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业资本分析与展望:资本补充维持高位,分化态势深化延续 2022年,在宏观经济承压,净息差持续收窄,盈利能力有所削弱背景下,中国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先降后升,整体保持稳定态势。连续4年超过万亿资本工具发行规模是维持行业资本稳中有升的主要因素。 不同类型银行资本水平差异明显,国有银行一枝独秀,资本充足率显著高于其他类型银行,且差距还在持续增大。股份制银行和城商银行整体平稳,农商银行有所下降。展望2023年,惠誉博华认为银行业资本仍将保持稳定,不同类型银行分化趋势延续,我们认为国有银行资本水平仍将乐观、股份制及城商银行保持稳定,受高风险中小银行拖累,农商银行资本将承压。 受益于继续大规模发行的资本工具及稳健的盈利能力,“四大行”总损失吸收能力静态缺口显著缩小;鉴于“四大行”风险加权资产规模增速放缓及保持稳定的盈利能力,惠誉博华适当调整相关假设,测算结果显示,动态缺口较上年同期显著下降,至2025年初中国G-SIBs基准假设下TLAC缺口缩小至 2.6万亿元。此外,中国国内系统重要性银行资本水平分化明显,部分D-SIBs资本缓冲薄弱,面临资本补充压力。投资者风险偏好的下降,致使2022年中小银行资本工具发行规模锐减,地方政府支持中小银行专项债有效拓宽中小银行资本补充渠道。 相关报告 2022年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分组预测及中国G-SIBs评分影响因素解析 银行业资本分析与展望:监管新规频发,资本企稳上升 分析师 彭立 +861056633823 li.peng@fitchbohua.com 李沄桥 +861056633821 yunqiao.li@fitchbohua.com 媒体联系人 李林 +861059570964 jack.li@thefitchgroup.com 各类型银行信用展望 2022年第四季度以来,全国各地疫情防控政策不断优化,对生产活动影响减少;且一系列房地产行业纾困政策的出台和逐步落实有望推动房地产及相关行业信用状况恶化区间收窄。惠誉博华预计,2023年中国GDP增速有望回升至5%左右。上述积极因素有利于缓解银行业资产质量压力,利于银行业盈利能力企稳,进而提升银行业内生资本水平。 基于对目前宏观经济和各类型银行的预期,惠誉博华对银行资产质量、盈利能力、资本与杠杆水平以及融资与流动性四项信用因素进行前瞻性判断,并通过总结财务状况预期对各类型银行信用状况作出展望。 惠誉博华认为,国有银行自身具有很强的财务韧性,其信贷资产组合最分散,且贷款客户整体资信水平也在所有商业银行类型中最好,在过去两年国有银行在抵御房地产行业困境及宏观经济下行带来影响的韧性最强。在疫情新形势下,若宏观经济复苏且房地产行业信用状况不进一步恶化,将有利于国有银行资产质量、盈利能力和资本与杠杆水平的改善。综上我们对于国有银行2023年展望为乐观。 与地方中小银行不同的是,股份制银行自身财务实力韧性更强,且全国范围内展业使得其房地产信贷组合更加分散,局部地区的风险暴露对股份制银行的冲击更小,因此我们认为未来一年股份制银行的信用状况为稳定。 一系列关于支持房地产行业的财政及金融政策持续释放,或将对房地产行业产生较为积极的影响,假以时日房地产市场有望止跌企稳。但鉴于纾困政策推出至产生明显的效果有一定时滞,加之前期房地产行业信用风险尚未充分暴露。因此,惠誉博华认为,与房地产行业关系相对紧密,且自身财务韧性相对较弱的城商银行和农商银行,资产质量仍将承压;而且其融资与流动性也面临一定压力,所以城商银行和农商银行信用状况展望承压。 2023年银行信用状况展望 承压 稳定 乐观 国有银行 → 股份制银行 城商银行 ← 农商银行 ← 国有银行一枝独秀、其他类型银行分化显著 从不同类型银行资本情况来看,2022年国有银行与其他类型的中资银行差距进一步扩大。国有银行在上半年资本保持基本稳定,随后第三季度资本充足率进一步上升至17.61%,这是监管公布该指标后国有银行录得的最高值,目前国有银行资本充足率已显著高于其他类型中资银行以及中国商业银行平均水平,且差距仍在继续拉大。