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浏览器禁用了JavaScript(一种计算机语言,用以实现您与网页的交互),请解除该禁用,或者联系我们。[中国银行]:宏观观察2023年第53期(总第508期):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解读:2024年我国经济工作五大取向 - 发现报告
当前位置:首页/宏观策略/报告详情/

宏观观察2023年第53期(总第508期):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解读:2024年我国经济工作五大取向

2023-12-18梁婧、范若滢、刘晨、刘佩忠、王静中国银行光***
宏观观察2023年第53期(总第508期):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解读:2024年我国经济工作五大取向

Ω 研究院 中银研究产品系列 ●《经济金融展望季报》 ●《中银调研》 ●《宏观观察》 ●《银行业观察》 ●《国际金融评论》 ●《国别/地区观察》 作者:梁婧中国银行研究院 范若滢中国银行研究院刘晨中国银行研究院刘佩忠中国银行研究院王静中国银行研究院 电话:010–66592780 签发人:陈卫东 审稿:周景彤 联系人:王静刘佩忠 电话:010–66596623 2023年12月18日2023年第53期(总第508期)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解读: 2024年我国经济工作五大取向*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是观察我国经济发展和政策走向的重要风向标。2023年12月11-12日召开的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全面总结2023年经济工作, 深刻分析当前经济形势,系统部署2024年经济工作。2023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三年新冠疫情防控转段后经济恢复发展的一年。本次会议肯定了2023年取得的成绩,同时也指出当前经济仍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明确提出2024年经济工作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并对九大工作重点进行部署。具体来看,本次会议在加大宏观调控力度、推动科技创新、促进消费和投资良性循环、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等方面均释放重要信号。 *对外公开 **全辖传阅 ***内参材料 2024年我国经济工作五大取向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是观察我国经济发展和政策走向的重要风向标。2023年12月11-12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全面总结2023年经济工作,深刻分析当前经济形势,系统部署2024年经济工作。2023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三年新冠疫情防控转段后经济恢复发展的一年。本次会议肯定了2023年取得的成绩, 同时也指出当前经济仍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明确提出2024年经济工作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并对九大工作重点进行部署。具体来看,本次会议在加大宏观调控力度、推动科技创新、促进消费和投资良性循环、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等方面均释放重要信号。 一、“稳”的内涵和方式有所调整,需处理好稳与进、破与立的关 系 本次会议肯定了2023年经济工作取得的成绩,也指出“当前我国经济工作仍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包括有效需求不足、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社会预期偏弱、风险隐患仍然较多,国内大循环存在堵点,外部环境的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上升”。对于2024年经济,会议明确要“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同时与过去两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不同,本次会议提出“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总的来看,“稳”仍是2024年经济工作的重要基调,但“稳”的内涵和方式较过去有所调整和变化,需要更加注重处理好稳与进、破与立的关系。 从“稳”的内涵看,在强调稳增长、稳就业的同时,更加突出稳预期。与去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突出做好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工作”相比,本次会议提出“多出有利于稳预期、稳增长、稳就业的政策”,“三稳”的内涵有所调整。一方面,稳增长、稳就业仍是各项经济工作的出发点。2024年,经济还处于新旧动能转换期,房地产市场恢复面临不确定性,重点领域风险化解需要时间,经济依然面临一定下行压力,加大稳增长力度仍有必要。就业是最大的民生,2024年稳就业工作依然艰巨,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将达到1179万人,同比增加21万人。为此,在重点工 作部署中,会议明确提出要“更加突出就业优先导向,确保重点群体就业稳定”。另一方面,更加突出稳预期,将稳预期摆在“三稳”的首位。从宏观经济表现看,2023年经济总体回升向好,前三季度GDP同比增长5.2%,增速较上年同期回升2.2个百分点,全年有望实现5%左右的预期增长目标。但宏观数据与微观感受存在一定差异,市场信心和预期偏弱,主要表现为居民消费意愿不足,企业经营仍面临诸多困难,部分政策调整过急过快也对市场预期造成影响。中国经济回升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没有改变,引导国内外市场全面看待中国经济发展,提升市场主体投资、消费的信心,激发市场活力,对于经济稳定发展极为重要。因此,会议也提到“要增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加强经济宣传和舆论引导”。 从“稳”的方式看,首次提出“以进促稳”,再次强调“先立后破”。与过去强调“稳字当头”不同,2024年经济逐步走向正常增长轨道,需要以“进”的思维和方式开展各项工作,因此本次会议首次提出“以进促稳”。主要体现在两方面,其一,进一步加大宏观调控力度,财政政策力度或将增大。会议还提出“在转方式、调结构、提质量、增效益上积极进取”。其二,激发各级政府和市场主体积极性和主动性,会议强调“利用一切有利条件,看准了就抓紧干,能多干就多干一些,努力以自身工作的确定性应对形势变化的不确定性”,同时提出通过重点领域改革激发各类经济主体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继2021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后,本次会议再次提出“先立后破”,这意味着在稳增长压力仍然存在的背景下,政策调整和改革推进、新旧动能转换、重点领域风险化解等方面将更加稳妥、有序,将在稳中求进中把握政策的时度效,注重加强各项政策的协调配合。 表1:2022年与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比 2023年 2022年 经济形势 进一步推动经济回升向好需要克服一些困难和挑战,主要是有效需求不足、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社会预期偏弱、风险隐患仍然较多,国内大循环存在堵点,外部环境的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上升。 当前我国经济恢复的基础尚不牢固,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仍然较大,外部环境动荡不安,给我国经济带来的影响加深。 