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 第一章开启美丽山东建设新征程 “十四五”时期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五年,是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谱写美丽山东建设新篇章、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五年,是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持续改善生态环境、奋力实现生态建设走在前列的五年. 第一节生态山东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 “十三五”时期,全省上下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统筹推进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坚决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9大约束性指标全面超额完成,人民群众生态环境获得感显著增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绿色底色和成色更加浓♘. 推动高质量发展更加有力.制定«关于推进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的实施意见»«加强污染源头防治推进“四减四增”三年 —3— 行动方案»,出台«关于统筹推进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与生态环境部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共建统筹推进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与经济高质量发展制度创新区、经济绿色转型示范区,生态环境保护引导、优化、倒逼和促进作用明显增强.“十三五”期间,累计治理“散乱污”企业超过11万家,压减粗钢产能2110万吨、生铁970万吨、焦化2800万吨、煤炭产能5276万吨,关停退出电解铝违规产能321万吨,化工园区由199家压减到84家,关停退出不达标化工企业4000多家.2020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536%,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较2015年提高126个百分点,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二氧化碳排放强度、煤炭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比2015年显著降低,铁路货物发送量较2017年增长7626万吨,沿海港口集装箱铁路集疏港比例达到65%,国三及以下排放标准营运柴油货车累计淘汰1918万辆,全省化肥、农药用量连续4年负增长.强化生态环境科技创新,将生态环境保护纳入省级重大科技创新项目支持领域.印发关于支持发展环保产业的若干措施,积极培育壮大环保产业,深入推进清洁生产和生态工业园区建设,2595家企业实施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创建9个国家级和7个省级生态工业园区,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协同的绿色发展之路越走越宽,新旧动能转换成效明显. 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制定实施«关于全面加强生态环境 保护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实施意见»等“1+1+8”系列 —4— 文件,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和八大标志性战役圆满收官.2020年,大气、地表水、海洋环境质量均达到有监测记录以来最好水平,全省细颗粒物平均浓度462微克/立方米,优良天数比例688%,83个国控地表水考核断面优良水体比例735%,无劣Ⅴ类水体,近岸海域水质优良面积比例达到915%,超额完成国家下达任务,土壤和地下水环境质量总体稳定,辐射环境质量保持在天然�底水平.2020年,全省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化学需氧量、氨氮四项主要污染物排放量较2015年分别下降320%、302%、138%、161%,均超额完成“十三五”目 标. 生态保护与修复扎实推进.开展“绿盾”自然保护地强化监督,持续开展生态保护红线评估调整和自然保护地优化整合,45个省级及以上自然保护区违法违规问题全面完成整改销号.深入推进泰山区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黄河三角洲湿地系统保护治理以及长岛海洋生态文明综合试验区建设.实施“绿满齐鲁�美丽山东”国土绿化行动,新增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6846平方公里.深入实施蓝色海湾等海洋生态修复重大项目,受损岸线治理率达到80%以上.命名9个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和11个省级“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蒙阴、长岛等5个地区被命名为国家级“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威海、曲阜等9个市、县(市、区)被命名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县. —5— 群众关注的突出环境问题有效解决.紧盯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反馈意见整改落实,实行清单化调度,督战队实地督战.打造全链条闭环信访投诉举报工作体系,开展信访突出问题专项治理,累计办理环境信访40余万件,解决了一大批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环境问题.在全国第一个出台综合行政执法事项目录清单,全面推行“双随机、一公开”执法,打造生态环境综合执法改革“山东样🎧”,累计查处环境违法行为101511件、罚款5017亿元.市级、县级、“千吨万人”饮用水水源地1366个问题全部解决,市、县两级建成区270条黑臭水体得以消除,13415个行政村环境综合整治任务全面完成.组织威海市开展“无废城市”试点建设.强化危险废物环境治理和监管,危险废物处置能力提升29倍,实现处置能力与产生类别、数量基�匹配.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生态环保工作,实现医疗机构及设施环境监管与服务100%全覆盖,守牢疫情防控“最后一道防线”.开展全省环境风险企业隐患排查,健全完善环境风险预防、预警、应急、响应防范体系.在全国率先建成高风险移动放射源实时监控系统,废旧放射源安全收贮率保持100%. 生态环境治理体系不断完善.出台关于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的若干措施,健全“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领导机制,成立省、市、县三级生态环境委员会,制定省有关部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清单,实施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效考核,建立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工作机制,不断健全从责任分工到考核问责的生态环境保护闭 —6— 环责任体系.完成省以下生态环境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制度改革,全面实施河湖长制、湾长制、林长制.建立以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和生态环境准入清单为核心的“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深化环评“放管服”改革,出台优化环评审批服务助推重大项目建设十项措施,建立环评审批正面清单,实施环评告知承诺制审批改革.