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碳建筑是一种旨在减少污染并实现“零废水、零能耗、零废弃物”的建筑形态,通过应用生物气候建筑、场地内的可再生能源、高效设备和照明、以及优化建筑围护结构等方式,实现高能效使用能源并借助碳补偿抵消碳排放。随着全球多个国家实现碳达峰和提出碳中和承诺,特别是在建筑领域的节能目标日益凸显,零碳建筑成为全球建筑行业关注的重点。
全球层面,美国的NBI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全美零能耗建筑项目数量已达683个,相比2015年增长超过100%,其中136个项目获得了零能耗认证。日本则制定了从标准节能建筑到净零能耗建筑的节能战略,并计划在2030年实现所有新建建筑和住宅的零能耗目标。
中国零碳建筑的发展也呈现出明显的趋势。从技术应用来看,中国建筑企业从单一的围护结构保温隔热性能提升,发展到了系统性能优化、被动技术减低能源需求、主动技术补充能源供给等多元化的节能策略,推动建筑向超低能耗、近零能耗、直至零能耗的方向迈进。政府政策层面,2022年发布的《“十四五”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发展规划》提出,到2025年,中国将建设超低能耗、近零能耗建筑0.5亿平方米以上。
中国零碳建筑行业的市场规模正在快速增长,从2020年的70,917亿元增长至2021年的110,241亿元,2020-2022年复合增长率为31%。预计到2025年,市场规模将达到151,092.7亿元,年复合增长率约为7.5%。这一增长得益于零能耗建筑政策的推动,以及建筑行业对节能和碳减排的重视。
从竞争格局看,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均在积极推动零碳建筑的发展。中国在零碳建筑领域也涌现出了一批企业,如深圳达实智能股份有限公司等,它们在物联网技术、数字化解决方案等方面具有竞争优势。这些企业通过提供自主产品和整体解决方案,助力建筑实现更高的能效和更低的碳排放。
中国零碳建筑行业规模的增长,受到政策支持、技术创新、市场需求等多种因素的驱动。随着建筑节能政策的不断加强,以及绿色建筑理念的普及,预计未来几年零碳建筑行业将保持稳定的增长态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