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企改革持续深化,市场关注度提高
国企改革历程回顾与政策梳理
- 经营权改革阶段(1978-1992年):以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开始放权让利,推动企业自主经营。
- 制度改革阶段(1993-2002年):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后,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997年全面推行股份制改革,实现国企扭亏脱困。
- 国资监管改革阶段(2003-2013年):国资委成立,确立“三分开、三统一、三结合”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优化国企布局,减少数量至6770家。
- 全面深化改革阶段(2013-2020年):党的十八大三中全会后,提出《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出台“1+N”政策体系,推进公司制股份制改革和国资监管体系完善。
- 国企改革三年行动阶段(2020-2022年):2020年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方案明确目标、时间表和路线图,混改、公司制改革、央企重组取得显著进展。
- 新一轮国企改革(2023年至今):聚焦核心竞争力和核心功能提升,优化布局、完善公司治理、促进科技创新。
上市公司视角下的国企运行
- 一级市场与市值:截至2023年3月24日,A股上市国企总市值占比47.89%,地方国企市值多集中在小型,而央企中约10.71%的企业市值超过1000亿元。
- 行业分布:在传统行业如煤炭、公用事业、石油石化、建筑装饰中,国企市值占比超过80%;在竞争激烈的行业如家电、医药生物、电子等,市值占比低于20%。
- 国企改革指数表现:2020年后国企改革指数一度冲高,随后跟随大盘调整,但自2022年末起,指数呈底部回升趋势,2023年1月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总结会议召开后,上涨动能增强。
估值与市场表现
- 估值修复:2023年一季度,不同市值的国企估值相比2022年末均有提升,尤其是市值位于100-500亿元区间的国企估值提升幅度最大,达到16.17%;市值在500-1000亿元区间的国企估值提升14.58%。
- 市场关注度:在中国特色估值体系重塑下,国有企业估值有望得到重估,市场关注度提高,交投热情预计将进一步改善。
风险提示
- 改革进度可能不及预期。
- 经济活动超出预期波动。
- 监管政策变化带来的不确定性。
结论
随着国企改革的持续深化,市场对国企的关注度显著提高。改革措施包括分类推进国有企业改革、优化国资监管、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强化监督和推进瘦身健体等。通过上述措施,国企在经济效益、市场竞争力和行业影响力方面展现出积极的变化。未来,随着新一轮国企改革的推进,预计将有更多利好政策和具体措施出台,进一步推动国企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