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 世界银行集团 概述 PublicDisclosureAuthorized PublicDisclosureAuthorized PublicDisclosureAuthorized PublicDisclosureAuthorized 东太亚平与洋地区 国发别展气报候告与 中国国别气候与发展报告 2022年10月 i ©2022年版权所有,世界银行集团 地址:1818HStreetNW,Washington,DC20433 电话:202-473-1000;网站:www.worldbank.org 本报告是世界银行集团(下文简称“世界银行”)的成果,其中也包括外部人员的贡献。世界银行集团由四个法律意义上独立的机构组成,包括国际复兴开发银行(IBRD)、国际开发协会(IDA)、国际金融公司(IFC)和多边投资担保机构(MIGA)。 世界银行不保证本报告中所含内容的准确性、完整性或实效性,不对所含内容中任何遗漏、错误(包括但不限于印刷错误和技术性错误)或差异承担责任,也不对所述内容使用或未使用的信息、方法或结论承担责任。本报告中任何地图上显示的边界、颜色、名称和其他信息并不意味着世界银行对任何领土的法律地位的判断,也不代表世界银行认可或接受这些边界。本报告的研究成果、解释和结论均为作者的观点,未必反映世界银行及其执行董事会和他们所代表政府的观点。 本报告内容仅供一般参考使用,不构成任何法律、证券或投资建议,也不代表对任何投资适当性的评价和劝诱。世界银行部分机构或其附属机构可能对本报告所涉及的部分公司或主体持有投资、向其提供建议或服务、或以其他方式拥有经济利益。 本报告的任何内容均不构成、也不应被解释或视为世界银行集团中任何机构对特权和豁免的限制或放弃,上述所有特权和豁免均已明确保留。 权利与许可 本报告中的材料受版权保护。由于世界银行集团鼓励传播其知识,因此,在充分说明本报告出处的前提下,且并获得使用本报告可能需要的所有进一步许可(如本文所述),使用者可以出于非商业目的全部或部分复制本报告内容。世界银行不保证本报告中的内容不会侵犯第三方的权利,也不对此承担任何责任或义务。所有关于权利和许可的咨询,请联系世界银行出版部。地址:TheWorldBankGroup,1818HStreetNW,Washington,DC20433,USA;电子邮件:pubrights@worldbank.org. 中概述国 国别气候与发展报告 概述 中国的气候雄心与发展机遇03 气候韧性与碳中和增长路径规划05 我们的建议07 “政策组合”之一:通过市场化改革和可再生能源投资,加快电力部门转型08 “政策组合”之二:推动交通和工业脱碳09 “政策组合”之三:加强农村和城市地区的气候韧性与低碳发展10 “政策组合”之四:利用市场力量推动整体经济高成本效益的减排与创新13 “政策组合”之五:管理转型风险,确保公平转型14 “政策组合”之六:促进全球气候行动15 从分析到行动16 表 表0.1中国碳足迹的不同度量02 表0.2中国实现国家自主贡献和碳中和目标所需要的投资06 表0.3短期(今后五年)的优先政策16 图 图0.1气候变化给中国经济与民生构成重要威胁03 图0.2中国面临的增长挑战04 图0.3中国面临的气候挑战04 图0.4碳中和路径05 图0.5脱碳对分配的影响07 图0.6人口密度越高的中国城市人均排放越低,但城市人口密度逐年下降12 图0.7岗位流失对在内陆工作的低技术男性劳动力影响更大,而增加的岗位更可能是沿海地区城市 的技术型工作15 iv概述 概述 ©AlexBrylov/Shutterstock 《中国国别气候与发展报告》(CCDR)就中国如何协调好实现高质量发展与减排和气候韧性目标提出了分析和建议。如果中国不采取充分的措施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气候风险将日益成为中国长期增长与繁荣的制约因素,并可能逆转发展成果。