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2023年11月15日,中美两国发表关于加强合作应对气候危机的阳光之乡声明。 中美加强合作应对气候危机,启动强化气候行动工作组。2021年11月,中美发布强化气候行动的格拉斯哥联合宣言,计划从法规标准、清洁能源、终端脱碳与电气化、循环经济、碳捕集利用封存五大方面展开合作,中美对甲烷减排达成共识,中方首提制定甲烷减排行动计划。2023年11月《声明》表示,中美两国回顾、重申并致力于进一步有效和持续实施2021年4月中美应对气候危机联合声明和2021年11月的联合宣言,决定启动“21世纪20年代强化气候行动工作组”,开展对话与合作,聚焦能源转型、甲烷、循环经济和资源利用效率、低碳可持续省/州和城市、毁林以及双方同意的其他主题。 重申能源转型&节能减排&循环再生主线,关注CCUS和再生塑料机遇。《声明》重申三大主线,其中重点提及CCUS与终结塑料污染等细分方向。1)能源转型:支持到2030年全球可再生能源装机增至三倍的目标,加快两国可再生能源部署,以加快煤油气发电替代。2)节能减排:深化工业、建筑、交通和设备等重点领域节能降碳政策交流。两国争取到2030年各自推进至少5个工业和能源等领域碳捕集利用和封存(CCUS)大规模合作项目。3)循环再生:认识到循环经济发展和资源利用效率对于应对气候危机的重要作用,两国决心终结塑料污染并将与各方一道制订一项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塑料污染(包括海洋环境塑料污染)国际文书。终结塑料污染一方面需减少原生塑料消费或使用可降解塑料,另一方面提升塑料再生利用率。 中方明确甲烷排放控制行动方案,中美双方聚焦落实与细化措施。2023年11月7日,11部门印发《甲烷排放控制行动方案》,明确:1)提升监测、核算能力。逐步建立地面监测、无人机和卫星遥感等天空地一体化的甲烷监测体系。2)能源领域。到2025年,煤矿瓦斯年利用量达到60亿立方米;到2030年,油田伴生气集气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3)农业领域。到2025年,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80%以上,2030年达到85%以上。控制肠道发酵、稻田甲烷排放。4)垃圾和污水处理。有序推进厨余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加强生活垃圾填埋场综合整治,提高填埋气体回收利用水平。到2025年,全国城市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率达到60%左右。加强污水处理领域甲烷收集利用。到2025年,城市污泥无害化处置率达到90%以上。5)完善激励政策。支持符合条件的甲烷利用和减排项目开展CCER交易,期待甲烷减排项目相关方法发布。 投资建议:在中美应对气候合作和国内双碳部署下,建议关注三大主线减碳资产及监测计量空间释放。1)清洁能源:可再生能源发电、氢能等。2)节能减排:①节能改造,建议关注高效节能设备【瑞晨环保】; ②碳捕集,重点推荐水泥固碳【仕净科技】;③农业甲烷减排,重点推荐酒糟生物发酵饲料【路德环境】;④林业碳汇,建议关注【岳阳林纸】【永安林业】等。3)再生资源:①固危废资源化,重点推荐【高能环境】;②再生金属,重点推荐锂电回收【天奇股份】,建议关注再生铝【怡球资源】,再生钢【华宏科技】等;③再生塑料,重点推荐【英科再生】【三联虹普】;④生物油,建议关注【卓越新能】【嘉澳环保】;⑤再生水,重点推荐【金科环境】;⑥煤层气利用,建议关注【新天然气、蓝焰控股】等。4)碳监测计量:碳减排监管基石,建议关注碳监测设备【雪迪龙】【聚光科技】等,煤质检测仪器【三德科技】等。 风险提示:政策进展不及预期,碳价波动风险,行业竞争加剧。 1.中美加强合作应对气候危机,启动强化气候行动工作组 中美加强合作应对气候危机,启动21世纪20年代强化气候行动工作组。2021年11月10日,中美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格拉斯哥大会期间发布《中美关于在21世纪20年代强化气候行动的格拉斯哥联合宣言》。在2021年4月《中美应对气候危机联合声明》的基础上,联合宣言进一步细化明确了中美双方的合作方案和行动举措,从法规标准、清洁能源、终端脱碳与电气化、循环经济、碳捕集利用封存五大方面展开合作,中方首提制定甲烷减排行动计划。2023年11月15日,中美两国发表《关于加强合作应对气候危机的阳光之乡声明》。中美两国回顾、重申并致力于进一步有效和持续实施2021年4月中美应对气候危机联合声明和2021年11月的联合宣言,决定启动“21世纪20年代强化气候行动工作组”,开展对话与合作,聚焦联合声明和联合宣言中确定的合作领域,包括能源转型、甲烷、循环经济和资源利用效率、低碳可持续省/州和城市、毁林以及双方同意的其他主题。中美两国将于COP28之前及其后在工作组下重点加速以下具体行动:能源转型、甲烷及其他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排放、循环经济和资源利用效率、地方合作、森林、2035年国家自主贡献、COP28。 表1:“21世纪20年代强化气候行动工作组”重点行动方向 2.重申能源转型&节能减排&循环再生,关注CCUS与再生塑料 重申能源转型&节能减排&循环再生主线,关注CCUS和再生塑料机遇。前端能源结构转型、中端节能减排和后端循环利用是减碳主要抓手。