转型路径的对⽐)32 图13|中国的指⽰性排放路径33 图14|中国能源消耗总量的年度变化(实际趋势与转型路径的对⽐)43 图15|中国煤炭消费的年度变化(实际趋势与转型路径的对⽐)44 图16|中国⽯油消费量的年度变化(实际趋势与转型路径的对⽐)45 图17|中国天然⽓消费量的年度变化(实际趋势与转型路径的对⽐)45 图18|中国⾮化⽯能源⽣产量的年度变化(实际趋势与转型路径的对⽐)46 图19|电⽓化⽐率的年度增幅(实际趋势与转型路径的对⽐)47 图20|2017年-2021年,按部⻔和燃料划分的能源消费量增⻓,以及按⼦部⻔划分的⼯业增⻓的分解48图21|电⼒部⻔⼆氧化碳排放量的年度变化(实际趋势与转型路径的对⽐)55 图22|发电⾏业⼆氧化碳强度的年度变化(实际趋势与转型路径的对⽐)56 图23|年新增⾮化⽯发电量(实际趋势与转型路径的对⽐,每年新增的⻛能、太阳能、核能和⽔电装机量已⽤每种技术的平均容量系数转换为年发电量)57 图24|年新增⽕⼒发电装机量(实际趋势与转型路径的对⽐)58 图25|中国在建煤电项⽬的装机量统计,统计以每半年为单位61 图26|中央和省级“⼗四五”规划中筹划的清洁能源基地(地图由TomPrater为CarbonBrief制作) 65 图27|中国新型电⼒系统建设的发展路径,取⾃《新型电⼒系统发展蓝⽪书》66 图28|⼯业部⻔能源消耗总量的年度变化(实际趋势与转型路径的对⽐)74 图29|⼯业部⻔煤炭消费量的年度变化(实际趋势与转型路径的对⽐)75 图30|⼯业部⻔电⽓化⽐率的年度增⻓(实际趋势与转型路径的对⽐)76 图31|⼯业部⻔电⼒消费的年度增⻓(实际趋势与转型路径的对⽐)76 图32|钢铁⾏业煤炭消费量的年度变化(实际趋势与转型路径的对⽐)77 图33|钢铁⾏业电⼒消费的年度变化(实际趋势与转型路径的对⽐)77 图34|钢铁⾏业电⽓化⽐率的年度变化(实际趋势与转型路径的对⽐)78 图35|化⼯⾏业电⽓化⽐率的年度变化(实际趋势与转型路径的对⽐)78 图36|中国钢产量中不同⼯艺的占⽐与2025年电炉炼钢的⽬标产量87 图37|2017年⾄2023年上半年,以产能置换⽅式发布的新增炼钢与炼铁产能,统计以每半年为单位89 图38|以预计投产年份进⾏统计的新增炼钢与炼铁产能89 图39|建筑部⻔煤炭消耗量的年度变化(实际趋势与转型路径的对⽐)92 图40|建筑部⻔天然⽓消耗量的年度变化(实际趋势与转型路径的对⽐)92 图41|建筑部⻔电⽓化⽐率的年度变化(实际趋势与转型路径的对⽐)93 图42|交通运输部⻔⽯油消耗量的年度变化(实际趋势与转型路径的对⽐)97 图43|交通运输部⻔电⽓化⽐率的年度变化(实际趋势与转型路径的对⽐)98 图44|交通运输部⻔电⼒消费的年度变化(实际趋势与转型路径的对⽐)98 图45|汽⻋⽣产;12个⽉的累计值100 图46|各省级⾏政区到2025年⾮化⽯能源消费占⽐指标的⽐较105 图47|各省级⾏政区到2030年⾮化⽯能源消费占⽐指标的⽐较105 图48|各省级⾏政区到2025年⾮化⽯能源消费占⽐预计增⻓指标的⽐较(以2020年数据为基准)106 图49|2023年1⽉⾄8⽉,不同能源分类下新增发电容量幅度最⼤的省份列表108 图50|各省到2025年能源消费下降指标的⽐较(以2020年数据为基准)109 图51|各省到2025年⼆氧化碳排放下降指标的⽐较(以2020年数据为基准)109 图53|专家专业领域(单位:⼈)112 图54|所在⾏业(单位:⼈)112 图55|从业单位性质(单位:⼈)112 图56|中国⼆氧化碳排放量的达峰年113 图57|⼆氧化碳峰值114 图58|中国⼀次能源消费总量的达峰年115 图59|中国煤炭消费是否达峰116 图60|不同煤炭消费达峰年的选择⼈数117 图61|中国电⼒部⻔⼆氧化碳排放达峰118 图62|中国钢铁⾏业的⼆氧化碳排放量达峰年119 图63|中国⽔泥⾏业的⼆氧化碳排放量达峰年121 图64|中国交通运输部⻔⼆氧化碳排放的达峰年122 表格⽬录 表1|本报告所含全球情景的概述19 表2|本报告所包含的中国研究⽅案的概述23 表3|清华⽓候院的1.5°C、1.5°C“⽬标导向”和2°C路径下的⼆氧化碳排放量(Heetal.,2022)31 表4|与⾮⼆氧化碳温室⽓体排放有关的部分政策42 表5|与能源消费和供应总量有关的部分政策51 表6|⾮化⽯类发电技术和装有CCS技术的发电装机的年新增容量(Heetal.,2021)54 表7|与电⼒部⻔有关的部分政策71 表8|与⼯业部⻔有关的部分政策79 表9|与建筑部⻔有关的部分政策95 表10|与交通运输部⻔有关的部分政策100 表11|2005年⾄2025年间在运的铁路与城市轨道交通总⻓度(1000公⾥)103 表12|关于中国⼆氧化碳排放达峰年份的调查结果113 表13|关于中国⼀次能源消费总量达峰年份的调查结果114 表14|关于中国煤炭消费总量达峰年份的调查结果116 表15|关于中国电⼒部⻔⼆氧化碳排放达峰年份的调查结果117 表16|关于中国钢铁⾏业⼆氧化碳排放达峰年份的调查结果119 表17|关于中国⽔泥⾏业⼆氧化碳排放达峰年份的调查结果120 表18|关于中国交通运输部⻔⼆氧化碳排放达峰年份的调查结果121 表19|关于中国疫情后的经济形势影响能源转型进程的调查结果123 表20|关于中国”双碳”战略和⽬标的看法或者建议的调查结果123 表21|历史数据来源127 执⾏摘要 中国能否能实现并超越其当前的⽓候⽬标,这可能是全球应对⽓候变化中最重要的因素。⽬前,清洁能源在中国发展迅猛,但与此同时,煤电产能持续增加,能源消耗快速增⻓,这都埋下了⼀些不确定的因素。为了实现碳达峰,并在达峰之后迅速减排,中国将需要在提⾼能源效率⽅⾯加 ⼤努⼒,转变经济增⻓模式,甚⾄在清洁能源领域进⼀步加⼤投资⼒度。 中国是世界上最⼤的温室⽓体排放国,也是过去⼆⼗年全球碳排放增⻓的主要来源,在全球⽓候转型中发挥着⾄关重要的作⽤。为了使全球碳排放能够尽快达到峰值,中国不仅需要实现其当前的排放承诺,⽽且需要超越该承诺制定的⽬标。 在每年⼀期的⽓候转型展望报告中,我们分析了中国⽓候转型在不同部⻔的变量和进展,并将其与中国现有的数据进⾏⽐较。我们的报告以中外机构提出的⼀系列⽓候转型情景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