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浏览器禁用了JavaScript(一种计算机语言,用以实现您与网页的交互),请解除该禁用,或者联系我们。[苏州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苏州市街道体检与精细化设计要求 - 发现报告
当前位置:首页/其他报告/报告详情/

苏州市街道体检与精细化设计要求

2023-04-15陆凯苏州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测***
苏州市街道体检与精细化设计要求

苏州市 街道体检与精细化设计要求 SuzhouStreetPhysicalExamination andFineDesignRequirements 苏州市街道体检与精细化设计要求 3 组织单位 苏州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编制单位 上海市城市建设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苏州规划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 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 主要审核人员 王晋汤柏劲杭海峰刘伟杰张涛樊钧关博 主要编写人员 陆凯姜科王庆杨帆樊飞刘雨 苏州市街道体检与精细化设计要求 前言 4 为落实新时代高质量发展要求,苏州市明确提出,“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推动城市空间结构优化和品质提升。”同时,为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提高城市规划、建设、治理水平,加快转变超大特大城市发展方式,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发展理念,对苏州市进行街道体检及精细化设计工作研究,高质量高标准高水平推进城市街道改造设计工作,编制本文件。 本文件由苏州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组织编制, 旨在把控全市街道项目建设总体动态,为后续决策管理提供帮助,并为苏州市街道设计工作的规范化、精细化、标准化转型提供支撑。以“绿色发展、集约高效、传承历史、彰显特色”为策略,将打造高品质街道作为苏州落实国家战略、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最美窗口”的重要抓手。 5 苏州市街道体检与精细化设计要求 2022年度 苏州市街道品质体检 1工作概述 2指标体系 3街道体检 1工作概述 1.1研究范围及对象 本次研究的总体范围涵盖苏州市市六区,包括姑苏区、相城区、高新区、工业园区、吴中区和吴江区(下辖县级市参照执行)。 7 研究对象针对苏州市现状主要道路,以主干路、次干路为主。 1.2工作目的 (1)把控街道设计总体风格,为行业管理部门后续决策管理提供帮助 首次系统性的对苏州市市六区现状道路进行街道品质体检,摸清现阶段苏州市街道发展现状,从而发现短板,为未来街道设计实施提供支撑。 8 (2)促进苏州市街道设计工作规范化、精细化、标准化的开展 进一步为苏州市街道设计工作的规范化、精细化、标准化做数据支撑,从新的角度为苏州市街道设计工作提供新的工具和方法。 1.3工作流程 从主客观双重维度开展城市街道品质体检研究,利用广泛多元的数据源和智能化、数字化的技术手段,刻画城市街道空间品质特征,精准诊断城市街道品质问题,为街道出行环境改善提供规范化的流程、方法。 9 2指标体系 10 根据苏州市城市发展实际情况,通过对国内外既有相关研究的梳理,结合街道出行者的实际抽样调研,归纳城市街道空间品质的关键影响要素,并提炼相应的度量指标,构建全面准确的城市街道设计影响要素集。 11 步行通行指数 步行空间占街道空间的比例 路网密度 单元空间内道路中心线总长度与总用地面积占比 服务设施满足指数 服务设施占街道空间的比例 机动车干扰指数 机动车数量与机动车道的关系,包含交通运行情况 交通标识指数 交通信号灯和指示牌等交通标识系统的分布情况 平面视觉指数 树木植被的覆盖情况 纵向视觉指数 街道空间尺度与两侧建筑高度的互相关系,视觉的开敞度 人群吸引指数 街道空间对人群的吸引力度 商业设施满足指数 商业服务设施在街道空间中的分布密度 指标名词解释: 3街道体检 12 结合苏州市街道空间资源基底分布情况,对姑苏区、相城区、高新区、工业园区、吴中区、吴江区各区主要道路制定有针对性的评价标准,分区评价并描绘苏州市街道“彩色画像”。 (1)姑苏区 13 姑苏区的街道体检优良率为71%。 (2)相城区 相城区的街道体检优良率为76%。 (3)高新区 高新区的街道体检优良率为87%。 (4)工业园区 14 工业园区的街道体检优良率为95%。 (5)吴中区 吴中区的街道体检优良率为85%。 (6)吴江区 吴江区的街道体检优良率为80%。 15 苏州市街道体检与精细化设计要求 苏州市街道 精细化设计编制要求 1总则 2编制要求 3附则 1总则 1.1目的和依据 17 为适应城市建设和管理的需要,引领本市街道设计的发展方向,规范本市街道规划设计方案的编制,提高成果的科学性、规范性,保障街道设计方案有效实施,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江苏省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市政公用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 (2013年版)》等法律、法规和规章,结合本市的实际情况,制定本要求。 1.2适用范围 本要求适用于吴中区、相城区、姑苏区、高新区、吴江区、工业园区各类街道及其附属设施的新建、改建和扩建工程,下辖县级市参照执行。本要求未涉及的内容,应当按照符合国家、江苏省、本市现行的相关技术标准和规范执行。 1.3适用对象 本要求可用于市、区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门对各类街道设计项目在设计、实施等阶段的审核,亦可用于设计单位的项目工作成果编制。 1.4基本要求 街道设计方案的编制应按照国家、江苏省、本市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要求,以批准的江苏省国土空间规划、城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等上位规划为依据,应当与风貌保护、交通、市政、防灾等各方面空间要素衔接,统一标准和建设原则,做到空间“一张蓝图”。 街道设计方案的编制应落实四线管控要求,严格落实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城市开发边界以及文化保护控制线保护要求。各类设施应 优先在城市开发边界内选址,并满足文化保护要求。线性设施在城市开发边界外进行选线时,应在满足技术规范的基础上,优化设施线形,避让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等生态空间。对于确需占用的,应严格按照本市四线管理要求执行。 18 2编制要求 2.1设计导向原则 (1)坚持统筹发展原则。科学统筹城市发展的各项要素,推动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 19 (2)坚持以人为本原则。满足人的工作、生活需求,塑造舒适便捷、生态宜居、文脉传承的城市空间环境。 (3)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保护生态环境,落实节能减排,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城市。 (4)坚持集约节约原则。合理利用土地、设施等各类资源,提高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率。 (5)坚持一体化设计原则。统筹协调各类交通设施、市政设施、沿街建筑界面等相关设施的关系。 (6)坚持公共优先原则。提升城市品质和功能,优先保障公共要素,改善人居环境,增强城市魅力。 (7)坚持因地制宜原则。根据不同地区的功能类型和发展建设条件,区分不同街道类型和定位,提出差异化的控制要求,实现城市街道品质的整体提升。 2.2成果构成 街道设计方案成果构成包括两个部分,成果文件和数据文件。 2.2.1成果文件 成果文件包括规划设计方案文本、图纸。 文本为包括现状评估、规划分析、街道总体设计、街道要素设计等内容的图文混排的综合报告。文字表达应当规范、准确、含义清楚。 图纸包括线路走向示意图、设计方案平面图、主要节点放大平面图、断面图、主要节点效果图等,图纸应附在文本之后装订。 2.2.2数据文件 数据文件包括电子文本、电子图纸。 