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9月13日 宏观经济 居民消费难提振深层次原因及未来前景展望 ——中国经济恢复研究(二)宏观深度 财信研究院宏观团队 伍超明胡文艳 核心观点: 为有效应对外部冲击、稳定经济运行,扩大内需尤其是扩大居民消费需求,具有重要战略意义,也是大国经济发展的基础。但从实践看,我国居民消费占GDP的比重长期偏低且提升困难,这背后的深层次原因是什么?未来居民消费前景如何?本文尝试作出一些分析,并提供一些思考与建议。 一、我国居民消费长期不足、提升困难的深层次原因主要有🖂:一是人口数量红利加速衰减是底层原因,如国内劳动力人口达峰、人口老龄化加剧、城镇化放缓等因素对居民消费的抑制作用已日益凸显。二是私企经营恶化拖累就业基本盘,不断冲击居民收入与消费潜能。近年来私企和个体户已成为国内新增就业的主要提供者,但 2017-2022年私企接连遭受金融去杠杆、中美贸易冲突、新冠肺炎疫情、俄乌冲突等多轮内外部冲击,导致其经营陷入困境、竞争力下降,严重拖累居民就业和收入增长。 三是国内城镇居民购房负担占其可支配收入的比重已达约三成,对其消费支出的挤占 偏强。四是社会保障水平不足与不均衡,抑制了中低收入群体消费能力和意愿。�是 国内居民贫富差距不断扩大,拉低了整体消费的收入弹性。 二、日本居民消费经验:工业化中后期消费“L”型减速,通讯、医疗等服务消费提升空间大。通过比对经济发展水平、人口因素、外部发展环境、债务水平等多个影响消费的关键指标,日本1980-90年代以来消费变迁或对当前我国具备较大借鉴意义。日本消费有三大特征:一是内外交困和经济转型期,居民消费减速难以避免,“L” 型特征明显;二是服务消费占比提升和非耐用品消费占比回落,贯穿消费降速全过程;三是交通通讯、医疗等消费占比抬升趋势明显,食品、服装等消费占比持续回落。 三、美国居民消费经验:收入就业等支撑消费长期繁荣,服务消费占比提升长达 70年。美国居民消费市场长期繁荣令人艳羡,1970年代降速后仍维持在较中高增速水 平,结构上美国服务消费占比持续攀升约70年,医疗护理、金融服务消费扩张明显。美国消费繁荣背后的核心驱动力有四个:企业长期保持较强盈利能力,积极有效的人口政策,消费信贷市场蓬勃发展以及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 四、未来我国居民消费前景展望:震荡筑底、压力犹存,服务消费提升空间大。一是受人口数量红利衰减、企业利润率下滑、居民边际消费倾向改善需要时间且具有不确定性等因素影响,预计未来一段时间居民消费增速中枢震荡筑底,压力犹存;二是结构上,未来服务消费提升空间较大,医疗等消费支出扩容值得期待;三是总体上 我国提振居民消费、畅通国内大循环仍存在较多有利条件,关键要稳妥做好“化债务、稳人口、强科技、促改革”四大任务。 目录 一、我国居民消费不足、提升困难的深层次原因4 (一)人口数量红利加速衰减是居民消费难提振的底层原因4 (二)私企经营恶化拖累就业基本盘,不断冲击居民收入与消费潜能6 (三)居民购房负担占收入比重达约三成,挤占了城镇消费增长空间7 (四)社会保障水平不足与不均衡,抑制了中低收入群体消费能力和意愿8 (🖂)居民贫富差距不断扩大,拉低了整体消费收入弹性9 二、日、美居民消费变迁的历史经验10 (一)日本经验:工业化中后期消费“L”型减速,通讯、医疗等服务消费提升空间大11 (二)美国经验:收入就业等支撑消费长期繁荣,服务消费占比提升长达70年13 (三)小结:收入就业是提振居民消费的关键,服务消费占比提升是长期趋势15 三、未来我国居民消费前景展望16 (一)预计未来一段时间居民消费增速中枢震荡筑底,压力犹存16 (二)结构上服务消费提升空间大,医疗等消费支出扩容值得期待18 (三)化债务、稳人口、强科技、促改革,是未来稳住居民消费增速的关键18 1981 1983 1985 1987 1989 1991 1993 1995 1997 1999 2001 2003 2005 2007 2009 2011 2013 2015 2017 2019 2021 正文: 作为全球第一制造业大国,我国生产供给能力强,长期大幅超过由消费和投资构成的国内需求,因此我国制造业最终产出中有约四成用于出口(见图1)。