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城市工业互联网发展水平评估评价白皮书 (2022年) 赛迪工业和信息化研究院集团(苏州)有限公司赛迪数字经济研究中心 2023年3月 指导 杜娇 编写组 栗媛张临川马淑君裴京肖莹吴昊黄晶晶刘梦冉 前言 当前,全球范围内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蓬勃兴起。工业互联网作为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工业技术深度融合的产物,通过广泛连接人、机、物等各类生产要素,构建起全要素、全产业链、全价值链全面连接的新型生产制造和服务体系,是产业体系新旧动能转换和深化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重要驱动力量,工业互联网正在成为全球各制造大国竞相布局的新方向、新焦点。 数字经济已成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能。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长三角是全国发展的强劲增长极,建设“数字长三角”是实现区域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工业和信息化部支持长三角建设工业互联网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打造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高地,为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多智慧和经验。 为科学合理地评估长三角27个中心城市的工业互联网 发展水平,赛迪数字经济研究中心制定了城市工业互联网发展水平评估评价指标体系,编制形成《长三角城市工业互联网发展水平评估评价白皮书》,旨在为长三角各城市发展工业互联网提供方法路径,为企业战略布局提供参考。 目录 一、背景与意义1 (一)研究背景1 (二)研究意义1 二、重要举措2 (一)上海市:着力培育产业生态,全面提升“工赋上海”能级 ...........................................................................................................2 (二)江苏省:全面构建平台体系,深度赋能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3 (三)浙江省:大力推动模式创新,加快推进传统制造业数字化转型4 (四)安徽省:坚持供需两侧发力,推动工业互联网赋能制造强省5 三、评价体系7 (一)评估依据7 (二)指标体系8 四、指数评价9 (一)总体情况9 1.长三角工业互联网发展呈现“一核引领、三极辐射、五强逐鹿”的总体格局9 2.上海包揽多项冠军,苏浙皖城市各有亮点11 (二)技术基础12 1.总体评估12 2.分指标分析14 3.典型案例:杭州市18 (三)产业发展18 1.总体评估18 2.分指标分析21 3.典型案例:南京市25 (四)融合应用26 1.总体评估26 2.分指标分析27 3.典型案例:苏州市30 (🖂)生态环境31 1.总体评估31 2.分指标分析33 3.典型案例:芜湖市36 五、展望与建议37 (一)发展展望37 1.长三角工业互联网融合创新态势将愈加凸显37 2.长三角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将向特色化专业化发展.37 3.长三角多场景多领域多行业应用将走深向实38 4.长三角工业互联网跨区域协同联动将进一步深化38 (二)发展建议39 1.夯实技术基础,提升工业互联网产业支撑能力39 2.加快平台建设,推进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40 3.加强应用赋能,推广“平台+园区”发展模式40 4.推动要素集聚,构建工业互联网发展生态体系41 一、背景与意义 (一)研究背景 近年来,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快速推进,互联网由消费领域向生产领域、由虚拟经济向实体经济快速延伸,工业经济由机械化向数字化、智能化深度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与新工业革命形成历史性交汇,催生了工业互联网。工业互联网作为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工业经济深度融合的全新工业生态、关键基础设施和新型应用模式,正在成为全球各制造大国重点发力方向。中国工业互联网已初步实现建成工业互联网基础设施和产业体系的发展目标。伴随5G、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工业互联网已成为我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重要推力。未来三年,中国工业互联网将迈入并跑领跑的关键阶段。长三角地区经济总量约占全国1/4,是我国经济发展最活跃、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发展基础最坚实、要素最集聚的区域之一,肩负着建设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的重要使命。长三角地区加快发展工业互联网将助推地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二)研究意义 客观严谨的评估评价长三角城市工业互联网发展水平对我国工业互联网发展具有统筹布局、标杆借鉴意义。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水平高、基础好,工业技术和创新条件引领全国,是我国工业互联网发展沃土。深入研究长三角地区工业互联网特点和问题,有助于总结经验,探索工业互联网发 展路径,为其他地区提供经验参考。同时,长三角地区27个中心城市经济发展优劣势及产业侧重各不相同,为全国不同发展水平的各类地区提供了丰富的模式样板,对我国全局统筹、因地制宜的推进工业互联网建设和应用具有充分的借鉴意义。针对长三角内部27个中心城市来说,评估评价各城市工业互联网发展特点,有利于长三角各城市相互借鉴,取长补短,因地制宜搭建工业互联网平台,为地方经济高效赋能,对地方政府规划工业互联网产业发展,助力制造业转型升级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二、重要举措 (一)上海市:着力培育产业生态,全面提升“工赋上海”能级 一是突出政策引导,全力推动产业生态构建。上海率先 出台《关于本市加快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上海市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应用三年行动计划(2017-2019年)》《推动工业互联网创新升级实施“工赋上海”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年)》等本地化工业互联网发展政策,通过规划指引和市区两级财政资金持续投入,调动社会资本 广泛参与工业互联网相关产业投资,引导产业生态逐步构建。