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浏览器禁用了JavaScript(一种计算机语言,用以实现您与网页的交互),请解除该禁用,或者联系我们。[中国国际发展知识中心]:携手应对危机 共享发展机遇 ——亚洲金融危机25年来中国—东盟经济金融合作的启示和未来重要方向 - 发现报告
当前位置:首页/行业研究/报告详情/

携手应对危机 共享发展机遇 ——亚洲金融危机25年来中国—东盟经济金融合作的启示和未来重要方向

AI智能总结
查看更多
携手应对危机 共享发展机遇 ——亚洲金融危机25年来中国—东盟经济金融合作的启示和未来重要方向

携手应对危机共享发展机遇 ——亚洲金融危机25年来中国—东盟经济金融合作的启示和未来重要方向 张来明赵昌文蒋希蘅周太东周雨 摘要:1997年爆发的亚洲金融危机曾给中国和东盟国家经济社会带来严重影响,25年来,中国和东盟国家携手应对危机带来的系列挑战,并在制度性安排、贸易、投资、互联互通、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金融合作等多个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形成诸多宝贵经验。当前,中国和东盟国家面临全球经济增长动力不足、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加速重构、国际金融不稳定性上升、数字化绿色化转型“阵痛”等共同挑战。双方应借鉴历史经验,不断在宏观经济政策协调、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深度融合、绿色低碳转型、互联互通、数字经济、区域金融自主、普惠包容健康发展等方面深化合作,推动区域经济复苏和增长,携手共建区域发展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 关键词:亚洲金融危机东盟命运共同体 DOI:10.19744/j.cnki.11-1235/f.2023.0008 2022年是亚洲金融危机爆发25周年。回顾分析亚洲金融危机发生的原因、中国和东盟当年所采取的应对措施,以及危机后中国和东盟经济金融合作的进展、成就与经验,既可为双方共同应对当前挑战提供启示,也能为谋划未来的合作提供参考。 本文主要分为四部分。第一节回顾25年前亚洲金融危机发生的原因、中国和东盟携手应对危机所采取的措施;第二节从制度性安排、贸易、投资、互联互通、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金融合作等方面分析亚洲金融危机后中国—东盟的合作成果;第三节讨论中国—东盟合作取得跨越式发展的经验和启示;第四节就双方未来合作的重点方向提出建议。 一、亚洲金融危机爆发时,中国和东盟国家坚定维护地区经济金融稳定,携手应对危机、走出困境 1997年爆发的亚洲金融危机给中国和东盟国家经济社会带来了严重影响,造成了巨大损失。亚洲金融危机发生后,中国和东盟国家同舟共济、齐心协力,采取多种措施克服了危机带来的不利影响,推动区域金融经济快速重回正轨。 (一)亚洲金融危机给中国和东盟国家经济造成重创 亚洲金融危机打破了世界经济发展史上近四十年的“东亚奇迹”,给亚洲多个经济体特别是部分东盟国家造成了巨大损失。危机始于1997年7月2日,泰国中央银行在捍卫泰铢数月未果后,停止维持泰铢对美元的固定比价,泰铢当日贬值16%。由此触发菲律宾比索、马来西亚林吉特、印度尼西亚卢比等货币相继贬值。至1998年1月,印度尼西亚卢比、泰铢、韩元、马来西亚林吉特、菲律宾比索较1997年6月分别贬值65.3%、 44.1%、39.0%、32.5%、26.6%(图1)。 危机爆发后,东盟国家资本大量外逃,市场迅速萎缩,经济增长率急剧下降,经济社会发展遭受巨大损失。资本外逃尤为严重的印度尼西亚在1998~2000年间私人资本净流出高达292亿美元(1995~1997年净流入286亿美元)①,马来西亚在1997~1998年间短期资本净流出共96亿美元(1996年净流入41亿美元)②,泰国在 1997~1998年间私人资本净流出为237亿美元(1996年净流入为182亿美元)③。部分东盟国家贸易条件迅速恶化,进出口额暴跌。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新加坡、泰国在1998年进口额下降20%~30%,出口额出现不同 程度的负增长。东盟国家经济增速骤降,6个东盟国家在1998年出现负增长,其中印度尼西亚增长率下降13.1%,泰国下降7.6%,马来西亚下降7.4%④,三国实际GDP较1996年大幅缩水(图2)。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新加坡、泰国的失业率在1997年至2000年间均有大幅增长(图3)。