20 电子文本包括所有成果文件和技术文件的电子版本,包括pdf、word、jpg、ppt等格式。 电子图纸成果格式为DWG,为CAD电子数据。 2.3成果文件文本内容及技术要求 2.3.1概述 (1)研究背景 阐述本次街道设计方案编制的背景情况和编制必要性。 (2)研究范围 应包含道路及其两侧建构筑物之间(含界面)共同构成的U型街道空间。 (3)规划依据 国家及地方法律法规、规范、技术标准等,以及相关规划成果及政府文件。 2.3.2现状评估与规划分析 (1)现状评估 对设计范围内的地区发展现状、用地条件、各类交通系统发展现状、街道相关要素(交通设施、铺装、绿化、建筑界面等)现状及使用需求进行分析,总结区域交通特征、街道存在主要问题等内容。 (2)规划分析 重点对设施所在地区发展规划、用地规划、相关专项系统规划进行梳理,分析相关上位规划对设计对象(设施)的具体要求。 2.3.3功能定位与需求分析 (1)功能定位 21 应综合区位条件、沿线土地利用、交通模式、沿街功能业态与活动、景观与历史风貌等特征,合理确定街道定位。 (2)需求分析 对道路交通需求进行梳理,对研究范围内的出行方式结构、比例、规模、配套设施、运行状况与指标等方面的研究与梳理分析,针对不同的交通出行方式、地域差异性等分别进行需求特征的归纳与总结,特别是公共交通与慢行交通的需求分析。 对街道公共活动需求进行梳理,对研究范围内的各类人群的活动需求进行分析,明确主要活动人群的需求特征,同时统筹道路交通需求和街道公共活动需求,进行一体化需求分析,并从城市、区域发展角度以及社区居民未来使用需求角度,提出街道发展愿景。 2.3.4技术标准 应根据上位规划定位的街道类型(如上位规划未明确,则根据本阶段研究推荐的街道类型),结合设计道路等级,通行车型,论证确定符合街道分类功能的设计速度和车道宽度,根据确定的设计速度选取满足现行规范要求的平纵指标。 根据街道设计方案涉及的相关街道要素,选取满足现行规范要求的各类要素设计指标。 2.3.5总体设计 统筹研究范围内的功能、空间、设施与环境。 提出研究对象的街道功能引导,在明确街道类型和功能的前提下,统筹沿街功能、交通及各类活动,与重要功能设施及周边环境相协调。 22 提出街道空间一体化统筹方案,优先保障慢行交通、公共交通的通行性需求,兼顾沿街活动空间与设施的设置需求。 对相关要素进行协调,根据街道类型进行空间功能划分与设施设置,对街道设施、绿化、铺装等进行总体布局与统筹协调;充分结合相关技术要求,指导与协调道路工程、沿街建筑设计与景观环境设计等,并与后续运营管理维护形成良好衔接。 2.3.6街道全要素详细设计 1)道路交通系统 (1)机动车道 机动车道设计应包括设计车速、出入口管理、车行道宽度、中央分隔带与两侧带、平纵横断面设计等。 (2)交叉口设计 交叉口设计应包括进口道展宽、进出口道车道宽度、交叉口路缘石半径、交叉口转角设计、交叉口导流、待行区设计等。 (3)公共交通 公共交通设计主要包括公交专用道设计、公交站点设计及公交接驳设计。公交专用道设计应包括车道宽度、公交专用道模式设计、路段车道形式、交叉口进出口道设计、设置时段、彩色路面设计等;公交站点设计主要包括港湾式 停靠站和直线式停靠站设计;公交接驳设计主要包括轨道交通站点接驳设计和地面公交接驳设计。 2)慢行交通系统 23 慢行交通系统设计主要包括非机动车空间设计、步行空间设计及慢行过街设施。 (1)非机动车空间设计 非机动车空间设计应包括非机动车道、机非隔离措施、非机动车专用路等设计要素。 (2)步行空间设计 步行空间设计应包括人行道、人行道横坡、人行道标高、隔离措施、无障碍设计等要素。 (3)慢行过街设施 慢行过街设施包括非机动车过街形式、非机动车路面铺装、人行过街形式、人行过街通道宽度、人行过街通道间距等内容。 3)静态交通系统 静态交通系统主要包括机动车停车设计、非机动车停车设计和机动车临时上下客点设计。 4)街道绿化 街道绿化设计主要包括分车绿带设计、交通岛绿化设计、行道树设计、慢行空间绿化设计、建筑界面绿化设计、树种选择等。 5)街道铺装 结合强度、海绵、建筑景观等需求,确定人行区铺装、车行区(车行道铺装、非机动车道铺装)、停车设施铺装、公交设施等区域的铺装,具体包括铺装色彩、材质、标高、结构、纹理等设计内容。 6)街道设施 24 提出交通设施(标准标线等)、服务性设施(商业服务、公益服务)、景观小品、招牌广告、无障碍设施、市政设施、智慧设施等方案。 7)沿街界面 对街道两侧尚未建设的地块建筑设计方案提出规划控制要求,已经建成的提出改造要求。沿街建筑、围墙应为街道提供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