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浏览器禁用了JavaScript(一种计算机语言,用以实现您与网页的交互),请解除该禁用,或者联系我们。[华创证券]:【宏观专题】对日美地产的再思考及启示 - 发现报告
当前位置:首页/宏观策略/报告详情/

【宏观专题】对日美地产的再思考及启示

2023-11-28张瑜、高拓华创证券�***
AI智能总结
查看更多
【宏观专题】对日美地产的再思考及启示

宏观研究 证券研究报告 宏观专题2023年11月28日 【宏观专题】 对日美地产的再思考及启示 华创证券研究所 证券分析师:张瑜 电话:010-66500887 邮箱:zhangyu3@hcyjs.com执业编号:S0360518090001 证券分析师:高拓 电话:010-66500860 邮箱:gaotuo1@hcyjs.com执业编号:S0360521080001 相关研究报告 《【华创宏观】稳增长,2024年需要多少社融?》 2023-11-24 《【华创宏观】商品交易连连看:全球商品配对交易宝典》 2023-11-23 《【华创宏观】美国企业债即将天量到期?明年或无忧》 2023-11-22 《【华创宏观】全球产业链十三大动向》 2023-10-29 《【华创宏观】三地百问聚焦国际关系——来自 20+头部机构的主流预期》 2023-10-08 一、出清认知框架:道德-传染风险二维模型 日本90年代地产泡沫与美国次贷危机,是两次由地产危机引发经济危机的典型事件,但日本出清耗时十多年,美国仅用两年,本质区别在于对道德风险和传染风险的政策应对;结合大量史料论文,我们凝练出地产出清的道德-传染风险二维模型,可能是判断地产救助时机以及后续路径的重要思考框架。 道德风险代表政治成本,花纳税人的钱救助特别个体,可能会面临舆论压力;传染风险代表经济成本,随金融压力而演变;传染风险遵循传染病路径,随时指数式爆发,道德风险偏线性、普通民众的认知偏滞后。 危机前期,道德风险率先上升,传染风险低位酝酿,政策难以下手。日本地产危机转变为银行危机前,居民仍有“再涨价”的幻想,资产仍在扩张,体感不“痛”,反感政府救助地产;美国次贷危机前期倾向于不救助。 危机爆发,传染风险开始指数上升,但道德风险仍在高位,舆论高压可能掩盖传染风险,后知后觉产生巨大经济损失,需雷霆手段阻断,成本大大增加:日本1995年住专危机不仅浪费最佳出清时机,还给执政者留下心理阴影、噤声 两年酿成代价百倍的银行危机,民众态度从“凭什么拿纳税人的钱救银行”到“救的太晚太少”;美国在“试错”雷曼兄弟后,果断“屏蔽”道德风险,重修TARP并推出政策组合拳,及时阻断传染风险,国民经济恢复更快。 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强调促进金融与房地产良性循环,吸取日美经验教训,我们认为中国在地产出清再均衡方面具备鲜明的制度优势,且道德风险掣肘并不大,应该坚定发挥制度优势,果断将决策做在更早的黄金时点。 二、日本地产出清:两段论 日本地产出清耗时极长,但并非一路向下。官方、民间对危机的认知经历否认 →愤怒→妥协→接受,政坛“十年九相”、决策重心从道德风险到传染风险,出清历程应清晰地分为两段,而非笼统称为“失去的十年”: 第一段,1991-1996年地产危机,与经济复苏并存,政府系统出清地产风险的动力不足。虽然地价下跌持续形成不良债权,但仅有规模相对较小的金融机构破产;银行在资本金压力下孤注一掷地价回升、反向地产提供大量贷款。 第二段,1997-2002年银行危机,以1997年11月山一证券破产为标志,日本“雷曼时刻”到来,地产危机转为银行危机,传染风险超过道德风险,复苏幻灭迫使系统出清。日本政府耗费70万亿日元、百倍代价拯救金融体系。 三、美国地产出清:一把救 美国地产出清迅速有力,但并非没有波折:从2007年次贷危机的“不救”,到2008年接管两房、推出TARP、救助花旗、AIG的居民、实体、金融“一把救”。成效显著:一是迅速化险,不良率2009年即见顶,领先房价、新房销售见底 两年。二是成本极低,2012年已回收9成,实际不到2008年GDP的0.4%。 