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2022年度报告 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二○二二年十月 目录 前言1 一、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新部署2 (一)完善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的顶层设计2 (二)制定中长期温室气体排放控制战略4 (三)编制实施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5 二、积极减缓气候变化6 (一)调整产业结构6 (二)优化能源结构7 (三)促进节能提效10 (四)控制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排放14 (五)提升生态系统碳汇能力17 (六)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19 (七)深化试点示范21 三、主动适应气候变化22 (一)加强气候变化监测预警和风险管理22 (二)提升自然生态系统适应气候变化能力24 (三)强化经济社会系统适应气候变化能力26 (四)提升关键脆弱区域气候韧性28 四、完善政策体系和支撑保障29 (一)推动立法和标准制定29 (二)完善经济政策30 (三)积极稳妥推进全国碳市场建设33 (四)加快温室气体统计核算监测体系建设35 (五)强化科技创新支撑36 (六)加强人才培养和能力建设38 (七)开展绿色低碳全民行动39 五、积极参与应对气候变化全球治理41 (一)深化应对气候变化高层交往41 (二)推动多双边气候变化谈判45 (三)强化应对气候变化务实合作47 六、关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27次缔约方大会的基本立场和主张51 前言 气候变化是全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事关人类可持续发展。中国一贯高度重视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坚定走绿色发展之路,推动共同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 近年来,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导下,中国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将应对气候变化摆在国家治理更加突出的位置,实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战略,将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和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将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作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总抓手,推动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取得新进展。 2021年以来,中国积极落实《巴黎协定》,进一步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围绕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有力有序有效推进各项重点工作,取得显著成效。中国已建立起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制定中长期温室气体排放控制战略,推进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编制实施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经初步核算,2021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20年降低3.8%,比2005年累计下降50.8%,非化石能 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6.6%,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达到6.35亿千瓦,单位GDP煤炭消耗显著降低,森林覆盖率和蓄积量连续30年实现“双增长”,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 场启动一周年,碳市场碳排放配额(CEA)累计成交量1.94亿 吨,累计成交金额84.92亿元。 为介绍中国应对气候变化2021年以来的进展,分享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实践和经验,增进国际社会了解,特发布本报告。 一、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新部署 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是中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责任担当。中国2020年宣布“二 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目标,更新国家自主贡献,做出一系列新部署新安排,采取更加强有力的一揽子政策和措施。 (一)完善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的顶层设计 中国将应对气候变化作为国家战略,融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和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把系统观念贯穿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全过程,加强顶层设计。 加强统筹协调。2021年,为强化对碳达峰碳中和各项工作的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中国成立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领导小组。各省(区、市)成立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地方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统筹。上下联动、统筹有序的工作机制已经建立。 将绿色低碳发展作为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将“2025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较2020年降低18%”作为约束性指标。各省(区、市)均将绿色低碳发展作为“十四五”规划的重要内容,明确具体目标和工作任务。 构建完成“1+N”政策体系。“1”是中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指导思想和顶层设计。由2021年发布的《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和《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两个文件共同构成,明确了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时间表、路线图、施工图。“N”是重点领域、重点行业实施方案及相关支撑保障方案。包括能源、工业、交通运输、城乡建设、农业农村、减污降碳等重点领域实施方案,煤炭、石油天然气、钢铁、有色金属、石化化工、建材等重点行业实施方案,以及科技支撑、财政支持、统计核算等支撑保障方案。同时,各省区市均已制定了本地区碳达峰实施方案。总体上看, 系列文件已构建起目标明确、分工合理、措施有力、衔接有序的碳达峰碳中和政策体系,形成各方面共同推进的良好格局,将为实现“双碳”目标提供源源不断的工作动能。 (二)制定中长期温室气体排放控制战略 2021年10月,中国正式提交《中国落实国家自主贡献成效和新目标新举措》和《中国本世纪中叶长期温室气体低排放发展战略》。这是中国履行《巴黎协定》的具体举措,体现了中国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决心和努力。 