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金特估”的逻辑 银行 2023年6月1日 信达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CINDASECURITIESCO.,LTD 北京市西城区闹市口大街9号院1号楼邮编:100031 廖紫苑银行业分析师 执业编号:S1500522110005 联系电话:16621184984 邮箱:liaoziyuan@cindasc.com 王舫朝非银金融行业首席分析师 执业编号:S1500519120002联系电话:010-83326877 邮箱:wangfangzhao@cindasc.com 证券研究报告行业研究 行业深度研究 银行 投资评级 上次评级 “金特估”的逻辑 2023年06月01日 本期内容提要: 金融支持实体经济是未来的发展方向。2022年10月16日,党的二十大报告指明实体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中国证监会主席易会满于2022年金融街论坛年会上进一步提出探索建设“中国特色估值体系”(简称“中特估”),重点在于推动上市公司价值重塑,促进金融资源服务国家战略。2023年5月,沪市金融业专题座谈会聚焦“在服务中国式现代化中促进金融估值提升和高质量发展”(简称“金特估”)。我们认为,“金特估”与“中特估”一脉相承,核心是引导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推动经济转型。作为以间接融资为主导的制造业大国,我们可以借鉴德、日两国经验,探索我国金融业支持产业结构转型的发展道路。 我国正在不断优化金融供给,推动供需平衡。 1)客群:发展普惠小微业务,推动金融供给下沉。中小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其抗风险和融资能力较差,普遍面临较大资金缺口。近年来,随着我国不断出台普惠金融相关政策,普惠小微信贷投放大幅增长,截至2023年3月末,普惠小微信贷规模较5年前 增长约2.74倍,占比较5年前增长约6pct。未来普惠小微贷款服务范围有望进一步下沉。 2)行业:支持高端制造业,打开未来发展空间。全球经济竞争日益激烈,高端制造业成为了竞争的关键性因素。中国与德国、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在一系列政策指引下,银行信贷有望向制造业倾斜,推动我国高端制造业稳步前行。 3)区域:加强中西部及东北地区金融供给。我国区域金融发展并不平衡,中西部地区与东北地区差距较大。近年来,国家开始重视中西部及东北地区发展,不断优化产业布局,引导银行贷款投放,中西部及东北地区社会融资规模处于上行通道。 4)技术:加快推动数字化转型。对银行来说,数字化转型可以扩大客户覆盖度、提升客户服务效率,降低经营成本。我国数字经济发展态势良好,金融业数字化转型也在稳步推进,银行业数字风控得到有力保障。 我国目前所处经济转型时期与德日20世纪70年代转型时期相似。中国与德日均为制造业大国,且转型期间均以间接融资为主导。此外,德日两国转型期间均重视中小企业发展,我国中小企业量大面广,同样需要重视其发展。 德日转型期间一系列举措为我国金融业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其经验值得我国借鉴: 1)完善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体系,助力中小企业发展。包括完善相关法律,做好政策顶层设计;多举措提供融资,合理分散融资风险;建立统 一估值体系,优化融资流程。 2)推动银企关系长期稳定,拉长信贷久期。我国中小企业融资期限相对较短,可借鉴日本经验,推动构建核心银行制度,拉近银企关系,以提升银行决策合理性。 3)完善征信与信息披露体系,加强金融供需信息透明度。与德国相比,我国征信体系尚不完善,金融供需双方信息不对称现象较为普遍。我国应逐渐加强征信体系建设,优化银企关系。 实体经济反哺金融: 1)扩大银行信贷投放空间。德国、日本高端制造业发展促进银行贷款业务扩张。当前我国制造业贷款在贷款总额中占比高、需求旺盛。实体经济转型带来制造业贷款增长有望扩大银行信贷投放空间。 2)逐步解除银行预算软约束。日本转型初期以政策引导金融让利实体经济。但随着转型逐步深入,企业产品竞争力提高、盈利能力增强,对优惠资金和优惠政策的依赖减弱,银行得以摆脱政策约束。