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内免税店规模展望? 这个和出入境的额度、人流、品牌等多种因素相关, 新政策后,中出服的市内免税既有出境免税,也有入境免税 出境能带走,中出服有特别延长期,可能3-5年,是中出服的独特优势免税额度能否和机场统计? 出境都是不限额度的。入境专家不认为能放开机场的额度中出服过去做得比太好的原因? 会员体系只有几十万 原来限定范围限定得很死,没有线上模式,对客流限定很死以前品类不足,品牌不全,只有中免的30-40% 以前2-5k不等,现在限额有望放开到2W如何看待中免和中出服市内免税店的竞争? 竞争肯定有,但是区域不同,也有各自的辐射范围,但是也可以营造市场氛围和影响力,共同把市场做大 中出服2019-22年收入 12家,境内店有几家没运营,实际9个,机场口岸十几个,境外有一个日本和迪拜,日本免税店,迪拜。 规模都不超10亿,19年盈利,后面都亏损,3个亿左右,主要就是离岛在亏钱。 今年中出服业绩的展望? 比去年好很多,离岛竞争放缓,预计今年会放缓供应链? 化妆品拿货5-55折,比中免3.5折的要高精品没有可比性 烟酒要考虑配额和拿货量,烟毛利率70%,酒主要能拿多少茅台,毛利率50% 中免一直在做收购并购,监管的意图如何,是否鼓励行业中某家做大,还是希望行业格局分散? 曾经行业是竞争的趋势,以前是海关监管,后面主要是财政部,现在是几个部门联合管理。曾经机场提点虚高,免税的利润都没机场拿走,免税商争夺地盘,标高价格,老百姓没有得到真正多少实惠,监管都明白。 目前是政策盲目期,现在在政策红利下,很多地方政府想参与进来,但是感觉未来经过市场检验,大家经营下来,不一定效果好,例如中出服、王府井、海免经营都不太好,慢慢参与的热度会下来,行业还是集中度的趋势。 央国企改革背景下,是否有相应考核指标? 今年央企主要考核利润,对规模不再追寻。以前是做大,现在第一是做强做优,然后才是做大。未来政策慢慢会传导到地方企业。规模不再考量,利润好做好。不鼓励无偿划转,鼓励用市场化的行为来开展,不以行政的东西来干预。要求专注主业,承担相应社会责任。 激励机制上是否有改变? 过去收入占比70%,利润30%,后续变成55开,未来收入占比很小,一些亏损的企业有户数限制 国资委的企业,首先定位是企业,要盈利 科技类企业会有一些股权激励,对于一般零售贸易企业不在改革试点范 围内,不认为企业的成功靠某个核心团队,不太会有对太多的股权激励。可能对团队有绩效奖励突破,但对高层的管理激励上,手段上有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