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浏览器禁用了JavaScript(一种计算机语言,用以实现您与网页的交互),请解除该禁用,或者联系我们。[GIZ]:北京未来城市交通专题研究报告 - 发现报告
当前位置:首页/行业研究/报告详情/

北京未来城市交通专题研究报告

交通运输2023-01-26GIZ比***
北京未来城市交通专题研究报告

版本说明 德国国际合作机构(GIZ)作为一家联邦企业支持德国政府实现促进可持续发展领域国际合作的目标。 北京交通发展研究院于2002年1月经北京市委、市政府批准成立。目的是集中全市研究力量,整合各方面的智力资源,系统地研究交通问题。 ■发行方 德国国际合作机构(GIZ)注册地 波恩和埃施波恩,德国 ■联系方式 北京市朝阳区亮马河南路14号塔园外交办公大楼2单元5楼邮编100600 电话+86(0)1085275589 传真+86(0)1085275591 邮件transition-china@giz.de 网址www.mobility.transition-china.org 北京交通发展研究院北京,中国 北京市丰台区六里桥南路甲9号首发大厦A座 邮编100161 电话+86(0)1057079900 传真+86(0)1057079800 邮箱dir@bjtrc.org.cn网址www.bjtrc.org.cn 该报告出版由GIZ中德低碳交通合作(CLCT)项目与北京交通发展研究院共同完成,CLCT项目得到德国政府国际气候倡议(IKI)的支持。 ■联系人 德国国际合作机构(GIZ)SebastianIbold 邮件transition-china@giz.de 北京交通发展研究院梁晓红 邮件liangxh@bjtrc.org.cn ■编写人员 技术顾问:北京交通发展研究院:全永燊、郭继孚、顾涛、李春艳主编人员:北京交通发展研究院: 梁晓红、孔昊、高祺、赵浙汐、雷雪琪、徐擎、方冰敏、钟艺参编人员:德国国际合作机构(GIZ): SebastianIbold、沈蕾、VincentFremery ■设计/排版 北京须鲸壹场文化艺术有限公司德国国际合作机构(GIZ):胡昕 ■图片来源 Adobe,Pixabay.com,Bing.com,北京交通发展研究院 ■网址链接 本文所链接的外部网站的内容始终由♛各自的出版方负责。德国国际合作机构(GIZ)不对这些内容负责。 北京,2022 对话北京:北京未来城市交通专题研究报告 引言 郭继孚北京交通发展研究院院长 近年来,世界各国应对气候变化的进程明显加快,交通运输行业绿色低碳转型发展对实现双碳目标意义重大。科技的快速发展为城市交通转型带来了诸多机遇和挑战。未来城市交通将向何处去,城市交通发展战略如何重塑以推进未来愿景实现,科技创新如何赋能城市交通高质量发展等问题已经成为摆在城市交通规划者、建设者、政策制定者、出行服务供应商等多重利益相关群体面前的重要时代课题。为有效应对气候变化、能源危机、环境污染、交通拥堵、人口结构变化等多重压力,探讨北京未来城市交通发展趋势,提前储备未来交通政策、法规等预案,我们与德国国际 合作机构(GIZ)和德国交通转型智库(AgoraVerkehrswende)联合开展了“对话北京-未来城市交通”系列研讨会项目。该项目旨在汇集交通、能源、规划、产业等领域专家,共同探讨未来北京城市交通发展愿景和实施路线图,加快推进可持续的城市交通系统的建立。项目成果将为政府政策制定提供重要参考和借鉴。 塞艺博德国国际合作机构(GIZ)中德低碳交通合作项目主任 要实现巴黎气候协定目标,交通运输行业的碳减排面临重大挑战。而城市在♛中扮演的角色至关重要,尤♛是利用数字化和各类新型科技可有效提高交通运输效率,推动传统的公共交通与新型出行服务更好融合。然而,科技本身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我们需要重新全面思考,充分理解交通转型发展最终将是城市的转型发展。现如今,A和B两地之间路线要解决的并不是到目的地的交通问题。还需要解决公共空间的难题,♛成因主要是城市和空间品质不高导致人们驻足品质不高,以及城市交通基础设施发展的导向。因此,我们需要重新思考,结合城市整体,优化城市公共空间设计,让空 间利用更加高效、可持续,将公共空间打造成更适合居民活动的社交场所,在那里,人们可以聚集、交流,产生良性互动。