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浏览器禁用了JavaScript(一种计算机语言,用以实现您与网页的交互),请解除该禁用,或者联系我们。[中国人大界面]:2023中国文化数字化创新指数CDI研究报告 - 发现报告
当前位置:首页/行业研究/报告详情/

2023中国文化数字化创新指数CDI研究报告

AI智能总结
查看更多
2023中国文化数字化创新指数CDI研究报告

2023中国文化数字化创新指数(CDI)研究报告 组织机构 研制单位 中国人民大学数字人文研究院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中国社会科学评价研究院 界面新闻界面商学院 支持单位 中国人民大学交叉科学研究院 专家委员会 主任 冯惠玲中国人民大学数字人文研究院院长、国家一级教授 副主任 刘越男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院长、数字人文研究院副院长、教授杨东中国人民大学交叉科学研究院院长、发展规划处处长、教授 委员 卢小宾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教授陆伟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院长、教授 裴雷南京大学信息管理学院院长、教授张久珍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主任、教授 初景利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教授李月琳南开大学信息资源管理系主任、教务部部长、教授张洋中山大学信息管理学院院长、教授 李玉海华中师范大学信息管理学院院长、教授 2023中国文化数字化创新指数(CDI)研究报告 袁莉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教授马捷吉林大学商学与管理学院副院长、教授 王协舟湘潭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人事处处长、教授臧国全郑州大学信息管理学院院长、教授 丁华东上海大学文化遗产与信息管理学院党委书记、教授黄水清南京农业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学科带头人、教授 杨安莲国防大学政治学院军事信息与网络舆论系主任、教授蔚海燕华东师范大学信息管理系主任、教授 金胜勇河北大学教育教学质量评估与教师发展中心主任、教授田丰中国社会科学评价研究院纪委书记、副院长、研究员 研究团队 课题组负责人 钱明辉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副院长、数字人文研究院秘书长、教授崔宇界面新闻副总编辑、商学院院长 课题组成员 王名钰王驰潘菲许嘉元李胡蓉赵梦纯张裕恩程周芳菲王雅岳刘林毛盾郝若扬王子涵钟瑞玲张辰萌李蕙廷徐志轩樊安懿郭佳璐杨建梁杨冠灿黎炜祎戴梦婷徐占魁 2023中国文化数字化创新指数(CDI)研究报告 序言03 一、研究背景04 1.1科技改造:重构传统业态释放创新动能04 1.2政策演进:从工程项目上升为国家战略05 案例分析:数智融合将唤活文化资源生成与重建06 1.3场景拓展:科技矩阵打造文化场景聚合07 1.4消费驱动:市场供需议价权利发生转变08 二、研究方法09 2.1数据来源:基于专利数据分析的视角09 2.2测算方法:文化数字化创新指数指标体系12 三、研究结论14 3.1北京居首、广东第二、海南、四川、湖北进入前十14 案例分析:北京全方位引领中国文化数字化发展16 案例分析:广东文化数字化服务创新驱动能力超过京沪19 3.2文化数字化发展与人才、知识产权布局高度协同20 3.2.1超过65%地区的文化数字化与IT、科研部门就业密切相关20 3.2.2超过60%地区的文化数字化与高质量知识产权占比紧密关联23 3.3文化数字化呈现地域分化和经济分化25 3.3.1中南地区创新势能突出,西北地区势能有待唤醒25 3.3.2长三角地区集聚创新,泛珠三角地区协同发展26 3.4集群组合,各具特点27 3.4.1技术活力视角下的文化数字化产业创新27 3.4.2服务潜力视角下的文化数字化产业创新29 案例分析:文化传播“胜地”湖南省的数字化升级良策30 3.4.3文化数字化技术创新活力的密度与广度31 案例分析:技术创新密度第一的海南省如何厚积薄发?33 四、政策启示36 2023中国文化数字化创新指数(CDI)研究报告 序言 随着数字技术的高速发展,文化产业数字化已经成为全球最主流的发展趋势之一。我国在数字化建设方面的投入也不断增加,但是各省份之间在文化数字化创新能力上的差异较大。文化数字化创新能力指数评估能够为数字化时代下的文化产业注入更多活力与动力,推进文化事业高质量发展。 