二是强化人才引培,多措并举搭建多层次人才体系。上 海不断推进工业互联网人才队伍建设,注重自主培养与引进人才相结合,建立多层次工业互联网人才体系。系统开展工业互联网人才培养和评价,以资金补贴等方式支持高校、科研院所、行业协会和企业组织开展人才培训,打造联合实训 与定向培养基地,形成“产学研用”协同推进的人才培养及激励机制。 三是推动开放合作,国际国内联动建立要素流动机制。 上海积极鼓励国际交流,建立国际组织、产业联盟、知名企业等多层次沟通对话与协同合作机制。立足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积极参与长三角区域合作交流,筹备成立长三角工业互联网联合会,推动区域内工业互联网要素流通、设施融通、人才互通、机制畅通,加快建立区域产业联动新机制。 (二)江苏省:全面构建平台体系,深度赋能智能化改 造数字化转型 一是着力完善基础设施,加快建设标识解析体系。江苏 省积极建设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体系,全面对接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国家顶级节点(上海),支持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国家顶级节点(南京)灾备及托管服务中心建设,推进节点对接和运营服务。发布多项政策文件鼓励重点城市和龙头企业建设二级节点,江苏省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体系已基本实现“市市有节点,重点产业链和头部企业有节点”的布局。截至2021年底,江苏已上线二级节点42个,累计标识注册 量405亿,解析231亿次,接入企业数20672家,标识注册 量、解析量双过亿二级节点31家,各项指标居全国首位。二是全面推进平台建设,打造多层级多领域平台体系。 江苏省持续组织开展工业互联网平台培育工程,支持国家级“双跨”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发展,全省先后培育徐工汉云、苏州紫光云UNIPower、朗坤苏畅、中天互联爱尚(ASUN) 等多个平台入选国家级“双跨”工业互联网平台名单,全省累计建成109个省重点工业互联网平台,带动超过35万家 企业上云上平台,累计打造5个国家级工业互联网公共服务平台、实训基地和平台应用创新体验中心。鼓励省内重点产业园区围绕本地特色产业集群打造区域级工业互联网平台,深化行业级、企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和应用。鼓励和支持省内制造业龙头企业打造重点产业供应链协作平台,赋能制造业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成效显著。 三是积极创建试点示范,充分发挥技术创新引领效应。 江苏省积极参与国家级工业互联网和智能制造领域试点示范项目,省内多个项目上榜国家级试点示范名单,形成重点城市多点并进的区域化发展格局。工信部组织开展“工业互联网平台+园区/产业集群解决方案”试点示范评选,江苏省苏州湾科技城工业互联网数智管理平台、无锡高新区“平台 +园区”项目、工业互联网平台+苏州吴中经济技术开发区、苏州吴江经济技术开发区长三角工业互联网平台创新示范园区等成功入选试点示范,为区域工业互联网融合创新树立了标杆。 (三)浙江省:大力推动模式创新,加快推进传统制造 业数字化转型 一是坚持理念先行,率先构建国家工业互联网平台。浙 江省将工业互联网发展作为深入实施数字经济“一号工程”的重要抓手,高度重视并超前布局工业互联网发展。2018年6月,浙江省提出在全国率先建立“1+N”工业互联网平台体 系和行业联盟,打造具备国际竞争力的产业联盟体系。2020年12月,浙江省在国内首先提出未来工厂建设路径和标准,并持续推进未来工厂试点示范建设,以此推动工业互联网的创新与突破。 二是加快制造模式创新,推进“产业大脑+未来工厂”建 设。浙江省大力推进数字技术融合发展,率先走出一条从“机 器换人”“工厂物联网”“企业上云”到“产业大脑+未来工厂”的智能制造之路。浙江省围绕优势产业开展细分领域的应用试点,加快推进产业大脑试点建设。通过建设一批行业级、区域级、企业级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形成“一行业一大脑”的发展格局。打造以未来工厂为引领的智能制造体系,分类分级开展智能化生产、网络化协同、个性化定制和服务化延伸等场景应用,不断提升工业互联网赋能作用。 三是统筹错位发展,打造特色化试点示范。杭州、嘉兴、 金华等数字产业基础优越地区,通过加强技术研发与产业化,形成一批以数字产业化为主要特色的产业示范基地,为工业互联网产业创新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宁波、湖州等制造业基础雄厚地区,加快推进数字技术的创新融合应用,形成了一批以产业数字化为主要特色的应用示范基地。温州、绍兴、舟山、台州等地结合自身产业特点,在细分领域形成一批有具有特色优势的示范基地。 (四)安徽省:坚持供需两侧发力,推动工业互联网赋 能制造强省 一是强化顶层设计,凝聚工业互联网发展共识。安徽省 坚持规划引领,先后出台了《支持工业互联网发展若干政策》 《安徽省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21-2023年)》等政策,明确发展目标、实施路径、专项行动等,打通了“以网络支撑为基础,平台赋能为重点,融合应用为路径,安全体系为保障,推动构建多链协同的产业生态”的工业互联网发展实践逻辑。以激活企业动能为目的,分行业、分层次加强对工业互联网赋能企业案例的宣传,以典型示范带动行业整体提升,充分发挥工业互联网对经济发展的放大、叠加、倍增作用。 二是突出平台建设,构建特色化平台服务体系。安徽省 坚持建平台和用平台双轮驱动,高效抓好平台建设和创新应用。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和技术领域优势,引导平台持续迭代创新,形成综合“双跨”平台。以省内重点行业为突破口,围绕特定工业场景,打造一批基于区块链、工业仿真、数字孪生、标识解析服务等新兴信息技术的专业型工业互联网平台。推动区域性平台在“块状经济”产业集群落地,促进区域内中小企业“规模化”数字化转型,逐步构建了以“双跨”平台为引领,行业级平台纵向连接,区域级平台横向覆盖,专业级平台各有侧重,企业级平台各具特色的综合平台体系。 三是供需双向发力,打造工业互联网发展生态。安徽省 从供给侧和需求侧两端发力,支持服务商提升能力,鼓励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逐步推动工业互联网应用走深向实。以市场为主导,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相结合,通过开展工业互 联网线上诊断评估,用好工业互联网专项资金、风险补偿基金等手段营造良好的工业互联网发展环境,打造共建共享、共生共荣的工业互联网生态。 三、评价体系 (一)评估依据 本白皮书构建了“3+2+1”评估评价体系,对长三角27个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