另一方面,城市转型发展也需要战略远见,将积极效应最大化的同时还要有效控制风险。这需要全社会的参与,以确保城市转型发展得到全面认可和接受。“对话北京”是我们与北京交通发展研究院和德国交通转型智库(AgoraVerkehrswende)共同发起的系列研讨会活动,旨在汇集不同观点,探讨如何让所有群体出行更便利,让城市更加宜居。 2 对话北京:北京未来城市交通专题研究报告 目录 1项目背景1 2研究方法3 3面临形势5 3.1城市空间结构6 3.1.1打造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6 3.1.2重塑城市内部空间格局8 3.2人口结构10 3.2.1人口结构及家庭结构变化10 3.2.2打造开放、包容的未来城市交通系统11 3.3科技发展与城市交通14 3.3.1科技驱动城市交通转型14 3.3.2多智能交通子系统的协同及适应16 4北京未来城市交通发展愿景17 4.1绿色交通19 4.1.1公共交通20 4.1.2慢行交通24 4.1.3新能源运输工具27 4.2智能交通31 4.2.1主要趋势及挑战31 4.2.2预约出行32 4.2.3MaaS平台33 4.2.4无人驾驶34 4.3共享出行35 4.3.1发展趋势35 4.3.2出行行为37 5结论及建议39 参考文献43 附件47 3 对话北京:北京未来城市交通专题研究报告 在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世界各大城市在建立可持续及气候友好型的交通和出行系统方面承受着巨大压力。电动交通、共享出行、自动驾驶以及基于大数据的智能交通管理系统的技术进步为建立更高效、可持续的交通出行系统带来了机遇。然而,未来城市交通将向何处去,城市交通系统如何更好应对气候变化,仍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北京是一座拥有超过2100万居民的首都城市,面临交通拥堵、空间污染等问题,面向未来的可持续城市交通 系统亟需构建,以推动我国在2020年制定的2030年碳达峰、2060年碳中和双碳目标的实现。 为了探讨北京未来城市交通的发展趋势,探索推动未来交通绿色、可持续发展的主要路径,北京交通发展研究院、德国国际合作机构(GIZ)与德国交通转型智库(AgoraVerkehrswende)联合发起了“对话北京”研讨会活动,并于2020年11月及2021年6月举办了两场线下研讨会。研讨会上,来自行业、政府组织、学术团体的专家就以下三大主题展开讨论:(1)未来城市交通发展愿景—绿色、智能、共享;(2)未来可持续的城市交通所需关键设施和技术;(3)迈向未来可持续城市交通的实施路线图-政策、法规、建设、治理。在融合了既有相关规划、研讨会专家论点以及问卷调查分析结果的基础上,编制形成本专题研究报告。 “对话北京”系列研讨会展望了北京未来城市交通发展愿景:未来的北京城市交通将是绿色、智能和共享的。在这一发展愿景下,本报告总结形成了以下十条核心结论和建议(详见第五章),以期为北京交通发展政策制定以及双碳目标达成提供支撑。 1 北京未来城市交通系统将是绿色、智能和共享的。 2 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加快推进,亟需构建具有韧性的、多交通方式协同发展的一体化交通运输网络,实现提升市内通勤效率、兼顾城际交通需求的双重目标。 3 打造混合型功能区以及15分钟生活圈将成为提升城市品质、降低居民出行总量的有效途径。 4 人口结构及家庭结构变化对城市交通供给提出更高要求,未来城市交通需在提高安全性、可达性、便捷性、舒适性等方面做出更多努力。 5 未来公共交通将依然是城市交通的支柱,同时需要与♛他出行服务高效衔接。 6 交通运输电动化将在交通去碳化中扮演重要角色,需交通、能源、规划等部门多方联动、合力推进。 7 数字化、智能化是未来城市交通高效、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8 实现交通可持续发展没有灵丹妙药,多方利益相关者的合作尤为重要。 9 实现绿色、智能、共享的未来城市交通发展愿景需要明确的实施路线图。 10 国际交流合作在推动交通可持续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 2 本报告主要是基于北京交通发展研究院的相关研究和“对话北京”系列研讨会成果,畅想北京未来城市交通发展愿景,探讨未来交通实施路线图,并为政府部门制定相关政策提供支撑。 