开展文化数字化创新水平的评估,对于我国各地区文化产业发展具备深刻意义。 首先,文化数字化创新水平的评估能够驱动数字文化基础技术向纵深发展。通过对各省份文化数字化创新能力的评估,可以了解各个省份在数字化建设方面的技术进展情况,有助于各省份将自身文化数字化建设水平纳入国家战略与标准,积极拓展数字文化产业的市场规模和产业链条,推进数字技术与文化产业的深度融合。 其次,文化数字化创新水平的评估能够促进数字文化产业跨地区合作与交流。通过评估结果的对比分析,各省份可以了解到相互之间在数字文化产业创新方面的差距,并吸取其他省份数字文化建设的创新经验,提高文化数字化产业的整体实力和创新能力。 此外,文化数字化创新水平的评估能够促进数字文化产业与消费者的深度融合。一方面,评估结果有助于数字文化产业优化产品开发和服务内容提升用户体验和满意度。另一方面,评估结果也可促进数字文化产业与消费者的直接连接,在数字化时代中构建更加紧密的文化共同体。 03 2023中国文化数字化创新指数(CDI)研究报告 一、研究背景 当前我国对文化数字化事业给予极高重视。科技的改造、政策的演进为文化数字化提供了坚实的支持和保障。文化产业多元发展,各类文化数字化产品和服务层出不穷,为人们提供了更加便捷和丰富的文化体验。 1.1科技改造:重构传统业态释放创新动能 近年来,科技的快速发展为文化产业带来了重大的支持和帮助,让文化产业向支柱产业迈进成为可能。随着科技应用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文化产业在数字化、智能化、高端化等方面取得长足进步,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与利用也逐步被重视并且得到改善。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已从2012年的18071亿元增长到2022年的121805亿元,占GDP比重从3.36%增长到10.01%。 科技对文化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不仅可以改变传统文化产业的经营模式和发展路径,还能提高企业生产效率和创新能力。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在互联网、智能制造等领域不断涌现出一批新的文化产业形态,如数字文化、网络游戏、虚拟现实等,这些新兴产业正在推动着传统文化产业的结构优化与升级。数字文化新业态特征较为明显的行业营收增速超过传统文化业态平均约11个百分点,为推动文化 产业向支柱产业迈进提供重要力量。文化新业态营收从2018年的2.1万亿元增长至 2022年的4.38万亿元,其占文化企业营收的比重从2018年的21.5%上升至2022年的36%,科技推动文化产业从数字经济领域的相对滞后部门转变成为先进部门。 04 2023中国文化数字化创新指数(CDI)研究报告 —研究背景 1.2政策演进:从工程项目上升为国家战略 当前我国对文化数字化事业给予极高重视。科技的改造、政策的演进为文化数字化提供了坚实的支持和保障。文化产业多元发展,各类文化数字化产品和服务层出不穷,为人们提供了更加便捷和丰富的文化体验。 起步阶段:2011年,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首次鲜明指出文化和科技的相互促进作用,并且要求“深入实施科技带动战略”,推动文化科技融合进入起步阶段。 融合发展阶段:2012年出台的《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将“文化数字化建设工程”列为专栏,要求推动实现“文化资源—文化生产—文化传播”的全面数字化;2012年“促进文化和科技融合”写入党的十八大报告,自此开启了加速融合发展阶段。 纵深发展阶段:党的十八大以来,《文化部“十三五”时期文化科技创新规划》、《文化部“十三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关于推动数字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和《关于促进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的指导意见》等系列政策连续出台,与此同时,多部门协同保障机制推动文化科技融合向纵深发展。 国家战略阶段:2021年3月13日,“实施文化产业数字化战略”被正式写入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 2021年6月,文化和旅游部发布《“十四五”文化产业发展规划》,要求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业态、改造提升传统文化业态,包括培育壮大线上演播、数字创意、数字艺术、数字娱乐、沉浸式体验等新型文化业态,强化科技在演艺、娱乐等传统文化行业的应用。