惠誉博华认为国有银行资本水平的持续上升与“四大行”需在2025年满足金融稳定理事会的总损失吸收能力有关,由于目前“四大行”距TLAC要求仍有一定缺口,未来国有银行资本水平有望继续保持稳中有升,但考虑到2023年起中国的四家全球 系统重要性银行(G-SIBs)可能根据2021年末发布的《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总损失吸收能力管理办法》规定,发行非资本债务工具(TLAC工具)以补充总损失吸收能力,该工具成功发行能够一定程度上替代目前发行资本工具补充TLAC的模式。但TLAC工具不能补充资本充足率,因此未来国有银行资本水平上升趋势或趋缓,整体看国有银行尤其是“四大行”资本水平已远超国内监管及巴塞尔委员会的规定,且具有十分充足的资本缓冲。 股份制银行及城商银行2022年上半年资本充足率连续两个季度下滑,但在第三季度有所反弹,2022年三季度末,以上两类银行资本充足率分别为13.54%及12.85%,均略低于2021年年末水平。农商银行整体上相对于其他类型的中资银行韧性相对较弱,受到宏观经济下行影响不良资产暴露更快,加之该类商业银行竞争激烈对净息差收窄更加敏感,盈利能力也存在较大下行压力。资产质量及盈利能力的压力也体现出逐步向资本传导,2022年农商银行资本充足率连续三个季度下滑,9月底数据较上年末跌逾0.5个百分点至12.03%。展望未来,惠誉博华认为股份制银行和城商银行资本水平将保持稳定,农商银行或进一步下降。值得一提的是,城商银行和农商银行作为地方商业银行,具有数量多、区域特征明显等特点,未来分化将进一步加大,发达地区优质的城商及农商银行仍然能长期保持很高的资本水平,但少量资产质量差、资本不足且经营情况难以扭转的落后地区小型银行或将在地方政府的主导下被进一步整合甚至退出市场。 2023年银行资本水平展望 → ← 承压稳定乐观 国有银行股份制银行城商银行农商银行 不同类型银行资本情况 国有银行股份制银行 城商银行农商银行最低资本充足率要求 18% 16% 14% 12% 10% 数据来源:银保监会,Wind,惠誉博华整理 中国银行业资本有望保持稳定,银行资本工具发行维持高位但结构变化明显 2022年,中国商业银行资本水平整体保持稳定态势。2022年上半年在行业净息差继续收窄、资本利润率下行背景下,银行业整体盈利有所承压,削弱了银行业资本内生能力,行业资本充足率有所下降,但在第三季度商业银行逐步加大外部资本补充力度的情况下,行业整体资本水平有所回升。截至2022年9月末,中国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15.09%、一级资本充足率12.21%、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充足率10.64%,资本充足水平已和2021年末几乎持平。 展望未来,惠誉博华认为2022年第四季度中国银行业资本水平会 继续延续回升态势,年末各类资本充足率均有望超过2021年末水平。2023年中国宏观经济在因疫情防控造成的生产扰动基本消除的背景下,GDP增速在2022年低基数效应下显著复苏概率较大,加之一系列房地产行业纾困政策的落实,房地产及相关行业有望度过最艰难阶段并逐步修复信用状况,宏观经济的复苏及房地产行业的稳定有利于银行业盈利能力的提升并缓解银行不良资产的快速集中暴露,有助于银行业内生资本水平的提升。此外,我们认为在中国监管机构更加重视金融业资本管理的情况下,银行业仍然会延续近年来加强资本外源性补充的趋势。综上,2023年中国银行业资本充足率仍有望保持温和增长。 商业银行资本充足情况 资本充足率一级资本充足率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 16% 14% 12% 10% 8% 数据来源:银保监会,Wind,惠誉博华 资本工具发行方面,中国商业银行资本工具2022年延续自2019年以来很高的发行规模,2022年前11个月中国商业银行在岸市场发行的二级资本和其他一级资本工具合计超过1.1万亿元,且是连续第四年超过万亿。