在2021年11月《联合宣言》中,提出将清洁能源转型的社会效益最大化;在循环经济领域,如绿色设计和可再生资源利用展开合作;同时部署和应用技术,如碳捕集、利用、封存和直接空气捕集。2023年11月《声明》重申能源转型、节能减排、循环经济三大主线,其中重点提及CCUS与终结塑料污染等细分方向。 1)能源转型:支持到2030年全球可再生能源装机增至三倍的目标,加快两国可再生能源部署,以加快煤油气发电替代。 2)节能减排:深化工业、建筑、交通和设备等重点领域节能降碳政策交流。两国争 3/6 取到2030年各自推进至少5个工业和能源等领域碳捕集利用和封存(CCUS)大规模合作项目。重点推荐【仕净科技】水泥固碳&钢渣资源化,共赢而非成本,水泥&钢铁企业经济+排放解决双受益。 3)循环再生:认识到循环经济发展和资源利用效率对于应对气候危机的重要作用,两国决心终结塑料污染并将与各方一道制订一项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塑料污染(包括海洋环境塑料污染)国际文书。终结塑料污染一方面需减少原生塑料消费或使用可降解塑料,另一方面提升塑料再生利用率。重点推荐【英科再生】再生塑料全球&全产业链布局,【三联虹普】再生塑料核心技术供应商。 3.中方明确甲烷排放控制行动方案,双方聚焦落实与细化措施 中方近期发布甲烷排放控制行动方案,双方聚焦落实与细化措施。在2021年11月发布的《中美关于在21世纪20年代强化气候行动的格拉斯哥联合宣言》中,中美对甲烷减排达成共识,中方计划在国家自主贡献之外,制定一份全面、有力度的甲烷国家行动计划,争取在21世纪20年代取得控制和减少甲烷排放的显著效果。2023年11月7日,我国生态环境部等11部门印发《甲烷排放控制行动方案》,明确2阶段目标+8大重点任务,其中提及: 1)提升监测、核算能力。逐步建立地面监测、无人机和卫星遥感等天空地一体化的甲烷监测体系。推动煤矿、油气田、养殖场、垃圾填埋场以及污水处理厂等大型排放源定期报告甲烷排放数据。建议关注:甲烷监测设备【雪迪龙】【聚光科技】等。 2)推进能源领域甲烷排放控制。到2025年,煤矿瓦斯年利用量达到60亿立方米; 到2030年,油田伴生气集气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建议关注:煤层气利用【新天然气】【蓝焰控股】等。 3)推进农业领域甲烷排放控制。到2025年,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80%以上,2030年达到85%以上。控制肠道发酵、稻田甲烷排放。重点推荐:【路德环境】酒糟生物发酵饲料,降低肠道排放。 4)加强垃圾和污水处理甲烷排放控制。有序推进厨余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加强生活垃圾填埋场综合整治,提高填埋气体回收利用水平。到2025年,全国城市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率达到60%左右。加强污水处理领域甲烷收集利用。到2025年,城市污泥无害化处置率达到90%以上。建议关注:【百川畅银】填埋气发电龙头+横向开拓养殖粪污、餐厨垃圾、农业秸秆、工业有机物废气等领域的沼气资源化利用以及煤层瓦斯气发电项目开发;【维尔利】从事有机废弃物处理、沼气和生物天然气工程业务。 5)完善经济激励政策。支持符合条件的甲烷利用和减排项目开展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甲烷减排项目受益CCER的确定性增强,相关方法学发布有望加速。 4/6 在甲烷和其他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排放方面,《声明》表示,两国将落实各自国家甲烷行动计划并计划视情细化进一步措施,在各自国家甲烷行动计划基础上制定各自纳入其2035年国家自主贡献的甲烷减排行动/目标,同时关注氧化亚氮、氢氟碳化物的排放控制。 4.投资建议 在中美应对气候合作和国内双碳部署下,清洁能源、节能减排、再生资源具备显著减碳价值,碳监测计量空间有待加速释放。具体来看: 1)清洁能源:可再生能源发电、氢能等。 2)节能减排:①节能改造,建议关注高效节能设备【瑞晨环保】;②碳捕集,重点推荐水泥固碳【仕净科技】;③农业甲烷减排,重点推荐酒糟生物发酵饲料【路德环境】;④林业碳汇,建议关注【岳阳林纸】【永安林业】等。 3)再生资源:①固危废资源化,重点推荐【高能环境】;②再生金属,重点推荐锂电回收【天奇股份】,建议关注再生铝【怡球资源】,再生钢【华宏科技】等; ③再生塑料,重点推荐【英科再生】【三联虹普】;④生物油,建议关注【卓越新能】【嘉澳环保】;⑤再生水,重点推荐【金科环境】;⑥煤层气利用,建议关注【新天然气、蓝焰控股】等。 4)碳监测计量:碳减排监管基石,建议关注碳监测设备【雪迪龙】【聚光科技】等,煤质检测仪器【三德科技】等。 5.风险提示 政策进展不及预期:中美应对气候合作在执行过程中面临不确定的风险,可能导致政策执行效果不及预期。 碳价波动风险:碳价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企业减排诉求,国内碳价下行可能会降低企业进行节能改造和技术进步的积极性。 行业竞争加剧:当前双碳相关产业参与者众多,随着减排政策加码,清洁能源、再生资源等市场空间打开,新进入者可能会不断涌入,行业面临竞争加剧的风险。 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