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浏览器禁用了JavaScript(一种计算机语言,用以实现您与网页的交互),请解除该禁用,或者联系我们。[社科院]:全球治理中的多边开发银行 - 发现报告
当前位置:首页/其他报告/报告详情/

全球治理中的多边开发银行

2023-02-28-社科院佛***
全球治理中的多边开发银行

Feb.28 2023 全球治理学科动态 2023年第1期(总第25期) 全球治理中的多边开发银行 中国社会科学院(CASS)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IWEP) �期执笔 苏山岳姚慕燃李升阳孟思宇牛嘉城杨易 专题序言 多边开发银行是促进国际发展融资、加强国际发展合作的重要机构。奉行开放的区域主义,中国成立了亚投行,在国际上展示了专业、高效、廉洁的新型多边开发银行的崭新形象。亚投行、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世界银行及其他多边开发机构亦对“一带一路”项目提供了诸多支持。本期学科动态以全球治理中的多边开发银行为主题,梳理了当前全球开发银行架构,分析了亚投行产生的影响,并从国际制度竞争、国际规范塑造、战略性外交等角度为理解多边开发银行的运作和效果提供参考。 本期目录 1.JingQian,JamesRaymondVreeland,andJianzhiZhao,“TheImpactofChina'sAIIBontheWorldBank,”InternationalOrganization,forthcoming. 2.JoséAntonioOcampoandVictorOrtega,“TheGlobalDevelopmentBanks’Architecture,”ReviewofPoliticalEconomy,Vol.34,No.2,2022. 3.AyseKayaandMatthewSalah,“WhenDoEstablishedPowersSupportRisingPowers’MultilateralInstitutions?TheCaseoftheAsianDevelopmentBank,”TheChineseJournalofInternationalPolitics,Vol.15,No.1,2022. 4.MahrukhDoctor,“DevelopmentBanksasInstrumentsofBrazilianStrategicDiplomacy,”ContemporaryPolitics,Vol.28,No.1,2022. 5.SusanPark,TheGoodHegemon:USPower,AccountabilityasJustice,andtheMultilateralDevelopmentBanks,Oxford:OxfordUniversityPress,2022. 6.汪建新:《国际多边开发银行与全球贸易增长:以加入亚投行为例》,《世界经济》,2022年第12期。 本期审校 陈兆源、杨嘉豪 No.1 JingQian,JamesRaymondVreeland,andJianzhiZhao InternationalOrganization Forthcoming “TheImpactofChina'sAIIBontheWorldBank” 《亚投行对世界银行的影响》 多年以来,世界银行在美国主导下一直在国际发展融资领域扮演全球领导者的角色。然而近年来中国牵头成立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AIIB)在该领域的影响力与日俱增。本文是一篇运用计量方法的实证研究,通过关注亚投行创始成员国在世行中的借款实践,使用新的因果推断方法并使用多种稳健性检验,发现亚投行创始国参与世行基础设施项目的数量暂时减少,并在此基础上讨论了在国际发展融资领域内,亚投行和美国主导的世界银行的关系。 首先,作者对世界银行的运营现状和亚投行的成立背景进行了简单介绍,说明世界银行当下面临的各种问题,包括发展政策不可持续、项目审批时间长、基础设施项目融资能力不足,以及经常附加政治条件等引人诟病的现象。