值得注意的是,尽管总量上保持了以往大规模的资本工具发行力度,但不同类型资本工具的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2022年中国商业银行的二级资本工具发行规模占总规模的占比超过75%,而该比例在2021年仅为略高于50%,资本工具发行明显向二级资本工具集中。 惠誉博华认为,其他一级资本工具发行量和占比的下滑或与2022年投资者信用风险偏好下降引起的信用溢价有关,年内部分地区中小银行风险事件及房地产困境使得投资者对于资本属性更强、期限更长的其他一级资本工具(主要为永续债)投资情绪更为谨慎。 商业银行资本工具发行量二级资本工具 我们此次将风险加权资产增速基准假设由去年的8.5%下调至7.5%; 亿元 14,000 12,000 10,000 8,000 6,000 4,000 2,000 0 数据 其他一级资本工具 另一方面,疫情发生以来出于谨慎考虑,我们曾将净利润增速假设设定为较低的4%,但近年来“四大行”盈利能力展现出了很强的韧性,长期高于假设水平,因此本次测算我们将净利润增速上调至5%。基于以上假设条件以及2022年6月末“四大行”数据,在考虑内生资本积累但没有考虑存款保险基金影响的情况下,我们设置了风险加权资产增速较慢(5.5%)、基准(7.5%)及较快(9.5%)三种假设(详见附录)。测算结果显示,在基准增速情况下,“四大行”至2025年初TLAC缺口约2.6万亿元,至2028年初缺口达6.3万亿元,最新测算缺口水平较2021年测算值明显缩小。且即使考虑临期时间窗口缩短因素,“四大行”TLAC补充压力亦有所降低。 “四大行”总损失吸收能力缺口缩小,预计未来两年将发行大量TLAC工具 根据金融稳定理事会(FSB)相关规则,作为新兴市场国家,中国 不同RWA增速假设下“四大行” 合计总损失吸收能力缺口至2025年TLAC缺口至2028年TLAC缺口 万亿元 10 8 76.3 6 5 43.2 3 21.6 1 0 3.8 3.5 2.6 1.8 的G-SIBs需要在2025年及2028年分阶段满足损失吸收能力的要9 求,中国监管机构在2021年末发布的《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总损 失吸收能力管理办法》与FSB要求基本保持一致。目前已经入选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的“四大行”外部总损失吸收能力风险加权比率和杠杆比率应于2025年初分别达16%、6%,2028年初分别达18%、6.75%,且G-SIBs应当同时满足外部总损失吸收能力比率要求和缓冲资本要求,因此在计算TLAC风险加权比率时,为满足缓冲资本要求计提的核心一级资本工具不能计入外部总损失吸收能力。缓冲资本主要包含储备资本、逆周期资本和系统重要性银行附加资本,目前中国逆周期资本缓冲比率初始设定为0,因此 静态缺口较慢基准较快 9.0 “四大行”需同时满足最低总损失吸收能力要求(16%-18%)、以及2.5%的储备资本要求。2022年11月末,金融稳定理事会公布了最新的G-SIBs名单,其中中国银行和工商银行仍然保持在第二组,建设银行由第二组下降至第一组,农业银行继续保持在第一组,相关分组与惠誉博华在今年9月初的预测一致(详见:2022年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分组预测及中国G-SIBs评分影响因素解析),根据该分组,工商银行和中国银行附加资本为1.5%,建设银行和农业银行为1%。在扣除缓冲资本要求前(即“外部总损失吸收能力+缓冲资本”),工商银行、中国银行在2025年和2028年TLAC风险加权比率需达到20%和22%,建设银行、农业银行为19.5%和21.5%。而TLAC杠杆比率的计算不需要扣除监管缓冲资本要求。截至2022年3季度末,“四大行”公布的杠杆率均超过7%,已满足2025及2028年TLAC杠杆比率要求,因此按期达标主要的缺口为TLAC风险加权比率。 惠誉博华最新测算结果显示,虽然近年来资本水平不断提高,但截至2022年6月末“四大行”较TLAC要求均存在一定缺口。在不考虑内生资本的积累、存款保险基金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