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浏览器禁用了JavaScript(一种计算机语言,用以实现您与网页的交互),请解除该禁用,或者联系我们。[中国生态环境部]: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2023年度报告 - 发现报告
当前位置:首页/其他报告/报告详情/

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2023年度报告

2023-10-30-中国生态环境部J***
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2023年度报告

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二○二三年十月 目录 前言1 一、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新部署新要求2 二、积极减缓气候变化4 (一)调整产业结构4 (二)优化能源结构4 (三)调整交通运输结构7 (四)促进节能提效8 (五)控制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排放10 (六)巩固提升生态系统碳汇能力11 (七)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13 三、主动适应气候变化14 (一)印发《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2035》14 (二)加强气候变化监测预警和风险管理14 (三)提升自然生态系统适应气候变化能力15 (四)强化经济社会系统适应气候变化能力16 (五)构建适应气候变化区域格局17 (六)提升关键脆弱区域气候韧性18 四、加快推进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19 (一)初步构建制度框架体系19 (二)全国碳市场交易活跃20 (三)完善碳排放数据质量管理21 (四)加强管理和能力建设21 五、持续完善政策体系和支撑保障22 (一)推动立法、政策和标准制定22 (二)完善经济政策23 (三)加快温室气体排放统计核算监测体系建设24 (四)强化科技创新支撑25 (五)加快人才培养26 (六)深化低碳城市试点26 (七)开展绿色低碳全民行动26 六、积极参与应对气候变化全球治理27 (一)深化应对气候变化高层交往27 (二)推动多双边气候变化谈判29 (三)加强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30 七、关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28次缔约方大会的基 本立场和主张32 前言 气候变化是全球面临的共同挑战。应对气候变化,关系人类前途和未来,事关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中国一贯高度重视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道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构建地球生命共同体。近年来,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 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导下,中国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将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和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将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作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总抓手,落实国家自主贡献目标,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2022年,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GDP)二氧化碳排放比 2005年下降超过51%。截至2022年底,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7.5%,可再生能源总装机容量12.13亿千瓦。2021年,全国森林覆盖率达到24.02%。截至2023年6月30日,全国碳 市场碳排放配额(CEA)累计成交量2.38亿吨,累计成交金额 109.12亿元。 为介绍中国应对气候变化2022年以来的进展,分享中国应 对气候变化实践和经验,增进国际社会了解,特发布本报告。 一、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新部署新要求 2022年以来,中国继续将积极应对气候变化作为实现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及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责任担当,做出一系列新部署新要求。党的二十大报告将应对气候变化作为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重要内容,要求统筹产业结构调整、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2023年7月召开的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要求处理好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重点攻坚和协同治理、自然恢复和人工修复、外部约束和内生动力、“双碳”承诺和自主行动的关系,并将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作为美丽中国建设的一项重点任务。 加强统筹协调。新一届国家应对气候变化及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开始运行,统筹协调应对气候变化各项工作,把系统观念贯穿“双碳”工作全过程,处理好发展和减排、整体和局部、长远目标和短期目标、政府和市场等关系。坚持减缓气候变化与适应并重。生态环境部印发《应对气候变化重点任务 (2023-2025)》。 加快发展方式绿色低碳转型。坚持把绿色低碳发展作为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治本之策,加快推动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运输结构等调整优化。实施全面节约战略,推进各类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加快构建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完善支持绿色发展的财税、金融、投资、价格政策和标准体系,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健全资源环境要素市场化配置体系,加快节能降碳先进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倡导绿色消费,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坚持全国统筹、节约优先、双轮驱动、内外畅通、防范风险的原则,落实好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逐步转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提升国家油气安全保障能力。完善碳排放统计核算制度,健全碳排放权市场交易制度。巩固提升生态系统碳汇能力。 积极参与应对气候变化全球治理。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践行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坚持真正的多边主义,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和各自能力原则,正确处理好碳达峰碳中和承诺和自主行动的关系,积极参与应对气候变化全球治理。 