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浏览器禁用了JavaScript(一种计算机语言,用以实现您与网页的交互),请解除该禁用,或者联系我们。[苏州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苏州市城市道路精细化建设导则 - 发现报告
当前位置:首页/行业研究/报告详情/

苏州市城市道路精细化建设导则

苏州市城市道路精细化建设导则

苏州市城市道路精细化建设导则 SUZHOUSTREETREFINEDCONSTRUCTIONGUIDELINES 总则篇(试行) 苏州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SuzhouHousingAndUrban-RuralDevelopmentBureau 2023年4月 前言 近年来,城市道路作为一种重要的城市公共空间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它不仅是承担机动车通行的交通功能,更是城市重要的功能组织和活动空间、城市历史和文化的重要载体。在新形势下,加强道路精细化建设,是满足人民群众对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需求的重要举措。 苏州市是我国长三角城市群的重要中心城市,其历史与现代特色交相辉映,在传统城市道路的历史留存和特色道路建设的创新实践方面有许多宝贵的资源和经验。现按照《市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苏州市城市道路路面改造工程综合实施方案的通知》苏府办【2021】80号文要求,编制《苏州市城市道路精细化建设导则》(下文简称《导则》),作为苏州市城市道路精细化管理工作的技术性文件,用于指导本市城市道路规划(方案)、设计、施工、验收、养护等全过程工作,旨在打造道路基础坚固耐久、路权功能分配科学合理、慢行通行条件安全高效、空间环境品质美丽宜人的具备苏州特色的城市道路与空间环境,将城市道路空间打造成为全面承载与展示苏州城市生活、人文风貌和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的亮丽名片。 本《导则》以现行规范和标准为基础,结合苏州市实际情况,共设置8个章节,分别为:1总则;2慢行系统;3车行系统;4绿化景观;5道路设施;6市政管线;7海绵设施;8建筑界面。 组织编制单位: 苏州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编制单位: 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悉地(苏州)勘察设计顾问有限公司 目录 概述 编制目的 适用范围 编制意义 导则应用 与相关规范的关系 导则应用方式 导则定位 目标策略 完整道路 目标愿景 规划策略 道路分类指引 交通功能类道路 生活服务类道路 景观休闲类道路 历史风貌类街巷 智慧城市示范类道路 综合类道路 概述 编制目的 《导则》作为苏州城市道路精细化管理工作的技术性文件,应用于城市道路规划(方案)、设计、施工、验收 、养护等全过程工作,旨在打造基础坚固耐久、路权分配合理、车辆通行顺畅、行人过街便捷、空间环境优美的城市道路,将城市道路空间打造成为全面承载与展示苏州城市生活、人文风貌和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的靓丽名片。 适用范围 苏州市中心城区范围内,涵盖道路与其两侧建筑物之间(含界面)共同构成的U形公共空间环境内的全要素优化设计,实现城市道路空间内各类要素一体化统筹协调。 新建类道路应按照《导则》严格管控。改建类道路,应参考《导则》,采用“循序渐进,主次有序,因地制宜,重点改造”的方法进行建设。 编制意义 展现城市形象:充分考虑苏州古城与新区的风貌特征,确保道路空间的建设延续城市原有的特色,将苏州城古今人文交相辉映的魅力在道路空间中充分展现,同时进一步提升道路的环境和服务品质,使道路成为体现苏州城市精细化建设水平的亮丽名片。 传承历史文化:城市道路充分发挥作为公共空间的属性,承载苏州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独有的精彩元素,打造独属于苏州人民的城市道路场所记忆与人文精神,使漫游其中的人们体会苏州城的发展变迁和历史轨迹。 