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浏览器禁用了JavaScript(一种计算机语言,用以实现您与网页的交互),请解除该禁用,或者联系我们。[中国信通院]:中国县域工业经济发展报告(2023年) - 发现报告
当前位置:首页/行业研究/报告详情/

中国县域工业经济发展报告(2023年)

中国县域工业经济发展报告(2023年)

No.202314 中国县域工业经济发展报告 (2023年)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2023年12月 版权声明 本报告版权属于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并受法律保护。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报告文字或者观点的,应注明“来源: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违反上述声明者,本院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前言 新型工业化为中国式现代化构筑强大的物质技术基础,是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持续推进新型工业化,关键落脚点在于制造业的高端化、数字化、绿色化、服务化发展,加快制造强国建设。全面深入贯彻落实全国新型工业化推进大会的各项部署,夯实制造强国的区域底座,希望在县域,潜力在县域。新时代新征程中,亟需加快县域工业高质量发展,形成中国式现代化的县域更佳实践。 作为国家治理的基本单元,县级行政区划主要包括县(市)和市辖区两类1。县(市)是沟通城乡的纽带,是“新四化”同步的核心连接点,县(市)经济渐成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驱动力量;市辖区则主要承载了城市经济,在工业布局、产业联系、治理结构和要素供给等方面与县(市)存在诸多不同。本报告针对这两类主体,全面深入贯彻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并结合其自身特点,分别进行了工业经济竞争力评价分析,意在发现和挖掘工业百强县(市)、百强区工业发展的典型经验,激活示范引领效用。为促进县域产业载体更高水平发展,不断增长其底托支撑力和集成赋能力,本年度专题篇聚焦县域产业园区的发展,剖析县域产业园区发展现状。 本报告分三篇,第一篇是2023年中国县(市)工业经济发展报告,系统剖析县(市)经济发展五大总体特征,展示评价理念及结果, 1根据民政部《2022年民政事业发展统计公报》,全国共有2843个县级行政单位,包括市辖区、县级市、县、自治县、旗、自治旗、林区、特区。本报告中的县(市)包括县级市、县、自治县、旗、自治旗。 绘就工业百强县(市)发展图景,归纳关键问题,提出对策建议。报告显示:稳增长支撑作用扎牢,工业发挥先锋力量;中西部数量缓步提升,融入群圈持续发力;江浙双领先地位稳固,各省份数量微变动;创新能级攀上新高度,关键变量激活增量;工业投资量质加速跑,高水平开放正扩展;城乡获得感更加均衡,内需潜力加快释放。 第二篇是2023年中国市辖区工业经济发展报告,分析市辖区产业发展新担当,展示工业百强区评价理念及结果,梳理工业百强区的发展新亮点,并提出对策建议。报告显示:东部地区优势仍存,中西部地区有所提升,粤苏保持领先地位;工业百强区正在成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支柱,维护产业战略性安全的关键支撑,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强劲引擎。 专题篇是产业园区年度洞察。分别从国家级产业园区、省级产业园区和专项产业载体等视角,分析了县(市)产业园区发展现状,并提出对策建议。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连续第八年发布《中国县域工业经济发展报告》,本年度研究报告在延续以往对我国县域工业经济竞争力评价分析基础上,丰富了县(市)经济发展总体特征的分析维度,专题篇更新为产业园区这一主题。 