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H1:1)实现营收15.27亿元,同比+31.23%;实现归母净利润3.46亿元,同比+34.40%;实现扣非归母净利润3.45亿元,同比+41.08%。2)H1毛利率41.02%,同比+0.55pct;归母净利润率22.67%,同比+0.53pct;扣非归母净利润率22.61%,同比+1.58pct。3)期间费用率为13.28%,同比-0.66pct,销售/管理/研发/财务费用率分别为4.02%、5.60%、3.89%、-0.23%,同比分别变动-0.48、-0.66、+0.26、+0.21pct。 2023Q2单季度:1)实现营收8.24亿元,同比+21.77%,环比+17.09%;实现归母净利润1.85亿元,同比+18.23%,环比+15.02%;实现扣非归母净利润1.85亿元,同比+25.48%,环比+15.38%。2)Q2单季度毛利率40.46%,同比-0.56pct,环比-1.22pct; 归母净利润率22.49%,同比-0.67pct,环比-0.41pct;扣非归母净利润率22.45%,同比+0.66pct,环比-0.33pct。3)期间费用率为13.27%,同比+0.12pct,销售/管理/研发/财务费用率分别为4.20%、5.29%、3.96%、-0.17%,同比分别变动+0.00、-0.86、+0.58、+0.39pct。 分业务来看:光伏业务成最大增长点,需求减弱导致3C业务下滑。2023H1,新能源业务:收入6.07亿元,同比+64.04%,毛利率37.87%,同比+2.61pct;3C行业业务:收入2.97亿元,同比-1.94%,毛利率41.04%,同比-1.19pct,;光伏行业业务:收入1.53亿元,同比+140.02%,毛利率38.44%,同比+2.67pct。 持续巩固自动化一站式服务能力优势,抢占更大市场份额。公司的竞争优势主要在于标准设定、产品开发、供应链管理和平台化运营、本地化服务等几个方面,而非单一产品的生产能力。为更好的满足客户一站式采购需求,提升市场占有率,2023H1,公司持续提升产品种类、订单响应速度、产品质量、信息与数字化建设等方面能力,自动化一站式服务能力不断提高。由于在产品丰富度、品牌和客户、供应链管理、本地化服务、信息和数字化等方面存在较高壁垒,国内类似公司数量较少、规模较小,公司位居行业前列。公司持续发展和巩固竞争自身优势,增强自身竞争力,实现了业绩的较快速增长。 优化供应链管理和信息化系统,不断服务客户需求。公司在现有产品供应模式下,公司专注于标准设定、产品开发、供应链管理、平台化经营,持续扩张产品品类。公司通过整合供应商资源,与供应商协同发展,建立起互利共生的供应生态体系,形成稳定高效的产品供应能力。2022年,公司年订单处理量约110万单,年出货总量约为450万项次。信息和数字化能力成为公司提升FA工厂自动化零部件一站式采购服务的运营基础。公司通过对ERP进行定制开发,建立起高效、稳定的信息化管理系统,确保从订单、生产、采购到交付的全环节信息化管理,缩短交付周期。此外,公司通过连接协议,已部分实现ERP信息系统与上游供应商、下游客户的系统对接。此外,公司通过数字化产品数据库和电商交易系统,确保客户所选即所需,提升客户设计、选型和采购效率。 下游终端行业呈现高景气度,产品应用、客户、地域覆盖三提升。在行业应用方面,公司的产品主要应用于新能源锂电、3C、汽车、光伏、工业机器人等行业,2023H1主要下游应用需求进一步增长,带动了公司业绩的增长。根据GGII的预测,2025年我国动力锂电池出货量将达到1,070GWh,2022-2025年年均复合增长率将达到33.47%;根据国家能源局数据,截至2022年底全国光伏发电累计并网容量为39,204万千瓦,同比增长28.12%;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数据,2022年我国汽车产量为2,702.1万辆,同比增长3.4%。 2022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量为705.8万辆,同比增长96.9%。在地域覆盖方面,公司进一步深入开发已进入的区域市场,同时加大在华南、华东、华中、海外等区域的开发力度。在应用领域及客户覆盖方面,公司对下游行业覆盖范围进一步拓展,2022年度,公司服务客户数超过3.22万家,涉及新能源锂电、3C、汽车、光伏、工业机器人等众多行业的自动化零部件应用场景。 盈利预测:预计公司23-25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7.06、9.19、12.25亿元,PE分别为30、23、17倍,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下游市场需求波动、收入增速不达预期、市场竞争风险 财务数据和估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