兽用化学药品,亦称“兽医化学药品”,是用于预防和治疗动物疾病的化学物质及其制剂。这类药品通常包括抗生素(抗微生物药)和生化药品。在中国,自2010年至2017年,随着兽用GMP(《兽药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的颁布和实施,中国兽用化学药品行业市场规模从208亿元人民币增长至298亿元人民币,年复合增长率为5.27%。受非洲猪瘟的影响,2018年市场规模一度降至289亿元,但得益于政策驱动及行业规范发展,至2021年,中国兽用化学药品行业市场规模增至492.1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19.41%。
预计未来,随着“减抗”需求的推动和高质量促生长药物的研发,兽用化药行业将进一步发展。到2026年,预计市场规模将达到792.5亿元。中国兽用化学药品行业以中小企业为主,具有周期性和季节性特点。行业经历了从萌芽期、启动期到高速发展期的过程,现已进入成熟发展阶段。
兽用化学药品根据其产品进行分类,大致分为抗生素类、抗寄生虫类、消毒类及其他。中国兽用化学药品行业具有中小企业为主、周期性和季节性的特点。随着政策法规的实施,如兽药GMP、GSP,行业生产经营逐步规范化,产品质量大幅提升。兽用化学药品产业链自上而下包括原料药行业、兽用化学药品制造商和畜牧业与养殖业。产业链上游原料药价格直接影响兽用化学制剂成本,而国际原料药工业的发展与转移使得中国成为全球最大的原料药生产和出口国之一。2021年,能源、化工原料等大宗商品价格的高涨显著影响了兽用原料药成本端。
中国兽用化学药品行业在2016年至2018年间处于启动期,随着兽药GMP、GSP的实施,兽药行业生产经营逐步规范化,产品质量得到提升。2018年提出的兽用抗菌药减量化行动标志着行业向高效性和安全性方向发展。兽用化学药品行业规模在2021年达到492.1亿元,预计到2026年将增长至792.5亿元。
中国兽用化学药品行业的竞争格局显示,企业数量众多,但主要以微型企业和中小型企业为主。在2006年兽药GMP实施后,行业逐步规范化,形成了三个梯队的企业:第一梯队包括瑞普生物和普莱柯,这些企业具有较强的技术能力和市场竞争力;第二梯队包括中牧股份、鲁抗医药、易邦生物等,它们在特定领域具备一定竞争力;第三梯队则面临更大的技术挑战和市场压力。此外,中国兽用化学药品行业的周期性与季节性影响明显,主要服务于畜牧业和养殖业,行业受下游养殖业的景气程度影响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