印度尼西亚的极端贫困率从1996年的51.3%激增至 1998年的69.1%(图4),民众生活之困难甚至有媒体报道农村地区出现吃树皮、树叶和昆虫的情况(韦斯布洛特,2007)。 中国经济也受到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一是出口产品竞争力被削弱,出口增速下降。危机爆发前后,中国的出口产品中有20%至30%与东盟国家出口产品相似,特别是纺织品、鞋类、玩具、小家电等 (王安民、游桂云,1998)。其他国家货币大幅贬值后,在欧美市场上较中国同类出口产品有明显价格优势。1998年中国出口总额同比增速从1997年的逾20%降至近乎为零(图 5)。二是中国对外资吸引力有所下降,利用外资水平明显减少。1998年上半年,外商直接投资水平比上年同期降低了1.3%(魏加宁、杨光普,2017)。三是投资消费增速放缓,国内生产总值增速明显下 140 120 100 80 60 40 20 160 150 140 130 120 110 100 90 80 70 60 1997年 1998年 印度尼西亚 1999年 新加坡 2000年 马来西亚 泰国 7 6 5 4 3 2 1 0 菲律宾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泰国中国韩国 图1亚洲金融危机前后有关国家有效汇率走势(2010=100) 数据来源:课题组根据国际清算银行统计数据绘制。 1993年1994年1995年1996年1997年1998年1999年2000年2001年2002年2003年 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泰国 图2受亚洲金融危机影响最大的3个东盟国家实际GDP(1996=100) 数据来源:课题组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经济展望数据库数据绘制。 图31997~2000年部分东盟国家失业率(%) 数据来源:课题组根据世界银行世界发展指数绘制。 滑,出现了较为严重的通货紧缩。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国内生产总值在1997年至 2001年间的增长速度明显低于亚洲危机爆发前(图6)。PPI自1997年6月起连续31个月出现负增长,CPI自 1998年4月起连续22个月负增长。 (二)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和演化有着复杂且相互交织的内外因 80% 70% 60% 50% 40% 30% 20% 10% 0% 1996年 1997年 1998年 1999年 2000年 2001年 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有着多种内部和外部的原因。多个东盟经济体资本账户过早自由化,金融监管制度尚不健全,为危机的爆发埋下了隐患(拉德莱特、萨克斯,1998)。区域银行和企业大规模借入短期外债,规模远超外汇储备,致使该地区经济体极易受到市场情绪突变和金融恐慌的影响(罗德里克、韦拉斯科,1999)。大规模的短期外债被投放至房地产,形成大量资产泡沫,造成短期外债与非生产性长期投资错配,当房地产泡沫破裂时,对经济的打击 尤为沉重(余永定,2007)。此外,泰国、印度尼西亚等主要东盟经济体自身存在经常账户常年赤字。有研究认为,持续的国际收支逆差、固定汇率机制加上资本自由流动,是发生货币危机的充分必要条件(余永定,2000)。 另外,低端贸易竞争加剧、国际市场需求结构性紧缩等因素导致东南亚出口导向 40% 1997年 1998年1999年 2000年2001年 2002年 2003年 35% 30% 25% 20% 图41996~2001年印度尼西亚极端贫困率 注:1997年无数据。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贫困与不平等数据平台(PIP)。 型的发展模式遭遇困境。国际投机资本,15% 特别是索罗斯“量子基金会”和罗伯逊“老虎基金会”炒作泰铢,直接点燃了危机爆发的导火索(张来明、张瑾,2022)。全球投资者对东盟经济体的信心相继垮塌,恐慌情绪从泰国蔓延至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 10% 5% 0% 图5中国货物出口总额同比增速 数据来源:课题组根据中国国家统计局统计数据绘制。 1996年 1997年 1998年 1999年 2000年 2001年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增长率国内生产总值年增长率 律宾等经济体,形成危机的传染效应(吴,25% 2000)。