政策基调 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 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 宏观政策 要强化宏观政策逆周期和跨周期调节,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加强政策工具创新和协调配合。要增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加强经济宣传和舆论引导,唱响中国经济光明论。 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加大宏观政策调控力度,加强各类政策协调配合,形成共促高质量发展合力。 财政政策 积极的财政政策要适度加力、提质增效。 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力提效。 货币政策 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适度、精准有效。 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精准有力。 产业政策 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 产业政策要发展和安全并举。优化产业政策实施方式,狠抓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推动“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 内需政策 着力扩大国内需求。要激发有潜能的消费,扩大有效益的投资,形成消费和投资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 着力扩大国内需求。要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 对外开放 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要加快培育外贸新动能,巩固外贸外资基本盘,拓展中间品贸易、服务贸易、数字贸易、跨境电商出口。放宽电信、医疗等服务业市场准入,对标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 要更大力度推动外贸稳规模、优结构,更大力度促进外资稳存量、扩增量,培育国际经贸合作新增长点。 资料来源:根据公开资料整理,中国银行研究院 二、政策部署既强调“加大宏观调控力度”,也强调“把非经济性政策纳入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评估” 基于对当前经济形势的判断,会议提出“加大宏观调控力度”“要强化宏观政策逆周期和跨周期调节”。预计2024年宏观政策调控力度有望进一步加大,同时更加兼顾长短期的关系,把短期稳增长和中长期促改革结合起来。 财政政策将更加积极,有望突破3%的赤字率约束,同时优化支出结构以增强财政可持续性。本次会议指出“积极的财政政策要适度加力、提质增效”。这主要是考虑到经济复苏基础尚不牢固、外部形势依然复杂严峻,未来仍需要积极财政政策发挥逆周期调节的作用。总量方面,预计2024年我国财政政策有望突破3%的赤字率约束。会议指出“要用好财政政策空间”,我国财政政策空间更多体现在中央层面。从国际对比来看,我国中央政府杠杆率处于较低水平,可通过中央政府加杠杆来实现地方政府、居民部门杠杆转移的效果。2023年增发国债1万亿元,全国财政赤字率将由3%提高到3.8%左右,已经释放了中央加杠杆的信号。结构方面,支出结构将进一步优化,坚持有保有压。本次会议指出“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强化国家重大战略任务财力保障” “增强财政可持续性,兜牢基层‘三保’底线”。预计财政支出将进一步向国家重大战略、科创、民生等领域倾斜。此外,本次会议还指出要“谋划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当前我国财税体制基本框架是建立在1994年分税制改革基础之上的,未来改革的重点在于进一步健全地方税收体系,理顺中央与地方间财权事权关系,以及完善中央对地方的财政转移支付等方面。 图1:中央和地方政府杠杆率图2:政府杠杆率国际对比(2022年) % % 60300 50250 40200 30 150 20 10100 050 201220142016201820202022 政府部门杠杆率中央政府杠杆率地方政府杠杆率 0 中国日本德国美国法国英国 资料来源:Wind,中国银行研究院 货币政策从“精准有力”转为“精准有效”,更加强调政策效能的提高。与2022年“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精准有力”的表述有所不同,本次会议提出“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适度、精准有效”,更加强调政策效能的提高。一是货币政策将继续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本次会议首次提出“社会融资规模、货币供应量同经济增长和价格水平预期目标相匹配”。考虑到2023年以来我国通胀水平持续低位运行,10、11月份甚至出现同比下降,预计未来货币政策有望发力以促进需求回暖、推动物价回升,2024年仍有降准、降息的可能性。二是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将持续发力。本次会议提出“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科技创新、绿色转型、普惠小微、数字经济等方面的支持力度”,这与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的方向是一致的,未来将积极创新或完善更具针对性的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引导资金流向科创、绿色、普惠等重点发展领域,更好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三是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2023年以来,中美货币 政策走向背离、中美利差不断扩大,人民币贬值压力有所增大。中央金融工作会议也提出“加强外汇市场管理,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预计未来将强化外汇市场预期引导和管理,加强外币流动性管理,进一步完善稳汇率工具箱储备。 更加强调宏观政策间的协同配合。本次会议提出“要增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把非经济性政策纳入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评估”,财政、货币、就业、产业、区域、科技、环保等政策要协调配合,确保同向发力、形成合力,这有助于避免形成“合成谬误”,提高宏观政策的有效性。此外,预期管理的重要性明显提升。本次会议首次提出“加强经济宣传和舆论引导,唱响中国经济光明论”。这主要是针对当前市场上出现部分唱衰中国经济、看空中国市场的观点和言论,对中国经济运行带来较大的负面影响。这要求未来加强政策沟通和引导,提高政策前瞻性和透明度。 三、科技创新列于九大工作重点首位,培育发展传统领域和新型领域“新质生产力” 本次会议将科技创新作为2024年经济工作的首位,既是对我国当前科技创新发展现状的深刻把握,也凸显了科技创新作为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关键引擎的重要定位。一方面,我国经济正处于从传统要素驱动向科技、数据等新型要素驱动转型的关键阶段,亟需通过强化自主研发能力提升全要素生产率水平,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的重大机遇。近年来,我国科技创新水平持续提升。2022年,我国全社会研发投入总量首次突破3万亿元,居世界第二位;全国研发人员总量超过600万人年,发明专利有效量突破400万件,均居世界首位。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数据,2012-2022年,我国全球创新指数排名从第34位上升到第11位。但与此同时,与部分欧美发达国家发展水平和建设科技强国的目标要求相比,我国科技创新仍存在一定差距。2022年,我国研发经费投入强度为2.54%,在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