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 PublicDisclosureAuthorized PublicDisclosureAuthorized PublicDisclosureAuthorized PublicDisclosureAuthorized 东太亚平与洋地区 国世界银别行集团气候与 发展报告 中国国别气候与发展报告 2022年10月 i ©2022年版权所有,世界银行集团 地址:1818HStreetNW,Washington,DC20433 电话:202-473-1000;网站:www.worldbank.org 本报告是世界银行集团(下文简称“世界银行”)的成果,其中也包括外部人员的贡献。世界银行集团由四个法律意义上独立的机构组成,包括国际复兴开发银行(IBRD)、国际开发协会(IDA)、国际金融公司(IFC)和多边投资担保机构(MIGA)。 世界银行不保证本报告中所含内容的准确性、完整性或实效性,不对所含内容中任何遗漏、错误(包括但不限于印刷错误和技术性错误)或差异承担责任,也不对所述内容使用或未使用的信息、方法或结论承担责任。本报告中任何地图上显示的边界、颜色、名称和其他信息并不意味着世界银行对任何领土的法律地位的判断,也不代表世界银行认可或接受这些边界。本报告的研究成果、解释和结论均为作者的观点,未必反映世界银行及其执行董事会和他们所代表政府的观点。 本报告内容仅供一般参考使用,不构成任何法律、证券或投资建议,也不代表对任何投资适当性的评价和劝诱。世界银行部分机构或其附属机构可能对本报告所涉及的部分公司或主体持有投资、向其提供建议或服务、或以其他方式拥有经济利益。 本报告的任何内容均不构成、也不应被解释或视为世界银行集团中任何机构对特权和豁免的限制或放弃,上述所有特权和豁免均已明确保留。 权利与许可 本报告中的材料受版权保护。由于世界银行集团鼓励传播其知识,因此,在充分说明本报告出处的前提下,且并获得使用本报告可能需要的所有进一步许可(如本文所述),使用者可以出于非商业目的全部或部分复制本报告内容。世界银行不保证本报告中的内容不会侵犯第三方的权利,也不对此承担任何责任或义务。所有关于权利和许可的咨询,请联系世界银行出版部。地址:TheWorldBankGroup,1818HStreetNW,Washington,DC20433,USA;电子邮件:pubrights@worldbank.org. 中国别气国候与发展报告 致谢 本报告由以下核心团队撰写,团队成员包括:SebastianEckardt(项目负责人)、GianniRuta(联合项目负责人)、KatherineStapleton、JenJungEunOh、AshleyWan、HasanDudu、YoonheeKim、MariaAnaLugo、YiYan和JoonkyungSeong。以下人员对本报告作出了重要贡献,包括:LydiaKim、MinZhao、DavidKaczan、JunGe、YushaLi、YanqinSong、XimingPeng、ChristophedeGouvello、MenglingShen、MingyangHao、XiangXu、YuanXiao、JiaLi、MarcinPiatkowski、MinHou、DanielMira-Salama、RadhikaGoyal、SainiYang、LadisyKombaChengula、TianQi、MarcusWishart、YiYan、AbayomiAlawode、JorgePuig、DewenWang、YolandaYunZhu、VickyChemutai、MarylaMaliszewska、PaulBrenton、YongmeiZhou、EugeniuCroitor、HectorPollitt、TianshuChen、MaximilianHirn、YuShang、KhanhLinhThiLe和HaDoan。本报告还从以下人员的评论和建议中获益良多,包括:StephaneHallegatte、SomikV.Lall、RichardDamania、VivienFoster、VivekPathak、AadityaMattoo、AnnJeannetteGlauber、JohnNasir和WenjieChen(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经济与行业的建模工作是与剑桥计量经济学会(CambridgeEconometrics)、清华大学、交通运输部科学研究院和社科院合作进行的。 本报告是在ManuelaFerro、AlfonsoGarcía、RuthHorowitz、EthiopisTafara、MartinRaiser、MaraWarwick、HassanZaman、BenoitBosquet、RanjitLamech、Kim-SeeLim和MerliBaroudi的指引下撰写的。 目录 致谢iv 概述1 中国的气候雄心与发展机遇03 气候韧性与碳中和增长路径规划05 我们的建议07 “政策组合”之一:通过市场化改革和可再生能源投资,加快电力部门转型08 “政策组合”之二:推动交通和工业脱碳09 “政策组合”之三:加强农村和城市地区的气候韧性与低碳发展10 “政策组合”之四:利用市场力量推动整体经济高成本效益的减排与创新13 “政策组合”之五:管理转型风险,确保公平转型14 “政策组合”之六:促进全球气候行动15 从分析到行动16 1.报告简介及其结构20 2.在中国的发展背景下确定应对气候挑战的框架22 2.1气候变化之下的繁荣22 2.2经济空前发展,但环境压力增加24 2.3从高速增长到高质量增长的再平衡27 3.