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化产业体系研究系列(一) 高质量发展背景下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策略配置 2023年6月16日 证券分析师 魏伟投资咨询资格编号 S1060513060001 WEIWEI170@pingan.com.cn 张亚婕投资咨询资格编号 S1060517110001 ZHANGYAJIE976@pingan.com.cn 郝思婧投资咨询资格编号 S1060521070001 HAOSIJING374@pingan.com.cn 平安观点: 宏观背景:以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近年来我国发展面临的内外部环境发生明显变化,我国虽已取得经济总量全球第二、工业制造业体量 全球第一的伟大成就,但人均GDP仅为中等发达国家5成水平,制造业体系虽然完备但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控制能力相对薄弱,科技创新强度有待提升,我国研发投入占比为2.4%,海外美/日/德等国普遍在3%以上。外部则面临逆全球化倾向抬头、中美产业竞争风险加大等挑战,以美国为首的发达经济体持续引导半导体、新能源汽车关键产业回流。在此背景下,长期发展政策坚定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2022年党的二十大会议明确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 产业体系:从“现代”到“现代化”,更加强调完整/先进/安全。回顾政策脉络,从2007年十七大首次提出“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到2022年二十大首次明确“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发展先进制造业集群的重要性显著抬 升。综合习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以及高层会议和相关领导表态,加快建设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任务,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基本特征在于完整性、先进性和安全性,满足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竞争力强的基本要求,重大原则是处理好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间、产业发展与转型升级间、一二三次产业结构间、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间、国内与国际间的关系,产业升级方向是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 发展方向:补齐短板、培育新兴、巩固优势、升级传统。现代化产业体系包括现代化工业+农业+服务业+基础设施体系协同发展,2023年1月,习 总书记再次强调要继续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动短板产业补链、优势产业延链、传统产业升链、新兴产业建链,增强产业发展的接续性和竞争力。结合学术研究、国家规划以及地方各省的布局,新型工业化重点关注四个方向:一是短板产业补链,大力支持显著影响国内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的光刻机、光刻胶、核心算法等关键“卡脖子”技术攻坚,补齐基础零部件等“五基”短板;二是新兴产业建链,培育先进制造业集群,推动集成电路、航空航天、机器人、高端数控机床、医药及医疗设备等产业创新发展,壮大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海洋装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在量子信息、氢能与储能等前沿领域谋划布局未来产业;三是优势产业延链,巩固光伏、新能源汽车、高铁、5G、电子消费品、互联网零售等优势产业,并增强相关产业链的完备性;四是传统产业升链,如推动纺织鞋服、食品加工、冶金建材、石油化工、钢铁、造纸等传统产业智能化绿色化改造,数字技术和自动化设备应用推广有望提升传统产业生产效率。现代化服务业提示关注制造服务业的扩容提质,既要促进研发设计、检验检测认证服务、信息服务、供应链金融等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又要提升健康、养老、文化、旅游等生活性服务供给与需求升级的适配性。 政策展望:引导更多资源集聚到现代化产业体系关键领域。6月8日,证监会主席易会满发言强调“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物质技术基础”,资本市场将持续助力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长期来看,政策发力有望围绕产业协调、区域协调、企业协调、内外部市场协调、资本市场与 实体经济协调展开,产业方面兼顾新旧动能、统筹工业服务业农业的全面发展;区域方面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提高中西部承接产业转移能力;企业方面兼顾培育世界一流企业和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市场方面在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同时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资本市场持续加码服务科技创新和中国式现代化,畅通“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 风险提示:1)政策推进不及预期;2)技术创新研发进展不及预期;3)国内经济下行超预期;4)金融监管以及去杠杆政策加码超预期。 策 略报告 策 略深度报告 证券研究报告 请通过合法途径获取本公司研究报告,如经由未经许可的渠道获得研究报告,请慎重使用并注意阅读研究报告尾页的声明内容。 正文目录 一、宏观背景:以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4 1.1内部环境:以高质量发展应对不平衡不充分问题4 1.2外部环境:逆全球化和中美摩擦挑战产业链供应链安全性8 1.3政策基调:推动高质量发展,实现中国式现代化9 二、产业体系:现代化工业+农业+服务业+基础设施体系9 2.1政策脉络:从“现代”到“现代化”,更强调完整/先进/安全10 2.2产业内涵:各类产业协同发展,推动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转型12 2.3区域布局:培育新兴、巩固优势、传统升级,提高中西部产业承接能力14 三、政策展望:兼顾新旧产业发展,提高资本市场服务水平18 四、风险提示20 图表目录 图表1中国GDP占全球经济比重升至18%以上(%)4 图表2我国货物进出口贸易总额位居全球首位4 图表3我国经济进入增速换挡期6 图表4我国人均GDP尚未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6 图表5我国人口红利逐渐减弱(%)6 图表6我国三大产业增加值占比变化(%)6 图表7各国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7 图表8我国研发投入强度仍有待提升7 图表9中国知识产权净进口规模较大(十亿美元)7 图表102020年各国制造业发展各分项指数对比7 