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浏览器禁用了JavaScript(一种计算机语言,用以实现您与网页的交互),请解除该禁用,或者联系我们。[ERIA]:日本与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 ( RCEP ) - 发现报告
当前位置:首页/其他报告/报告详情/

日本与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 ( RCEP )

2022-10-24ERIA华***
日本与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 ( RCEP )

ERIA-DP-2022-32 ERIA讨论论文系列 编号461 日本与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RCEP) MieOBA 神奈川大学 2022年10月 Abstract:本文旨在阐明日本在建立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RCEP)过程中的作用。日本强调尊重东南亚国家联盟(东盟)的中心地位是RCEP的原则,但在RCEP谈判过程中发挥了主导作用。对于日本来说,RCEP是其在东亚/亚太地区战略的成果之一,该战略始于1990年代中期 ,旨在保护和增加日本企业的利益和优势,并保留日本在该地区的政治影响力。 当RCEP的实质性谈判于2013年开始时,其对日本的重要性仅次于其他自由贸易协定(FTA) ,包括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中日韩自由贸易协定和日本欧盟自由贸易协定。然而,日本政府和企业界在推进RCEP的过程中设定了很多经济和战略目标。在美国退出跨太平洋伙伴关系之后 ,RCEP被视为在印度-太平洋地区建立基于规则的区域秩序的重要框架。尽管是在印度退出RCEP谈判之后,但日本进一步强调了RCEP作为维持和促进基于规则的地区秩序的措施的重要性,并同时追求谈判的结束和建立高层规则,取得了一些成功。最终,冠状病毒病(COVID-19)大流行带来的破坏以及中美战略竞争加剧导致的传统自由国际秩序的危机感推动了RCEP的结论。 未来几年,RCEP对日本和亚洲的经济秩序将越来越重要。具有讽刺意味的是,随着中美之间的战略竞争升级并导致贸易保护主义激增,RCEP-一个包含中国的自由贸易协定-作为对抗单边主义和贸易保护主义的措施,其经济和战略重要性变得越来越重要。此外,RCEP需要解决全球化在环境、劳工权利和缩小贫富差距等领域的不利影响和陷阱的要素。 关键字:日本;RCEP;TPP;CJKFTA;规则秩序;区域主义 JEL分类:F15;F53;F55 1.Introduction 16个国家——东南亚国家联盟(东盟)10个成员国、日本、中国、大韩民国 (以下简称韩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和印度——于2012年11月宣布启动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RCEP)谈判。最初的目标是在2015年之前达成协议,但谈判很复杂 ,谈判的结果一再被推迟。此外,印度于2019年11月退出谈判。截至2020年底,除印度外,15个国家签署了RCEP。随后,日本,中国,文莱达鲁萨兰国,柬埔寨,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新加坡,泰国和越南完成了批准。RCEP于2022年1月生效。 尽管印度退出,但RCEP是一项自由贸易协定(FTA),其规模与《全面与进步的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和《欧盟(EU)-日本经济伙伴关系协定 》中脱颖而出。RCEP成员国的总人口为22.7亿(约占世界人口的30%),国内生产总值(GDP)为 25.8万亿美元(略低于世界GDP的30%)。作为日本、中国和韩国缔结的第一个自由贸易协定,它也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RCEP是以东盟为中心的架构的一部分,该架构是以东盟为中心的六个伙伴国的经济一体化框架,这些伙伴国在2000年代缔结了东盟1双边自由贸易协定。谈判也是在“东盟中心地位”的原则下进行的,东盟成员国(AMS)的代表始终担任主席(Faga,2014;Drysdale和Armstrog,2021)。关于东盟的中心地位,日本在RCEP谈判中对东亚区域一体化的讨论中发挥了主导作用。此外,日本极大地影响了谈判的方向。 