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0113金融科技专家会议纪要问:在支付方面,是否可以给我们一个大概的概念,TPV规模是多少?其中个人支付、商业支付的规模是多少? 答:2022年整体蚂蚁商业支付增速放缓的幅度变大,有蚂蚁自身的原因,也有市场、经营的原因。整个数字支付TPV在155-160万亿规模,比21年增长了超过10%。 其中收到费率的部分叫商业支付(跟消费相关的支付),差不多30-32万亿规模,线上是14-15万亿,线下是17-20万亿。商业支付的增速一直不错,还是到了2022年滑落到了个位数,以前都是两位数的增速在上涨(之前五年)。 金融支付保持不错的增速,去年超过60万亿,对比2020年TPV体量30-40万亿。个人支付的TPV规模在60-70万亿。 问:支付放缓的原因? 有多少是经济不好支付场景变少,有多少来自竞争,主动业务调整?答:两方面的原因都有。 第一个是数字支付的渗透率实际上还是在持续提高,过去的一年,尤其是前11个月,采取了比较严格的动态清零管控,好多业务、经济活动其实是转到了线上,包括了底层支付的基础设施。 所以线上整个的消费支付渗透率应该是在提高。 虽然整个的经济增速的规模是放缓的,但是没有看到跟蚂蚁数据直接关联的影响。另外一个是竞争,主要就是微信支付。 相对来讲支付宝的线上线下支付的笔单价不会比微信支付的这个笔单价会要高。 但是微信支付更偏日常和基础消费,过去一年我们认为整体的经济影响让老板姓在基础支付的比重提升。 问:过去几年看到支付牌照下降,展望未来如何看支付行业的景气程度,是否会集中在几个头部几个支付平台? 答:1月7号央行公布了新的一批非银支付机构支付业务的许可证续展情况,这是第五批,发了12个机构的许可证,但是终止续展审查的有两家,不再续展的有六家。 还有三家(比如山东银利,百联优力)很奇怪,没有相关情况说明,也没有终止审查/续展,下落不明。因此这次有9家退出。 累计有80家支付机构(仅22年有23家)退出市场,过去的三年(19-21年)注销了14家。具体分析,80家被注销的牌照中,大部分都是地方性的预付卡发行和受理的资质。 因为随着合规压力、央行政策、数字支付市场环境的变化,地方性的预付卡发行和受理类的这样的支付机构经营情况实际上是每况愈下的。所以预付卡行业的常态就变成了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我觉得有大部分这样的这个机构清退掉是经济发展中的一个必然。 还有一个原因,根据21年1月人民银行的一个征求意见稿(非银支付条例的征求意见稿),一家机构控制多个支付公司的需要主动的整合和退出,采取股权转让、收购合并方式开展整合。 仅银联商务挂牌出售和在售就有五家支付机构的股权(数字王府井、宁波银联商务,上海银联电子支付),也会让牌照进一步减少。第三方支付市场数据还是在增长的。 从央行1月6号发的22年三季度支付体系的运行总体情况上来看,非银支付机构处理网络支付业务3Q是2777.3亿笔,同比增长3.6%,金额下降是87.53万亿,同比下降3.5%。 跟支付宝观察的数据相对一致,笔数增加,金额下降,恳请您在2023年《机构投资者》全亚洲研究团队评选中支持瑞信CS互联网团队:方锦聪,季季青,徐颖昕,王璟玶,左培婧,谭唱,王征瑞信CS保险团队:周成,郑豪,白炜洲,陈小婷高单价的笔数在减少。 第三方支付的头部集中情况还在延续,集中度跟20、21、22年集中度变化不大,无颠覆性趋势。问:去年互联网公司普遍提高盈利,这样的环境下支付的费率和盈利是否提升? 答:22年市场上的支付费率不管是微信支付、支付宝都保持了稳定、小幅的微调。无大的涨价、降价情况发生,市场份额也相对稳定。 微信支付从2020年开始涨价,比17-19年费率涨价的幅度有调整,2022年和去年没有看到价格上有波动,没有提价因为国际政策倡导给中小企业减费让利,导致费率整体稳定。 