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领域介绍AI行业有15年左右的历史。 2006年技术突破点,商业突破点大概有10年。 2006年深度学习训练方法突破,2012年图像领域有突破。 2013年左右,出来很多图像识别公司。 2009年,微软亚研院开始做语音方面的实践,2012年前后开始用。 所以第一波深度学习技术是2012年开始,商业化落地是2015-2016年。海康,大华也是2015年有像样的项目进入丰收期。 2018年左右开始,营收漂亮。 属于第一波深度学习带来的3-5年的商业红利。主要是政府的安防,交通项目,政务项目。 2017年左右根据transformer语言技术路线架构,在一些语言的比赛上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Transformer是GPT的鼻祖。 开始是谷歌做的Bert,OpenAI,特斯拉,deepmind等。在2020年前后,这套技术开始用到图像。 其实2021年左右,比较难。 第一波技术红利吃到头,在transformer这套架构下面,图像精度又上来了,包括做了一些跨模态的AIGC。2023年,OpenAI打了漂亮的一战,开放接口。 现在的GPT技术是2018年前后的语言模型新的加工。新一代人工智能浪潮,分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传统的深度学习,剪枝类神经网络技术,落地在智慧城市,交通,一些大型国企B端的应用。第二阶段,基于语言模型或多模态模型显示的监督学习技术,带来新一批的技术跟商业化落地。 从这两个角度看,就是整个行业的发展轨迹。 GPT架构介绍Transformer的架构2018年已经存在,有Bert,有GPT,GPT1,GPT2.到GPT3的时候,做了优化,推出chatGPT.GPT 是基础模型,可以做很多大模型任务。 看似一夜之间就推出了,其实已经有4,5年的迭代。AI应用的行业国内落地最早是安防,交通,智慧城市。人脸识别也得到技术验证。 这些领域国家有预算。 在G端的应用,投入到重点行业。 海康的市值在这段时间翻了很多倍,本身有硬件,把AI加在硬件上,就有很多新的产品出来做升级。落地快。 一些新的AI创业公司来说,需要探索路径。 商业模式,业务价值,技术可行性,和G端的验证周期,都非常长,极少数盈利。商汤也想尽快做盈亏平衡的盈利,智慧城市已经到平台期,不是长期一直有业务。智慧城市像安防,交通,政务,市容市貌都属于智慧城市。 用户是城市管理者。 政府业务有自己的路径,项目建设,项目预算,可行研究,招投标,提供方案,让他们落地。都是项目型的关系。 另外一类是面向B端,属于商业类,国企,民企等。有很多集成商,最终也是去服务政府类客户。 无论是交通还是农业政务。 2022年政府没什么钱,不好做。 华为,腾讯也有自己的研发能力,去开发自己的AI业务。 比如提供一些智能硬件,搞人脸识别模组,汽车自动驾驶,激光雷达。所以第一波是给政府类智慧城市项目。 第二波是面对B端,制造业,车企,手机智能硬件等的机会。在金融行业也有应用,人脸识别做认证,信用征信等。 从模态分市场,有语音,图像,还有决策。 语音是科大讯飞做的比较好,有2b,2c和翻译的产品。决策是这两年比较多。 比如多元的数据结构,可能是图像,可能是文字,做数据治理。用结构化数据做AI决策。 电网做发电预测,用历史电网运行数据预测波峰和波谷。 AI四小龙各家的特色商汤,旷视,依图,云从。第一波最早都是以视觉为核心的做安防和交通。 智慧城市也是安防的一个扩展,做了安防之后,发现楼宇也能做,园区,校园都能做,医院,机场也可以做。大家早期业态都差不多,都从安防和人脸识别开始。 发展的路线慢慢不一样。 商汤走多元化,走在四小龙最前面,包括技术的前瞻性。但铺的太开,估值撑不起来。 商汤也做元宇宙,自动驾驶,有些成果。 旷视开始聚焦AIOT领域,后面落地到一些设备。软硬件结合,在物流,园区做。 有设备,有算法,有操作系统。 