目录 第一篇2023年中国县(市)工业经济发展报告1 一、我国县(市)经济发展总体特征1 (一)撤县(市)设区动作趋缓,区划数量趋于稳定1 (二)经济规模再次跃上新台阶,工业发挥核心引领2 (三)产业发展层次愈加立体化,梯次格局初步成形4 (四)科技创新持续向纵深延拓,快培育新质生产力5 (五)居民存款和收入屡攀新高,人民获得感更坚实7 二、我国县(市)工业竞争力评价8 三、2023年中国工业百强县(市)图景15 (一)稳增长支撑作用扎牢,工业担当先锋力量15 (二)中西部数量缓步提升,融入群圈持续发力17 (三)江浙双领先地位稳固,各省份数量微变动21 (四)创新能级攀上新高度,关键变量激活增量25 (五)工业投资量质加速跑,高水平开放正扩展27 (六)城乡获得感更加均衡,内需潜力加快释放29 四、我国县(市)工业高质量发展存在的问题31 (一)产业结构不优特色不足,转型升级后劲较弱31 (二)资源要素集聚能力不强,要素流动效能不高31 (三)产业类规划科学性不高,落地执行效果欠佳32 (四)区域发展协同程度不优,联动协同度不充分33 五、促进县(市)工业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33 (一)有序推进产业育新培优转型升级33 (二)构建要素有效集聚集成市场体系34 (三)着力提高产业类规划科学合理性35 (四)健全区域之间产业协同发展机制35 第二篇2023年中国市辖区工业经济发展报告36 一、市辖区展现产业经济发展新担当36 (一)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支柱36 (二)维护产业安全稳定的关键支撑37 (三)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强劲引擎38 二、市辖区工业竞争力分析38 (一)市辖区工业竞争力评价38 (二)工业百强区分布情况42 (三)工业增加值超500亿的工业百强区情况44 三、工业百强区高质量发展新亮点46 (一)工业增长稳中有进,经济体量再上台阶46 (二)创新主体发展活跃,新质生产力快形成47 (三)民营经济发展活跃,工业质效稳步提升50 (四)内需动能加速激活,共同富裕扎实推进52 四、促进市辖区工业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54 (一)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54 (二)切实维护产业链安全稳定55 (三)大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55 (四)扎实推进城乡融合发展56 专题篇产业园区年度洞察57 一、建设县(市)高水平产业园区的战略意义57 (一)产业园区是县(市)经济发展的主战场57 (二)产业园区是县(市)创新创业的能量站58 (三)产业园区是县(市)改革开放的最前沿59 二、县(市)产业园区的发展现状59 (一)县(市)在国家级产业园区中初步成群60 (二)县(市)在省级产业园区中成为主力军64 (三)县(市)在专项产业载体建设中提实力65 三、促进县(市)产业园区高水平发展的对策建议66 (一)厚植主导产业优势,构建产业协作网络66 (二)加强园区自主创新,攻坚关键核心领域66 (三)智慧化绿色化发展,培育园区特色品牌67 (四)提升整体服务水平,大力保障要素供应68 图目录 图1全国县(市)和市辖区的数量变化(1999年以来)2 图2我国县(市)第二产业增加值及占全国的比重(2012-2021年)3 图32022-2023年国家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分布情况5 图4第一批和第二批国家级创新型县(市)类型分布情况6 图52012-2021年全国县(市)住户储蓄存款余额情况8 图62023年中国工业百强县(市)主要指标占全国比重图16 图72023年中国工业百强县(市)全部工业增速概览图17 图8我国四大板块工业百强县(市)数量分布变化图(2019-2023年)18 图92023年中国工业百强县(市)板块-省-市分布树状图18 图102023年中国工业百强县(市)梯队分布图20 图112023年工业百强县(市)城市群和都市圈分布示意图21 图122023年中国工业百强县(市)分省域分布图22 图132023年中国工业百强县(市)重点省份县(市)数量对比图24 图142023年中国工业百强县(市)各省位次分布25 图15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超过1000亿元的部分县(市)26 图16部分工业投资总量较大的县(市)图27 图17出口总额超过500亿元的县(市)图28 图182023年中国工业百强县(市)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29 图1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超过500亿元的县(市)图30 图202023年工业百强区分布情况43 图212023年工业百强区各省位次分布44 图22工业增加值超500亿市辖区45 图23500亿以上工业增加值市辖区城市群分布情况46 图242023年工业百强区主要经济指标与全国对比47 图252023年工业百强区中专利总量10万件以上市辖区49 图262023年工业百强区创新主体总量及占比情况50 