四、中国能学什么:三启示 第一,房价难控→不是稳房价来稳经济,而是稳经济来稳预期,再择机出清。日本1992-1996年经验表明,只要经济在复苏,房价即便下跌也不至于陷入反 身性;美国2008年财政货币政策快速介入,稳住预期,加速出清。 第二,资本金是扛出清的硬实力→要出清,先补资本金,对应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指出“拓宽银行资本金补充渠道”。 第三,若观察到地产向银行的传染风险抬头,应发挥我国制度优势,果断降低道德风险决策权重,对应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指出“做好产融风险隔离”。 风险提示: 国际经验不完全可比,地产政策超预期,居民房价预期、行为模式改变。 投资主题 报告亮点 结合大量史料论文,提出认知典型地产出清的道德-传染风险二维模型,提供判断地产救助时机以及后续路径的重要思考框架。 投资逻辑 道德风险代表政治成本,随舆论压力;传染风险代表经济成本,随金融压力;传染风险遵循传染病路径,随时指数式爆发,道德风险偏线性、滞后。 危机前期,道德风险率先上升,传染风险低位酝酿,政策难以下手。 危机爆发,传染风险开始指数上升,但道德风险仍在高位,舆论高压可能掩盖传染风险,后知后觉产生巨大经济损失,需雷霆手段阻断。 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强调促进金融与房地产良性循环,吸取日美经验教训,我们认为中国在地产出清再均衡方面具备鲜明的制度优势,且道德风险掣肘并不大,应该坚定发挥制度优势,果断将决策做在更早的黄金时点。 目录 一、出清认知框架:道德-传染风险二维模型5 二、日本地产出清:两段论6 三、美国地产出清:一把救10 四、中国能学什么:三启示12 图表目录 图表1日美地产出清前后道德风险、传染风险、经济损失演变5 图表2日美地产出清始末6 图表3否认→愤怒→妥协→接受:1991~2002年日本官方、民间对危机的认知变化7 图表4“十年九相”8 图表52002年日本金融再生计划的三个要求8 图表6地产危机引发经济全面下行,但1992-1996年一度复苏,地产出清动力不足9 图表71997年地产危机转为银行危机,迫使政府投入大量公共资金10 图表82007~2009年美国危机救助政策演变10 图表9TARP(问题资产救助计划)重点内容11 图表10美国银行不良贷款率2009年即见顶,救助成本2012年已回收9成12 一、出清认知框架:道德-传染风险二维模型 1、概念:道德风险代表政治成本,花纳税人的钱救助特别个体,可能会面临舆论压力;传染风险代表经济成本,随金融压力而演变。 2、特征:传染风险遵循传染病路径,随时指数式爆发;道德风险偏线性、普通民众的认知偏滞后。 3、内涵:危机前期,道德风险率先上升,传染风险低位酝酿,政策难以下手;危机爆发,传染风险开始指数上升,但道德风险仍在高位,舆论高压可能掩盖传染风险,后知后觉产生巨大经济损失,需雷霆手段阻断,成本大大增加。 4、启示:日美地产出清虽长短迥异,但银行不良贷款率见顶均领先房价、地产销售见底,政策关键均在于银行如何有序消化地产风险,政府一要关注传染风险,防止银行吃得“太快”,二要及时提供资本金,避免银行吃的“太饱”。 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强调促进金融与房地产良性循环,吸取日美经验教训,我们认为中国在地产出清再均衡方面具备鲜明的制度优势,且道德风险掣肘并不大,应该坚定发挥制度优势,果断将决策做在更早的黄金时点。 图表1日美地产出清前后道德风险、传染风险、经济损失演变 资料来源:Wind,华创证券,注:经济损失用阴影表示,随传染风险上升直至阻断;日本溢价=Japanpremium,即相比美国和欧洲的同行,日本的主要银行在获取银行间贷款时被要求支付溢价。