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浏览器禁用了JavaScript(一种计算机语言,用以实现您与网页的交互),请解除该禁用,或者联系我们。[国联证券]:预制菜行业:群雄逐鹿,预制菜企业何以胜出? - 发现报告
当前位置:首页/行业研究/报告详情/

预制菜行业:群雄逐鹿,预制菜企业何以胜出?

食品饮料2023-05-12陈梦瑶国联证券后***
AI智能总结
查看更多
预制菜行业:群雄逐鹿,预制菜企业何以胜出?

B端注重降本增效,C端注重便捷与营养升级。 ToB预制菜的核心价值是餐饮端标准化以及后厨烹饪便捷化,直接用户是连锁/中小餐饮、酒店、团餐、乡厨等的厨师。ToC预制菜的核心价值是烹饪便捷化、性价比、食材品质,常应用于家庭餐桌和一人食场景。我们测算当前我国预制菜市场空间约8000亿,B端占比80%,C端占比20%。当前预制菜大单品可分为普适单品、八大菜系、餐饮热销菜品、年夜饭及礼盒装四类,适用预制菜的菜品通常制作复杂、味型特殊,要求美味与营养性。 中国市场接近日本90年代,四大差异或影响市场终局。 复盘日本,1970-1990年代预制菜在餐饮业带动下快速成长,CAGR为11%; 1997年经济危机后餐饮业低迷、预制菜B端市场体量下滑。而C端预制菜细水长流、穿越周期。从经济、社会、行业层面看,当前中国预制菜行业接近日本的1970-1990年代,预制菜渗透率10-15%。由于存在饮食文化、相对价格、基础设施、渠道结构四方面差异,国内预制菜终局渗透率、集中度或低于日本。考虑四维度差异,国内预制菜市场仍有望诞生千亿市值企业。 预制菜企业突围之路:产品、渠道、供应链、品类扩张。 产品:预制菜处于有品类无品牌阶段,打造爆品卡位品类、抢占市场,是预制菜品牌初步突围的核心。渠道:产品必须快速验证并补到渠道中,让用户率先形成认知。预制菜企业要增强渠道掌控力,从更多关注“货”转化为更多关注“人”和“场”。供应链:企业规模达到一定水平,出色的供应链能实现稳定产能和价格,降低成本、及时配送以及柔性化生产。品类扩张:拓展品类,抢占C端市场以及外延并购提升市占率,打造平台型企业。 投资建议: 1)大B>中小B>C端,建议关注业绩弹性高、基本面不断改善的B端公司机会。2)单品规模是公司竞争力的体现,通过大单品突围、沉淀供应链实力,不断推陈出新、维系渠道利润,关注公司的选品能力、对市场需求的反映速度。3)下游具备品牌势能,产品定位清晰的餐饮企业在疫情间逆势开店,随着线下消费场景恢复,有望受益于店数+店效双升红利。重点推荐:安井食品、千味央厨、巴比食品、佳禾食品、味知香、海融科技。 风险提示:原材料波动风险、食品安全风险、产能扩张不及预期、市场空间测算偏差 投资聚焦 研究背景 1970-1990年代日本B端预制菜在餐饮业带动下快速成长,CAGR为11%; 1997年经济危机影响下,日本餐饮业低迷、预制菜B端市场体量下滑。而随着消费者教育深入,C端预制菜细水长流、穿越周期,1976-2016年CAGR为3-4%。从经济、社会、行业层面看,当前中国预制菜行业发展阶段接近日本的1970-1990年代。 不同于市场的观点 市场观点:国内饮食文化博大精深,与欧美日消费习惯不同。复杂的饮食文化与挑剔的口味需求使得国内很难诞生大规模预制菜企业。 本文观点:我们梳理了中日消费环境的不同之处,由于存在饮食文化、相对价格、基础设施、渠道结构四方面差异,国内预制菜终局渗透率、集中度确实或低于日本。 但国内人口基数大,预制菜行业空间远大于日本。考虑四维度差异后,结合敏感性分析,我们认为国内预制菜市场仍有望诞生千亿市值的企业。当前,国内预制菜行业百家争鸣。能够打磨单品/打造爆品、渠道沉淀、完善上游供应链、品类扩张形成平台型企业的公司或有望走出重围。 核心结论 从终端恢复速度看,大B>中小B>C端,低线城市优于高线城市,建议关注业绩弹性高、基本面不断改善的B端公司机会。从产品驱动维度看,单品规模是公司竞争力的体现,通过大单品突围、沉淀供应链实力,不断推陈出新、维系渠道利润,关注公司的选品能力、对市场需求的反映速度。