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参林 业绩情况 23Q1利润情况 利润增速不错,从2022Q4开始,归母前净利润即加上少数股东权益的净利润的增速会比整个归母净利润的增速快,2022年全年净利润增长约 33%,归母净利润增长约30%,扣非归母净利润增长超过40%。23Q1趋势一样,净利润同比增长达到36.7%,归母净利润增速29.29%。 原因 这几年公司持续布局省外区域,省外一般为控股型变动,占比为51%,在两年疫情期间,省外区域处于刚刚布局阶段,抗风险能力相对较弱,尤其是河南、黑龙江受疫情影响较大,随着疫情的缓解,这种情况不会再发生。反而能体现出省外并表后,公司经营能力的提升。 2023年净利润 开店计划 今年之后会看到公司净利润增速会比较快,归母净利润增速也会跟上,但是增速会略低于净利润增速。2023年指引中,收入增速达到25%,归母净利润和扣非净利润增速达到30%,净利润增速可能会达到35%。 2023年计划开店3900家,Q1受农历新年影响自建少一些,后面三个季度会逐步加速,并购和加盟节奏基本差不多。 同店情况 目前还可以,存在持续性。 ①实际上,23年只有1月会受到疫情影响,2-4月新冠治疗相关需求基本没有贡献,阳康之后的保健滋补部分可以看到一定的持续性。新冠之后带来的药品需求量肯定不会像22年12月那么多,但也是存在增量。 ②没有疫情带来的影响,不存在顾客不敢出门、不进药店的情况,是今年同店恢复的动力。 ③2022年同店为7%-8%,2023Q1同店达到10%,2023年4月约9%,5月份情况差不多。 同店变化 2019年前,同店季度变化不会特别明显,是由于疫情影响,这几年波动较大。药店本身是比较稳定的业态,大部分产品是刚需品种,小部分产品偏弹性,所以业绩波动不会太大,未来都是比较平稳的状态。 门诊统筹 政策落地情况 门诊共济很多地方落地,在广东、广西都还没有落地,广州是在5月初落地,目前处在试点状态,是把双通道门店拿出来做试点,一共30家试点,其中公司有4家。前期存在限制,双通道资质要求为一个主体最多有4家。 试点内容 把双通道门店中的品种范围扩大,原本是只有双通道的品种可以刷,现在可以扩大到医保目录中所有的品种。 广州 广州相对特殊,广州以前就有门诊统筹的这种概念,但不像有些地方患者去所有定点医院都可以报销,广州是患者选择一家甲级医院和一家社区医疗机构作为定点医院,只能在该定点医院里开药,才能进行门诊统筹报销。患者拿到指定药店的处方单,最终的报销比例是按照开处方单的医院的比例进行。对于定点医疗机构的线上处方是可以的。广州已经接入了两三年,之前的报销额度会低一些,约300元/月,现在是600元/月全年7200元。 其他地方 西安、河北保定、湖北鄂州、浙江杭州和温州有落地。 门诊统筹带来的经营影响 ①并没有出现大家之前担心的增收不增利情况,在接入统筹前后的毛利率差异并不大,单看一个品种在接入统筹前后差异也不大,只会限制前台毛利率,综合毛利率基本差不多。 ②带动客流,推动医院客流向院外流出,顾客在了解到一些药品在医院或者药店都可以去报销,可以来到药店去买这些药,而且药店的选择会比在医院会更多。原因:医院只能买目录内品类,比如集采只能买中标品种,医院目录相对较少,在院外的选择会更多,比如原研或其他品种,同时在药店比在医院更加方便。 定价方式 ③处方外流会带动公司收入及毛利额增长,这种处方单的毛利率肯定会低于公司原来的整体毛利率,但是外流处方单带来很大客流,顾客进店之后公司可以做一些转换,转换成其他的销售。 ①广州目前试点中,所有在统筹医保目录中的2000多个品类定价都有15%加成;河北是集采品类按照集采价格,非集采按照成本加15%,中药饮片类加成25%。 报销基数 ②实际操作下来,对于集采中标品种,公司药房与医院同价,没有加成,医保目录外的非集采品种采取自由定价。比如河北和杭州,医院一个采购平台,采购平台上面有一个参考价,即标准价。要求进价不能超过这个参考价,如果超过了就按照这个参考价来定,然后在这个基础之上加15%作为售价的上限。但是实际上公司的采购价格基本上是比这个采购平台上的价格低很多,所以毛利率基本差不多。 医院药品定价是不加成的,比如一个药品在医院卖10元,医保报销基数为就为10元,药店卖11.5元,医保报销基数为就为11.5元。看起来药店端消耗更多,但是药店运营有成本,加成的15%医院会从其他的医疗服务中获得,且医院大部分为非盈利机构,亏损是由财政局买单。