同时还说明了亚投行崛起的因素:银行庞大的规模和雄心,美国和日本的缺席,中国作为引领者。 其次,作者分析了亚投行的竞争优势以及部分创始成员对世行的背离行为引发的挑战。作者提出,虽然世界银行试图通过赋予新兴国家更大的话语权,以及改善代表性不足等现象的方式拉拢出现背离倾向的成员,然而出于对西方政治主 导的不满以及对中国领导地位上升的认可等因素,部分成员国依旧表现出了对亚 投行的青睐,从而引发了本文的研究困惑,即亚投行的建立是否会影响世行在国际发展融资领域的主导地位。对此作者给出了肯定的判断,并假设造成这种背离的源头是贷款“需求端”(亚投行创始国的决定)或者是贷款“供给端”(世行的决定)。 接着,作者给出了本文的数据集来源——包括从1992年到2019年间至少参 与一个世界银行项目的总计155个国家,并对亚投行创始员国的编码策略、世行基础设施项目的分类编码规则以及控制变量的选择进行了说明。同时,作者介绍了本文的研究工具——庞珣等人最新发表的“动态多级潜在因子模型”(DM-LFM),并对上述数据进行了处理。结果表明:DM-LFM适用于本文的数据,并且结果支持作者的假设。亚投行成立后,发起国从世界银行获得的基础设施项目年均减少0.66个,降幅约22%。此外,该结果还顺利通过了安慰剂检验,表明结果并不因发起国在2016年亚投行成立前在世行获得贷款的多少而受到影响。 通过对实证检验的分析,作者发现,背离世行的行为是亚投行创始国的决定驱动的,因为“创始国与中国之间日益密切的政治联系确实导致与世行的基础设施项目减少”。作者指出,美国并不会因为这些国家与中国交好而在世行中动用其“一票否决权”,或是减少与上述国家在非基础设施项目中的合作。也就是说,美国并不因为背离行为而惩罚上述国家。但作者通过采访世行有关人员得知,世行“确实试图赢回更多项目”。 最后,文章发现如果创始国简单地将世行项目替换为亚投行项目,亚投行项目可能会“排挤”类似的世行项目。作者构建了一个结合了世行和亚投行基础设施项目的“反事实”衡量标准,这一措施在分配亚投行项目时,就好像是由世界银行提供的一样。结果发现,创始国在没有亚投行替代项目的情况下也会减少与 世行的互动。作者据此判断,由于厌恶世行提出的政治附加条件,创始国正减少与世界银行的互动,更加偏爱亚投行承诺的轻松和高效。 本文最大的贡献在于,该研究是第一篇应用庞珣等人提出的“动态多级潜在因子模型”(DM-LFM)的文章,在方法论层面极大推动了“中国在国际发展领域中日益提升的影响力”研究的相关理论进展,丰富了相关领域的学术文献,为后续的研究做出了示范,奠定了良好基础。 编译:苏山岳(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 No.2 JoséAntonioOcampoandVictorOrtega ReviewofPoliticalEconomy Vol.34,No.2,2022. “TheGlobalDevelopmentBanks’Architecture” 《全球开发银行的架构》 本文系聚焦全球开发银行体系架构情况的一篇专题报告。在文章中,作者详细阐述了多边开发银行(MDB)及国家开发银行(NDB)的发展进程、现有体系及影响范围情况,并针对性提出了要将2类银行系统化运作、将开发银行进一步资本化以支持疫后经济复苏等建议。 一、开发银行的发展历程 全球开发银行体系最早起源于20世纪30年代,当时全球金融市场出现崩 溃,促使各国政府创立了公共金融机构,比较典型的就是1934年成立的美国进出口银行(EXIM)。二战后,开发银行体系迎来飞速发展期,国际复兴开发银行 (IBRD)、德国复兴信贷银行(KFW)、欧洲投资银行(EIB)、美洲开发银行(IADB)等陆续建立;至上世纪70年代,已形成包括全球、区域、次区域、国家和次国 家级机构在内,由400余家实体组成的开发银行体系。上世纪80年代,由于市场化改革议程的兴起,有“国家要素”存在的开发银行体系曾受攻击,声势略衰,但至本世纪初又重获关注,并因其独特反周期作用得到国际社会高度肯定。 二、开发银行的预期作用 本文作者认为,发展“金融机构”必须纠正市场失灵现象中的一些特定问题, 如私人融资的顺周期倾向;金融市场信息的不对称特性;市场不愿为高风险活动提供资金;阻碍创新发展等。 