另外,下游具备品牌势能,产品定位清晰的餐饮企业在疫情间逆势开店,随着线下消费场景恢复,有望受益于店数+店效双升红利。重点推荐:安井食品、千味央厨、巴比食品、佳禾食品、味知香、海融科技。 1怎么理解预制菜的消费需求 1.1预制菜解决什么问题 预制食品的概念范围极广,基本囊括除初级农产品外的各种形态的食品。按食用方法,可分为即配、即烹、即热和即食。预制菜消费市场可分为B端(如酒店、连锁快餐、中小餐饮等)和C端市场(如商超、社区店、线上平台、家庭&个人消费者)。 据亿欧数据统计,中国预制菜市场B:C端的份额占比是8:2。 图表1:预制菜定义及分类 图表2:国内预制菜B端为主、C端为辅 图表3:BC两端客户差异性对比 ToB预制菜的核心价值是餐饮端标准化以及后厨烹饪便捷化,关键词包括:出品稳定、食品安全可控、成本控制、相对定制化。B端预制菜多为半成品菜,餐厅厨师仍需再加工,可视为餐厅后厨的替代与补充。B端预制菜本质上是对供应链组织模式的重塑,在纯工业化量产和个性化后厨之间找到了平衡点,提升产业效率和创造价值。 ToC预制菜的核心价值是烹饪便捷化、性价比、食材品质,关键词包括:降低烹饪复杂度、节省时间、出品稳定、保持菜品多样性。C端预制菜的价值并非是简单的外卖替代品,更不是餐厅的竞争者。更多从用户痛点和消费场景出发,为用户某些场景下提供做饭和吃饭的解决方案,是家庭厨房的替代与补充。 1.2谁在消费预制菜 预制菜B端直接用户是连锁餐饮、中小餐饮&外卖、高端星级酒店、团餐、乡厨等的厨师。B端预制菜需要根据餐厅后厨特点开发,既要节约餐厅成本,也要给厨师前端菜品创新留足空间。对于大B客户,预制菜企业往往需要将一家餐饮连锁企业的需求吃透,然后延伸至其他同类企业。 C端预制菜可应用于家庭、一人食、夜宵、露营四种场景,其中家庭和一人食场景居多。成品菜简单加热即可出餐,更多满足单身、白领、独居老人的吃饭需求;半成品菜肴适用于25-45岁年龄段的人群,预制菜半成品给了他们更大的悦厨空间。C端预制菜市场开发理念不同于B端,往往单个菜品成熟即可推向市场。 图表4:预制菜B端用户 图表5:预制菜C端用户 外卖、预制菜和自己做菜是在家吃饭的三种选择,适用不同偏好的消费人群。自己做菜:选择原因是食材可控、口味可调,现做现吃更健康;自己做菜群体通常时间充裕、关注口感和新鲜度、对安全性要求高。外卖:选择原因是节约时间、选择多样; 外卖消费群体往往自身厨艺不佳、生活节奏快、对价格不敏感。预制菜:选择原因是比外卖健康卫生、节省时间、口味多样;预制菜消费群体通常有下厨习惯、关注菜品丰富度和营养、生活快节奏,在地域上看华东区域、22-40岁用户居多。选择预制菜的原因可概括为“比外卖干净,比自己做的好吃”。 图表6:外卖、预制菜和做菜的群体特征 图表7:外卖、预制菜和做菜的便利性对比 1.3什么样的预制菜受追捧 具有普适性、生产便捷性、性价比的单品更易成为爆品。预制菜多为荤菜,素菜做预制菜没有价值。首先,预制菜大多是冷冻的,绿叶菜冷冻后会发黄、不易储存; 其次,素菜的价值感太低,加工起来不复杂。对于荤菜预制菜要求:第一,口味是否普遍适用于全国消费者;第二,是否具有便捷化生产、加工形式,通常相对其他烹饪方式,炖煮熬的菜品更容易标准化;第三,预制菜价格需要比外卖、堂食更低。 从菜品特征看,当前预制菜大单品可分为四大类型:1)普适类单品。不同地域饮食习惯、烹饪方式差距较大,普适类预制菜地域限制弱,如鱼香肉丝、糖醋里脊。 2)传统八大菜系。不同的菜系往往代表当地口味的需求,通过地方菜系研发创新产品是最常用的方式之一,如粤菜的盐焗鸡、梅菜扣肉;川菜的麻婆豆腐、毛血旺等。 3)餐饮热销菜品。这些菜品已经过消费者验证,菜品自带流量,如小龙虾、烤鱼、酸菜鱼。4)年夜饭、礼盒装。2020-2022年提倡就地过年背景下,预制菜年夜饭礼盒火热出圈。高端系列预制菜礼盒产品市场表现也非常亮眼,主要聚焦送礼人群。 图表8:预制菜爆品四大类型 图表9:前50名预制菜单品按特征分类 从消费场景看,适用预制菜的菜品通常制作复杂、味型特殊,要求美味和丰富度升级。在“家庭”场景中,适合使用预制菜的菜品通常制作繁琐、食材复杂或稀缺、味型特殊、耗时。