改善城市环境:通过提升城市道路空间品质环境,以更优的道路绿化与铺装,降低城市热岛效应,增强城市的气候环境适应性,提升城市的整体韧性,打造更加宜人的城市道路环境。 促进绿色交通:通过打造高效、舒适、安全、适宜步行和骑行的城市路网,提高绿色出行的便利性和安全性,从而降低城市的碳排放量和交通拥堵,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尽早实现“双碳”目标。 构建宜居生活:将城市道路打造为最具活力的公共空间,营造更多的场所让居民互动,促进交往交流与邻里生活,构建和谐的邻里关系,激发整座城市的活力。 推动经济发展:通过打造高效便捷、安全活力的路网,提升城市各片区的可达性,从而创造更多更具吸引力的商业、文化、社会活动,增加土地的商业价值和城市的就业岗位,从而实现苏州经济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提升。 1 导则应用 与相关规范的关系 《导则》在符合国家、省、市有关设计规范和技术规定的前提下,对现行相关标准规范进行整合、补充、优化 、细化和强调,应具备较强的指导意义,充分体现先进性、针对性、系统性和可操作性,切实符合苏州城市道路发展阶段及未来高质量发展要求,凸显苏州特色,体现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市的发展目标定位相匹配的道路精细化建设管理水平。 导则应用方式 《导则》的应用贯穿道路项目的整个生命周期,同时应建立相应的平台机制以确保导则的贯彻执行。 住建局(审查小组)建设单位 设计单位 资规局、城管、交警等 《苏州市城市道路精细化建设导则》 主要应用 住建局(审查小组)建设单位 施工方 次要应用 项目建议书 设计方案 工程可行性研究 研究初步设计 施工图设计与审核 施工 验收 建设前——设计阶段 建设中——施工阶段 建设后——管养阶段 管理 养护 运营 管理主体养护承包方运营承包方 《苏州市城市道路精细化建设导则》 对建设项目进行抽查或全面审查,发现违反导则的情况需停工更正,更正结束前不得验收。 将导则作为重要的参考原则和标准,对设计方案进行抽查或全面审查,对违反导则的方案应责令其改正或不予通过。 将导则作为管养单位的例行检查原则和标准,发现毁损及不符合导则之处,应立即加强相关的监管、运营和养护,使道路尽快恢复良好状态。 导则定位 管理方的使用手册 道路的设计、建设与管理涉及多个政府管理部门。导则在编制过程中充分考虑相关部门的工作需求。建议相关职能部门可以导则为参考,开展相关管理和验收工作,并将导则作为与管理及服务对象沟通的桥梁。 设计方与建设方的工具书 不仅为规划师、设计师、工程师等设计人员的提供设计指导,也是施工单位建设过程具体环节和要素的标准和要求。 使用方评价道路的标尺 市民是道路最主要的使用者和评判者。导则旨在为市民提供评判标尺,鼓励市民对照阅读,查找身边道路的问题,提出优化提升建议,推动居住、生活、工作环境品质提升。 2 目标策略 完整道路 在传统的道路设计与建设的分工中,道路、绿化、建筑退界分别由不同的部门负责,欠缺整体考虑,造成了街道或道路整体空间的割裂。 本次导则指导的道路精细化建设范围,为如下图所示的由道路本体与沿街建筑构成的U型空间,导则将对其中的全要素进行一体化统筹设计。 传统道路的管控范围 本次导则道路的管控范围 3 目标愿景 通过塑造高颜值、高标准、有温情的道路环境,达成建设“独具苏城魅力的道路空间、古今人文辉映的道路风貌、智慧低碳高效的道路交通”的愿景目标。 将城市道路空间打造为全面承载与展示苏州城市生活、人文风貌和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的靓丽名片。 4 规划策略 “双碳”引领公交优先 友好高效 道路道路 高密度路网15分钟生活圈 道路 交通与空间低碳 六大策 高通量骨干交通 绿色出行海绵道路绿色材料生态种植 道路略理念韧性 特色智慧 道路道路 空间稳定绿色建材空间激活防灾减灾 交通有序 设施可靠空间安全 无障碍友好 环境友好 全龄友好 慢行优先尺度人性化 高强度开发 设施统筹 空间集约 智能设施 通行高效 辅助出行 自动驾驶 设施整合 智能监控 潮汐车道 设施运维 环境智理 肌理延续 园林造景 开放街区 立面风貌 特色业态 亲水设计 5 道路分类设计指引 参考国外WalkScore的算法,在传统定性分析基础上,充分利用开源与非开源多种数据,结合大数据技术进行定量分析,更加客观全面的判断苏州市道路的现状活力水平。 