本文旨在阐明日本在建立RCEP过程中的作用。第二节讨论了自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日本在东亚/亚太地区的战略发生了什么变化以及如何变化,并描述了日本战略的变化如何导致日本在启动RCEP谈判中发挥主要作用的积极姿态。第三部分阐明了日本贸易政策和对亚洲政策的转变,这使日本积极参与。 区域自由贸易协定。本节重点介绍自2000年代中期以来讨论和审查了几个区域自由贸易协定的复杂情况,以及日本如何以及为什么参与其中。第4节阐明了日本希望在RCEP中实现的初始目标,同时考虑了日本参与其他区域一体化框架,包括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和日中韩自由贸易协定(CJKFTA)。第5节回顾了过去8年的RCEP谈判,并阐明了日本的参与。本部分还说明了在美国(US)退出TPP后,RCEP对日本和其他参与国的重要性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以及日本对RCEP特征的某些变化产生了强烈的影响。最后一部分阐明了日本通过RCEP谈判取得的成就。它还概述了RCEP如何以及将如何塑造东亚/印度洋-太平洋地区的区域秩序的初步前景。 2.日本向东亚区域一体化的政策转变 日本是一个独特的亚洲大国。它是唯一一个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和期间成为帝国强国,并入侵和扩大其在东亚的帝国领土的国家。这种负面的历史遗产往往成为战后日本与亚洲邻国关系稳定的障碍。日本和中国以及韩国之间仍然存在严重问题。另一方面,日本在经济上占有重要地位,特别是自20世纪60年代末以来,日本是第二大经济大国,并利用其经济优势扩大了在东亚,包括中国、韩国和东南亚国家的政治影响力。此外,1985年的《广场协议》加速了日本在东亚的外国直接投资(FDI),日本跨国公司进一步推动了区域经济一体化(Hatch和Yamagata,1996)。 虽然日本在亚洲的经济存在和由此产生的政治影响很大,但日本对亚洲的政策仅限于双边形式,如促进对个别国家的贸易和投资以及对其发展援助——没有全区域的愿景——除了亚太合作提案等一些情况,1989年11月成立了亚太经济共同体(APEC)。此外,政府。 日本利用关贸总协定(GATT)在全球范围内支持贸易自由化。它对欧洲共同体等正式计划的区域一体化持勉强态度。尽管日本一直支持并享有美国自20世纪40年代末以来维持的自由国际经济秩序,但日本政府并没有表示打算积极维护和建设地区和国际秩序。 但是,自1990年代后期以来,日本对亚洲邻国的政策发生了变化。2首先,日本开始寻求缔结自由贸易协定(Maata,2001年)。直到1990年代末,日本的贸易政策支柱是通过关贸总协定/世界贸易组织(WTO)参与全球自由化。但是,日本在1990年代后期改变了贸易政策。它在1990年代后期将促进自由贸易协定定位为其贸易政策的支柱,并开始与几个国家进行谈判。2002年日本-新加坡FTA的结论是政策变更的第一个成果。此后,日本在2000年代与东南亚和拉丁美洲国家达成了自由贸易协定。 两个主要因素促使日本改变其关于自由贸易协定的政策。首先,加速经济全球化迫使日本构建新的贸易政策以实现经济发展。在20世纪90年代初“泡沫经济”崩溃之后,日本面临着一个严峻的问题——如何振兴经济。随着全球化使各国经济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日本需要开放贸易和投资以振兴其经济。正如鲍德温(2016)所说,信息和通信技术(ICT)的革命将全球化转变为“新全球化”,其中发生了“第二次分拆”。降低和消除关税和非关税壁垒可能会对日本经济进行全面重组,这对于振兴日本是必不可少的。 1在战后时代,一些日本领导人、决策者和知识分子提出了区域主义和区域分组思想,以建立新的区域秩序为取向。见Oba(2004)。 2有关日本对亚洲贸易政策转型的详细信息,请参阅Solís(2017),第8章;Katada(2020)。 3有关“新全球化”和“第二次分拆”概念的详细信息,请参阅Baldwin(2016)。 其次,由于成员国之间在许多问题上存在分歧,特别是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分歧,世贸组织的贸易自由化谈判很困难。另一方面,成员有限的自由贸易协定可以成为日本减少和消除关税和非关税壁垒的适当工具。此外,制定促进外国直接投资的规则对于保持和扩大由日本跨国公司在东亚领导的生产网络具有重要意义。在此背景下 ,日本热切地推动了自由贸易协定的谈判,同时保留了世贸组织对全球贸易自由化的支持。 日本对亚洲政策的第二个变化是日本开始推行东亚地区主义。东亚地区主义的萌芽取向出现在1990年代初。