支付宝收入情况看,GTV规模虽然22年增速小,但是还是有增速,所以收入进一步增加,盈利状况也不错,因为营销相对有大规模缩减,支出变少。 问:信用贷的信用购业务之中,蚂蚁需要承担风险吗? 如果需要出资比例是多少,是哪个实体在承担,纯助贷(不出资不承担风险)的比例是多少? 答:21年10月蚂蚁开始做个人消费信贷的品牌整改,是前端露出做了整改,后端没有变化,品牌整改是按照出资主体做品牌区分。我们理解蚂蚁出资部分还是用原来的花呗和借呗的品牌,由合作金融机构全出资的部分变成了信用购和信用贷这两个产品。 就是只要蚂蚁参与出资,不管出资的主体是蚂蚁的两家小贷公司还是重庆蚂蚁的销售公司,只要出资就叫花呗和借呗,也不管出资比例是多少,这个是联合贷的概念。 纯助贷的概念是蚂蚁给流量、相应的一些技术支持,资金方是有合作金融机构来承担。 按照监管部门的要求,谁出资谁承担风险,对自己出资的部分独立承担风险,这个要求没有变。 2022年蚂蚁旗下的个人消费信贷规模还是在持续下降过程中,花呗、借呗在贷余额从21年末也就是22年初的1.54万亿,会到22年末的1.38- 1.4万亿。 20年底最高的时候减少了5000亿。 我们看到经过两年整改,在贷余额的绝对规模是有明显的下降的。 22年的3Q的在贷余额和4Q末的在贷余额从规模上基本上是保持一致。 我觉得这个数据情况需要再往后再观察一个季度,如果23年1Q的这个季度规模没有大幅的下降或者基本上持平,那我个人认为蚂蚁个人消费信贷的在贷规模剧没有那么大的监管层面压力了。 具体的数据来讲,1.3万亿多在贷余额的构成中:30%-40%联合贷,60%-70%纯助贷。 现在由于消金增资还批下来联合贷部分按照合规的要求需要最低出资30%,这个比例还没有到30%,认为2Q能够赶上来。问:蚂蚁消金增资成功之后,是否有进一步的需求,如果有缺口有多大? 答:重庆蚂蚁消金公司增资前净资产大概85亿,按照合规的要求,十倍杠杆可以做850亿的这个表内。按照联合贷30%的最低出资比例,承接大概不到3000亿信贷规模。 目前小贷公司作为主体的消费信贷,转到消金公司的差不多也就是2600-2800亿规模,助贷也转过来一部分,差不多转过来有7000亿,还有一半实际上是没有转过来恳请您在2023年《机构投资者》全亚洲研究团队评选中支持瑞信CS保险团队:周成,郑豪,白炜洲,陈小婷瑞信CS互联网团队:方锦聪,季季青,徐颖昕,王璟玶,左培婧,谭唱,王征的。 增资之后的185亿可以再做一个大概6000-6500亿的表内的联合贷。 增资之后按目前的规模要求来讲是没有问题的,但是预计差不多能承接大概1.7-1.9万亿的消费信贷的规模,目前1.4万亿的这个规模是没有问题的。 预留了一定的发展空间。 这个跟蚂蚁当初的250亿以上的要求还是有一定差距。 我个人预计未来的1-2年之内应该不会再进行注册资本金的增资。 增资为什么没有按蚂蚁这边的设想一步到位,我觉得很大程度上是出于审慎管理的角度做的一些审批。我个人觉得是让蚂蚁走一步看一步,受到一定审慎监管制约。 问:公司整改情况如何,今年整改情况以及预计金控集团是否能够落定? 答:2020年以来的两年多整改,以蚂蚁为首也对14家平台企业金融业务做专项整改。 我们看到1月7号郭主席说14家平台企业金融业务的专项整改基本完成了,还有少数遗留问题也正在抓紧解决,后续就是实行常态化的监管。蚂蚁的整改目前上来看,除了推进公司治理,后续个人征信牌照,金控集团还是需要时间的。 这两年还是按照这个路线图在走,确定整改方案、再做业务整改、再做治理结构的整改。治理结构整改完、业务牌照拿到以后,再去申请金控集团。 那至于说这个金控集团今年能不能审批下来,我个人认为今年最乐观的是把金控集团的申请向央行做公示。 我觉得这一步能够应该是今年乐观的估计能够做到,但是具体能不能在今年内能够审批下来,我个人认为不一定,因为前面还有很多家在等待过程中。 问:蚂蚁现在有助贷和联合贷业务,什么是助贷,什么联合贷?一个是轻资本,一个是重资本。 如果对资本有限制的话,蚂蚁是否可以做多一点助贷?