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房企观察:民营房企转型的可能 YY团队2023/2/9 摘要 土地70年产权、公摊面积、预售制、土地财政等一系列香港楼市腾飞的基础,也推动了内地楼市的繁荣。本文试图用按图索骥的思路,分析香港房企穿越周期的生存逻辑,讨论内地房企转型的某种可能。 当前香港房企的经营基本呈现出多元化、长周期、低杠杆的特征: 1)用多元化经营来对大进大出的房地产销售业务收入“削峰去谷”,从TOP4港企平均值来看,非房地产销售收入占54%,投资性房地产占39%。 2)用精耕细作应对低周转模式,通过减少资金沉淀(拿地少)与支撑ROE,从TOP4港企平均值来看,存货周转率为29%,毛利率*资产周转率为4%。 3)低杠杆意味着负债端更为稳定和更低的融资成本,从TOP4港企平均值来看,剔除预收资产负债率为37%,现金短债比为127%,净负债率24%,加权平均融资成本2.2%。最终的结果便是企业拥有稳定的现金流,每年支付股息前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净增加额基本为正值,通过牺牲部分周期上行时的收益,获得对冲周期下行的能力与逆周期投资的机会。 相比之下,内地房企的特点普遍为高杠杆、高负债、高周转,抗风险能力较弱。由于国企天然在融资端具有优势,更容易维持现金流稳定,因此不在本文讨论范围内。若立足于“香港模式”这一前提,以港企为模板来探讨内地房企转型的可能,可以发现绿城、旭辉、新城、碧桂园等企业的现金流极为依赖融资支撑,绿地虽然现金净流入但是较为脆弱,龙湖的现金流有所企稳。其中,绿城在多元化业务方面布局不足(房地产销售收入占89%)且杠杆高企 (剔除预收资产负债率71%);旭辉和碧桂园的毛利率*资产周转率为3%,但是并未多元化布局,后续要么回到快周转的老路,但是快周转模式能走多远是关键所在,要么依靠融资端恢复以度过当前危机,但是脆弱的现金流将有可能使其走上泰禾的道路;新城虽然有多元化的尝试(投资性房地产占20%),但是却依然未改快周转模式(存货周转率62%),可能与其融资成本过高(6.6%) 有关,所以不得不加速盘活资产,后续若是融资端放松,转型阻力将大大减轻。绿地的业务和房地产高度绑定(房地产销售+建筑业务收入占比95%),同时面临着较高的杠杆(剔除预收资产负债率84%)和融资成本压力(5.7%),使其难以恢复。龙湖的多元化布局正在进行(投资性房地产占17%),长周期 (存货周转率47%)、高毛利(16%)的模式也与港企接近,结合较轻的杠杆 (剔除预收资产负债率67%)和较低的融资成本(4.1%),最有可能转型为类港资房企。 如需全文或交流,请了解机构付费服务,联系人微信: 本文的参考系因为阶段不同,可能不具备可比性;但是地产周期进入下半程,高周转被需求证伪,高杠杆被融资证伪,市场走到了风险出清和企业自救的阶段,那么靠稳健经营的底色成为未来竞争的核心变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