2022年5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意见》,将文化数字化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意见》提出了统筹利用文化领域已建或在建数字化工程和数据库所形成的成果,关联形成中华文化数据库,依托现有有线电视网络设施、广电5G网络和互联互通平台,形成国家文化专网等8项重点任务。到“十四五”时期末,基本建成文化数字化基础设施和服务平台,形成线上线下融合互动、立体覆盖的文化服务供给体系。到2035年,建成物理分布、逻辑关联、快速链接、高效搜索、全面共享、重点集成的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中华文化全景呈现,中华文化数字化成果全民共享。 05 2023中国文化数字化创新指数(CDI)研究报告 —研究背景 落地实践阶段: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实《关于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意见》,加强文化和旅游数字化建设,赋能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2023年2月,广东、浙江、山西、安徽、山东、重庆、湖南、江苏8个省市政府 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到推进文化数字化;2023年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2023年6月19日,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发布 了关于开展2023年文化和旅游数字化创新示范案例征集评选工作的通知,征选利用5G、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虚拟现实、增强现实、北斗导航、区块链等信息技术,在文化和旅游领域创新应用的示范案例。 案例分析:数智融合将唤活文化资源生成与重建 各大文化机构正在加速将海量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数据资源。2023年2月,由国家图书馆联合北京大学等单位研发的《永乐大典》高清影像数据库及《国家珍贵古籍名录》知识库上线;湖南博物院联合天津大学共同承担了“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基于知识图谱的博物馆展览展示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创设“高山流水遇知音——湖湘音乐史”展项;2023年国际博物馆日,故宫“数字文物库”向社会最新公布2万件数字文物影像,总录入的文物总数已超过10万件;2023年8 月3日,文化和旅游部公布第一批24个全国智慧旅游沉浸式体验新空间培育试点名单,开发沉浸式体验新空间。 为落实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实现中华文化全景呈现、中华文化数字化成果全民共享,基于中国公共关系协会文化大数据产业委员会的号召,2023年9月,中国(南京)文化和科技融合成果展览交易会举行,集中展示文化数字化建设、元宇宙、数智文旅等领域的新产品、新服务、新体验、新业态。针对文化企事业单位在文化数字化建设中面临的数据体量大、处理成本高、数据处理效率低等问题,提出了文化大模型解决方案,即通过文化大模型的自动智能化标识、图像元素自动提取、文生图和图生文的多模态能力可以有效解决。 06 2023中国文化数字化创新指数(CDI)研究报告 —研究背景 从方法上,文化大模型帮助文化机构在多个应用场景高效完成各种工作,包括数字人对话、基于NLP的知识问答和搜索、多模态知识图谱生成、AIGC文生图自动标注、画作鉴真、长视频拆条自动处理等;从用途上,以老电影修复为例,用人工智能技术,使用基于生成式的人像修复模块,在保持人像真实特征的前提下,可以进行高清五官重建。对低分辨率、多次压缩损伤以及拍摄环境(如暗场景和拍摄过程抖动)等造成的模糊、失焦、噪声、马赛克等画质损伤。 将中华民族积淀了五千多年的文化资源,转化为具有文化内涵的数据,成为文化大模型训练数据,不仅可以补齐当下大模型训练数据短缺的短板,而且可以作为依据解释人工智能为人类带来何种实际益处的难题,并能够大幅提升文化机构的效率和效能。 1.3场景拓展:科技矩阵打造文化场景聚合 文化从“系统内循环”向“社会大循环”迈进,要求文化产业进一步显现外溢效应,赋能实体经济。新业态特征呈现多样化延伸至与文化大类相关的媒体、出版、动漫、娱乐、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