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需求侧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等政策点评 事件:5月19日,发改委就《电力需求侧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电力负荷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电力偏紧加速政策出台,推进电力市场化完善。根据国网能源研究院预测,2023年全国最大负荷13.7亿千瓦,比上年增长6.5%,出现在夏季。全年新投产装机规模有望连续第二年创历史新高,装机结构将发生历史性转变,火电比重首次低于50%,太阳能、风电跻身装机前三。我们认为电力偏紧趋于常态,通过电力需求侧及负荷侧管理,有望降低电力偏紧影响,维持电力系统稳定性。同时,从需求侧及供给侧维度推进电力市场化改革以应对新能源装机、发电量占比提升带来的电网不稳定性。 从管理对象、管理部门、响应能力等维度均提出具体要求,促进办法快速落地。 1)管理落实到县级。此次管理办法要求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电力运行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电力需求侧管理工作。国务院有关部门、各地区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各级能源监管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开展和参与电力需求侧管理。 2)管理对象包括电网端、电力用户端、电力需求侧管理服务机构等。其中,电网企业包括省级及以上电网企业、地方电网企业以及增量配电网企业;电力需求侧管理服务机构包括负荷聚合商、售电公司、虚拟电厂运营商、综合能源服务商等。 3)需求侧响应能力要求更加具化。到2025年,各省需求响应能力达到最大用电负荷的3%—5%,其中年度最大用电负荷峰谷差率超过40%的省份达到5%或以上。到2030年,形成规模化的实时需求响应能力,结合辅助服务市场、电能量市场交易可实现电网区域内可调节资源共享互济。 4)电网企业依托新型电力负荷管理系统开展负荷精准调控。各地负荷监测能力应逐步达到本地区最大用电负荷的70%以上,负荷控制能力应逐步达到本地区最大用电负荷的20%以上。各地10千伏(6千伏)及以上高压电力用户应全部纳入负荷管理范围。 投资观点:需求侧响应(通过电力用户接收交易平台发出的电价信号,改变其固有的习惯用电模式,达到减少或者推移某时段的用电负荷而响应电力供应,从而保障电网稳定,并抑制电价上升的短期行为)为此次修订重要内容,也将提升对需求侧响应、虚拟电厂、储能等商业领域的推广。负荷端管理进而达到端精准调控,为不同电力负荷接入系统和调用奠定基础。 建议关注电力AI供应商:安科瑞,东方电子,朗新科技,恒实科技,国能日新,南网科技,南网能源,海兴电力,友讯达,特锐德,国网信通,远光软件。 风险分析:国家电网投资、信息化建设低于预期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