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聚焦: 1)国内:第十二届公司治理国际研讨会召开,聚焦中国式治理现代化与绿色治理。 8月19日,第十二届公司治理国际研讨会在辽宁葫芦岛举行,大会的主题为“中国式治理现代化与绿色治理”。本次大会设立了十八个论坛进行探讨,围绕主题提出6方面建议:1)升级信息披露要求,搭建以绿色治理(ESG)为主的“第四张报表”;2)引导上市公司完善绿色治理机制,加强绿色激励与约束;3)形成绿色治理价值共创机制,助力中特估体系建设;4)推动第三方机构参与绿色治理,降低ESG评级低估风险;5)发挥国有企业绿色治理的“溢出效应”,完善基于自愿合规的绿色治理机制;6)推动金融机构绿色治理转型,以绿色治理提升绿色金融。 2)国外: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基金设立。8月24日,全球环境基金第七届成员国大会在加拿大举行,大会同意设立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基金,以加快对野生物种和生态系统的保护。据悉,目前野生物种和生态系统的健康正受到野火、洪水、极端天气和包括城市扩张在内的人类活动的威胁,故这一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基金将吸引政府、慈善机构和私营部门的资金,重点关注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尤其对小岛国进行优先支持。 政策动态:三部门印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提升行动(2023-2025年)》的通知。8月24日,国家发改委等三部门印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提升行动(2023-2025年)》的通知,提出到2025年,环境基础设施处理处置能力和水平显著提升,新增污水处理能力1200万立方米/日,新增和改造污水收集管网4.5万公里,新建、改建和扩建再生水生产能力不少于1000万立方米/日;全国生活垃圾分类收运能力达到70万吨/日以上,全国城镇生活垃圾焚烧处理能力达到80万吨/日以上。固体废弃物处置及综合利用能力和规模显著提升,危险废物处置能力充分保障,县级以上城市建成区医疗废物全部实现无害化处置。 ESG产品跟踪: 1)债券:截至2023年8月26日,我国已发行ESG债券达3747只,排除未披露发行总额的债券,存量规模达5.55万亿元人民币。其中绿色债券余额规模占比最大,达58.33%。截至8月26日,本月发行ESG债券共119只,发行金额达1431亿元。近一年共发行ESG债券1135只,发行总金额达1.5万亿元。 2)公募基金:截至2023年8月26日,市场上存续ESG产品共482只,ESG产品净值总规模达5933.69亿元人民币,其中环境保护产品规模占比最大,达49.52%。截至2023年8月26日,8月发行ESG产品共5只,发行份额为3.98亿份,近一年共发行ESG公募基金104只,发行总份额为482.18亿份。 3)银行理财:截至2023年8月26日,市场上存续ESG产品共384只。其中纯ESG产品规模占比最大,达63.54%。截至2023年8月26日,本月发行ESG产品共18只,近一年共发行ESG银行理财237只。 ESG专家观点:中国生态环境部副部长赵英民:推动“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绿色低碳转型可从四方面着力。赵英民表示,当前全球气候变化、环境污染、生物多样性丧失三大环境危机交织叠加,地缘冲突对生态环境治理进程带来多方面影响,只有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才能解决这些问题。赵英民围绕推动“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绿色低碳转型,提出四点建议:1)发挥平台引领的作用,凝聚绿色低碳发展的合力;2)加强绿色技术创新,科技引领绿色低碳发展;3)深化绿色项目合作,推动绿色成果共享共用;4)推动政策机制创新,拓展绿色发展合作领域。 风险提示:ESG发展不及预期;双碳战略推进不及预期;政策推进不及预期 1.热点聚焦 1.1.国内 (1)第十二届公司治理国际研讨会召开,聚焦中国式治理现代化与绿色治理。 8月19日,第十二届公司治理国际研讨会在辽宁葫芦岛举行,大会的主题为“中国式治理现代化与绿色治理”。本次大会设立了十八个论坛进行探讨,围绕主题提出六方面建议:1)升级信息披露要求,搭建以绿色治理(ESG)为主的“第四张报表”;2)引导上市公司完善绿色治理机制,加强绿色激励与约束;3)形成绿色治理价值共创机制,助力中特估体系建设;4)推动第三方机构参与绿色治理,降低ESG评级低估风险;5)发挥国有企业绿色治理的“溢出效应”,完善基于自愿合规的绿色治理机制;6)推动金融机构绿色治理转型,以绿色治理提升绿色金融。 (2)首届高寒高纬度地区低碳发展论坛暨极寒测试论坛在漠河开幕。8月24日,首届高寒高纬度地区低碳发展论坛暨极寒测试论坛在漠河顺利开幕。论坛以“聚焦寒地测试、建设绿色龙江”为主题,围绕行业热点,共同探讨低碳发展的新路径以及寒地测试的新思路。此次论坛的召开,旨在深入研讨极寒测试技术的发展,探索高寒地区的低碳发展路径,聚焦光伏产品测试技术和被动式低能耗节能技术,把“冰天雪地”变为“金山银山”。 (3)“一带一路”绿色创新大会在深圳举行。8月20日,“一带一路”绿色创新大会在深圳举行。大会以“一带一路”与“绿色”为关键词,旨在探讨共建绿色“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的实践路径。会议指出,绿色低碳转型和可持续发展是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共同需求,面对新机遇与新挑战,要发挥平台引领作用,加强绿色技术创新,深化绿色项目合作,推动政策机制创新,让绿色发展合作向更宽领域、更深层次、更高水平拓展。 (4)国家能源局负责人出席第八届金砖国家能源部长会议。近日,第八届金砖国家能源部长会议在南非约翰内斯堡召开。国家能源局副局长何洋应邀出席会议并发言。何洋在会议上强调,秉持“开放、包容、合作、共赢”理念的金砖机制一直是全球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合作的重要平台,致力于以伙伴关系巩固团结互信、维护共同利益。中国愿同金砖伙伴们深化能源合作,尤其是加强能源安全合作、推进能源绿色低碳转型、交流能源技术和分享能源行业发展经验等。 (5)重庆出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实施方案。8月23日,重庆市生态环境局印发《重庆市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实施方案》,提出到2025年,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降低14.5%以上,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15%以上,重点行业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降低10%以上,全市减污降碳协同推进工作格局基本形成,绿色低碳发展取得明显成效,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碳减排与环境质量改善协同推进取得积极成效,减污降碳协同度有效提升。 (6)2023中国算力大会首发“计算绿色化”白皮书。近日,2023中国算力大会在宁夏银川开幕,会上发布了《面向算力应用环节的计算绿色化白皮书》。《白皮书》指出目前行业在推动算力绿色低碳发展过程中,关注点仍主要停留在可再生能源生产和绿色数据中心建设上。针对现状,《白皮书》站在算力应用方视角,梳理了计算绿色化的概念,并倡导通过软硬协同的绿色技术提升资源利用效率,帮助企业降本增效,实现节能减碳社会责任。 (7)《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丹麦王国政府绿色联合工作方案(2023-2026)》发布。根据《方案》,中丹将进一步巩固深化两国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框架下的双边合作,在环境、水资源、科教、粮农、海事、旅游、健康等领域加强绿色合作。 《方案》是中丹绿色合作的新尝试,标志着两国务实合作提升至新的水平,进一步丰富了中丹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内涵,也将为中欧乃至国际绿色合作提供助力,为推动实现更加强劲、绿色、健康的全球发展,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作出贡献。 1.2.国外 (1)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基金设立。8月24日,全球环境基金第七届成员国大会在加拿大举行,大会同意设立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基金,以加快对野生物种和生态系统的保护。据悉,目前野生物种和生态系统的健康正受到野火、洪水、极端天气和包括城市扩张在内的人类活动的威胁,故这一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基金将吸引政府、慈善机构和私营部门的资金,重点关注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尤其对小岛国进行优先支持。 (2)加拿大发布清洁电力法规草案。8月19日,加拿大官方发布清洁电力法规草案,旨在通过限制火力发电的排放,帮助加拿大实现其气候变化承诺,即到2050年在整个经济体实现温室气体净零排放。这一过渡将支持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努力,并从2035年开始,减少排放电力产生的 CO2 排放。拟议的法规将通过对发电机组适用二氧化碳的年度基本排放性能标准(30t/GWh)来实现减排,并且该法规适用于符合适用标准的所有发电机组。 (3)越南大力促进碳市场发展。近日,越南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26次缔约方大会上,承诺将在现有资源和国际社会的合作与支持下制定并开发强有力的措施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力争实现2050年达到净零排放的目标。 目前,越南政府已要求越南自然资源与环境部研究并发布碳信用额管理机制。 同时,越南自然资源与环境部将于近期构建全国注册系统。 2.政策动态 (1)三部门印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提升行动(2023-2025年)》的通知。8月24日,国家发改委等三部门印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提升行动(2023-2025年)》的通知,提出到2025年,环境基础设施处理处置能力和水平显著提升,新增污水处理能力1200万立方米/日,新增和改造污水收集管网4.5万公里,新建、改建和扩建再生水生产能力不少于1000万立方米/日;全国生活垃圾分类收运能力达到70万吨/日以上,全国城镇生活垃圾焚烧处理能力达到80万吨/日以上。固体废弃物处置及综合利用能力和规模显著提升,危险废物处置能力充分保障,县级以上城市建成区医疗废物全部实现无害化处置。 (2)《绿色低碳先进技术示范工程实施方案》印发。8月22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十部门正式发布《绿色低碳先进技术示范工程实施方案》。该《实施方案》明确了两个阶段的工作目标:1)到2025年,通过实施绿色低碳先进技术示范工程,一批示范项目落地实施,一批先进适用绿色低碳技术成果转化应用,若干有利于绿色低碳技术推广应用的支持政策、商业模式和监管机制逐步完善,为重点领域降碳探索有效路径。2)到2030年,通过绿色低碳先进技术示范工程带动引领,先进适用绿色低碳技术研发、示范、推广模式基本成熟,相关支持政策、商业模式、监管机制更加健全,绿色低碳技术和产业国际竞争优势进一步加强,为实现碳中和目标提供有力支撑。 (3)《广东省碳交易支持碳达峰碳中和实施方案(2023-2030年)》印发。 8月23日,广东省生态环境厅印发《广东省碳交易支持碳达峰碳中和实施方案(2023-2030年)》,《方案》指出:1)力争到2025年,广东碳市场活跃度、产品创新性及服务能力持续提升,碳定价体系持续完善。碳市场建设与碳达峰行动有效融合,纳入碳交易的企业碳排放占全省能源碳排放比例达到70%。碳配额总量设定与分配机制和碳排放“双控”要求有效衔接,碳市场与绿色电力、碳标签等政策工具协同作用显现,粤港澳大湾区碳市场建设取得积极进展。总体上,碳交易支持广东碳达峰工作的框架体系基本建立。2)力争到2030年,碳市场运行实现成熟化专业化,与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相匹配的碳市场体系基本建成,市场定价基本反映减碳成本,纳入碳交易的企业碳排放占全省能源碳排放比例达到75%。 粤港澳三地市场化减碳机制合作加速融合,粤港澳大湾区碳市场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国际碳定价机制交流合作进一步深化,逐步形成“国际+国内”“强制+自愿”开放有序的碳市场体系,有力支持广东实现碳达峰目标,为广东2060年实现碳中和奠定坚实基础。 3.2023年中国CCUS研究 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技术是中国碳中和技术体系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在新的应用场景与深度减排需求下,CCUS技术的内涵和外延得到丰富与拓展,成为化石能源近零排放的唯一技术选择、钢铁水泥等难减排行业深度脱碳的可行技术方案。捕集源正由传统的能源与工业设施,逐步拓展至生物质和空气等中性碳源,并由此形成了生物质能碳捕集与封存(BECCS)和直接空气捕集(DAC)技术。BECCS技术是指将生物质燃烧或转化过程中产生的 CO2 进行捕集、利用或封存的过程。DAC技术是指从大气中直接捕集 CO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