也有批评人士认为,危机爆发后国 际货币基金组织要求提高利率的应对举措导致严重的资金短缺,造成东亚银行和企业财务状况进一步恶化(穆哈拉,2007),同时,要求受援国在危机期间进行金融体制改革加剧了投资者信心的丧失(罗德里克、韦拉斯科,1998)。 (三)中国和东盟相互协作、共渡难关 在亚洲金融危机爆发的当口,中国和东盟国家密切协作、相互支持,并积极推动区域经济金融合作,共渡难关。 20% 15% 10% 5% 0% 图6亚洲金融危机前后中国部分经济指标 数据来源:课题组根据中国国家统计局统计数据绘制。 中国顶住内外压力,坚持人民币不贬值,并积极帮助东盟国家应对危机。亚洲金融危机引发多国竞争性货币贬值,加剧了危机的严重性。为避免进一步恶化区域经济金融形势,中国从维护区域经济金融稳定和发展大局的立场出发,坚定对外承诺人民币不贬值⑤。1997年12月16日,时任国家主席江泽民在中国—东盟首脑非正式会晤上承诺,中国不会将人民币贬值,希望以此推动东南亚地区货币稳定。随后,时任国务院总理朱镕基、副总理以及有关部门负责人也不断发表讲话,承诺中国不会火上浇油,坚持人民币不贬值。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不但没有下降,稳定在了8.28左右,而且还出现了稳中略升的走势(张来明、张瑾,2022)。 不贬值的承诺对中国的经济发展造成了较大损失。人民币被迫相对升值,经济增速下滑,国内需求下降。据有关专家测算,在1997年8月至1998年12月间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平均升值7.3个百分点(李建伟、余明,2003)。与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保持1997年7月水平不变的情况相比,1997年和1998年GDP实际增速分别下降了0.7个百分点和0.84个百分点;1997年和1998年上半年固定资产投资实际增速分别下降2.89个百分 点和2.92个百分点;1997年和1998年消费需求实际增速分别下降1.67个百分点和3个百分点(李建伟、余明,2003)。国内货币供给受到间接影响,物价水平大跌,通货紧缩现象加剧。据测算,与人民币未升值相比,1997年、1998年狭义货币供应量(M1)实际增速分别下降3.09个百分点和10.27个百分点(李建伟、余明,2003)。在货币供给、国内需求和出口增速大幅度下跌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1998年全年的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生产资料价格指数和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实际水平,与人民币未升值相比,下跌了4.81个百分点、15个百分点和1.33个百分点(李建伟、余明,2003)。 中国通过多双边渠道向有关亚洲国家提供援助。亚洲金融危机期间,中国人均GDP仅780美元,刚刚跨过世界银行中低收入国家756美元的门槛。中国在自身经济发展水平尚低、国内经济发展存在困难以及外汇储备并不充裕的情况下,仍然通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或双边渠道,向受危机冲击严重的国家及时伸出援手,展现了负责任的区域大国形象,为保持区域经济金融稳定作出重要贡献。危机爆发后仅一个月,中国政府向泰国提供了10亿美元援助,而此时美西方国家仍对泰国危机隔岸观火,拒绝向泰国提供双边援助(潘,2003)。 至1999年,中国政府已承诺向处于危机中的亚洲有关国家提供40亿美元的援助,成为全球第三大出资国(戴相龙,2022)。此外,中国还向印度尼西亚等国提供了出口信贷和紧急无偿药品等援助。 中国和东盟相互协作,积极推动区域和国际金融合作,构建区域金融安全网。中国和东盟在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第六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东盟—中、日、韩及东盟—中国领导人非正式会晤等地区多边场合,积极协调配合,推动地区和国际金融合作。1998年12月,中国在第二次东盟与中日韩领导人会议上,建议在东盟+中日韩框架内举行财政和央行副手会议。1999年3月,首次副手会举行,重点讨论了监管短期资本流动和国际金融体系改革等问题,对进一步稳定地区经济和金融形势产生了积极影响。2000年5月4日,“10+3”财长会签署了旨在建立区域性货币互换网络的《清迈倡议》,这是加强区域财金合作的里程碑式成果(朱光耀,2022)。 中国的行动得到了国际社会的高度肯定和赞赏。中国的果断行动,被外媒称为“构筑起了坚固的防火墙”,阻断了危机蔓延之势,中国也被广泛视为“亚洲稳定的关键支柱”,得到包括东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