增长友好与包容性的脱碳政策路径33 3.1中国现有气候政策组合33 3.2扩大政策组合——五个根本性转变35 3.3衡量脱碳对经济与分配的影响36 3.4实现碳中和的行业政策45 3.4.1电力与热力(占排放量的45%,每年增长4%)46 3.4.2工业(占排放量的33%,且不再增加)51 3.4.3交通运输(占排放量的8%,每年增长6%)53 3.4.4低碳城市和建筑58 3.4.5农业、土地利用、土地利用变化和林业(占排放量的6%,每年减少5%)61 3.5实现碳中和的整体经济支持性政策66 3.5.1宏观经济和结构性政策:碳定价、竞争、创新和交易66 3.5.2绿色金融73 3.4.3确保公正转型77 3.6实现全球经济碳中和的对外政策80 4.气候适应的政策路径86 4.1气候风险与脆弱性86 4.2中国现有适应政策的背景87 4.3适应与建立韧性的政策路径88 4.3.1促进人民、公司和地方政府的适应能力88 4.3.2将气候适应与土地和水资源利用计划相结合90 4.3.3保护重要公共资产与服务,特别是城市地区的公共资产与服务92 4.3.4帮助经济低收入人群管理剩余风险和自然灾害93 5.从分析到行动97 缩略语101 附录:宏观经济模拟的详细结果(MANAGECGE模型)103 参考文献108 专栏 专栏1.加速脱碳情景(ADS)43 专栏2.E3ME的替代建模方式44 专栏3.中国电力市场、以及电力市场改革缘何对向碳中和转型至关重要47 专栏4.中国如何在不新建燃煤电站的情况下满足能源需求?48 专栏5.中国的汽车燃油税55 专栏6.碳封存、粮食生产和其他生态系统服务之间的协同效应64 专栏7.全球气候政策行动对中国经济的潜在影响83 表 表0.1中国碳足迹的不同度量02 表0.2中国实现国家自主贡献和碳中和目标所需要的投资06 表0.3短期(今后五年)的优先政策16 表1中国碳足迹的不同度量25 表2实现中国国家自主贡献目标的投资需求38 表3参考情景和NDC情景的宏观经济建模结果42 表4交通运输建模情景、关键参数和结果56 表5不同的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NbS)下的年度碳封存量估计62 表6利用现有的政府转移支付和养老金体系进行收入循环68 表7短期(未来5年)优先政策97 图 图0.1气候变化给中国经济与民生构成重要威胁03 图0.2中国面临的增长挑战04 图0.3中国面临的气候挑战04 图0.4碳中和路径05 图0.5脱碳对分配的影响07 图0.6人口密度越高的中国城市人均排放越低,但城市人口密度逐年下降12 图0.7岗位流失对在内陆工作的低技术男性劳动力影响更大,而增加的岗位更可能是沿海地区城市 的技术型工作15 图1《中国国别气候与发展报告》概要20 图2有增无减的气候变化对中国经济构成重要威胁,估计最早于2030年的GDP损失介于 0.5%和2.3%之间22 图3空气污染对经济和人群造成的重大损失23 图4经济增长与温室气体排放在历史上密切相关24 图5中国的排放主要来自煤炭依赖型电力行业和重工业25 图6出口导向型增长导致中国的生产侧排放量与消费侧排放量之间存在巨大差距26 图7中国的要素驱动型增长模式受到制约日益增加27 图8中国从碳达峰向碳中和的转型将比发达经济体更快28 图9中国的综合性气候与发展框架28 图10不同省份的转型风险差异巨大29 图11中国的低碳机会:专利和可再生能源岗位快速增加,可再生能源价格下降31 图12中国的气候政策组合更多地依赖于命令与控制型政策,而不是市场工具34 图13《中国国别气候与发展报告》的模型结构和情景37 图14煤炭的退出38 图15脱碳的总体影响39 图16脱碳对分配的影响41 图17加速脱碳情景的影响和代价43 图18E3ME的建模结果显示对向碳中和转型对GDP有正面影响,行业就业转变也受到类似 正面影响45 viii中国国别气候与发展报告 图19五个行业占中国温室气候排放总量的96%45 图20NDC情景可以推动能源相关排放于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48 图21在NDC情景下,可再生能源于2050年需占总装机容量的约85%49 图22工业排放量增长已开始与产出脱钩52 图23如果不加以缓解,交通运输行业的排放将继续上升,直到2040年前后达到峰值, 并且在2060年仍将每年排放超过一亿吨的二氧化碳54 图24强化政策和加速脱碳政策情景将把交通运输行业碳达峰时间从2050年分别提前到 2035年和2030年57 图25人口密度更高的中国城市人均排放更低(图a)但密度在逐年下降(图b)59 图26自2000年以来,中国的土地利用效率逐步改善64 图27中国对化石燃料的补贴仍占GDP的0.2%66 图28碳价于2030年达到75美元/吨二氧化碳能够使排放减少15%到20%(图a),同时 实现的额外收入相当于GDP的2.7%(图b)68 图29低碳产品的进口税和非关税壁垒更高71 图302016至2021年期间,绿色贷款规模增加了近两倍74 图31目前在绿色岗位就业的人群的受教育程度高于在非绿色岗位就业的人群78 图32岗位流失对在内陆工作的低技术男性劳动力影响更大,而增加的岗位更可能是沿海地区 城市的技术型工作79 图33中国拥有影响其他国家的气候政策选择和改变全球价格的独特潜力81 图34中国也可以通过其基础设施融资和出口来影响全球减排成本和气候结果82 图35考虑到预计海平面上升的中位数,每年有10%的可能性被洪水淹没的住区面积 (平方公里)87 图36金砖国家(巴西、俄罗斯、印度、中国和南非)的适应原则(定量分析)89 图37中国的适应原则评分(定量和定性分析)89 图38面临洪水灾害风险的住区的增长率(1985—2015年)92 图39处于收入最低的10%的家庭高度依赖政府的转移支付和劳动收入,特别是来自 农业行业的劳动收入94 图40经济收入较低家庭的福利对食品价格的影响特别敏感94 图41建议的优先排序方法99 图42确定政策行动的优先次序,最大限度地扩大气候和发展成果100 概述 ©AlexBrylov/Shutterstock 《中国国别气候与发展报告》(CCDR)就中国如何协调好实现高质量发展与减排和气候韧性目标提出了分析和建议。如果中国不采取充分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