图表11我国产业基础仍然薄弱7 图表12我国基础研究研发投入占比低于海外发达水平7 图表13欧美等发达经济体愈加重视产业链安全8 图表14党的十九大以来多次重量级会议强调高质量发展9 图表15“十七大”以来党中央关于“现代产业体系”和“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布局10 图表16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内涵13 图表17全国各省(直辖市、自治区)关于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布局(不完全统计)15 图表18我国权益市场中各行业上市公司总市值占比变化(中信一级行业)20 自“二十大”明确提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以来,一系列高层会议部署均对此做了强调,2023年4月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将“加快建设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排在了“恢复和扩大需求”之前,同年5月召开的二十届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一次会议进一步降调“加快建设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关系我们在未来发展和国际竞争中赢得战略主动”,6月8日,证监会主席易会满也在陆家嘴论坛的主题演讲中强调“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物质技术基础”。那么,“现代化产业体系”为何越来越受重视?其产业内涵具体如何理解?政策布局集中在哪些方向?本篇报告将对此进行详细分析。 一、宏观背景:以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2021年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以下简称“十四五”规划)正式对外发布,明确指出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必须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深刻认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带来 的新特征新要求,深刻认识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带来的新矛盾新挑战,增强机遇意识和风险意识,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保持战略定力,办好自己的事,认识和把握发展规律,发扬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树立底线思维,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善于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抓住机遇,应对挑战,趋利避害,奋勇前进。展望2035年, 我国将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 1.1内部环境:以高质量发展应对不平衡不充分问题 几十年来我国经济发展成就显著,目前经济体量稳居全球第二,工业制造业体量位居全球首位、体系完整优势持续凸显。改革开放之后的数十年间,中国GDP增速长期维持在高位,尤其在加入WTO之后,中国经济更加深度地融入全球产业链分 工,依靠人口红利与劳动力的低成本优势成为“世界工厂”,而强大的外需也促进了中国经济本身的发展,中国经济体量也跃升至全球第二位,2022年国内生产总值达121万亿元,占全球经济比重由2012年的11.3%升至2021年的18%以上;2022年我国货物进出口总额达3.6万亿美元,占全球货物贸易总额的比重由2012年的10.4%升至12.5%,是全球第一大 货物贸易市场。同时,我国也是全球制造业体量最大、体系最完备的经济体,我国制造业增加值从2012年的16.98万亿元 增加到2022年的33.5万亿元,稳居世界首位1;据工信部统计,目前我国拥有41个工业大类、207个工业中类、666个工业小类,是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是全球产业门类最齐全、产业体系最完整的制造业2。 图表1中国GDP占全球经济比重升至18%以上(%)图表2我国货物进出口贸易总额位居全球首位 中国GDP占比美国俄罗斯 德国日本印度 中国货物进出口总额(亿美元)全球货物贸易总额(亿美元)中国占比(右)美国占比(右) 德国占比(右) 35 30 23.9 25 20 18.5 15 10 5 600,000 500,000 400,000 16% 14% 12% 10% 300,0008% 6% 200,000 4% 100,000 2% 1990 1992 1994 1996 1998 2000 2002 2004 2006 2008 2010 2012 2014 2016 2018 2020 1990 1992 1994 1996 1998 2000 2002 2004 2006 2008 2010 2012 2014 2016 2018 2020 2022 000% 资料来源:Wind,平安证券研究所资料来源:Wind,平安证券研究所 1中国政府网,http://www.gov.cn/xinwen/2023-02/09/content_5740719.htm 2人民网,http://paper.people.com.cn/zgjjzk/html/2023-04/15/nw.zgjjzk_20230415_3-02.htm 不过,随着国内经济进入增速换挡期,经济结构性矛盾日益凸显。2017年,党的“十九大”会议正式明确了国内社会矛盾的变化,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上显著提高,社会生产能力在很多方面进入世界前列,更加突出的问题是发 展不平衡不充分,这已经成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约因素”,并由此定调中国经济已经从高速增长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2022年,党的“二十大”会议再次明确“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推进高质量发展还有许多卡点瓶颈,科技创新能力还不强;确保粮食、能源、产业链供应链可靠安全和防范金融风险还须解决许多重大问题;重点领域改革还有不少硬骨头要啃;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仍然较大;群众在就业、教育、医疗、托育、养老、住房等方面面临不少难题;生态环境保护任务依然艰巨”。 第一,从总量发展视角看,国内经济增速逐步回落,人口刘易斯拐点出现,人均GDP较海外中等发达国家仍有一定差距。2011年之后,中国经济增速开始逐步回落,近五年(2018-2022年)年均复合增速为5.2%,较2013-2017年间7.2%的年均复合增速下降了2个百分点。人口红利逐渐减弱,劳动年龄人口占比持续下降,出生率也在波动回落,人口老龄化加速, 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自2012年的9.4%升至2022年的14.9%,出生率自2012年的14.6%降至2022年的6.8%,同期人口自然增长率由7.4%降至-0.6%。我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