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研究 证券研究报告 宏观专题2023年07月05日 【宏观专题】 全球经济正在去全球化吗? 海外论文双周志第19期 华创证券研究所 证券分析师:张瑜 电话:01066500887 邮箱:zhangyu3hcyjscom执业编号:S0360518090001 联系人:夏雪 邮箱:xiaxuehcyjscom 相关研究报告 《【华创宏观】寻找看不见的增长2023年中期策略报告》 20230627 《【华创宏观】国务院2023立法计划透露哪些信 号?政策观察双周报第60期》 20230623 《【华创宏观】债市“获利”幅度够大吗?》 20230621 《【华创宏观】美债万亿供给来袭?》 20230611 《【华创宏观】务工人员、宏观分析师、基金经理经济体感的分歧》 20230602 核心观点:本期海外论文双周志聚焦全球化,选择了一篇NBER的工作论文。《全球经济正在去全球化吗?》探讨了疫情和俄乌冲突爆发后备受关注的去全球化问题,主要解答三个问题:1)世界经济正在去全球化吗?2)若是,原因是什么?3)若是,后果会怎样? 一、全球经济正在去全球化吗? (一)世界经济正在去全球化吗? 从三个角度观察:1)三个用于衡量全球化程度的关键指标全球贸易、全球资本流动和移民。2)贸易政策环境的变化。3)新闻或文章中某些术语的出现情况,用于分析公众对于全球化的态度变化。 上述三个观察角度之间的领先滞后关系:政策变化或滞后于公众态度变化,衡量全球化程度的关键指标变化则可能滞后于政策变化。 结论是:政策环境和公众情绪的变化可能是一种新型全球化的先兆。其中最突出的是对国家安全的担忧等,这些担忧主要源于地缘政治因素而非经济因素,因此,我们可能正在进入一种新型全球化一种由自上而下的政治力量主导而非市场力量推动的全球化。 (二)导致潜在的去全球化的原因是什么? 政策变化,而政策变化反映的是公众的反全球化情绪。公众反全球化情绪背后可能有6个因素:1)金融危机。对于反全球化情绪起源于金融危机的假设,有两个反面论据。详见正文。2)来自低工资国家的进口竞争。3)气候变化和碳税。4)疫情和对提高韧性的需求。其中一个关键是如何衡量韧性,该论文借鉴文献给出三个衡量企业层面供应链韧性的指标,详见正文。5)俄乌冲突与能源危机。6)军民两用商品及对国家安全的担忧。 (三)潜在的去全球化趋势可能导致什么后果? 该论文考虑了6方面因素。1)对供应链韧性的影响:不确定。2)对效率、创新和长期增长的影响:下降。3)对通胀的影响:上升。4)对国内不平等的影响:不确定。5)对全球不平等的影响:或加剧。6)对全球和平的影响:或不利。 风险提示:论文翻译和理解偏差 投资主题 报告亮点 聚焦全球化话题。NBER的工作论文《全球经济正在去全球化吗?》探讨了疫情和俄乌冲突爆发后备受关注的去全球化问题,主要解答三个问题:1)世界经济正在去全球化吗?2)若是,原因是什么?3)若是,后果会怎样? 投资逻辑 《全球经济正在去全球化吗?》探讨了去全球化的问题,主要解答三个问题: 第一,世界经济正在去全球化吗?该论文提供了三个观察角度:1)三个用于衡量全球化程度的关键指标全球贸易、全球资本流动和移民。2)贸易政策环境的变化。3)新闻或文章中某些术语的出现情况,用于分析公众对于全球化态度的变化。结论是政策环境和公众情绪的变化可能是一种新型全球化的先兆。 第二,导致潜在的去全球化的原因是什么?政策变化,而政策变化背后是公众反全球化情绪的发酵。 第三,潜在的去全球化趋势可能导致什么后果?考虑了6方面因素。 