以上问题决定了开发银行体系应当致力实现7方面价值,助力纠正市场失灵问题:①要提供逆周期融资;②要支持落后国家及地区;③要改善社会发展;④要加强普惠金融;⑤要促进创新和结构转型;⑥要为基础设施投资融资;⑦要支持提供公共产品,特别是应对气变问题的产品。以上七点相互关联,既体现国际共识,又符合各国自身的目标,应当被视为开发银行系统的整体性任务。 三、多边开发银行及国家开发银行体系情况 在本文中,作者将多边开发银行(MDB)及国家开发银行(NDB)作为全球开发银行体系的两大主体分别论述。 多边开发银行方面,大多成立于上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早期发挥作用明显的系世界银行集团(WBG)下属机构,近期发展速度最快的则是发展中国家所在的“地区性开发银行”,如亚洲开发银行(ADB)等。就具体体系而言,可分为世界级、区域级及跨区域级3类,共40余家机构,包括国际复兴开发银行 (IBRD)、国际金融公司(IFC)、欧洲复兴开发银行(EBRD)、拉丁美洲开发银行(CAF)、伊斯兰开发银行(ISDB)、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NDB)等。其发挥作用地域较集中的分布于撒哈拉以南非洲、南亚、拉丁美洲及加勒比等地,多边开发银行2018-2019年未偿贷款情况可概略反映其在各地区作用情况。 图1多边开发银行2018-2019年未偿贷款情况(占地区GDP份额) 国家开发银行方面,体系较多边开发银行更为复杂,法国开发署认为,“具有独立法人资格,有政府赞助及公共政策官方授权,有管理性金融工具并依赖预算外资金”的金融机构均可被视为国家开发银行。按其标准,全球现有400余家 国家开发银行,影响力最强的集中于东亚和太平地区及欧盟15国,相关机构在反周期调节及中小企业普惠金融方面发挥有积极作用。 表1国家开发银行体系情况 地区 机构数量 资产(十亿美元) 资产(区域GDP 占比) 投入(十亿美元) 投入(区域GDP 占比) 撒哈拉以南非洲 85 48.8 2.80% 9.8 0.60% 中东及北非 33 287.2 6.60% 57.4 1.30% 中亚 5 68.4 3.20% 13.7 0.60% 南亚 26 129.3 3.60% 25.9 0.70% 东亚及太平洋地区 79 4908.7 18.70% 981.4 3.70% 拉丁美洲及加勒比 81 486.9 9.20% 97.4 1.80% 北美 19 383.7 1.70% 76.7 0.30% 欧盟15国 66 3224.0 19.30% 644.8 3.90% 欧洲(非欧盟15国) 31 113.0 3.60% 22.6 0.70% 总计 425 9650 1930 四、多边开发银行与国家开发银行的联系及启示建议 作者认为,自2007至2010年金融危机以来,多边开发银行、国家开发银行都在反周期调节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体现出很强的合作性及互补性;根据世界银行最新调查,国家开发银行也一直是多边开发银行贷款及赠款的主要接受者之一,两者间合作对每一方都至关重要。但在实际操作中,作者发现两类银行的关系并没有得到系统性分析,两者间也没有协同的一套标准。对于该情况,作者认为应当将两类银行系统化运作、联网式运行,在合作中互补,在竞争中相互改进。可参考的合作就是,多边开发银行应在撒哈拉以南非洲及南亚等地加大支持、投入力度,帮助当地组建“强大的国家开发银行”(相关地区国家开发银行数量及资金情况见表1)。 结合全球开发银行体系的预期作用,作者还提出其他两方面的建议:一是要将“反周期调节”作为开发银行的优先事项抓好,在操作中可将多边开发银行进一步资本化,以支持新兴经济体及发展中国家经济复苏。二是在助力经济复苏的同时要兼顾可持续发展问题。开发银行要在促进创新、支持减缓类及适应类气变举措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编译:姚慕燃 No.3 AyseKayaandMatthewSalah TheChineseJournalofInternationalPoliti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