图272023年工业百强区分地区民营工业企业均值数据51 图282023年工业强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占GDP比重超平均水平市辖区53 图29国家级产业载体建设工作的演进历程60 图30县(市)国家级经开区和国家级高新区省份分布情况61 图31东中西部代表性省份的省级产业园区分布情况64 图32县(市)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区域分布情况65 表目录 表12023年中国工业百强县(市)9 表22023年中国创新百强县(市)12 表32023年中国工业百强区39 表4部分工业百强区产业布局方向48 表5分布于县(市)的国家级产业园区62 第一篇2023年中国县(市)工业经济发展报告一、我国县(市)经济发展总体特征 县(市)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而县(市)现代化则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底座。从面积和人口占比看,1866个县(市)约占全国国土面积的90%和县级行政区划数量的65%;根据国家信息中心数据,截至2021年底,我国县(市)常住人口已达7.6亿,占全国总人口的53.8%,县(市)城区常住人口为2.5亿,占全国城镇常住人口的近30%。因此,凝心聚力推动县(市)经济高质量发展,对于新时代新征程中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大局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目前,我国县 (市)经济发展呈现以下主要特征: (一)撤县(市)设区动作趋缓,区划数量趋于稳定 改革开放以来,地方纷纷通过撤销县(市)设立市辖区的方式来加快城市经济发展,促进新型城镇化建设,随之而来的便是县(市)数量的快速减少。撤县(市)设区的第一轮高峰出现在2000-2002年,主要分布于珠三角、长三角等沿海发达地区,其中江苏和广东被撤销的县(市)数量最多,均达到了8个,浙江达到了6个。这一阶段, 全国县(市)数量从1999年的2109个降至2002年的2030个(见图 1)。撤县(市)设区的第二轮高峰发生在2014-2016年,从沿海发达 地区扩展到全国范围,有25个省份进行了撤县(市)设区,其中河 北和重庆被撤销的县(市)数量最多,分别为14个和7个。这一阶 段,全国县(市)数量从2013年的1981个降至2016年的1897个 (见图1)。此后,随着撤县(市)设区的相关政策逐步收紧,这一速度大为缩减,2021年以来,县(市)数量大体上保持在1860个左右的水平,而在部分地区甚至出现了逆城市化现象,例如,2019年黑龙江省伊春市撤销15个市辖区,并新设4个县和4个市辖区。 来源: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根据民政部统计数据整理 图1全国县(市)和市辖区的数量变化(1999年以来) (二)经济规模再次跃上新台阶,工业发挥核心引领 近十年来,我国县(市)经济总量先后跃过30万亿元和40万亿 元大关。2012-2021年间,我国县(市)地区生产总值从2012年的27.8 万亿元增长到2013年的30.0万亿元,再到2021年的43.4万亿元,保持了平稳较快的增长态势。同期,县(市)经济总量占全国的比重从51.6%下降到38.0%,并自2019年以来保持在38%附近的水平, 县(市)经济仍是支撑全国经济大盘的基石力量。工业经济成为县(市)经济发展的核心带动力量。2012-2021年间,恰逢第二轮沿海地区产业转移开启,特别是在制造业领域,中西部县(市)和东部后发县(市)成为最主要的承接地,我国县(市)工业迎来了新一轮的发展窗口期,第二产业增加值从14.3万亿元增长到18.1万亿元(见图2)。同期,我国县(市)第二产业增加值占全国的比重从2012年的60.7%下滑到2021年的40.0%,并自2019年以来保持了平稳的占比水平。县 (市)工业的发展增进了就业创业,促进了居民持续增收,并衍生了产业关联服务的需求,由此带动了生活性服务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的兴起,还为农业的现代化发展提供了装备、材料等物资基础。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市辖区产业转型升级的步伐更快,可能是导致县(市)在全国GDP和第二产业增加值占比下滑的部分原因,但撤县(市)设区的影响亦不应忽视,同期我国县(市)数量减少了128个,其中多为经济较强的县(市),特别是传统工业强县(市),如曾经的浙江上虞市、江苏海门市、福建龙海市、山东即墨市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