制修订环境保护条例等12部地方性法规和2部省政府规章,完善以区域性大气、水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为核心的地方环境标准体系,建立“1+7”生态文明建设财政奖补政策体系.深入推行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案件数量、案值数额居全国第一.完成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基�实现固定污染源排污许可全覆盖.修订企业环境信用评价办法.创新环境治理模式,开展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环境综合治理托管服务等试点.健全环境治理全民行动体系,将生态文明纳入干部教育培训内容,创建国家生态环境科普基地6个,命名省级生态环境科普基地5个、环境教育基地74个、绿色社区210家、绿色学校249所. 第二节生态环境保护任重道远 “十四五”时期,山东省生态环境保护仍处于关键期、攻坚期、窗口期,与美丽山东建设要求相比,生态环境保护还有较大差距,实现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生态建设走在前列,面临诸多挑战. —7— 结构性污染依然突出.产业结构偏重、能源结构偏煤、交通运输结构偏公路、农业投入与用地结构不合理的问题尚未根�解决.2020年,全省煤炭消费量、火电装机容量、粗钢、水泥产量、地炼产能、重型柴油货车保有量分别约占全国的10%、93%、83%、275%、64%、189%,公路货运占比高达867%,农药使用量和化肥施用量均居全国前列,导致主要污染物和碳排放量居高不下.同时,山东省正处于经济发展结构调整和动能深度转换的爬坡阶段,尚未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与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统筹协调,制约高质量发展的“惯性思维”仍难破除,减污降碳源头治理压力巨大. 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压力大.2020年,全省16市中仍有13个市未全面达到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低于全国平均水平,O3浓度上升趋势未得到根�遏制,复合污染问题日益凸显.2020年,83个“十三五”国控地表水考核断面优良水体比例与全国平均水平相差99个百分点,“十四五”新增的70个国家考核断面中优良水体比例仅为518%,与国家考核要求差距较大,全省仍有3434公里污水管网未完成雨污分流改造.渤海近岸海域优良(一、二类)水质面积比例波动较大,受黄河流域总氮输入影响,莱州湾海域水质超标风险仍然较大.土壤、地下水、农业农村环境治理工作仍存在短板. 生态保护与修复任务艰巨.生态保护监管工作基础薄弱,能力建设滞后.国土空间用途管制、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 —8— 地体系构建、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等工作尚处于起步或试点阶段.局部生态空间受损,生态系统稳定性较差.鲁中南低山丘陵区水土流失严重,南四湖、东平湖流域仍有部分采煤塌陷地尚未治理,湿地损毁破坏现象仍然存在.黄河流域土地沙化状况严重,生态廊道不完整,部分县沿黄防护林断带率达30%以上,黄河三角洲面临整体性生态退化风险.生物多样性保护监管能力不足,观测网络不健全,生物物种资源家底不清.互花米草、松材线虫、美国白蛾等外来物种入侵问题较为突出. 环境安全风险仍然较高.全省危险废物产生量大、种类多、分布范围广,产废企业19142家,年产生量超过1000万吨,约占全国的十分之一,居全国首位,非法倾倒、填埋问题仍有发生.放射源数量位居全国前列,核与辐射安全管控任务艰巨.重点环保设施和项目安全风险评估、隐患排查治理需尽快补齐短板.易燃易爆、有毒有害危险废物等环境风险隐患大.安全生产、危化品运输事故等引发的突发环境事件占到9成以上.新基建、新化学物质等可能带来的环境问题不容忽视. 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亟需加强.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协调性、相容性不强的状况依然存在,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机制需进一步健全,生态环保参与宏观经济治理的手段还不多.生态文明领域统筹协调机制仍需完善,相关责任 主体内生动力尚未有效激发,齐抓共管的大环保格局需要进一步深化,全社会生态环保意识有待提高.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的价 —9— 格、财税等经济政策尚需完善,绿色金融体系还不健全,环保信贷、绿色基金、金融债券等绿色金融产品供给不足.生态环境监管力量与繁重的监管任务还不匹配,监管监测信息化建设滞后,“三线一单—规划环评—项目环评—排污许可—监察执法—督察问责”六位一体的环境管理体系尚不健全,科技创新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支撑作用仍需加强. 第三节为美丽山东建设开好局起好步 “十四五”时期,山东省开启新时代现代化强省建设新征程,各种积极因素加速集聚,为持续改善生态环境、建设美丽山东创造了诸多优势和条件. 进入新发展阶段,生态文明制度改革红利持续释放,环境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进一步提升,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大环保格局更加健全,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提供了坚强保障. 贯彻新发展理念,实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深入推进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建设,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建设海洋强省,坚持重大战略与生态环保一同谋划、一起部署、一体推进,加强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为推动经济社会绿色转型,统筹推进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科学指引. 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深度参与共建绿色“一带一路”,对接京津冀、长三角等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加快建立市场导向 —10— 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和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积极推动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资源能源高效合理配置,深入落实碳达峰碳中和战略部署,创新改革、先行先试,加快推动高质量发展、高效能治理、高品质生活,为实现生态环境保护全面融入新时代现代化强省建设提供了重大机遇.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必须准确把握全省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阶段性特征,锚定美丽山东建设和生态建设走在前列的目标,按照“提气、降碳、强生态,增水、固土、防风险”的思路,牢固树立底线思维,坚持方向不变、力度不减,全力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持续改善生态环境,为美丽山东建设开好局、起好步. 第二章聚焦生态建设走在前列绘就绿水青山齐鲁画卷 第一节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聚焦“走在前列、全面开创”,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以减污降碳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