随着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全球化背景下形成的原有供需循环格局受到干扰甚至被阻断,未来全球贸易和我国出口或面临较长一段时间的动荡期。国内需求方面,目前我国正处于产业升级关键期,新旧动能加速转换,传统动能减弱,新动能快速发展但体量较小。为有效应对外部冲击、稳定经济运行,扩大内需尤其是扩大居民消费需求,具有战略意义,也是大国经济发展的基础。 从实践看,与其他经济体相比,目前我国居民最终消费支出占GDP的比重低于全球平均水平15个百分点以上,占比长期偏低是事实(见图2);从变化趋势看,1980年以来我国居民最终消费支出占比延续回落态势,或主要与工业化进程加速推进导致投资占比上升相关,但随着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2008年党中央提出“扩大内需”战略以来,其改善幅度亦不明显(见图3);从边际消费倾向看,我国居民边际消费倾向持续下降且在主要经济体中排名靠后(见图4)。 我国居民消费长期不足、提升困难的深层次原因到底是什么?未来居民消费前景如何?本文尝试作出一些分析,并提供一些思考与建议。 投入产出表:制造业最终使用值三大需求占比(%) 消费支出资本形成总额出口 70% 60% 49.8% 50.8% 50% 42.4% 40.5% 40% 41.6% 37.8% 39.1%39.7% 30% 20% 10% 20022005200720122015201720182020 居民最终消费支出占GDP比重(%) 美国英国印度越南世界日本法国俄罗斯德国韩国中国 100 80 58.6 59.8 57.1 60 54.9 50.0 46.7 38.4 40 34.3 20 1990 2000 2010 2021 图1:约四成的制造业产出用于出口图2:主要经济体居民最终消费支出占GDP比重(%) 资料来源:统计局,WIND,财信研究院资料来源:WIND,财信研究院 最终消费支🎧/GDP 居民消费支🎧/GDP 70 政府消费支🎧/GDP 60 50 40 30 20 10 0 美国 韩国 德国 中国 日本 100 95 90 85 80 75 70 65 60 200020022004200620082010201220142016201820202022 图3:居民消费率持续疲弱、提振乏力图4:居民边际消费倾向(%) 资料来源:WIND,财信研究院资料来源:WIND,财信研究院 一、我国居民消费不足、提升困难的深层次原因 根据经典的凯恩斯绝对收入理论,总消费是总收入的函数,总消费主要由总收入和边际消费倾向决定。为探究我国居民消费不足、提升困难的深层次原因,需进一步剖析影响居民总收入和边际消费倾向的关键因素是什么。研究表明,人口数量红利加速消退、私企经营持续恶化、居民购房负担增加、社会保障水平不足、贫富分化拉大均是导致近年来我国居民消费不足的深层次原因;其中前两者主要通过影响居民收入对消费产生影响,后三者则主要作用于居民边际消费倾向。 (一)人口数量红利加速衰减是居民消费难提振的底层原因 人既是消费的主体,也是生产的主体和收入的创造者,因此人口数量毫无疑问是影响消费的最基本因素之一。近20年来我国人口年均增速约为0.5%,其对消费的影 响常常被人所忽略。但随着我国劳动力人口和总人口先后达峰(见图5),人口数量红 利加速消退,人口因素对居民消费的抑制作用日益凸显。 一是劳动力人口达峰、收入增长放缓,是2011年以来居民消费放缓的重要原因之一。2011年以来我国劳动力人口(15-59岁)持续下降,导致劳动力供给减少、资本边 际报酬下降(资本替代劳动增多)、要素匹配效率降低、生产率提升放缓,拖累经济增速持续下台阶,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均消费支出亦同步放缓(见图6)。如国内GDP、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增速由2001-2010年的10.6%、10.5%和10.1%,分别降至2011-2021年的7.0%、7.3%和6.5%,年均降幅均在3%以上。劳动力人口负增长对经济、居民收入和消费的冲击已不容忽视,且随着总人口数量达峰后,未来劳动力人口下降速度将有所加快(见图5-6),其对消费的冲击将进一步增强。 