既有规划、研究成果梳理:我们收集了国家层面、城市层面以及各类研究机构发布的各类城市空间规划、交通规划、慢行专项规划等成果资料,辅助我们分析未来北京城市空间格局变化趋势、城市群交通体系构建方向、电动化发展趋势、无人驾驶及共享出行等新型交通服务相关政策等,为本项目报告撰写提供重要依据。 开展线上问卷调查:为明确北京未来城市交通发展愿景及所需关键举措,本项目专门设计了调查问卷,并于2020年11月开展了线上调查。调查问卷包括五部分,分别是“北京未来城市交通发展愿景”、“城市结构和人口结构变化及对未来交通的影响”、“绿色交通未来趋势”、“智能交通未来趋势”以及“共享出行新趋势”,共有38名来自交通、规划、能源等领域的专家参与问卷填写。详细问卷调查信息和主要分析结果请见报告附件。 除调查问卷外,我们还举办了两次线下研讨会,并针对性的设计了讨论题目,例如“在各类新型交通方式不断涌现的背景下,公共交通供需将发生哪些变化”、“运输工具电动化面临的主要机遇和挑战是什么”、“自动驾驶的实现路径是什么”等,邀请政府官员、企业代表、高校学者等专家参与,基于线下研讨会专家互动讨论,总结提炼主要观点,辅助用于报告分析。 3.1.2重塑城市内部空间格局 根据《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2035年)》,未来北京将持续优化城市功能和空间布局,形成“一核一主一副、两轴多点一区”的城市空间结构(见图3-3),着力改变单中心集聚的发展模式,构建北京新的城市发展格局。♛中: ●一核:首都功能核心区,包括东城区和西城区 ●一主:中心城区,包括东城区、西城区、朝阳区、海淀区、丰台区、石景山区六个区 ●一副:北京城市副中心(原通州新城规划建设区) ●多点:5个新城,位于顺义、大兴、亦庄、昌平、房山 ■图3-3北京城市空间结构 (图片来源:《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 西城区 东城区 海淀 朝阳 石景山 西城 东城 丰台 城市副中心 通州区 一核:核心区一主:中心城区一副:城市副中心 2000年以来,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北京建成区规模不断扩大,居民居住地逐渐向外围分布,但就业地依然主要集中在中心城区,城市通勤半径逐渐扩大,居民平均通勤距离不断延长,城市交通问题也日益显现。北京六环内平均通勤距离由2010年的9.5km增加至2020年的11.1km,城市通勤半径达到40km4。本次问卷调查中,专家普遍认为未来随着北京非首都功能向外疏解,居民通勤半径和通勤距离还将进一步扩大,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及出行效率亟需优化和提升,以下三项举措有望对优化北京城市空间布局、缓解城市交通拥堵产生积极作用: (1)优化居住用地布局,促进职住平衡。研究显示,居民出行强度的大小与土地利用混合程度的高低密切相关。城市用地格局的演变对居民出行距离、出行方式选择都会产生深刻影响。《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2035年)》中提出未来要优化就业岗位分布,协调就业和居住的关系,推进职住平衡发展,同时完善城市副中心、新城承接中心城区功能转移的就业政策,引导中心城区人口随功能转移,实现新城宜居宜业、职住平衡。问卷调查结果显示,68%的受访专家认为建设混合型城市功能区是降低出行总量、缓解北京城市交通拥堵的有效举措(见图3-4)。 4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和百度地图,《2020年度全国主要城市通勤监测报告》,2020年5月:http://huiyan.baidu.com/reports/landing?id=76 ■图3-4优化北京城市空间格局的有效举措 建设混合型城市功能区 68.4% 积极培育周边新城 65.8% 非首都功能向外疏解(如教育医疗) 39.5% 强化人口规模调控 18.4% 其他 15.8% (2)推进公共交通导向的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