所以加成的15%对于医保局来说就是药房的成本加小部分的利润。 其他地方政策 河北省集采品种按集采价格作为支付标准,乘以报销比例进行支付,对于医保目录内的非集采品种按照成本加成方式去报销。 门诊统筹推动处方外流逻辑 ①医院品种是相对少的,比如说集采只能买中标的品种,在院外患者可以选的更多,可以买原研品种。比如说双通道的药品在医院是没货的,是因为进医院是要走药剂科的审批流程,流程很慢,而且医院它是只能是1200个品种,在院外,每个药店都有3000-4000个SKU。医院的选择相对会更少,而且有一些药医院没有,这部分会到院外。 ②如果医院有的,院外也有的品种,在医院人多需要排队,特别老年人不一定会用手机去线上支付,需要的时间比较长。但看完病直接回家,回到家楼下的药店就直接可 以拿药,不用排队,从便捷程度上看,药店还是高的。医院给患者做了诊疗的方案,后面都可以在药店拿药。 门诊统筹门店未来要求 认为未来会像医保定点店一样,不会存在很多限制,会有一个门槛,当药房达到门槛之后才会有资格。个账之前会有很多限制,比如说北京300米范围只能有一家个账医保定点门店,以前很多地方都会有个账的数量限制,但是后面基本取消掉。总体来说,试点阶段数量会小一些。 门诊统筹门店是否能开处方 有些地方可以,比如西安和湖北可以用互联网医院,广州是不可以随便用互联网医院,但是可以去定点的互联网医院。 广东省门诊统筹 以前政策 现在政策 按人头结算,前两年开始试点医院端门诊统筹,每一个患者只要定点到这个医院,然后医保局就会给这个医院固定的费用,按人头付费,不是按最终报销的金额。这些患者有可能是去看病买药的,但也有一些人不去看病买药,所以医保局就是有多少个人就给多少钱。 门诊统筹接入药店,也是一个延续,就是根据患者在药店开外配处方的量级去适当调整人头付费的金额。全国范围内没有固定模式,都是不断在进行尝试。 门店扩张战略 加盟 自建 每个地方都有加盟,但是广东基数更大,加盟本身定位是在弱势区域进行,所以即使在广东也不是在粤西这类核心优势区域进行,会在潮汕地区比如深圳、东菀等相对偏弱的区域做加盟业务。加盟主要是进入已有省份的新区域,新的省份一般是先进行并购后整合一段时间,然后再开始加盟业务。 在优势区域进行自建,比如广东、广西,但是其他的省也会有一些优势区域,比如江苏南通、河南部分地级市、河北保定,、这些地方公司是相对偏优势的,所以这些地方公司都会去做直营,但是里面比例更大的还是广东、广西。 并购 并购主要是进入新的省份和已有省份的新的区域。 线上平台竞争情况 B2C 线上平台像京东健康、阿里健康的B2C模式下,线上整个药品的销售还是很少的,2022年存在四五百亿的降级,药品渗透率还是很低,不到10%。所以线上比如京东规模两三千亿,看起来很大,但实际上都是一些非药。 原因 ①不是报销的逻辑,如果在B2C模式下去购买药品的话,其实便捷程度比较低。因为药店对标的是便利店,药店都是深入到每一个社区,每个社区都有自己的药店,药店可及性足够高。所以大部分人完全没必要去线上B2C的模式去下单,还需要等两三天快递时间。 ②药品本身就有即时性的需求,所以患者也不能等待。 O2O 对于药品大多是线下模式,线上的销售还是会存在一部分更多是O2O,美团只是一个平台,最终是线下门店进行履约,所以与公司并不是竞争关系,只是提供平台。B2C对公司没有什么大影响,O2O本身是公司参与的,而且只有头部连锁参与才能赚到钱,小连锁基本亏损。 品类情况 四类药品 占比恢复到疫情前水平,约10%。 原研药 定价会比集采中标品种高很多,毛利率差不多,毛利额会高一些。医院卖不了原研药,所以顾客会到院外购买,以前购买原研药是全部自费,现在是有些地方可以给全部报 销,有些地方是报销中标价格的那部分的金额,对于顾客来说边际成本更小,会考虑是否切换到更好的品种,需求可能会变大。 未来发展 药店管理 便利店没有跨省的,跨省扩张比较少,原因是管理门槛太低,所以差异化就很少。没有太大差异。但是对于药店来说,头部连锁跟区域连锁还是有很大的差异的,便利店的品种是很固定的,但是药店的品种会很多,一个药店的SKU有三四千个,而且每一个区域用的是不一样的品种。 所以药店管理的门槛会体现在商品专业力的差异上。 头部连锁竞争 市场很大,真正区域上的重叠很少,只会看到省份的重叠,地级市的重叠都不会很多。 集中度天花板 目前行业中大并购没有频繁出现,门店角度CR10占比约8%,收入角度,按5000亿市场,CR10占比约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