虽然日本溢价的规模到1997年才大幅上升,但银行分析师在1995年便首次发现了这一点,并予以关注;美股恐慌指数=VIX;救助成本即投入公共资金占GDP比重,日本取1995年、1998年,美国均取2008 年,仅考虑针对性救助政策,不考虑降息等纯宏观政策,不考虑救助后续收益 图表2日美地产出清始末 资料来源:白川方明《动荡时代》,周小川《金融危机中关于救助问题的争论》,华创证券整理 二、日本地产出清:两段论 日本地产出清耗时极长,但并非一路向下:1991年地价开始明显下跌,但银行不良贷款率在2002年前后才见顶,原因是1991~1996年地产危机出清不充分,1997年演变为银行危机、才彻底暴露并处置了风险。官方、民间对危机的认知经历否认→愤怒→妥协→接受,政坛“十年九相”、决策重心从道德风险到传染风险。出清历程应清晰地分为两段,而非笼统称为“失去的十年”: 第一段,1991-1996年地产危机,与经济复苏并存(1996年实际GDP增速回到1991年水平),政府系统出清地产风险的动力不足。虽然地价下跌持续形成不良债权,但仅有规模相对较小的金融机构破产;伴随地产销售、新开工反弹与对经济复苏的乐观,银行在 资本金压力下孤注一掷地价回升、反向地产提供大量贷款;至1995年,住专1(90年代银行绕过监管向地产公司融资的通道)贷款中有75%是不良贷款,60%被认为是无法收回的,日本政府决定首次用公共资金处理不良债权,但遭到在野党、民众强烈抵制,最终付出6850亿日元,仅占住专公司6.4万亿日元债权的11%,不仅浪费最佳出清时机,还给执政者留下心理阴影,随后噤声两年,为代价百倍的银行危机埋下伏笔。 第二段,1997-2002年银行危机,以1997年11月山一证券破产为标志,日本“雷曼时刻”到来,地产危机转为银行危机,传染风险超过道德风险,复苏幻灭迫使系统出清。 1白川方明《动荡时代》:住房专用借贷公司(住宅专门金融机构)是1970年以后,以金融机构作为母体设立的住宅贷款专门公司。住宅贷款规模较小,贷款手续和债权的保全与回收都比较繁杂,所以采取了住房专用借贷公司负责其具体业务,母体银行负责其融资的运行方式。之后,在金融自由化的发展进程中,大型企业脱离银行的趋势越发明显,银行开始向个人住房贷款发力。因此,个人住房贷款减少的住房专用借贷公司开始往住宅开发和房地产方向扩大融资。特别是对金融机构房地产融资的总量管控启动以后,即1990年 3月以后,住房专用借贷公司由于在管控对象之外,银行钻制度的空子,向住房专用借贷公司的融资急剧增加。向住房专用借贷公司的融资急剧增加。原来的“银行→房地产公司”路径被“银行→住房专用借贷公司→房地产公司”取代。结果,当泡沫破灭,这种面向房地产公司的融资变为不良债权时,不良债权就变为由住房专用借贷公司一手承担。 日本政府耗费70万亿日元拯救金融体系,代价百倍于1995年住专危机,民众态度经历了“凭什么拿纳税人的钱救银行”到“救的太晚太少”的反转;2002年10月出台的金融再生计划(图6)进一步处置风险:2005年3月日本主要银行不良贷款率由2001~2002年的8.7%降至2.9%,此后继续下降至2008年3月的1.4%。 图表3否认→愤怒→妥协→接受:1991~2002年日本官方、民间对危机的认知变化 主体 年份 认知 相关内容 朝日新闻 1991 否认 “(放松管制)还为时过早,无法苟同。虽说地价涨势已经趋缓,但距离政府提出的“平均年收入的�倍就能买房”的水准还相去甚远。……希望政府不要忘记,下调地价才是效果显著的“景气对策”。如果地价下跌,住宅工程再次复兴,公共事业也能顺利进行。” 日本经济新闻 1991 否认 “就算土地价格有所下降,但地价仍居于高位的现状尚未改变。(东京圈的公寓价格)离工薪族以平均年收入的�倍就能买房这一目标相去甚远。很明显,虽然地价有所下跌,但是形势仍不容乐观。 日本央行 1991 否认 一方面指出当时经济放缓,一方面又判断“由于企业和家庭相对良好的收入环境,日本经济还会持续保持增长”。对于未来预期也是乐观的,“虽然经济减速,但由于基础牢固,未来还是值得期待的”。 经济白皮书 1992 否认 与资产价格暴涨之前的水平相比,整体而言,未实现收益依然保持着较高水平。资产价格回落不过导致过度膨胀的未实现收益部分有所损失,对资产内容本身可能并未产生太大的影响。 经济白皮书 1992 否认 “与银行全部资产相比,延滞债权为贷款总额351万亿日元的一部分,占银行资产的比例较小,更何况有价债券的潜在收益可达17万亿日元左右,不良债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