云从是国家队,银行,航空机场做的多,在城市管理这块稳扎稳打。依图最惨,开始想做硬件,没做的太好。 后面裁员,700多人到200多人,尝试过数字人领域,做的都不好。四家公司目前都过的一般。 是因为投入大,还是落地场景少? 持续的研发,没有找到漂亮的变相场景。 智慧城市项目利润不低,但没办法复制,没办法标准化。除非一直有稳定的资源,不然干的很辛苦。 商汤元宇宙怎么样? 国内外的元宇宙都没做好。 Meta也不行,微软把元宇宙团队都拿掉了。 目前没有爆款产品,除非有像iphone这样的爆款产品出现。怎么看Quest2? 玩游戏还可以,但普通人一直带着路上走,不现实。客户粘性不高。 内容的问题没解决,生态不成熟。反倒是AR在国内做的还可以。 华为的眼镜几百块,很轻便。怎么看香港推进元宇宙发展?还是初期阶段。 政府推动这个产业发展,首先要有自研的产品,持续的研发投入,但达不到2C商业化的红线。政府为了鼓励这样的行业,会做一些尝试。 党建,文化宣传类项目,博物馆,故宫等。成本高。 原来大家以为是2c的产品,现在看是2b比较好。 之前有疫情,元宇宙催生的比较好,现在好像没那么紧迫。 ChatGPT会不会持续性更久? ChatGPT会持续的久。 第一波起码要等到大家都用上。 通过百度,谷歌的搜索享受到ChaGPT的福利。只是商业化不好说。 互联网早期也是免费。 接下来要考虑如何把厂家跟产品联系在一起。 GPT可以理解为AI操作系统,当初安卓推出操作系统,大家都去做APP。现在GPT出来,也要把他接进GPT.需要打开API端口。 ChatGPT是划时代的产品。 理想的情况下是把ChatGPT搭载到安卓或者IOS系统,融入进去。把决策权交给ChatGPT.ChatGPT对商汤影响大不大? 几乎搭不上这班车了。百度是唯一有希望的。其他都是蹭热点。 商汤和海康,大华的区别? 和互联网大厂的AI上的区别? 海康做的比较垂直,在智慧城市做的很早期,已经10多年。 在安防领域无论是产品的精细化还是场景的碎片化,都比商汤,百度,华为,腾讯要好。产品矩阵丰富。 一直盈利。 AI就是产品升级。 这几年最大的赢家就是海康。 去年海康表现不好,因为智慧城市业务最好的几年是2017-2020年,海康盈利复合增长20-30%。很多创业AI公司说的都是营收20%增长,实际是亏钱的。 公安,交通,这类业务是海康锦上添花的。海康的成本控制也好。 其他中部尾部的AI公司发展一般。 华为腾讯也尝试过进入安防行业,但一直不成功。 腾讯的AI为自身业务服务比较好,微众银行,做的比较好。AI这个领域,目前是百度做的最好,有自动驾驶,智慧城市。拿到政府牌照。 商汤和百度有时候在竞标时候能碰上,但是不同维度。商汤主要做车牌识别,人脸识别等。 百度做车联网方案。 百度自动驾驶的优势是牌照?主要还是技术。 毕竟投入10几年。 如果能担任AI大任的,国外还是要OpenAI,谷歌,微软等。国内就是百度,阿里达摩院也有希望。 腾讯目前AI落后。华为也还可以。 商汤只是在图像领域有建树,百度在图像,语音,语义,全模态都有建树。今年百度的自动驾驶可能有质的飞跃。 在G端,有很多自动驾驶的项目都指向百度。只有百度有这样的技术实力能推动。 不过自动驾驶落地,不容易。 百度有大量的数据,萝卜快跑,每天在很多城市都在运营,都在跑。 百度的萝卜快跑,现在已经在很多城市每天都在跑,每天都在运营,每天都在跑。小鹏的自动驾驶是否能做成,目前是问号。 需要卖出去的车越多,数据才能越多,才能做成自动驾驶。所以,目前还是百度占优。 ChatGPT算不算百度的第二增长曲线? 确实要把ChatGPT切入到搜索里,对百度来说,是危也是机。 Bing也在做。 要保证百度的份额不被抢走。 百度在自动驾驶领域一直在憋大招,可能是第二增长曲线。目前在一些城市已经有固定的公交路线。 商汤的盈利拐点在什么时候?很难说。 现在智慧城市有望盈亏平衡,但又跳出这个版块去重投入研发汽车,这些早期都很烧钱。所以短期盈利比较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