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浏览器禁用了JavaScript(一种计算机语言,用以实现您与网页的交互),请解除该禁用,或者联系我们。[施耐德电气]:奔向长青-碳中和及可持续发展高管洞察 - 发现报告
当前位置:首页/行业研究/报告详情/

奔向长青-碳中和及可持续发展高管洞察

奔向长青-碳中和及可持续发展高管洞察

奔向长青 ——碳中和及可持续发展高管洞察 施耐德电气商业价值研究院出品 https://www.se.com/cn 施耐德电气 商业价值研究院介绍 施耐德电气商业价值研究院成立于2021年5月。遵循严格的方法和为社会做贡献的使命,我们通过对中国经济、产业和商业进行严谨、实用和创造性的研究,为公众和商界提供融合全球智慧的专业洞见,致力于成为推动中国经济、社会和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领先智库。 我们的研究团队汇集了绿色智能制造、绿色能源管理领域的一线专家、深耕前沿技术的研发工程师、参与行业政策和标准制定的专家学者,也聚集了来自业界各科研院所的学术界领袖、为企业掌舵的管理层,以及来自于通讯、信息安全、互联网、管理咨询、市场研究等领域的生态伙伴专家。 我们的研究内容涵盖行业、技术、宏观等方面,同时基于自身发展以及所提供的企业咨询服务中的积累,将深入探讨企业战略、研发管理、供应链管理、营销、财务、人力资源、品牌推广等话题,并与社会积极分享研究成果。 我们的研究方法结合定性和定量分析,通过一线调研,以数据驱动分析,实现深层价值提炼,进而帮助企业中高管理层把脉宏观,见微知著,助力企业探索可持续发展之道,把握时代机遇,加速变革转型。 目录CONTENTS 前言1 调研范围与说明2 1认知——企业减碳动力从外部转向内生3 1.1企业减碳意识明显提升4 1.2企业减碳之路并非一帆风顺7 1.3企业减碳的内生动力11 2突破——构建绿色低碳的“护城河”13 2.1绿色低碳属性将成为核心竞争力14 2.2建设全生命周期减碳能力16 3领航——打造可持续发展企业22 3.1战略规划24 3.2组织革新25 3.3技术创新28 3.4生态赋能31 结语34 编委会35 致谢36 前言 “双碳”是我国新时期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目标,对未来中国几十年的经济增长模式和产业结构,以及消费模式和生活方式都有深远的影响。作为经济微观体,越来越多的企业迈上了低碳转型之路,但同时也更加深刻的认识到,“实现‘双碳’目标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变革,不是轻轻松松就能实现的。1” 过去一年,我们深切地感受到企业减碳正处于一个关键的时间节点。从外部看,宏观环境的不确定性不断冲击着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进程;从内部看,企业的低碳转型之路刚刚开始,自身减碳能力的不足也打乱了可持续发展的步调。内外双重压力下,如何尽快找到“突破口”,将减碳与经营融合,取得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是企业需要深度思考的课题。 疾风识劲草,烈火炼真金。这场广泛而深刻的变革,对于企业而言,又恰是其锻造核心竞争力的最佳试炼场。“广泛”不仅指企业自身低碳转型,还延展至供应链和消费者的“端到端”整体产业链;“深刻”则体现在企业减碳源于内生的强大自驱力和意志力。企业唯有拥抱变革,为股东、员工、社会创造长期价值,才可谓打造真正的“可持续发展企业”。 《奔向长青——碳中和及可持续发展高管洞察》,汇聚十数个行业、超百位领军企业高管对于减碳实践的深入思考,融合对产业政策布局的专业洞察,发掘企业运行逻辑的最新趋势,力求勾勒出更客观、更普适的可持续发展行动指南和路线图,助力全社会完成宏大而生动的零碳未来图卷。 1 注[1]:《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实现“双碳”目标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变革,2022年1月24日 调研范围与说明 调研范围与说明 本次调研由施耐德电气商业价值研究院发起,采用问卷调研及深度访谈相结合的方式,覆盖十多个行业,包括多种类型和规模的企业,其中既有影响力巨大的龙头企业,也有扎实耕耘的中型企业,更有近些年崛起的独角兽企业。