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性溃疡用药行业分类 消化胃溃疡药物按引发病因和治疗机制不同可以分为胃酸分泌抑制药物和抗菌药物。 胃酸分泌抑制药物分类 质子泵抑制剂(Proton Pump Inhibitor,PPI),也被称为H+-K+-ATP酶抑制剂,其作用是通过阻断胃壁细胞内的质子泵,影响细胞内外的H+与K+交换,从而阻止胃酸分泌的通道,达到抑制胃酸分泌的效果。此类药物的特点是起效快、作用时间长,对抑制胃酸分泌的药理作用显著。代表性的药物包括奥美拉唑、兰索拉唑、泮托拉唑、雷贝拉唑和艾美拉唑等。 质子泵抑制剂 组胺H2受体位于胃壁细胞的细胞膜上, H2受体被活化后可以通过细胞内第二信使激活位于细胞壁上的H+-K+-ATP酶分泌胃酸。H2受体拮抗剂分子药理机理可通过抑制H2受体的活性来抑制胃酸的分泌。代表药物有第一代的西咪替丁、第二代的雷尼替丁以及第三代的法莫替丁和尼扎替丁等。 消化性溃疡用药分类 H2受体拮抗剂 钾离子竞争性酸阻滞剂通过阻断H+-K+-ATP酶的钾离子通道,竞争性阻滞钾离子与酶的结合达到抑制胃酸分泌的效果,并维持胃内高pH水平。与PPI类药物具有相同的治疗效果,同时更具备药效学和药代动力学的优势。代表性药物有瑞伐拉赞、伏诺拉生和替戈拉生。 钾离子竞争性酸阻滞剂(P-CAB) 抗菌药物 消化性溃疡用药分类 抗生素主要通过在细菌细胞壁合成、细菌蛋白质合成和细菌核算复制转录等增殖过程中发挥抑制作用,达到抑菌的治疗效果。临床常用抗生素主要包括阿莫西林、克林霉素、四环素等。 抗生素 患者基数庞大,药品市场稳定增长 当代居民生活节奏加快、饮食不规律导致消化道疾病愈发普遍 随着生活方式、生活环境的改变及人口老龄化进程加速,消化系统疾病患病率近年呈上升趋势,市场对于 消化性溃疡用药的需求逐年增加。消化性溃疡每年的发病率约为0.1-0.3%,对中国人群流行病调查显示中 国消化性溃疡标化年发病率约0.84‰,占中国胃镜检查人群的10.3%-32.6%,预计2023年消化性溃疡就诊人数将达22,427万人。 用药政策监控,竞品生存空间提升 质子泵抑制剂受到用药政策重点监控,消化性溃疡用药市场或将迎来竞品替代时代 质子泵抑制剂作为广泛使用的胃酸调节药物,在2022年院端市场中占据了近40%的份额,2023年1月中国 《第二批国家重点监控合理用药药品目录》出台,重点监控艾斯奥美拉唑、泮托拉唑、雷贝拉唑、兰索拉唑等常用PPI药物,中国临床医院开始寻找其他可替代的竞争药品。未进入监控目录的艾普拉唑、右兰索拉 唑和新一代抑酸药物替戈拉生或将作为替代药物开展生存空间竞争。 市场集中度低,厂商趋于充分竞争 消化性溃疡用药生产厂商CR5不足40%,新进玩家市场竞争业态趋于分散 以2022年质子泵抑制剂销量市场为例,阿斯利康生产的艾斯奥美拉唑镁肠溶片、丽珠集团生产的艾普拉唑肠溶片、阿斯利康生产的奥美拉唑镁肠溶片、济川药业生产的雷柏拉唑钠肠溶胶囊和石药集团生产的奥美 拉唑肠溶胶囊市场份额分别为17.97%、6.66%、5.17%、5.08%和4.89%,细分市场CR5仅为39.78%,竞争格局较为分散,新进入玩家在此赛道有较高几率获得一席之地。 萌芽期 1970~1990 1972年,葛兰素史克原研的阿莫西林片剂于英国上市,而后相继进入美国、西班牙、日本等国家用 药市场; 1975年,中国首次研制出克林霉素,随后多厂商投产托大供应量以满足抑菌需求; 1983年,雷尼替丁原研药于美国上市,在此发展阶段中被广泛用于消化性溃疡、胃食管反流和胃泌素瘤等疾病的治疗。 此为中国消化性溃疡用药行业的萌芽时期,在此阶段,中国暂无抑酸药物上市,抗菌药物方面也主要 为抗生素的单独使用,用药方案单一使得诊疗机构将重点放在对疾病治愈的追求,而非精准诊疗。 启动期 1990年,肠胃学专家塔尔纳夫斯基教授等人在夏威夷国际会议中提出,胃肠溃疡愈合质量的概念并 指出溃疡愈合不仅需要黏膜的修复,更需要黏膜下组织结构的修复及重建; 1998年,阿斯利康研发生产的PPI类药物奥美拉唑和兰索拉唑进入中国市场。 