但另一方面,如果应对气候风险的努力导致经济增长显著下降、不平等加剧,就可能剥夺数百万人的发展机会,削弱人们对实现长期经济转型所需的各项改革的支持。因此,中国需要同时兼顾经济增长和绿色发展。本报告为实现这一双重目标提供了政策方案,包括减少发展与气候目标之间不可避免的权衡取舍,最大限度地发挥二者的潜在协同作用。 表0.1中国碳足迹的不同度量 人均温室气体排放量排放强度温室气体总排放量 购买力平价美元GDP) 巴西 5.0 0.13 1057.3 中国 9.0 0.46 12705.1 印度 2.5 0.26 3394.9 印度尼西亚 3.7 0.19 1002.4 菲律宾 2.2 0.14 234.3 俄罗斯 17.2 0.39 2476.8 美国 18.3 0.23 6001.2 越南 4.7 0.33 450.1 欧盟 7.6 0.13 3383.4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 10.7 0.18 14551.2 (单位)(吨/人)(千克二氧化碳当量/单位 (百万吨二氧化碳当量) 来源:世界银行世界发展指标(WDI)。数据指的是温室气体排放总量(二氧化碳当量),2019年数据。 中国的发展与气候变化深度交织、关联密切。导致气候变化的全球温室气体(GHG)排放量日益上升,而中国既是排放的贡献者,也是其不利影响的深度受害者。尽管中国不是历史累积排放的主要来源,但目前中国占全球每年二氧化碳排放量的27%,温室气体排放量的三分之一(表0.1)。因此,与其他较大的排放国一样,中国对降低全球气候风险的贡献至关重要。中国要在碳强度较高的工业经济中实现温室气体减排并非易事,这既会带来转型风险,但也将开辟新的发展机遇。与此同时,中国很大一部分人口和经济基础设施对气候风险的暴露程度很高。因此,和其他国家一样,中国也必须努力适应气候变化,提高气候韧性,以保护人民生活,避免气候变化可能造成的经济损失。 本报告牢牢立足于中国自身的发展目标与气候愿景。中国力求保持充分的经济增长,到2035年实现人均收入翻一番,步入高收入国家行列。同时,由于认识到气候变化对自身和全球发展构成的长期威胁,中国做出了在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宏伟承诺。因此,本报告的关注点不是中国是否应该采取行动应对气候变化,而是中国如何在保持发展成果和实现雄心目标的同时应对气候变化。 中国的气候雄心与发展机遇 气候变化对中国的长期增长与繁荣构成重要威胁。海平面上升以及海岸洪水、风暴潮和海岸侵蚀带来的风险威胁着中国人口稠密、海拔较低的沿海城市,这些城市占中国总人口的五分之一,占中国GDP的三分之一。与此同时,中国北部和西部的内陆省份面临更加频繁和极端的热浪和旱灾,导致水安全风险加剧,并影响农业生产——农业是主要的收入来源,尤其是对中国农村贫困人口而言。这些风险已经不再是遥远的未来情景,而是开始成为现实——最近中国大部分地区发生的严重洪水和旱灾就说明了这一点。过去五年平均每年因自然灾害造成的直接损失估计约达760亿美元,而研究显示未来这些影响只会变得更加严重。据估计,最早到2030年,气候变化就可能导致中国GDP损失0.5%至2.3%。令人担忧的是,收入最低的40%人口受影响更大——在最严峻的气候场景下,到2030年,这部分人的收入损失可能高达4.7%(图0.1a和b)。 图0.1气候变化给中国经济与民生构成重要威胁 (a)GDP变化(%)(b)收入最低的40%人群的收入变化(%) 来源:Hallegatte等人(2017),《中国的震波模型》。 注:两张图中的柱型代表该社会经济部门或气候变化因素的不同情景造成的变动区间。 与此同时,中国经济也面临日益增加的失衡,这将制约未来的增长。经历了数十年的高速增长后,受人口形势和生产率急剧下降等因素影响,过去十年中国经济增长逐渐放缓(图0.2a)。中国经济增长过于依赖投资,特别是在碳密集型基础设施和房地产行业,而投资的经济回报迅速递减(图0.2b)。与人均收入水平类似的其他国家相比,中国经济对工业的依赖程度更高,这一方面是由于政府主导的重工业(如钢铁、水泥和其他建筑材料)规模很大,另一方面是工业在很多全球价值链中占主导地位。