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H1营收同比+36%,23H1扣非净利润同比+68%, 业绩超预期。 公司23H1营收18.40亿元,同比+36%,归母净利润1.13亿元,同比+59%,扣非归母净利润1.08亿元,同比+68%。公司23H1毛利率13.62%,同比+1.02pct,净利率6.09%,同比+0.86pct。23H1公司业绩增长主要系智能家居消费客户需求增长及公司降本增效效果显著所致。 23H1数据存储设备业务高速增长+46%, 物联网智能终端基本持平。 分业务来看:公司第一大业务为数据存储设备,主要包括固态硬盘、机械硬盘和NAS存储器等,其23H1营收为10.66亿元,占总营收约58%,同比+46%,毛利率9.80%(同比+0.55pct)。 公司第二大业务为物联网智能终端,其23H1营收为5.06亿元,占总营收28%,同比-1%,毛利率21.83%(同比+6.82pct)。 2千万再增资入股西安思华,与联想、中国移动等多家知名企业合作。 2023年5月5日公司公告拟对西安思华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西安思华”)再增资2千万元,本次增资后持股比例为25.85%。西安思华在视频云领域已具备工程落地经验,此次增资完成后,将进一步推动公司“云-边-端”协同发展战略目标落地。公司已与联想集团、创米科技(小米生态链)、中国移动集团下属公司、360集团等知名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 清溪、塘厦等数字化工厂已成功建设,数据孪生技术打造全自动化生产。 公司已成功建设以东莞清溪、塘厦为代表的数字化工厂,通过采用可视化与数据孪生先进技术及柔性自动化能力,已逐步实现“机器换人”、“软件换人”、“智能运营”的全自动化生产目标。 公司以物联网智能终端+存储模式,打造“云-边-端”的战略协同体系,首次覆盖,给予“增持”评级。 公司在存储领域已推出企业级SSD;在“云-边-端”领域携手西安思华战略布局,合作研发制造(JDM)和自主设计制造(ODM)深度协同模式下,未来公司成长空间广阔。预计公司2023~2025年净利润分别为2.43/3.04/3.71亿元,对应23/24/25年PE为25/20/17倍,首次覆盖,给予“增持”评级。 风险提示:客户集中度较高风险;宏观经济变化导致市场需求下滑风险;全球化经营风险;原材料价格波动风险等。 公司23Q2单季度营收10.34亿元,环比+28%,归母净利润0.67亿元,环比+46%,扣非归母净利润0.67亿元,环比+64%。公司23Q2单季度毛利率14.02%,环比+0.92pct,净利率6.44%,环比+0.80pct。 图表1:公司季度财务指标(百万元)协创数据[300857.SZ]-财务摘要(单季)报告类型 23H1公司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1.22亿元,同比+1855%,主要系本期业务量增加,收回货款增加所致,23Q2单季度公司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2.45亿元,经测算环比23Q1单季度增加3.67亿元(23Q1单季度公司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1.22亿元)。 图表2:公司近年来主要财务指标(百万元) 风险提示 客户集中度较高风险。公司主要客户结构比较稳定,客户集中度较高。公司主要客户为消费电子品牌商、大型互联网科技公司、通信运营商和平台商/硬件集成商。公司的经营业绩与主要客户经营情况相关性较高,如果未来主要客户的下游需求下降,或公司与主要客户的合作关系发生变化,其订单减少或流失,而公司未能及时拓展新客户,将会对公司的经营业绩造成不利影响。为保证公司的业务稳定发展,公司加大了对新市场的开发力度,未来将逐步改善客户集中度较高的风险。 宏观经济变化导致市场需求下滑风险。公司致力于消费电子领域物联网智能终端和数据存储设备终端等产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面向智能家居场景下的消费者用户,智能家居的市场需求与我国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及消费观念息息相关,而居民可支配收入以及消费观念受宏观经济政策和经济运行周期的影响较大,未来如果国家宏观经济环境发生重大变化或者宏观经济出现波动,且公司未能针对由此带来的行业需求波动调整经营策略,可能存在导致公司经营业绩下滑的风险。 全球化经营风险。公司业务覆盖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并设有多家境外子公司,开展当地的销售、售后服务等海外市场运营业务。这类风险包括但不限于业务所在国家及地区的政局动荡、战争、动乱、敌对状态以及对华政策变化;业务所在国家及地区的法律政策、社会文化差异、经济环境差异带来的境外管理及经营不利影响;某些国家和地区的知识产权保护不足风险、贸易保护措施或纠纷风险、适用当地税务制度的影响及潜在不利税务后果风险、当地汇率出现重大不利变动等风险。 原材料价格波动风险。公司生产所需的主要原材料为存储芯片、主控及周边芯片、PCBA、机械硬盘盘芯及各类电子物料等,报告期内原材料成本占主营业务成本的比例接近90%。 如果公司在对客户报价时未能及时锁定主要原材料价格,而主要原材料价格在此期间出现大幅上涨,公司无法将增加的采购成本及时向下游客户转移或不能通过技术工艺的创新抵消成本上涨的压力时,公司的成本控制将受到不利影响,公司将面临营业成本上升、毛利率水平下降的风险,进而可能对公司的盈利能力造成不利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