在此期间,全球对消化道溃疡的认知飞速向前推进,摒弃18世纪中期所认为的“溃疡愈合关键在于表面黏膜修复”,推行“治本才能治标”的里程碑式诊疗用药理念。同期中国市场因多种抑酸用质子泵 抑制剂的引进而扩大其在临床诊疗中的应用,是中国用药市场迭代的重要标志。 高速发展期 2000~2020 2006年,奥美拉唑碳酸氢钠胶囊首次在美获批,而后其仿制药物于2021年上市并视同过评; 2015年,伏诺拉生在日本上市,用于治疗与酸相关疾病; 2018年,阿莫西林片剂进入中国基药目录; 2019年,伏诺拉生获批进入中国市场。 在此阶段,中国药品生产厂商加大研发力度的同时开启差异化发展路线,对疗效升级且副作用小的质子泵抑制剂品类进行研发仿制,初步开启药品本土化进程。同时中国市场紧追全球创新脚步,加快抑 酸新药引进,进一步改善患者用药预后。 成熟期 2020~2023 2020年,《中国胃食管反流病专家共识》推荐PPI或P-CAB作为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首选药物; 2021年,国家药监局将“质子泵抑制剂+铋制剂+2种抗菌药物”的四联疗法作为抗幽门螺旋杆菌的 推荐治疗方案,同年,华东医药生产的泮托拉唑注射剂中标集采,为中国唯一通过美国FDA认证的该类药品; 2022年,中华消化杂志发布更新版本《消化性溃疡诊断与治疗共识意见》,将铋制剂四联疗法作为抗幽门螺杆菌感染的首选方案,同时在2016年版本基础上增加了消化性溃疡的临床表现描述和由 NSAID引起的并发症治疗方法; 2023年,由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陈昱湖教授牵头完成的项Ⅱ期临床研究显示,奥拉奇西普可有效治疗中重度溃疡性结肠炎,胃肠黏膜愈合疗效指标显著提升。 质子泵抑制剂凭借其良好药效稳固抑酸首推药物的地位,同时P-CAB和胃泌素受体拮抗剂等新型药物的研发也在不断进行,消化道疾病诊疗方案随之升级,中国消化道溃疡诊疗市场从广泛控制逐渐转为 精准打击,根据患者不同病情延展出个性化用药推荐,带动用药市场逐渐走向多元化发展。 消化性溃疡用药产业链分析 消化性溃疡用药行业产业链上游是化学制剂原料药和医药中间体供应商,中游为抑酸和抗菌药物研发生产企 业,下游为胃肠专科医院、各层级综合医院、药店等消化性溃疡药物销售渠道和有用药需求的患者群体。 上游供应环节来看,消化道溃疡药品原料药及中间体价格波动幅度小且供应上众多,为中游制药厂商降低采购成本带来的预算和现金流风险。中游药品研发生产环节来看,细分领域存在市场高度集中情况,成为新进入玩 家扩大经营规模的主要阻碍,另外伴随药品生产企业趋于以价换量进入集采,药品价格跳水式下跌直接导致中游利润空间受到大幅压缩,多因素导致中游玩家生存现状紧张。下游环节中,多种消化道溃疡药品纳入医保支付的 同时患病群体不断扩增,成为推动市场放量的关键因素。 上 产业链上游 生产制造端 消化性溃疡药物的原料药和医药中间体的供应 上游厂商 武汉贝尔卡生物医药有限公司 上海源叶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汇智和源生物技术(苏州)有限公司 查看全部 产业链上游说明 上游环节主要为H2受体拮抗剂、质子泵抑制剂和抗菌药物的原料药和医药中间体供应。1)消化道溃 疡治疗药品上游原料药及中间体生产厂家众多,源头供应充足,医药级中间体厂商趋向于高纯度产品的生产制造。截至2022年,中国奥美拉唑原料药供应商共有571家,雷尼替丁中间体供应厂商270 家,另外兰索拉唑原料药的371家供应商中,产品纯度为98%至99%的占据55.5%,纯度高于99%的 供应商数量占比0.54%,高纯度原料药供应商市场份额占比过半,可满足中游制剂研发生产对于原料纯度的要求。2)原料药供给价格小幅波动,上游市场保持平稳发展。