为了实现从高速增长到高质量增长的转型,中国需要转向更加平衡的增长模式——从传统的基础设施投资转向创新发展,从出口转向国内消费,从工业转向高价值服务,从高碳增长转向低碳增长,从政府主导转向更为市场化的资源配置。 图0.2中国面临的增长挑战 中国的要素驱动型增长模式面临制约 a)增长放缓b)对GDP增长的贡献 来源:世界银行根据宾夕法尼亚大学世界数据表(PWT)和国家统计局数据进行的分析。 中国向碳中和与韧性发展过渡将产生转型风险。虽然应对气候风险对确保长期发展至关重要,但中国实现气候与发展目标也面临独特的挑战:与发达经济体相比,中国需要在更低的收入水平以更快的速度实现经济增长与碳排放脱钩。这意味着中国的经济结构将会发生根本性转变:能源、工业和交通系统、城市和土地利用模式都要经历重大的转型。能源价格很可能上升——至少短期内会是如此,从而给消费者和企业造成不利影响。中国现有的大部分碳密集型存量资本将被淘汰,污染行业将损失就业岗位——其中大多集中在经济收入较低的内陆省份。这会造成干扰和错位,并对经济增长和包容性产生影响。这些重大关切必须得到妥善解决,才能使中国走向在经济、社会和政治上可行的脱碳道路。好消息是,通过采用恰当的政策组合,总的调整成本和分配影响至少在一定程度上是可控的。 图0.3中国面临的气候挑战 中国向碳中和转型意味着要在收入水平低于其他主要经济体的情况下以更快的速度脱碳 a)碳排放与收入水平b)排放路径与国家目标(十亿吨二氧化碳当量) 来源:世界银行职员根据国际热带农业中心(CIAT)、《世界发展报告》(WDR)和气候行动追踪组织的数据编制。 然而,中国具备将气候行动转化为经济机遇的有利条件。同以往如此大规模的转型一样,中国和世界其他地区降低碳强度和适应气候变化的转型,将释放出新的经济增长、创新和就业的源动力,同时还可以降低中国对进口能源的依赖,增强能源安全。作为全球制造业中心,中国(尤其是中国私营部门)具有充分利用这些机会的独特优势。中国在低碳能源供应和低碳交通领域已经走在世界前列,风电和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分别占全球的三分之一和四分之一。目前中国拥有超过400万个可再生能源领域就业岗位,占全球总数的一半以上。在国内高储蓄的推动下,中国也正在成为绿色金融的全球领先者,拥有世界最大的绿色债券和绿色信贷市场。这些都是真实存在的机会。但是,与转型成本的情况一样,机遇能否实现关键取决于政策。 气候韧性与碳中和增长路径规划 基于中国的“双碳”目标和国家自主贡献目标(NDC)的模型模拟显示,减排步伐将因行业而异,而不同的行动顺序将产生不同结果。要想在未来二十年里实现排放量的快速下降,首先要求作为最大排放源的电力部门实现低碳转型。电力部门先行脱碳对于满足不断增长的电力需求也很重要,包括在不增加排放的情况下推进交通、建筑和工业等能源需求部门的电气化。通过加大对低成本国内太阳能和风电的投资,同时扩大电储能,将可稳步减少电力部门的煤炭用量。在工业部门,减少过剩产能、提高能效和电气化水平等措施可在短期内减少排放,但实现长期的深度脱碳还要求在绿色氢能以及碳捕获、使用和封存(CCUS)等领域开展创新。在交通部门,继续投资于公交系统、推动电气化以及为难以电气化的交通模式开发低碳燃料,将有助于降低碳强度。建筑物的直接二氧化碳排放可以通过电气化、区域性清洁供暖和能效改善得到缓解。最后,通过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NbS)实现碳汇(负排放),包括扩大森林覆盖率,可以大量抵销那些难以削减的剩余排放,使碳中和成为可能,同时也有利于抵御洪水、干旱和海平面上升的危害。 图0.4碳中和路径 来源:世界银行职员利用MANAGECGE、中国TIMES和LEAP综合模型框架所做估算。注:图中路径符合中国的“双碳目标”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