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剂一体化推进顺利,业绩拐点出现。公司深耕原料药多年,制剂一体化战略推进顺利,高毛利的制剂业务收入占比不断提升,带动公司盈利能力也稳步提升,毛利率从2015年的49.22%提升至2022H1的61.99%。但受到海外备货消耗、原材料价格上涨等原因,21年公司净利出现下滑,不过22年伴随着FDA禁令解除、原材料价格趋稳,业绩拐点已经出现。 原料药盈利能力有望改善,制剂业务高增可期。原料药业务方面,随着原材料价格趋稳,原料药价格回暖,叠加禁令解除后公司产能利用率提升后可能带来的规模效应,其盈利能力将有所改善。制剂业务方面,禁令解除后,海外业务开始恢复,ANDA获批速度也加快,2022年获批数达25个,累计获批87个。同时,公司积极推进国内的研发注册工作并参与集采,借助集采快速实现新产品上量,预计制剂业务能维持较快的增速。 积极布局生物药、创新药,有望打开成长空间。公司积极加码创新,目前生物药板块已建成一体化大分子药物研发平台,拥有从抗体发现、CMC、中试生产、临床试验及注册、商业化生产等全生命周期研发体系。公司加速推进临床项目研究,加快研发成果向效益转化,以期打开成长空间,截止22H1,公司在研生物药项目20多个,其中11个项目在临床试验阶段;小分子新药共有10余个在研项目,2个处于临床研究阶段,2个处于临床前研究阶段。 投资建议:我们预计公司2022-2024年归母净利润为11.22、13.52、16.21亿元,同比增长130.22%、20.46%、19.87%,对应PE分别为28.62、23.75和19.82倍。首次覆盖,给予“增持”评级。 风险提示:研发注册进度不及预期;集采中标不及预期;海外业务恢复不及预期;汇率波动风险。 1制剂一体化推进顺利,盈利能力提升 1.1制剂原料药产业链不断完善,全球化战略持续推进 深耕原料药多年,产业升级及全球化战略持续推进。公司深耕原料药多年,制剂一体化产业升级战略推进顺利,已经形成了以心血管类、精神障碍类、神经系统类和抗感染类为主导的产品系列,与全球800多家制药企业建立了稳定合作关系,产品销售覆盖近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公司坚持华海特色,持续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步伐,持续推进制剂全球化战略,完善和优化制剂和原料药两大产业链,深化国际国内两大销售体系,不断提升研发创新能力,同时也加速生物药和创新药领域的发展。 图1.公司历程 1.2业绩拐点出现,产品结构优化盈利能力提升 公司营收稳健增长,业绩拐点出现。公司近年来营收保持稳健增长,从2015年的35亿元增长至2021的66.44亿元,CAGR达11.27%。公司2021年净利下滑,主要是海外备货消耗以及人民币升值影响。2022年前三季度业受到美国禁令解除以及原材料价格趋稳,业绩拐点出现,归母净利同比增长34.75%。 图2.公司近年营收情况 图3.公司近年净利情况 产品结构优化,高毛利业务带动整体盈利能力提升。公司制剂一体化战略推进顺利,高毛利的制剂(成品药)业务收入占比不断提升,已从2015年的45.86%增长至2022H1的56.69%。得益于产品结构的调整,公司盈利能力也稳步提升,毛利率从2015年的49.22%提升至2022H1的61.99%。 图4.分业务收入情况 图5.分业务毛利率情况 公司注重研发创新,研发团队不断优化。公司非常重视研发创新,研发费用持续增长,2021年公司研发费用占比达14.18%。同时,公司不断优化研发团队,截至22H1,公司拥有国家引才计划专家15人、浙江省引才计划专家22人、海外背景的高层次人才100余人、硕博人才600余人,具备生物药研发、化学创新药研发、细胞治疗研发、仿制药研发和化学原料药研发能力。 图6.研发费用情况 2原料药下游需求稳定增长,盈利能力有望恢复 2.1深耕原料药多年,下游需求稳定增长 公司深耕原料药多年,在国际原料药市场处于行业领先地位,覆盖全球100多个国家,产品覆盖抗高血压类、抗神经类、抗艾类等。