目录 一、全球经济正在去全球化吗?5 (一)世界经济正在去全球化吗?5 1、全球化衡量指标:或不是“去全球化”,而是“慢全球化”5 2、政策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7 3、公众情绪:反全球化的情绪发展有三个阶段8 4、总结:政策环境和公众情绪的变化可能是一种新型全球化的先兆9 (二)导致潜在的去全球化的原因是什么?9 1、什么导致了可能发生的去全球化:技术or政策?9 2、什么导致了公众对全球化的强烈反对:考虑6个因素10 (三)潜在的去全球化趋势可能导致什么后果?18 1、对供应链韧性的影响:不确定19 2、对效率、创新和长期增长的影响:下降19 3、对通货膨胀的影响:上升19 4、对国内不平等的影响:不确定19 5、对全球不平等的影响:加剧20 6、对和平的影响:或不利20 图表目录 图表1全球进口额正在增长,但自金融危机以来,全球进口占GDP比例有所下降6 图表2各国对全球化有不同的经历和体验7 图表3使用“国家安全”、“回流”、“友岸外包”等词语的新闻数量占比9 图表4在疫情期间,进口有韧性12 图表5美国企业在疫情期间与外国供应商的关系13 图表6美国进口商对供给侧面冲击的韧性15 图表7美国已经在“友岸外包”16 图表8重点商品:美国从“非友好”国家的进口占美国总进口的比例17 图表9重点商品:美国自最大进口国的进口占美国总进口的比例17 图表10重点商品:2022年美国前大进口国所占份额18 本期海外论文双周志聚焦全球化问题,选择了一篇NBER的工作论文《全球经济正在去全球化吗?》。该论文探讨了疫情和俄乌冲突爆发后备受关注的去全球化问题,主要解答三个问题:1)世界经济正在去全球化吗?2)若是,原因是什么?3)若是,后果会怎样? 一、全球经济正在去全球化吗?1 该论文旨在回答三个问题: 第一,世界经济正在去全球化吗?该论文提供了三个观察角度:1)三个用于衡量全球化程度的关键指标全球贸易、全球资本流动和移民。2)贸易政策环境的变化。3)新闻或文章中某些术语的出现情况,用于分析公众对于全球化的态度变化。结论是政策环境和公众情绪的变化可能是一种新型全球化的先兆。 第二,导致潜在的去全球化的原因是什么?政策变化,而政策变化背后是公众反全球化情绪的发酵。 第三,潜在的去全球化趋势可能导致什么后果?该论文考虑了6方面因素。1)对供应链韧性的影响:不确定。2)对效率、创新和长期增长的影响:下降。3)对通胀的影响:上升。4)对国内不平等的影响:不确定。5)对全球不平等的影响:或加剧。6)对全球和平的影响:或不利。 (一)世界经济正在去全球化吗? 从三个角度观察:1)三个用于衡量全球化程度的关键指标全球贸易、全球资本流动和移民。2)贸易政策环境的变化。3)新闻或文章中某些术语的出现情况,用于分析公众对于全球化的态度变化。 上述三个观察角度之间的领先滞后关系:政策变化或滞后于公众态度变化,衡量全球化程度的关键指标变化则可能滞后于政策变化。 结论是:政策环境和公众情绪的变化可能是一种新型全球化的先兆。其中最突出的是对国家安全的担忧等,这些担忧主要源于地缘政治因素而非经济因素,因此,我们可能正在进入一种新型全球化一种由自上而下的政治力量主导而非市场力量推动的全球化。 1、全球化衡量指标:或不是“去全球化”,而是“慢全球化” 第一,全球贸易:进口、出口、中间品的进口 (1)进口 全球进口额在过去30年内迅速增长(图1)。尽管2020年因新冠疫情,全球进口出现短 暂下降,但是2021年后又出现大幅增长。 不过,金融危机以来,全球进口额占GDP的比例有所下降,引发了人们对2009年后世界已开始去全球化的担忧。但是由于全球进口占GDP比例的下降幅度太小,或不足以证明“去全球化”趋势的存在,“慢全球化”(slowbalization)似乎是更恰当的表述。 1PinelopiKGoldbergTristanReed2023IstheGlobalEconomyDeglobalizingAndifsowhyAndwhatisnextNBERWorkingPapers31115NationalBureauofEconomicResearchInc (2)出口 从主要国家出口占GDP的比例来看(图2panelA),印度对全球经济的依赖程度有所下降,其出口占GDP的比例均有所下滑,当下均稳定在20左右;德国出口占GDP的比例则持续上升,当下约为50。美国出口占GDP的比例一直稳定在10左右。世界其他地区的出口占GDP的比例约为30。 (3)中间品的进口 进一步观察中间品的进口占GDP的比例(图2panelB)。对于参与全球价值链(GVC)的国家来说,中间品的进口是出口的必要投入(因此中间品的进口占比较高可能意味着对于GVC参与程度更高)。