当将预制菜基于“一人食”场景进行消费时,不仅要超高性价比,操作简洁方便,还要保证美味、健康、丰富度升级。 图表10:预制菜“家庭”场景用户价值 图表11:预制菜“一人食”场景用户价值 2中日对比,中国预制菜市场有何不同 2.1日本市场:始于B端、兴于C端 萌芽期(1958-1968):1960年之前,内食是日本家庭主流消费习惯,1964年东京奥运会食堂使用速冻食品加工烹饪后酒店和餐饮企业才逐渐开始采购速冻食品,B端市场被打开。1965年,日本电冰箱普及率超50%,日本政府开始大力扶持速冻食品企业、积极建设物流冷链。受基础设施推动,日本预制菜在1958-1968年间,消耗量从0.13万吨增至2.54万吨,CAGR在45%以上。 成长期(1968—1991):经济快速发展、城镇化率快速提升、大量女性会选择外出工作,推动了餐饮连锁企业的扩张以及预制菜的渗透。1970年是日本餐饮业元年,日本首家肯德基开张,首家家庭餐厅云雀出现。此后越来越多餐厅拓店,呈现连锁化和产业化趋势,日本餐饮业进入高速成长期。到1990年肯德基在日本的开店数已达到900家,日本冷冻食品产量也突破100万吨大关。随着家用微波炉普及、在单人户增多,C端的预制菜需求也在攀升。此阶段的行业规模CAGR在10%左右。 成熟期(1991-2010):在“广场协议”后,1991年经济泡沫破灭,日本经济陷入10年停滞期,1993-2002年日本GDP增长率仅0.8%。这一阶段消费者追求性价比、节约消费兴起,低价位的大众消费逐渐成为主流。品类聚焦的单品餐厅成为主流,餐饮端预制食品的规模效应凸显。1997年日本外食行业规模达到峰值29.1万亿日元。随后,2001-2011年间因为通货紧缩、疯牛病,消费者外出就餐减少比例下降,餐饮端需求下滑,B端预制冷冻食品销量在1997-2010年间下滑20%。 恢复期(2010年至今):城镇化率也基本维持稳定,人口老龄化严重,单身人口增加。对降低烹饪难度的C端预制菜需求恢复缓慢增长,日本速冻行业进入成熟阶段。2020年后在疫情影响下,B端预制菜需求收缩。2021年C端预制食品产量79.87万吨,B端预制食品产量79.75万吨,家庭端产量已超越餐饮端,冷冻预制菜产量约占日本冷冻食品总产量的90%。 图表12:日本预制菜起步于50年代,目前已进入恢复期 图表13:日本预制菜B端起步更快、C端潜力更强(万吨) 日本预制菜B端市场发展速度变化与餐饮业基本相同。1970年代,随着7-11等便利店、餐饮连锁出现,以及餐饮市场食材标准化进程加快,以服务酒店、食堂、学校等餐饮场景为主的B端预制菜进入快速发展期。在70-90年代经历快速增长后,1991年后,虽然B端维持高增长惯性,但增速已放缓。1997年经济危机影响下,餐饮业低迷,B端市场增长迎来转折点,市场份额逐年收缩。这一趋势持续至2010年,进入安倍经济时代后,B端预制食品市场开始企稳。2020年,在疫情影响下B端预制菜消费量再次下滑。 图表14:B端产量与餐饮市场走势相近 日本C端预制菜细水长流、穿越周期。在1991年后B端发展放缓,1997年后B端产量大幅下降。但1976-2016年,C端产量基本保持同样的增速。随着日本人均可支配收入下降、家庭规模缩小、女性就业率提升,对吃饭的要求中便利成为第一选择,而不是享受。C端预制菜需求增长,2021年日本预制食品BC端占比已达到5:5。 图表15:经济、社会、家庭因素交织,C端预制菜穿越周期 日本速冻行业集中度较高,行业格局呈现出垄断竞争。经济危机之后,大量企业面临倒闭的命运。根据日本冷冻食品协会数据,行业企业数量从1996年的959家,持续下降到2016年的476家,降幅为50%。而行业生产总值从7283亿日元下降到2010年最低点的6283亿日元,2011年之后行业出现了转变。小企业淘汰,行业集中度在持续提高,头部企业弥补小企业份额。生产总值开始持续提升,到2016年已经达到6870亿日元,回到了2003年的水平。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