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浏览器禁用了JavaScript(一种计算机语言,用以实现您与网页的交互),请解除该禁用,或者联系我们。[信达证券]:信达:0~3岁育儿攻略讲座3纪要-家庭教育模式对婴幼儿社交能力的影响20230305 - 发现报告
当前位置:首页/会议纪要/报告详情/

信达:0~3岁育儿攻略讲座3纪要-家庭教育模式对婴幼儿社交能力的影响20230305

2023-03-04信达证券能***
信达:0~3岁育儿攻略讲座3纪要-家庭教育模式对婴幼儿社交能力的影响20230305

今天分享的主要内容是关于家庭养育模式对于婴幼儿社交能力的影响,这也是基于我们第一讲中提到的婴幼儿心理发展需求和赫克曼教授的研究成果中提到的,社会情感技能早期培养的重要性来进行分享。 我们今天的分享主要有三部分: 一、关于社交的定义、儿童社交的意义与重要性; 二、家庭教育模式的概念,以及四种具体的家庭教育模式,再谈一谈四种家庭教育模式对社交的影响 三、每个年龄阶段的社交特点和相应的支持策略。一、社交的定义及相关概念 关于社交,这都是一直都比较热门的话题,对于社交的定义和概念也都非常的多,并且非常的广。马克思对于社交曾经下过这样的定义:社交是什么?即社会交往,指的是人在生产及其他社会活动中发生的相互联系、交流和交换。从这个角度来说,社交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角度,就是与人交往、互动、交流的一种动态。由社交引申出来的概念有很多,比如社交情商,这个概念是一个较新的概念,我们从两位心理学家的定义去了解这个概念:美国心理学家爱德华.索恩迪克对社交情商的说明:理解和管理男人,女人,男孩,女孩的能力,并可以恰当的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帕蒂.惠芙乐(《倾听孩子》的作者)社交情商的理解:在我们的文化和世界当中是一个比较新的概念,如何与别人交流,如何与自己交流,如何在困境中创造路,从而帮助自己和他人前进。这三个概念不论从什么角度进行说明,核心思想指的是,能够恰当的处理人和人之间的互相联系和交流。那回到我们今天探讨的主体---婴幼儿,社交之于婴幼儿来说是什么,以及其重要性又体现在哪些方面呢? 首先我们先来了解一个概念,婴幼儿的社会性发展,这是社交的基础所在。 婴幼儿的社会性发展概念以及意义:婴幼儿的社会性发展(也称社会化)是指婴幼儿从一个自然人,逐渐掌握社会的道德行为规范与社会行为技能,成长为一个社会人的过程。通过与父母同伴、教师等重要他人的交流、对话与合作,逐渐学会独立地掌握社会规范,形成自我意识,学习社会角色,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并以独特的个性与人交往、适应社会生活的心理发展过程。婴幼儿社会性发展是婴幼儿健全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其未来发展的重要基础。正如心理学家阿德勒说的:判断儿童是否成长的一个有效标准,就是儿童所表现出来的社会情感。 影响社会性发展的原因:婴幼儿社会性发展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即人际关系、性别角色、亲社会行为和攻击性行为。今天主要分享的是社交方面的内容,所以我们着重讲其中一个方面,即人际关系。人际关系既是婴幼儿社会性发展的核心心内容,又是影响婴幼儿社会性发展的重要因素。婴幼儿在早期的社会交往中主要存在两种人际关系:亲子关系和同伴关系。婴幼儿亲子关系的发展,亲子关系是指父母(或主要照护者)与子女的关系。婴幼儿出生以后,交往最频繁的对象是母亲或其他照护者。母婴依恋关系是婴幼儿最早形成的人际关系。在婴儿期,社会性发展最重要的方面就是依恋的形成。 (一)亲子关系的重要性 亲子关系是婴幼儿早期生活中最主要的社会关系,对于婴幼儿的心理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1)良好的亲子关系能为婴幼儿提供丰富的刺激,为婴幼儿认识周围世界、发展认知能力创造有利的条件。 (2)良好的亲子关系对婴幼儿情绪情感的稳定和健康发展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3)良好的亲子关系对婴幼儿社会性行为和交往的发展、道德品质和行为的形成更具有直接的影响。 (二)亲子关系作用的机制 亲子关系对婴幼儿各方面的心理发展均有重要的影响,这些影响是通过父母(或照护者)的示范、行为强化和直接教导等途径实现的。 从这个角度来说,父母和家庭对于儿童社会性的发展来说是极其重要的。有数据表明,孩子在5岁之前,我们和孩子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就有上百万次,从数据上来看,就能了解其中的影响力。正如《社会性发展》书里所总结的,家庭是儿童社会性形成的初始环境,是儿童获得早期生活经验、道德认识、行为习惯的的主要场所。 家庭教育模式的概念 不同的家庭教育模式带来的影响是不一样的,首先我们来看看什么是家庭教育模式。家庭教育模式,也叫育儿方式,养育方式或教养风格等;家庭的教育模式受父母的教育观念影响,教育观念来自于个体的生活经历、社会文化观念的影响。家庭教育模式,其实落到实处其实就是我们和孩子相处的点点滴滴。我们可以回想一下自己家庭的相处模式。 家长和孩子交流的模式常见的几种,大家可以跟着我描述的场景进行一下画面的想象,家长和孩子交流的时候,家长站着,孩子仰着头,家长的表情严肃,一种威严感包围着;另一种,家长和孩子交流的时候,和孩子一起坐着,视线平行,且视线是交流的,手搭在孩子的肩上,有肢体的接触;另一种无声的陪伴,家长在看电视看手机,孩子在玩积木,各做各的互不干扰;第四个,孩子在追逐大闹,妈妈不参与不干涉,随着孩子来。这些场景熟悉吗?我们是否都有见过看到过? 接着我们来介绍一个关于家庭教育模式的研究,这个研究来自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心理学家,戴安娜鲍伯琳,研究了不同教育、养育的方式以及对孩子的影响,主要从父母对孩子要求的程度、父母回应孩子的程度进行了研究。这四种类型的养育方式一方面描述了父母要求孩子的程度,另一方面说明了父母回应孩子的程度。 1.权威型“权威型”父母,概括属于“即高要求,也高温暖”。父母表现: (1)高要求:对孩子有明确合理的要求,会为孩子设立一定的行为目标,对孩子不合理的任性行为作出适当的限制,会严格按规则说服教育,并督促孩子努力达到目标;而对孩子的良好行为,则表现出真心的支持和肯定。 (2)高温暖:主动关爱孩子,能够耐心的倾听孩子的述说,而且能晓之以理 、动之以情,激励孩子自我成长。这类父母施行"理性、严格、民主、关爱和耐心"的教育方式。 这种高控制、情感上便于接受的温暖式的教养方式,一般对儿童个性的发展有积极的影响。 孩子性格倾向: 这样的教养方式,容易将孩子培养成亲切温和、情绪稳定和深思熟虑的性格或者形成独立、直爽、积极协作的性格,有很强的认知能力和社会能力。 2.专制型“专制型”父母,概括属于“高要求,但低温暖”。父母表现: (1)高要求:父母通常认为“管教不严会惯坏孩子”。可能会要求孩子行为的一致与服从,这类父母的限制性比较强,会对孩子强加很多规则,并要求孩子严格遵守。 (2)低温暖:不太能忍受孩子对规则提出异议,否则可能会对孩子施以惩罚或威胁施以惩罚。相对的,父母对孩子的接纳和回应则远不够,很少向孩子解释遵守这些规则的必要性。并且在教育过程中常常伴随着惩罚和强制性策略。 孩子性格倾向: 这样的教养方式,可能会导致您有恐惧心理,缺乏自信心,缺乏主动性,容易胆小,畏惧、有自卑感,自信心较低,容易情绪化,不善与人交往。 3.宽容型“宽容型”父母,概括属于“低要求,高温暖”父母表现: (1)低要求:父母很少给孩子制定规则,而是经常甚至全部让孩子自己做决定。宽容型父母会将大部分决策的责任交给孩子。 (2)高温暖:宽容型父母像权威型父母一样关心孩子并且重视沟通,并认为比起遵循自己设定的规则,孩子会从自己决定的行为结果中学到更多。 孩子性格倾向: 在这样的教养方式,孩子较容易自由的表达自己的感受与想法。当然也有可能因为父母的过于宽容而具有较高的冲动性和攻击性,缺乏责任感,不太顺从, 行为缺乏自制,自信心较低等情况。这些都可能会给孩子在学校或进入社会后造成困扰。 4.忽视型“忽视型”父母,概括属于“低要求,低温暖”父母表现: (1)低要求:忽视型父母往往对孩子既缺乏爱的情感和积极反应,又缺少行为的要求和控制。父母对孩子的一切行为举止采取不加干涉的态度,给孩子一种被忽视的感觉。 (2)低温暖:孩子与父母之间交往的有效时间/机会甚少,父母对孩子缺乏基本的关注与了解,给孩子一种被忽视的感觉。 “忽视型”父母自身可能过着充满压力的生活,父母可能常常沉浸在自己的问题中,分不出时间与精力关注孩子。 孩子性格倾向: 这样的被忽视的教养方式,容易对孩子造成很不好的影响,孩子可能有较强的攻击性,有时易冲动,不顺从,且很少替别人考虑,对人缺乏热情与关心,目中无人(对人冷漠)。这样环境下的孩子可能在青少年期就会表现出较明显的叛逆或心理冲突。在其进入社会后也可能会遇到比其他类型性格的孩子更多的挫折。(请允许我抱抱你,想对你说:世界和我爱着你,希望你能看到自己的价值,学会爱自己。) (二)教养方式对儿童发展的影响 首先,教养方式影响儿童的自尊。有研究(Coopersmith,1967)专门研究了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儿童自尊形成和发展的影响,结果发现,高自尊儿童其父母的教养方式具有如下特点:第一,接受、关心和参与。第二,严格。他们细心又一贯地建立行为规则,坚定而果断地使孩子明确了解哪些是可以做的,哪些是不可以做的。第三,使用非强制性的纪律。高自尊儿童的父母相对较少地使用体罚或让孩子孤立独处,更多地与孩子讨论行为好坏的原因。第四,民主。他们允许孩子按自己的方式办事的权力,让孩子参与制定家庭计划。如果孩子对父母的观点提出异议,他们不会加以指责。 其次,教养方式影响社会性的发展。有学者(关颖,刘春芬,1994;俞国良,1999)探讨了父母教养方式与儿童社会性发展的相关性,结果显示,父母采取民主型教养方式的,儿童社会性得高分组的比例大大高于宽容型和专制型的教养方式。由此可见,亲子关系上的民主、平等、和谐,对儿童的社会性发展有积极的影响。反过来,不良的教养方式会导致儿童出现较多的社会性发展问题。例如,惩罚、打骂、羞辱、拒绝、专制和过度保护、包办、溺爱、不问不管等教养行为会使儿童的社交退缩、急躁、任性等问题有较高的发生率。 家庭教养方式对儿童的自尊水平、社会性发展以及人格发展均有影响。 介绍这四种不同家庭教育模式的特点,也希望我们从这些模式中总结出一个努 力的方向,以及找到适合自己家庭的教育模式。年龄阶段的社交特点 讲到社交,作为家长的大部分是不是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外向一点、活跃主动一点呢,这里同时也要提醒一下,性格和社交是两回事,例如我和我身边很多的同事,本身就是内向的,但我们最舒服的状态就是一个人待着,自己做点事情,和人说话是会消耗我们精力。但这不影响我们现在面对人进行一些演讲或分享,也不影响我现在和大家做直播交流,因为我们掌握了一系列社交能力 。社交能力是可以培养的,而性格不需要改变,能力是可以后天习得的。 这个道理同样适用在孩子身上,而且更加重要。学龄前的孩子性格还没定型,因为我们的焦虑而去强迫孩子,殊不知这些不但对孩子性格成长无益,还破坏了孩子早期社交能力的发展。我们想把每个阶段的关键点分享给大家,帮助大家更好地去了解和支持孩子。社交能力的培养,要先了解每个阶段幼儿社交发展的特点。 0-1岁: 有0-1岁孩子的家长吗?你们认为0-1的孩子有社交吗?他们是怎么社交的?还记得孩子第一次认生是在什么时候吗? 其实认生,就是陌生人焦虑的开始,也就是社交的开始。陌生人焦虑、分离焦虑都是依恋形成的标志。 儿童与父母建立的依恋关系将成为儿童探索外部世界提供安全的基础。建议: ①安全感的建立:抚触、拥抱、眼神的交流 ②哭的时候如何回应,对于孩子的表情和发出的信号较为敏感等,这些和孩子之间链接的很本能的回应都是安全感的建立; ③躲猫猫的游戏; ④积极的社交参考1-2岁: 乐意和孩子呆在一起,但是各玩各的比较多,因为体能的发展,手部动作多,以及自我意识的发展等,会有一些初步的社交冲突了,比如打人、咬人、抢玩具等,有研究称,即便是12-15个月大的孩子在玩玩具斗争时,也很少注视对方,而仅仅把注意力放在对玩具的占有上,并没有伤害竞争对手的意图。这个阶段的自我意识也是快速的发展,予了孩子足够多的机会进行自我确认,这是“我的”脚,这是“我的”声音,这是“我的”妈妈,这是“我的”玩具,这些都是我的,我的,我的! 基于以上两点,这个阶段,常常会见到父母带着宝宝出门,就开始要求孩子“有礼貌”,这里的“有礼貌”就包括了,见人挥手打招呼、要对别人笑、要和 其他宝宝分享玩具等等。从成人的社会准则来看,这些似乎都没错,但错就错在于“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