马来西亚总理马哈蒂尔的东亚经济集团提案就是最明显的例子。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后,东亚地区主义运动势头强劲。日本在推动这一势头方面发挥了主导作用,例如1997年提出了亚洲货币基金组织,1998年提出了新的宫泽倡议。这些努力导致区域金融合作在清迈倡议等机构中正式化,作为东盟3.4的一部分。 东亚愿景小组(EAVG)是在第二届东盟+3峰会上同意成立的,在2001年的最后报告(EAVG,2001年)中提出了东亚共同体的概念。报告还提出了东亚自由贸易区(EAFTA)和东亚峰会(EAS)作为实现东亚共同体的具体和长期措施。2002年1月,小泉纯一郎首相在新加坡的政策演讲中提出了东盟-日本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和“扩大”东亚共同体的概念,该共同体将包括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作为东盟3的成员(小泉,2002年 )。尽管东盟3已经表明了由日本,韩国,中国和10个AMS组成的东亚共同体的想法 ,但日本重申了小泉讲话所表明的更广泛的区域共同体愿景。 关于东亚共同体和促进该地区合作的讨论增加,导致EAS于2005年成立,其成员包括日本,中国,韩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印度和10个AMS。 4有关此过程的更多信息,请参阅Oba(2014)。 日本深入参与了关于启动这一新区域框架和东亚共同体概念愿景的辩论。 第三,日本的FTA政策与东亚区域主义的促进密切相关。在开始推动自由贸易协定的最初几年中,日本主要与拉丁美洲国家和AMS促进了双边自由贸易协定。与拉丁美洲国家的自由贸易协定纯粹是出于经济利益,主要是扩大市场准入。另一方面,日本与东南亚国家达成自由贸易协定的动机是经济和战略考虑的混合体。经济考虑主要是保持和扩大由日本跨国公司在东南亚领导的跨境生产网络。日本与东南亚国家促进自由贸易协定也包含了保持和扩大其在该地区和东亚的政治影响力的战略动机。 此外,与东盟缔结自由贸易协定成为日本的关键问题。中国,韩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和印度也寻求与东盟缔结自由贸易协定。日本开始与AMS谈判单独的双边经济伙伴关系协定,并与整个东盟并行谈判自由贸易协定。5在与新加坡达成自由贸易协定之后,日本与马来西亚,泰国,印度尼西亚,文莱,菲律宾和越南等其他AMS达成了双边自由贸易协定。此外,东盟-日本全面经济伙伴关系的谈判于2005年4月开始,该协定于2008年签署。 此外,日本经济产业省(METI)在2006年8月的EAS经济部长会议上提出了东亚全面经济伙伴关系(CEPEA)的概念。CEPEA的愿景表明,东亚区域一体化应包括东盟+3和另外三个国家,如澳大利亚、新西兰和印度。这个设想小组的成员是后来参与RCEP谈判启动的国家。这一提议也表明日本开始。 5但是,在日本内部,与东盟缔结FTA/EPA的界限存在分歧。外交部(MOFA)认为,与个人AMS的双边EPA是可取的。经济,贸易和工业部(METI)坚持与整个东盟建立EPA。MOFA强调传统的双边外交关系,而METI自1990年代以来一直在与整个东盟发展工业合作,并朝着整个地区的经济一体化和发展方向发展。索利斯(2009年)。 通过像自由贸易协定这样的正式计划,而不是纯粹由私营部门主导的东亚经济相互依存 ,认真鼓励区域一体化。 有三个因素促使日本改变对亚洲的政策。首先,自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全球化已经加深、扩大并变得更加复杂。冷战结束后,市场驱动的经济扩大到世界范围,包括前苏联和东欧国家,这些国家在共产主义政权下实行计划经济。正如鲍德温(2016 )所指出的那样,信息技术革命带来了新的全球化,在这种全球化中,包括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内的所有国家的经济都通过不断增加的商品,资本和人员流入而紧密相连 。 日本经济产业省特别意识到日本经济如何在新的全球化中恢复活力和生存。日本可以主动扩大和深化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2006年4月发布的《全球经济战略》是METI(2006年)内部这种关注的一个很好的例子。该报告认为,东亚正在成为全球增长中心,增加其作为生产基地,市场和投资目的地的地位。基于该地区正在发展由直接投资驱动的经济一体化的前提,本报告提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