调研报告汇聚了100余位企业高管的观点,力求以更为广阔的视角、更为客观地表达、更为普遍地体现不同行业企业对于碳中和及可持续发展的深度思考和行动。 110 家企业参与本次调研 覆盖14个细分领域 100% 受访者在企业担任低碳转型高级管理职务2 多维度 受访企业包括控排3/非控排,国企、民企、外资 企业等 5%3% 5% 16% 5% 6% 12% 7% 11% 7% 7% 8% 8% 26 10 控排行业 58 16 非控排行业 油气化工 电气机械 电子制造 钢铁冶金 国有企业 机械设备 汽车制造 电池制造 建材家具 非国有企业 服务业能源电力 食品医药 水务环保 纺织造纸 (图1)调研企业行业细分(图2)调研企业性质划分(单位:家) 来源:施耐德电气商业价值研究院 注[2]:高级管理职务,包括企业高管、可持续发展/CSR总监、降碳/节能/降耗管理负责人等注[3]:控排行业,包括发电、石化、化工、建材、钢铁、有色金属、造纸和国内民用航空 2 3 1 认知—— 企业减碳动力从外部转向内生 2022年,我们深切地感受到企业减碳正处于一个关键的时间节点。一方面,低碳可持续发展势在必行,企业间正在形成越来越广泛的可持续发展共识。另一方面,企业的低碳转型之路刚刚开始,短期的冲击与切实存在的困难困扰、制约着企业减碳的步伐。如何将减碳与经营融合,发现企业减碳的内生动力,是企业需要深度思考的课题。 1.1企业减碳意识明显提升 经济高质量发展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方向与目标。企业作为经济发展的基本单元,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引导企业绿色转型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增长的关键。“双碳”目标提出两年来,越来越多的企业确立了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减碳共识进一步提高。 过半企业明确感知碳市场压力 “双碳”目标提出后,国家制定了“1+N”政策体系,碳排放权交易是推动企业低碳转型的制度工具。本次受访企业中,除已纳入碳市场的企业外,有58%的受访者认为所在企业在“十四五”期间可能被纳入全国或地方碳市场。 32% 10% 25% 33% 您认为,您所在的企业将在什么时间点被纳入全国或地方碳排放市场?(单选,N=76) 未来1~2年内 未来3~4年内 5年或更远 不会纳入碳市场 (图3)企业预计自身纳入碳市场时间 来源:施耐德电气商业价值研究院 随着控排行业逐步纳入全国碳市场,将改变目前碳市场交易主体单一,成交量不足的状况,国内碳排放交易价格的上升预期也不断增加4。本次受访企业中,70%的受访者认为,预计到2025年全国碳市场碳排放配额的交易价格相较目前将会上涨,这将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企业低碳转型。 您认为,到2025年全国碳市场碳排放配额价格相较目前会有怎么样的变化? (单选,N=105) 选择数量 增长,大于100% 3% 增长,50%~100%之间 19% 增长,小于50%持平 18% 下降,低于40元/吨 1% 未涉及/不相关 13% 51% (图4)企业对2025年碳市场价格趋势的预测 来源:施耐德电气商业价值研究院 注[4]:截至2022年10月,全国碳市场碳排放配额(CEA)平均碳价44元/吨,欧洲碳排放(EUA)交易均价约70欧元/吨。 越来越多的企业提出碳中和目标 本次受访企业中,有54%的企业制定了明确的碳中和时间表,与2021年5相比,越来越多的企业意识到减碳的重要性。这表明,很多企业开始主动承担社会责任,践行可持续发展理念。实现低碳转型,是大势所趋。 54% 39% 20212022 (图5)2022年与2021年制定碳中和目标企业占调研样本比重对比 来源:施耐德电气商业价值研究院 非控排企业减碳意识也大幅增强 减碳的压力不再仅限于控排行业,同样传导到了非控排行业中。本次受访企业中,有54.1%的非控排企业提出了明确的碳中和时间表,相较2021年大幅度提升。这表明很多非控排企业在法律政策硬性要求之外,开始主动布局碳减排工作。 