这样是不是在监管方面有一些漏洞,监管方面如何控制? 答:实际上在监管的过程中,对个人信用数据方面进行了重点整改。 过去一年的重点监管工作是信用的断直连,其含义或者指向是说把流量的归流量,金融的归金融,技术的归技术。 如果平台有流量,就只可以做流量的引入,不要去做对用户的征信或者信用数据的评分评级,不要去做金融方面的利率额度的规定,这些都交给专业的金融机构。 从蚂蚁或者平台上来讲,如果同时自己做评估,投入资金,并做流量助贷,这个过程的投资收益一定会更高。如果风险控制好,自有资金的利差会更大,再加入技术又能够挣另一部分的收益。 如果自有资金和技术都没有,只能做流量的生意挣流量的钱,就需要把规模扩大提升规模效应来把提高收益,这是第一点。第二点是关于与金融机构合作。 面对蚂蚁推过来的庞大的数据群,几亿的用户群,金融机构也不一定承接的下来,监管也希望蚂蚁参与一部分业务,所以关于蚂蚁转成纯助贷业务,从金融机构角度来看有一定难度。 问:重庆消金公司增资后,这件事是不是代表蚂蚁公司可以成为金控?答:这是业务整改的一部分。 当时业务整改的其中一条是把小贷公司变成消费金融公司。 消费金融公司最开始给了一个比较低的注册资金,这其实给未来增资提供了想象空间。 在增资的过程中,不同的股东一步一步地入股,所以不会说一次性地把注册资恳请您在2023年《机构投资者》全亚洲研究团队评选中支持瑞信CS互联网团队:方锦聪,季季青,徐颖昕,王璟玶,左培婧,谭唱,王征瑞信CS保险团队:周成,郑豪,白炜洲,陈小婷金变成500亿,但是这个股权结构是相对固定的。 就是从85到200再到350这样一步步地进来,是留了口子的。接下来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关于个人征信的牌照问题。 牌照获批以后,整个业务的整改才算完成。 最近一个月也发生了很重大治理结构的调整变化。这些都完成了以后才可以申请金融控股等牌照。 问:整体的消金业务对于现在对促进消费显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政治正确,有没有可能自上而下地会提高一些业务规模?答:在4Q22,尤其是在动态清零政策结束了以后,传统金融机构也就是银行做消费信贷的态度非常积极。 可能有信贷需求的中上层的用户有可能会被银行去拿掉。 大的银行比如招行,中国银行等,能够给信用不错的用户年化3-4%信贷利率,比房贷的利率都低,是非常优厚的情况。所以信用好的用户能够被传统银行吸走,但是大的平台上的长尾用户传统银行还是拿不到。 问:1月7号的郭主席的讲话整体听起来比较正面。 蚂蚁剩下的牌照问题或者一些特定问题还是需要解决,这些问题有没有一个时间线或者时间节点,可能是争取在这之前要解决的?答:蚂蚁的整改完成是一个标志性事件,实际上是对14家平台的整改。 整顿重点在两个地方。 一个是支付,主要是支付消费者权益,这大概一两季度就完成了。 另一个重点是信息的断直连,也就是要求刚才讲的流量归流量,技术归技术,金融归金融,不要去给用户做评级。这些十三家平台基本上也完成了,不存在被发个人征信牌照的情况,就会变成常态化的监管。 但是蚂蚁这个尾巴确实是留着的,如果说一定要说一个时间的话,最乐观的会在今年,个人征信牌照就基本上确定是发的,大概会在今年上半年。接下来是申请和公示,大概会在今年下半年。 问:对网联费率的后续有什么看法? 网联收费也不是特别明确,不知道有没有一个提高空间?答:和银联相比,网联费率目前不高,整体偏低。 前期是政策因素,后期的费率我个人觉得是有一定的提升空间,但是短期内提升不太现实。 不仅仅跟银联去比,还从跟国家的整个趋势或者叫政治正确来考虑,从21年开始就要求对小微企业减负让利,这到现在来讲还是主基调。要承担减负让利的不仅仅是商户的直接的收单机构,不光是发卡行,也包括清算机构和收单机构,整个都要去把减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