二、积极减缓气候变化 (一)调整产业结构 积极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2022年,全国高技术制造业、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分别达到15.5%和31.8%,较2012年分别提高了 6.1和3.6个百分点,2023年上半年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7%。通过实施能效提高、节能降耗、产品设备升级等措施,十年来,中国能耗强度累计下降26.4%,以年均3%的能源消费增速支撑了6.2%的经济增长,相当于少用14亿吨标准煤,少排放二氧化碳近30亿吨。 严控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两高一低”)项目盲目上马。修订出台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审查办法、严把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能效准入关,强化项目环评、严格“两高一低”环境准入。将坚决遏制“两高一低”项目盲目发展、淘汰落后产能等情况作为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重点,通过例行督察和拍摄制作长江经济带、黄河流域生态环境警示片,查实一批突出问题,公开曝光一批典型案例,充分发挥警示震慑作用。 (二)优化能源结构 大力发展非化石能源。2022年,中国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17.5%,全年可再生能源新增装机1.52亿千瓦,可再生能源装机达到12.13亿千瓦。 --风电新增3763万千瓦,总装机量达到3.65亿千瓦; --太阳能发电新增8741万千瓦,总装机量达3.93亿千瓦; --生物质发电新增334万千瓦,总装机量达0.41亿千瓦; --常规水电新增1507万千瓦,总装机量达3.68亿千瓦; --核电新增225万千瓦,总装机容量0.55亿千瓦; --全国已建成加氢站数量超过350座,约占全球总数的40%。 图1.2012-2022年风电、水电、光伏、核电累计装机 a新增发电装机比例 b发电总装机比例c占全球可再生能源总发电装机 比例 图2.2022年我国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占比情况 提高化石能源清洁利用水平。加强煤炭清洁安全高效利用,实施煤电机组节能降碳改造、灵活性改造、供热改造“三改联动”,2022年全年完成改造2.9亿千瓦以上,截至2022年底, 累计完成燃煤电力机组超低排放改造10.6亿千瓦,占煤电总装机容量比重约94%,火电机组平均供电标准煤耗下降0.3%。2023年实现全面供应国VIB标准车用汽油。 加速发展新型储能。截至2022年底,全国已投运新型储能 项目装机规模达870万千瓦,平均储能时长约2.1小时,比2021年底增长110%以上。2022年新增装机中,压缩空气储能、液流电池储能技术占比分别达3.4%、2.3%。此外,飞轮、重力、钠离子等多种储能技术也已进入工程化示范阶段。 图3.2015-2022年中国火力发电平均供电煤耗 (三)调整交通运输结构 铁路、水路货运占比持续提升。截至2022年底,全国铁路 货运量比2017年增加12.96亿吨,在全社会货运量中占比由 2017年的7.8%增加至9.8%;水路货运量增加18.75亿吨,在全社会货运量中占比由2017年的14.1%增加至16.9%。 大宗货物绿色集疏运输比例不断增长。环渤海、长三角沿海主要港口和唐山港、黄骅港等17个港口,煤炭集港全部改为铁路和水路运输。2022年,中国沿海主要港口的铁矿石、煤炭通过铁路、水运、封闭式皮带廊道、新能源汽车等方式的疏运比例分别达到70.0%和92.3%,完成集装箱铁水联运量875万标箱,同比增长16%。 中长距离运输“公转铁、公转水”持续推进。京津冀及周边地区、长三角地区、粤港澳大湾区等沿海主要港口大宗货物“公转铁”“公转水”力度不断加大。截至2022年底,晋陕蒙煤炭主产区大型工矿企业中煤炭和焦炭的长距离运输,铁路运输比例提升至75%以上。 (四)促进节能提效 大力推进工业领域提质增效。加速推动工业绿色发展转型,组织绿色制造标杆创建,截至2023年3月,累计培育国家层面 绿色工厂3616家、绿色工业园区267家、绿色供应链企业403 家,带动推广绿色产品近3万种。推进传统产业节能降碳改造。 在钢铁、有色金属、建材、石化、化工、纺织等行业创建86家能效“领跑者”企业,行业内先进绿色数据中心电能利用效率 (PUE)值降至1.1左右,带动各地近7万家制造业企业实施 智能制造,建设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9000余个,其中2500余个基本完成了数字化转型,209个探索了智能化升级。2012-2022年,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累计下降幅度超过 36%,大宗工业固废资源综合利用率提高近10个百分点。 加快提升建筑能效水平。推动落实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发展规划,推进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工程评价标准、夏热冬暖和 夏热冬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等标准的修订。结合各地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因地制宜开展建筑节能改造,2022年,全国新开工改造城镇老旧小区5.25万个,各地结合改造共改造提 升水电气热信等各类管线4.83万公里。 积极构建绿色低碳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深入实施城市公共交通优先发展战略,截至2022年底,全国城市公共汽电车共 70.32万辆,其中新能源公交车54.26万辆,占比77.2%。全年完成运营里程291.6亿公里,客运量353.37亿人次。2022年,充电基础设施年增长数量达到260万台左右,累计数量达到520万台左右,同比增长近100%,国家铁路单位运输工作量综合能耗同比下降4.7%。2022年我国新接绿色动力船舶订单占全年新接船舶订单总量49.1%。全国机场场内电动车量占比约24%,车辆设备国产化率超过90%,年旅客吞吐量500万人次以上机场辅助动力装置(APU)替代设备实现“应装尽装、应用尽用”。加强新建、改扩建机场绿色建造和清洁能源应用,有序开展“双碳机场”评价工作。 专栏一新能源汽车市场规模持续扩大 截至2023年6月底,全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1620万辆,占汽车总量的4.9%。上半年新注册登记新能源汽车312.8万辆,同比增长41.6%。新能源汽车新注册登记量占汽车新注册登记量的26.6%。2022年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705.8万辆和 688.7万辆,同比分别增长96.9%和93.4%,全球一半以上的新能源汽车行驶在中国。 图4.2018-2022年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变化情况 深入开展公共机构绿色低碳引领行动。全面开展节约型机关创建行动,推动89.7%的县级及以上党政机关建成节约型机关。发布公共机构能源资源节约示范案例483个,评选146家公共机构生活垃圾分类示范点。相较2020年,2022年全国公共机构单位建筑面积能耗、人均综合能耗、人均用水量分别下降2.44%、2.52%和2.51%。 (五)控制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排放 控制甲烷排放。编制甲烷排放控制行动方案。统筹煤层气开发和煤矿瓦斯综合治理,编制《煤层气(煤矿瓦斯)开发利用方案》,组织开展煤矿瓦斯高效抽采利用技术示范。推动农业和废弃物处理领域甲烷排放控制。 控制含氟温室气体排放。继续落实《〈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基加利修正案》,推动修订《消耗臭氧层物质管理条例》和《消耗臭氧层物质进出口管理办法》,要求自2022年1月1日起,各地不得新建、扩建用以生产制冷剂、 发泡剂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