其中,公司抗高血压类产品占比最高,在其原料药业务中占比达58.95%,公司也是全球主要的普利类、沙坦类药物供应商。 图7.原料药业务分治疗领域收入占比 老龄化加速叠加知晓率与治疗率提升,心血管类药品需求量随之增长。2021年底我国65周岁及以上人口已达约2.01亿人,占总人口的比例约为14.20%,较上年新增0.7个百分点。根据《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2-2015年,我国成年人群高血压患病率已达27.9%,同时,高血压人群知晓率与治疗率相较于1991年和2002年已有显著增高。未来,随着老龄化进程的加速叠加患者知晓率和治疗率的提升,围绕心血管类等领域的药品需求量也将随之快速增长。 图8.65周岁及以上人口数量与占比 图9.中国高血压知晓率与治疗率 效果明显叠加负作用小,沙坦需求稳定增长。在心血管类药物中,沙坦类药物因其降压效果明显、负作用少、毒性小、强效平稳的特点,其主要品种自2010-2013年专利到期后,需求量随着价格的下降和用药患者人数的上升也不断增 长,国内样本医院沙坦类用药销售规模从2012年的22.01亿元增长至2019年的38.47亿元。 图10.主要沙坦类品种专利情况 图11.样本医院沙坦类用药销售规模变化趋势 神经类下游需求稳定增长,公司销售良好。神经类疾病同为慢病,其用药市场是全球第三大药物市场,随着社会不断发展,压力增加叠加老龄化进程加速,同时,各国加大对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正确认知的普及力度,患者就诊率日益增长,其用药规模也在稳定增长。根据中金企信,2019年全球中枢神经系统药物市场规模超过1,000亿美元,并将在未来五年以年化5.90%的速度增长。而在全球神经药物消费总额之中,美国占比高达49%,欧洲和日本占比分别为26%和9%。 公司精神障碍类及神经系统类原料药主要为帕罗西汀、左乙拉西坦、普瑞巴林等,近年来销售良好,营收从2017年的4.41亿元增长至2021年的6.81亿元,已在全球市场占有一定的市场份额。 图12.全球神经药物消费按地区分布 图13.公司神经类原料药情况 2.2储备产品丰富,负面因素边际向好 公司储备产品丰富,为未来增长奠定基础。公司围绕“难+偏”的战略发展方向,小试研发与储备项目近40个,并持续推进多元化特色技术平台的建设,包括绿色酶催化与微生物发酵平台、工艺安全评估平台、微通道连续反应平台和晶型研究平台等,力争打造领先的原料药工艺开发平台。截至2022年,公司在美国、欧盟和中国的注册的原料药数量分别为86、45和54个,为未来的增长奠定了基础。 图14.公司原料药注册数量(个) 深化客户合作,成功获得辉瑞新冠药物MPP授权。尽管受到全球疫情、原料药价格竞争白热化等影响,公司紧抓市场全面恢复契机,持续推进市场和组织裂变,优化销售团队组织架构和管理模式,深入挖掘老产品的新机会,有效扩大优势产品的市场份额,加大特色原料药及新产品的推广力度,加快多元化业务的拓展,实现原料药销售的快速提升。同时,进一步深化客户合作,积极拓展原研大客户等的合作机会。2022年公司成功获得辉瑞新冠药物的MPP授权项目,有序推进MPP授权产品的各类渠道建设。 图15.MPP全球35家授权企业名单 负面因素边际向好,盈利能力有望改善。2021年原料药产品受外部市场降价、美元汇率下降、原材料涨价等多重因素影响,利润大幅减少,2021年公司原料药业务毛利率为42.25%,同比下降12.7个pct。但是从2021年Q4开始,可以看到这些负面因素都在边际向好,随着原材料价格趋稳,原料药价格回暖,叠加禁令解除后业务恢复,产能利用率提升之后可能带来的规模效应,我们认为原料药业务的盈利能力将有所改善。 图16.沙坦、普利原料药价格情况(元/千克) 图17.美元汇率 图18.原料药业务毛利率 3海外制剂业务恢复,国内制剂借集采放量 3.1禁令解除,国外制剂业务恢复可期 国际市场先行者,海外认可度高。