以奥美拉唑原料药为例, 100mg品规原料药由2023年1月的2,185.2元小幅降至4月的2,023.6元,后于10月回升至2,043.84 产业链中游 品牌端 消化性溃疡药物研发生产厂商 中游厂商 阿斯利康药业(中国)有限公司 丽珠医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江苏奥赛康药业有限公司 查看全部 产业链中游说明 中游环节为各类消化性溃疡的药物研发生产厂商。1)H2受体拮抗剂市场高度集中,小规模厂商和新 进入玩家发展受阻。中国样本医院数据统计,2022年H2受体拮抗剂市场来看,阿斯利康、正大天晴和奥赛康药业呈现龙头垄断竞争局面,3家企业销售市场份额分别为44.55%、38.22%和17.15%,仅 为其他在场玩家留有0.08%的生存空间。2)PPI类药品降价进入集采,中游厂商利润空间受到压制。 以奥美拉唑品类为例,2022年集采中标企业中,哈三联40mg品规的奥美拉唑钠注射液中标价格为每 支0.69元,较2019年中标前价格下降约93%,中游厂商为中标集采开启以价换量策略,中标后利润空间急剧压缩。 下 产业链下游 渠道端及终端客户 消化性溃疡患者、胃肠疾病专科医院和零售药店 渠道端 消化性溃疡疾病患者、胃肠专科医院、各级别综合医院及终端零售药店 产业链下游说明 产业链下游为存在诊疗需求的患者群体、诊疗机构和药品零售药店等。1)H2受体拮抗剂多药物获医保覆盖,消化道疾病患者治疗减负,另外不乏集采中标品规,低价减轻医疗机构采购成本。雷尼替丁 和法莫替丁为最常见的H2RA药物,截至2022年,2种药物的口服剂型和注射剂型均被纳入医保甲类目录,实现医保100%支付,亚宝药业生产的盐酸雷尼替丁注射液2022年以每支40-48元的价格中标 消化性溃疡用药行业规模 中国消化性溃疡用药行业规模总体呈现平稳上升趋势,2018年市场规模为2.55亿元,后扩大至2022年的2.85亿元,期间年复合增长率为2.88%,未来期间市场规模将由2023年的2.93亿元逐渐增至2027年的3.24元, 年均增速为2.52%。 现阶段来看,消化性溃疡用药市场主要呈现以下特点:1)消化性溃疡患者比例逐年上升,用药需求长期处 于高位。近年随着居民生活方式的改变以及工作压力的升高,消化性溃疡疾病患病率持续提升,根据中华消化杂 志数据,2018年消化性溃疡患病率约为0.190%,此比例在2022年升至0.198%,患病人数在4年间增加12.22万人 ,治疗需求扩增带动用药市场销量迅速膨胀。2)幽门螺杆菌感染为消化性溃疡治疗路径中的主要阻碍,抗菌 方案迭代带动用药市场规模扩增。中国75%的消化性溃疡病例由幽门螺杆菌感染引起,而长期使用单一药物抗菌引发幽门螺杆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性逐渐上升,中华消化杂志数据显示,2022年幽门螺杆菌对克拉霉素和左氧氟 沙星的耐药率为20%-40%,甲硝唑耐药率为60%-90%。面对抗菌疗效瓶颈,幽门螺杆菌诊治共识意见和治疗指南给出质子泵抑制剂联合2种抗生素的用药方案,通过营造正常胃酸分泌环境辅助抗生素药效提升,药效提升和 用量增加双驱拉动用药市场规模上涨。 长期来看,消化性溃疡用药将呈现以下发展趋势:1)胃肠道保护意识提升,患者接受诊疗比例上升带动用 药市场规模扩张。2022年疾控中心推出《中国消化健康指数(2022)》对全体居民消化道健康情况进行打分,用直观分数引起居民和诊疗机构对消化道相关疾病的重视。数据显示中国居民消化健康指数均值为49.89分,仅 有14个省市打分均值超全国水平,此打分机制直指以消化性溃疡为代表的患病率高但就诊率低的消化道疾病,未 来期间有望引导消化道溃疡药品使用渗透率提升,间接带动药品市场规模上涨。2)服用非甾体抗炎药物是引发消化性溃疡的主要因素之一,居民止痛抗炎刚性需求间接推动胃黏膜保护药物规模扩增。非甾体抗炎药会增加胃 黏膜病变风险,需服用非甾体抗炎药物进行止痛的人群数量超过5,590.5万人,2017至2022年增速18.8%,作为 [11] 新增市场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