从主要国家看,1)印度的中间品进口占GDP的比例正在下降,反映出印度对全球经济的依赖程度逐渐下降。2)德国和美国的中间品进口占GDP的比例也有下降趋势(虽然不如印度明显)。3)世界其他地区的中间品进口占GDP的比例略有上升。 第二,外国直接投资存量(图2panelC),可衡量资本市场的全球化程度。 在美国和世界其他地区,外国直接投资占GDP的比例高达60,且未呈现出明显的下降趋势。 第三,移民数量,用于衡量劳动力市场的全球化程度(图2panelD)。 1)德国和美国的移民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持续增长。2010s,德国经历了“难民潮”,移民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超过了美国。2)与之相比,印度的移民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则非常低,而且似乎保持稳定,没有什么变化。 图表1全球进口额正在增长,但自金融危机以来,全球进口占GDP比例有所下降 资料来源:PinelopiKGoldbergTristanReed2023IstheGlobalEconomyDeglobalizingAndifsowhyAndwhatisnextNBERWorkingPapers31115NationalBureauofEconomicResearchInc 图表2各国对全球化有不同的经历和体验 资料来源:PinelopiKGoldbergTristanReed2023IstheGlobalEconomyDeglobalizingAndifsowhyAndwhatisnextNBERWorkingPapers31115NationalBureauofEconomicResearchInc 综上,可以得到两个主要结论: 第一,从贸易角度看,金融危机以来,全球贸易占GDP比例的增长显然已经停滞。但是,资本市场和劳动力市场则呈现出不同的趋势,或许表明现在谈论“去全球化”还为时过早。全球贸易占GDP比例的增长放缓似乎是前期快速增长后的自然发展趋势。 第二,去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存在较大的国别差异。虽然美国似乎正在降低对全球市场的依赖程度,但世界其他国家却并非如此。 2、政策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 虽然衡量全球化的三大指标的走势并未发生明显的转折,但过去年里,贸易政策环境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尤其是在美国。需要注意的是,衡量指标对政策的反应可能存在滞后。美国贸易政策的主要变化有三: 第一,美国加征关税。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美国等发达经济体在贸易壁垒的减少以及世界贸易体系的形成方面发挥了主导作用。但是2018年,情况发生了巨大变化。美国宣布了针对几个特定国家的首批关税上调措施。尽管后续美国政府经历了换届,但 在特朗普时期加征的大多数关税至今仍然存在。 第二,美国阻止世贸组织上诉机构(WTO’sAppellateBody)任命新法官,导致世贸组织的争端解决机制失效。美国阻挠世贸组织上诉机构新法官的遴选,导致2019年底最后两位法官任期届满时,世贸组织的争端解决机制因缺员而陷入瘫痪。 第三,最近美国以加强供应链韧性和保证国家安全的名义,由自由化和多边主义转向采取产业政策。 与此同时,其他一些国家则采取了与美国相反的行动,导致贸易呈现向区域化发展的趋势。例如,1)东盟成员国签署了RCEP,该协议于2022年1月1日正式生效。2)CPTPP的成员国范围不断扩大。3)非洲自贸区(AFCFTA)启动。 此外,Fajgelbaum等人(2022)的研究表明,虽然由于中美贸易摩擦,加征关税的目标产品在中美之间的贸易减少,但其在中美以外的第三国与世界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