对于我国而言同样如此,随着实体经济转型推进,转型初期遗留的银行预算软约束问题有望逐渐得到缓解。 3)保障金融体系稳定。①借鉴德国经验:制造业蓬勃发展为经济高质量发展、金融系统稳定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得益于制造业和中小企业的稳健发展,银行可以在金融危机中有效控制不良贷款率和信贷投放增速,保证银行体系以及金融体系的稳定。②借鉴日本经验:日本受房地产与股市泡沫破裂影响步入“失去的十年”,银行业风险持续暴露,经济转型成果不及德国。③中国现状:在经济对房地产依赖度较高的情况下,我国正一边推动经济转型升级,一边防范房地产业系统性风险,从而优化银行底层资产质量,避免重蹈日本的覆辙。 建议关注具备高端制造、普惠金融、数字化转型优势的银行:结合上市银行在这三方面的综合表现,建议重点关注各方面表现都较为突出的国有大型银行,其中,中国银行、农业银行综合表现较优;股份制银行建议关注招商银行、中信银行、平安银行、兴业银行。 风险因素:宏观经济复苏不及预期;逆周期政策效果不及预期;息差下行压力超预期;资产质量压力超预期。 目录 一、金融如何支持实体经济转型?7 1.1、优化金融供给,推动供需平衡7 1.1.1、客群:发展普惠小微业务,推动金融供给下沉7 1.1.2、行业:支持高端制造业,打开未来发展空间9 1.1.3、区域:加强中西部及东北地区金融供给12 1.1.4、技术:加快推动数字化转型13 1.2、借鉴德日经验,展望发展方向15 1.2.1、中国与德日转型时期相似之处15 1.2.2、经验一:完善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体系,助力中小企业发展19 1.2.3、经验二:推动银企关系长期稳定,拉长信贷久期22 1.2.4、经验三:完善征信与信息披露体系,加强金融供需信息透明度23 二、金融的估值提升——实体经济如何反哺金融?25 2.1、扩大银行信贷投放空间25 2.2、银行预算软约束将逐步解除27 2.2.1、银行预算软约束定义27 2.2.2、银行预算软约束的日本经验27 2.3、保障金融体系稳定28 2.3.1、德国: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为金融稳定性奠基28 2.3.2、日本:房地产风险暴露拖累银行资产质量31 2.3.3、中国:经济转型促进底层资产优化33 三、投资建议:关注具备高端制造、普惠金融、数字化转型优势的银行36 3.1具有制造业贷款优势的银行36 3.2大力支持普惠金融服务的银行39 3.3积极进行数字化转型的银行40 四、风险因素41 表目录 表1:普惠金融政策支持(部分)7 表2:国有六大行供应链金融普惠产品8 表3: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相关金融政策10 表4:中西部、东北地区政策支持12 表5:《“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指标15 表6:德国科尔政府与中国供给侧改革相似点17 表7:德国、日本转型期间对于中小企业支持政策19 表8:日本知识产权相关立法19 表9:DBJ实施知识产权担保融资的历程21 表10:我国小微企业贷款申请方式22 表11:《首次公开发行股票注册管理办法》24 表12:日本产业发展阶段25 表13:战后日本经济发展决策由政府主导,银行面临预算软约束28 图目录 图1:普惠小微企业贷款余额及同比增速9 图2:各行业对中国GDP累计同比贡献率9 图3:各国中高新技术产业占制造业增加值的比重10 图4:固定资产完成投资额制造业以及高技术制造业累计同比增长率11 图5:各行业年度人民币贷款余额(亿元)11 图6:国有商业银行制造业贷款12 图7:金融机构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同比增长率12 图8:部分中西部、东北地区社会融资规模13 图9:客户业务数字化占比14 图10:中国数字经济增加值及其占GDP比重14 图11:主要国家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15 图12:德国、日本与中国实际GDP增长率比较16 图13:部分国家国内生产总值比较:现价(亿美元)16 图14:中国与日本人口增长率比较17 图15:中国间接融资与直接融资占比18 图16:日本间接融资与直接融资占比18 图17:日本制造业产品PPI同比增长率变动18 图18:主要国家上市公司股票市值占GDP比重(%)18 