54% 31% 20212022 (图6)2022年与2021年非控排行业制定碳中和目标企业占样本总量比重对比来源:施耐德电气商业价值研究院 注[5]:受限于调研资源,2022年与2021年的受访企业不完全相同,但两次受访企业均为中大型企业,行业覆盖范围较广,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应企业碳中和及可持续发展的相关趋势,后文中的对比数据同理。 1.2企业减碳之路并非一帆风顺 企业减碳既要保持紧迫性,也要认识到任务的艰巨性。减碳作为一个新课题,也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很多企业尚未做好充分准备,缺少成熟的实践经验。由此导致部分企业在减碳实践中出现迷茫与踏步。在本次调研中,我们发现主要有三方面问题: 尚未形成清晰可执行的碳中和路线图 仅19%的受访企业在确定碳中和目标的基础上,进一步确定了企业的减碳规划。 减碳与可持续发展绝非简单的目标口号,更应转化为切实可行的行动路径。供应链庞杂、缺少人才和方法论等多重因素制约了企业制定碳中和路线图,这表明企业碳中和从目标到落地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经营压力对企业减碳的影响不容忽视 65%的受访者表示,近期的经营压力确实对企业减碳的工作造成了影响。 2022年,全球经济下行,地缘冲突、疫情反复,不断冲击企业供应链,使得部分原材料、设备、人力等短期价格波动,项目资金回收压力增大,给企业带来了不小的经营压力,部分企业基于生存问题,暂缓了碳减排工作。 误入歧途,陷入急于求成的误区 有些企业出于宣传或业绩的考量,急于在减碳过程中取得成果,通过购买CCER、碳汇等方式,抵消企业绝大部分或全部碳排放。 这种做法虽然在短期内可以快速实现企业的碳中和,但长期来看,并不能根本性解决问题。企业实现碳中和,应更多关注自身减排,先减排后抵消。如果不尽到最大程度的减排努力,一味地以抵代减、靠抵消实现企业的碳中和,这种不计成本的碳中和,不具有可持续性。 来源:施耐德电气商业价值研究院 35% 19% 43% 3% 请问您的企业是否有明确的碳中和路线图和阶段性目标?(单选,N=104) 有,制定了清晰的路线图及里程碑目标 有,但尚未细化具体的减碳路线图和阶段性目标 无,但在进行节能降耗相关工作 无,仍在观望中 (图7)制定碳中和路线图和阶段性目标的企业数量占比 来源:施耐德电气商业价值研究院 原材料价格上涨、疫情等因素,是否对您所在企业的减碳意愿或投入造成了影响?(单选,N=103) 24% 11% 6% 59% 无影响,仍按部就班进行减碳 有一定程度影响,但长期目标不变 有很大影响,推迟或重新考量原有碳中和目标 尚未开始减碳工作 (图8)短期因素对企业减碳决心的影响情况 来源:施耐德电气商业价值研究院 在访谈中,不少领军企业管理者提到正在面临一些共性的系统性挑战: 政策支撑与标准体系仍需完善 •标准体系:碳排放因子、边界等,绿色企业定义缺少统一标准、政府对绿色企业的支持力度有待提高; •市场交易:自愿核证减排尚未重启,企业需求强烈,绿色电力交易、分布式电力交易体系尚不完善; •方法规定:碳排放配额分配方式不确定,历史排放法和基准线法对企业减碳的动力影响很大。 减碳关键技术需要进一步突破 •清洁电力:分布式新能源、储能装置成本有待进一步降低,安全性可靠性急需提升; •能源替代:可再生能源制氢/氨技术尚不成熟,制备、储运、应用等多环节成本较高; •固碳技术:CCUS技术尚未完全成熟,示范项目成本高企。 企业低碳转型面临融资难 •信贷规模:绿色信贷占总信贷规模的比重较小,信贷产品类型尚不丰富; •发放标准:绿色信贷尚未有统一明确可衡量的标准,我国目前仅有少数中小银行加入赤道原则; •发放对象:绿色转型的行业企业尚未得到绿色信贷的足够支持。 “目前国内外缺少统一的针对具体行业的碳排放边界、排放强度等框架标准,这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领军企业要去主动地推进相关行业标准的制定,让标准化先行。” ——金发科技可持续发展与公共事务总监高杨 “实现‘双碳’目标不能仅靠购买CCER,减碳降碳是系统性工程。从全社会角度来讲购买CCER无法真正减少碳排放,对我国实现‘双碳’目标和解决全球变暖问题没有促进作用。如果没有系统性思维,只从经济性角度考虑的话,‘双碳’目标实现起来难度就会比较大。” ——中建材国检集团总工程师闫浩春 “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