本《导则》抓取、清洗苏州市生活服务活力、教育设施活力、商业活力、娱乐活力、休闲活力、餐饮活力等6类道路周边的POI兴趣点。强调沿线地块用地性质、交通组织、建筑及建筑的界面特征等对沿街活动具有决定性的影响,从二维角度重新划分苏州市道路分类,便于指导下一步各类道路的建设。 苏州市道路活力指数 6 道路分类 交通功能类道路 定义:城市主要交通流线动脉,两侧以非开放式界面为主。设计重点:保障城市交通流畅、高效、安全的运转。 生活服务类道路 定义:沿线以居住、商业和公共服务设施等功能为主的道路。 设计重点:凸显丰富的公共生活空间与居住活力氛围,提升步行舒适性。 景观休闲类道路 定义:景观特色突出、沿线分布公园、绿地和设置休闲活动设施的道路。 设计重点:营造慢行畅通、景观优美、开放通透、设施便捷的道路场景。 历史风貌类街巷 定义:保存文物丰富、历史建筑集中、能够较完整地体现传统格局并具有一定规模的街巷。 设计重点:慢行优先、延续历史文化风貌、提高人气活力。 智慧城市示范类道路 定义:通过无人驾驶、车路协同等数据技术,实现人、车、道路空间深度交互,是展示和推广苏州智慧城市特征的道路。 设计重点:通过交通参与者子系统、路侧子系统及中心子系统的整体框架。侧重“路”和“云”,为“车”和“人”提供智能服务。 综合类道路 定义:道路功能与界面类型混合的程度比较高,具有两种及以上类型道路特征。 设计重点:根据多种类型特征的要求,有针对性的进行道路设计。 7 8 交通功能类道路 典型断面及提升建议 提升建议: 一般要求: •应根据机动车交通、货运交通、公共交通、非机动车交通和步行交通的不同需求进行空间的统筹分配。 •尽量设置较少的交叉口以便于机动车辆穿行,在设置信号灯的交叉口之间允许机动车以更高的速度和更长的距离行驶,以减少行人和自行车穿越。 空间要求: •交叉路口有序引导,合理控制路缘石半径,可设置路缘石拓展区,缩短行人过街距离,并提高行人的可见性。 •沿线的设计应以非开放式界面为主,可利用道路绿化的隔离、屏挡、通透等控制景观效果。 设施要求: •交通功能性设施以车行交通服务为主,设计宜简洁明快,突出使用功能,避免对驾驶者产生干扰。 •行道树树种及其他植物的选择,应考虑种植高大型根径较小的乔木释放人行道通行空间。 9 生活服务类道路 典型断面及提升建议 提升建议: 一般要求: •应考虑到人的使用性需求,便于居民进行日常的交流交往活动。可利用较宽的建筑退界补充步行通行区,沿街设置交往、交流与休憩活动空间,或提供餐饮与商品展示区域,进行个性化的空间环境设计。 空间要求: •应集约利用道路空间,保障充足的慢行通行区和带有遮荫的慢行通行空间。 •鼓励人流量较大、有条件的生活服务类道路设计小转弯半径。 •道路空间有限时,可通过设置混行车道压缩机动车道区域,设置单侧的公共设施带/区。 •创造积极的建筑退界空间,鼓励人行道与建筑首层、退界空间保持相同标高,避免建筑和道路空间产生过大的高差变化。 设施要求: •提供安全便利的过街设施,鼓励次路、支路等级的生活型道路设置抬高式人行横道、缘石拓展路口等稳静化设施,限制车速。 •植物绿化的设计要注重人性化环境的营造,鼓励以树列、树阵、耐践踏的疏林草地等绿化形式取代景观草坪、灌木种植,形成活力区域。 10 景观休闲类道路 典型断面及提升建议 提升建议: 一般要求: •鼓励展示城市景观风貌和容纳市民休闲活动并重,兼顾景观性与实用性。 •增加沿线绿地的可进入性,避免植物绿化成为活动的障碍。 空间要求: •景观型道路应结合沿线绿地、滨水空间进行一体化设计,串联绿地及利用建筑退界形成的街边广场,形成丰富的空间体验。 •在人行道空间充裕的情况下,设施带可设置于人行通行区与自行车专用道或健身跑步道之间,实现资源共享、方便使用。 设施要求: •鼓励设置连续的自行车专用道、健身跑步道等慢行设施,路径上可设置路程提示等。 •鼓励采用“海绵城市”技术,利用侧分带、中分带、沿线绿化带等设置智慧雨洪管理设施,形成带状或块状布局,对雨水进行调蓄、净化与利用。 •植物绿化应利用不同的形态特征进行对比和

你可能感兴趣

hot

智能工厂建设导则第1部分:物理工厂智能化系统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2021-06-15
hot

数字孪生水利工程建设技术导则(试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2022-03-01
hot

未来工厂建设导则(浙江版)

建筑建材
智能技术标准创新促进会2021-0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