提出落实国家自主贡献的新目标新举措。中国提出了新的国家自主贡献目标是“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 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到2030年,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将比2005年下降65%以上,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将达到25%左右,森林蓄积量将比2005年增加60亿立方米,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将达到12亿千瓦以上”。为推动此目标实现,从统筹有序推进碳达峰碳中和、主动适应气候变化、强化支撑保障体系等三大方面提出了20余项落实新目标的重要政策和举措。 制定长期温室气体低排放发展战略。中国面向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提出本世纪中叶长期温室气体低排放发展的基本方针、 战略愿景和技术路径,部署经济、能源、工业、城乡建设、交通运输等十个方面的战略重点。到2060年,全面建立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能源利用效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80%以上。 (三)编制实施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 中国一贯坚持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并重,推进和实施适应气候变化重大战略。2022年6月,中国发布《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2035》,提出新时期中国适应气候变化工作的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和基本原则,依据各领域、区域对气候变化不利影响和风险的暴露度和脆弱性,划分自然生态系统和经济社会系统两个维度,明确了水资源、陆地生态系统、海洋与海岸带、农业与粮食安全、健康与公共卫生、基础设施与重大工程、城市人居环境、敏感二三产业等重点领域,多层面构建适应气候变化区域格局,将适应气候变化与国土空间规划结合,提出覆盖全国八大区域和京津冀、长江经济带、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黄河流域等重大战略区域的适应气候变化行动,并进一步健全保障措施,为适应气候变化工作提供了重要指导和依据。 二、积极减缓气候变化 中国采取积极措施,调整产业结构,优化能源结构,促进节能提效,控制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排放,提升生态系统碳汇能力,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开展试点示范。 (一)调整产业结构 大力发展绿色低碳产业。稳步推进新能源、新能源汽车、绿色环保等产业集群建设,支持工业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建设绿色制造体系。2021年规模以上工业中,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8.2%,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15.1%;新能源汽车产量367.7万辆,比上年增长152.5%;光伏组件产量达到182吉瓦(GW),连续15年位居全球首位;打造662家绿色工厂、989种绿色设计产品、52家绿色工业园区、107家绿色供应链企业。聚焦轻工、纺织、建材、化工、电器电子等行业,培育117家工业产品绿色设计示范企业,截至2021年, 培育430家节能环保类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节能环保产业产值超8万亿元,年增速10%以上,战略性新兴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比上年增长16.0%,高技术产业投资比上年增长17.1%。绿色产品认证覆盖建材、快递包装、电器电子产品、塑料制品、 洗涤用品等近90种产品,颁发统一的绿色产品认证证书近2万 张,获证企业2千余家。 严控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两高一低”)项目盲目发展。2021年强化工作部署,要求对“两高一低”项目实施清单管理、分类处置、动态监控,各地建立在建、拟建、存量“两高一低”项目清单并明确处置意见。严把新上项目管理,深挖存量项目节能潜力,更新重点领域能效标杆水平和基准水平,科学有序推动高耗能行业节能降碳技术改造。组织修订一批相关行业建设项目环评审批原则或环境准入条件,严格环境准入,将严格控制“两高一低”项目盲目上马和去产能“回头看”落实情况作为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重点,通过例行督察和拍摄制作长江经济带、黄河流域生态环境警示片,查实一批突出问题,充分发挥警示震慑作用,有效倒逼产业结构调整。2021年全年相关行业建设项目环评审批数量同比下降超三成,压减拟上马的“两高一低”项目350多个,减少新增用能需求2.7亿吨标准煤。 (二)优化能源结构 大力发展非化石能源。能源绿色低碳转型步伐提速,2021年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容量首超煤电,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 16.6%,煤炭消费占比下降至56.0%。加快推进新能源基地建设,在沙漠、戈壁、荒漠地区规划建设4.5亿千瓦大型风电光伏基地,1亿千瓦项目已开工建设。截至2021年底,中国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达到10.63亿千瓦,占总发电装机容量的44.8%,其中,水电、风电、太阳能发电装机均超过3亿千瓦,生物质发电装机3798万千瓦,海上风电装机跃居世界第一。2021年,风电、光伏和生物质发电量同比增长40.5%、25.1%和23.6%,可再生能源发电量达到2.48万亿千瓦时,占全社会用电量的29.8%。风电、光伏发电和水能利用率均提高到96.5%以上。2021年6月,全球单机容量最大、技术难度最高的水电工程——金 沙江白鹤滩水电站首批2台机组投产发电。积极安全有序发展 核电,2021年至2022年上半年,新投产核电机组5台、新增 装机561.8万千瓦,新核准建设机组11台,装机1260.3万千瓦。山东海阳核能供暖一期工程安全稳定运行,二期工程建成投运。作为南方地区首个核能供暖项目,浙江秦山核能供暖项目正式投运。推动可再生能源跨省区输电通道规划建设,截至2021年 底,西电东送电力流超过2.8亿千瓦,建成投运跨省区特高压 通道31项。2021年9月绿色电力交易试点正式启动。推动新 型储能规模化发展,截至2021年底,新型储能累计装机超过 400万千瓦。制定并发布《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 年》,明确氢能是国家能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提高化石能源清洁利用水平。立足以煤为主的基本国情,持续推进煤炭清洁高效集中利用。大力推进煤电“三改联动”,2021年全国煤电完成节能降碳改造1.1亿千瓦、灵活性改造 6380万千瓦、供热改造6830万千瓦,火电平均供电煤耗降至 302.5克标准煤/千瓦时,比2012年下降了6.9%。截至2021年底,累计实施节能降碳改造近9亿千瓦,实施灵活性改造超过1亿千瓦,10.3亿千瓦煤电机组实现超低排放改造、占煤电总装机容量的93%,建成世界最大的清洁煤电体系。现代煤化工向高端化、多元化、低碳化方向发展,2021年我国煤制油、煤制气、煤(合成气)制乙二醇产能分别达到823万吨/年、61.25亿立方米/年、675万吨/年。加强煤炭质量管理,对提高煤炭洗选加工水平、加强商品煤质管理提出明确要求。持续增强油气供应保障,2021年全国天然气消费量同比增长12.5%,占一次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升至8.9%。高效开发利用煤层气(煤矿瓦斯),制定煤矿瓦斯防治工作要点以及煤层气(煤矿瓦斯)年度抽采利用目标,持续提高煤层气(煤矿瓦斯)抽采利用率。 落实能源消费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