15-59岁劳动力人口(亿人) 总人口(亿人) 15 14 13 12总人口达峰 11劳动力人口达峰 10 9 8 7 6 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不变价)GDP增速(不变价) 15-59岁劳动力人口(亿人,右) 16 9.5 14 12 10 9.0 8.5 8.0 8 6 4 7.5 7.0 2 6.5 0 6.0 图5:中国劳动力人口和总人口已先后达峰图6:劳动力人口与GDP、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 1990 1992 1994 1996 1998 2000 2002 2004 2006 2008 2010 2012 2014 2016 2018 2020 2022 2024 2026 2028 2030 2032 2034 1990 1992 1994 1996 1998 2000 2002 2004 2006 2008 2010 2012 2014 2016 2018 2020 2022 2024 2026 2028 2030 2032 2034 资料来源:联合国,财信研究院 注:虚线为联合国2022年最新预测值 资料来源:联合国,WIND,统计局,财信研究院注:虚线为联合国2022年最新预测值 二是人口老龄化对居民消费能力与意愿的抑制作用不断增强。老年人口收入水平明显低于劳动年龄人口,老龄化还会导致劳动人口抚养负担增加,进而拖累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放缓(见图7)。此外,根据国内社科院和海外的调查数据,出于对未来生 活可能会“入不敷出”的担忧,老年人口边际消费倾向明显低于年轻人,居民消费支出水平与年龄呈现出倒U型关系,进一步对消费形成抑制。根据联合国的数据,2022 年我国60岁以上的人口占比为18.6%,已处于轻度老龄化社会,预计上述比例在2024 年左右超过20%,进入中度老龄化社会,2035年左右超过30%,进入重度老龄化社会 (见图8)。随着我国老龄化程度加深,年龄结构效应对居民消费的抑制作用将持续不断增强。 老年人口抚养比 总抚养比 少年儿童抚养比 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右,逆序) 2 50 7 40 12 30 17 20 中国60岁以上人口占比(%) 40 35 重度老龄化社会 30 25 中度老龄化社会 20 15 轻度老龄化社会 10 5 图7:人口抚养比与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反向变动图8:我国即将进入中度老龄化并向重度老龄化迈进 资料来源:WIND,统计局,财信研究院资料来源:联合国,WIND,财信研究院 1991 1993 1995 1997 1999 2001 2003 2005 2007 2009 2011 2013 2015 2017 2019 2021 1990 1993 1996 1999 2002 2005 2008 2011 2014 2017 2020 2023 2026 2029 2032 2035 2038 2041 2044 注:虚线为联合国2022年最新预测值 三是城镇化放缓导致劳动力向高生产率部门转移减慢,也不利于居民收入、消费改善。城镇化是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既可以拉动投资需求的增长,同时也会带动劳动力人口由低效的农业部门向生产率更高的第二产业或服务业转移,进而提高收 入水平,扩大消费潜能和支出。如2000-2022年我国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 人均消费支出,平均约为农村居民的2.9倍和2.6倍,期间我国城镇率由36.2%提升至 65.2%,对提高居民总收入和总消费水平起到了重要支撑作用。但2011年以来,随着 15-59岁劳动力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