公司是中国首家通过美国FDA制剂质量认证并自主拥有ANDA文号的制药公司,也是首家在美国实现规模化制剂销售的中国制药公司,在世界高端制药市场树立了中国制药品质形象。公司在美国市场营销体系较为完善,销售网络基本覆盖美国大中型药品采购商,主要客户覆盖95%的美国仿制药市场,华海品牌已被美国主流市场所认可。同时,公司在欧洲、日本设有公司,并在印度、俄罗斯等地设有办事处,积极推进全球化销售网络的建设。 禁令已全面解除,美国市场恢复可期。2018年,受到缬沙坦杂质影响,公司收到FDA的出口禁令,对公司美国制剂业务产生重大影响,但自2021年11月禁令已全面解除,公司紧抓美国市场恢复契机,以及长期客户关系维护的积淀和对市场风向的精准把握,迅速推进新老产品的市场覆盖,成效显著。据美国IQVIA统计(2022年5月数据),公司在美国市场销售被纳入统计的43个产品中,有24个产品的市场份额占有率位居前三。 图19.海外制剂业务情况 ANDA产品线不断丰富,支撑未来业绩。禁令解除后,公司ANDA获批速度也加快,2022年获批数达25个,其中包括5个暂时性批准,2个由暂时批准转为正式批准,累计获批92个。ANDA文号的获取有利于公司不断扩大美国市场销售,强化产品供应链,丰富产品梯队,提升产品市场竞争力,为未来业绩贡献起到稳定支撑作用。 图20.ANDA当年获批数(个) 表1.ANDA获批情况 3.2国内制剂借助集采快速放量,研发有序推进助力未来业绩 原料药制剂一体化战略下优势明显,借助集采快速实现放量。国内制剂销售产品线主要包括心血管系列、中枢神经抗抑郁与抗精神分裂系列产品。公司积极参加国家组织的药品集中带量采购,原料药制剂一体化战略下公司产品成本优势明显,截至2022年,合计中选品种18个,中选区域覆盖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同时,公司积极应对国家集采及相关续标政策,2022H1公司顺利完成长三角联盟等区域集采续标工作,在确保原中选份额不流失的基础上,多个产品在非中选省份接续中选。公司借力集采加快实现新产品上量,快速提升国内市场份额,制剂业务收入增速亮眼,从2019年的14.26亿元增长至2021年的28.59亿元,CAGR达41.56%。 表2.公司集采中标情况 图21.国内制剂收入情况 研发有序推进,销售团队能力持续增强。公司研发注册工作有序推进,2022年获得国内制剂注册生产批件13个(涉及10个产品)。截至2022年,公司通过仿制药质量与疗效一致性评价(含视同)的产品总数达62个,未来随着更多产品获批和放量,国内制剂业绩有望维持快速增长。同时,公司持续增强销售团队的综合实力,深化终端分类分级管理,加强“外延型”业务增长,实现国内制剂销售新突破。 表3.2022年国内制剂获批情况 3.3积极布局生物药、创新药板块,有望打开成长空间 生物药板块加速推进,有望打开成长空间。公司生物药版块已建成一体化大分子药物研发平台,拥有从抗体发现、CMC、中试生产、临床试验及注册、商业化生产等全生命周期研发体系。治疗领域以肿瘤与自身免疫为主,眼科、呼吸等为辅。公司在积极布局管线内外联合用药探索扩大临床适应症的同时,也积极布局重大未满足临床需求的疾病领域,包括肺纤维化、红斑狼疮、硬皮病等。公司加速推进临床项目研究,加快研发成果向效益转化,截止22H1,在研项目20多个,其中11个项目在临床试验阶段。如具有差异化临床价值的白介素17A单抗项目正在启动II期临床;国内首家抗白介素36R的单抗项目I期在国内外正快速推进;全球首创的双靶点抗PD-L1/VEGF的肿瘤新药项目I/II期在中美多中心快速推进。 小分子创新药聚焦重点领域,临床研究持续推进。公司小分子新药研发聚焦心脑血管、精神神经、肿瘤、免疫代谢领域,目前共有10余个在研项目,2个处于临床研究阶段,2个处于临床前研究阶段。未来将以满足临床需求为导向,合作引进和自主开发相结合,利用多方资源,聚焦重点领域,加快品种引进和项目开发,实现创新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