图19:日本知识产权抵押担保体系20 图20:日本政策投资银行知识产权质押业务流程21 图21:专利、商标质押融资金额22 图22:德国制造业贷款规模及占比25 图23:日本制造业贷款与贴现余额(亿日元)26 图24:2019年我国贷款余额分行业占比26 图25:我国制造业贷款需求指数27 图26:日本、美国集成电路及电子元件出口金额对比28 图27:各国工业就业人数占比总人口数29 图28:各国商品和服务出口占GDP比重29 图29:德国和其他国家居民消费价格通胀指数年平均增长率30 图30:德国与其他国家名义房产价格同比增长率30 图31:各国非金融私营部门贷款余额平均增速(1972-2021)30 图32:各国银行不良贷款率31 图33:日本商业用地平均价格指数31 图34:日本城市、区域银行股票投资规模32 图35:日本股票交易总额占GDP比重32 图36:日本企业资金投向32 图37:德国、日本名义GDP同比增长率33 图38:我国房屋平均销售价格与同比增长率34 图39:我国房地产开发投资额与同比增长率34 图40:房地产开发投资额累计值及同比34 图41:房地产新开发施工面积累计值及同比35 图42:我国房地产业规模与在GDP中占比35 图43:房地产企业景气指数35 图44:2022年社会融资规模结构占比36 图45:上市银行制造业贷款余额(亿元)37 图46:上市银行制造业贷款同比增速37 图47:上市银行制造业贷款占总贷款的比例38 图48:上市银行制造业贷款不良率38 图49:上市银行普惠金融相关指标39 图50:上市银行数字化转型相关指标40 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是大势所趋。二十大报告定调要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首要任务是实现高质量发展,要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金融业作为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血脉”,连接各经济参与主体,在实现我国高质量发展进程中,要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促进金融与实体经济的良性互动。因此,中国证监会主席易会满于2022年金融街论坛年会上首次提出“探索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估值体系”(简称“中特估”),为资本市场的发展方向做出了权威且细化的指引。正如我们在深度报告《什么是中国特色估值体系?》中所述,其核心要义在于促进以国央企为首的上市公司价值重估,从而引导金融资源服务国家战略。在此基础上,2023年5月,沪市金融业专题座谈会重点讨论“在服务中国式现代化中促进金融估值提升和高质量发展”(简称“金特估”)。我们认为,“金特估”与“中特估”一脉相承,核心是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推动经济转型。 作为以间接融资为主导的制造业大国,我们可以借鉴德、日两国经验,探索我国金融业支持产业结构转型的发展道路。在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大趋势下,金融如何支持实体经济以及实体经济如何反哺金融成为市场普遍关注的焦点。本文尝试从客群、行业、区域和技术四方面探讨银行在经济转型过程中的发展,同时结合德、日两国发展经验,展望我国金融业发展方向。 一、金融如何支持实体经济转型? 1.1、优化金融供给,推动供需平衡 1.1.1、客群:发展普惠小微业务,推动金融供给下沉 中小微企业重要性突出,但普遍面临资金缺口。在我国,中小微企业量大面广,是吸纳就业的主力军,在稳定增长、促进创新、增加就业、改善民生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根据工信部披露数据,截至2021年末,全国中小微企业数量达4800万户;中小微企业法人单位数量占全部规模企业法人单位的99.8%,吸纳就业占全部企业就业人数的79.4%。但与此同时,中小微企业自身规模较小、资金实力薄弱、信息透明度较低、缺乏足额抵质押物和担保,因此抗风险和融资能力较差、融资成本偏高,普遍面临资金缺口。 我国积极出台普惠金融政策,推动普惠小微信贷投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