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定收益专题 详解再贷款,展望新一年 2022年再贷款工具箱不断上新。2022年,受国际局势和新冠疫情冲击,我国经作者 济仍面临着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的三重压力。面对经济发展面临的诸多 证券研究报告|固定收益研究 2023年01月17日 挑战,央行始终坚持稳健的货币政策灵活精准、合理适度,保持连续性、稳定性、可持续性,发挥好货币政策工具的总量与结构双重功能,在结构性货币政策方面更是不断发力,新设立了科技创新、普惠养老、交通物流、设备更新改造等再贷款,同时在11月全国性商业银行信贷工作座谈会上提出拟增设保交楼专项再贷款,“精准滴灌”的领域不断扩大。 盘点2022年上新的再贷款。(1)科技创新:科技创新系强国之基,但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普遍存在于科创企业发展过程中,为纾解科技企业融资难题,央行设立 分析师杨业伟 执业证书编号:S0680520050001邮箱:yangyewei@gszq.com 分析师赵增辉 执业证书编号:S0680522070005邮箱:zhaozenghui@gszq.com 相关研究 科技创新再贷款,额度共计4000亿元,贷款本金支持比例60%,采取先贷后借, 按季发放的运作机制;(2)普惠养老:在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养老服务供不应求的背景下,央行、发展委在5个省份开展普惠养老专项再贷款试点工作,试点额度为400亿元,贷款本金支持比例100%,采取先贷后借,按季发放的运作机制;(3)交通物流:交通物流系市场经济命脉,但此前受疫情多点散发影响,交通物流运行不畅,央行设立交通物流专项再贷款,额度为1000亿元,贷款本金支持比例100%,采用先贷后借的直达机制,按季发放,推动交通物流破堵为疏;(4)设备更新改造:制造业贷款占比长期偏低,制造业发展韧性亟待强化,央行设立设备更新改造专项再贷款,额度为2000亿元以上,贷款本金支持比例100%,采用先贷后借的直达机制,按月发放,商业银行最高放贷利率为3.2%,加之中央财政贴息2.5%,实际贷款成本将不超过0.7%;(5)保交楼:停贷风波加剧风险,已售未竣工项目体量大,政策性银行专项借款与2000亿元央行免息再贷款双措并举,破冰房地产。 从总量看2023再贷款工具可能进一步发力。央行的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兼具总量和结构双重功能,我国经济运行目前具有结构性问题,因而需要一系列结构性政策工具发力。我们预计2023年再贷款等央行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可能会进一步发力。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在去年四季度的例会上表示,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要 继续做好“加法”,强化对重点领域、薄弱环节和受疫情影响行业的支持。从总量上看,2022年央行各项再贷款总规模约1.5万亿元,我们预计2023年再贷款规 模从总量看进一步增长,预计在1.7万亿左右。 从投向领域来看,2023年的再贷款可能更加贴近经济政策的现实需求,进一步向重点领域、薄弱环节和受疫情影响行业倾斜。具体来看:(1)常规的支农支小再贷款属于长期性工具,2023年将持续。根据央行去年三季度货政报告,截止2022Q3 支农和支小再贷款同比增长4766亿元,我们预计2023年支农支小再贷款继续同比增长约5000亿元。(2)2022年新创立的保交楼、设备更新、科技创新、普惠养老再贷款在2023年也将继续发力,其中2000亿保交楼再贷款在2023年可能 更重落实,财新网报道截至2022年底,全国290个出现过停工情况的项目中,真 正实现全面复工的比例仅占两成。我们预计政策层面上保交楼在2023年更重视督 促落实。在总量上简单假设依旧维持新增2000亿元。设备更新和科技创新属于传 统薄弱领域仍需重点支持,预计2023年再贷款规模分别为2000亿和4000亿, 随着老龄化上升以及生育率下降,普惠养老也将继续发力,假设2023年保持400 亿元再贷款新增规模。 此外2023年也可能根据经济具体形势再次创新再贷款政策工具,例如中小银行压力攀升的背景下,可能出台金融稳定再贷款。金融稳定法草案相关条例表示,央行再贷款可为金融稳定保障基金提供流动性支持。此外,城投债务压力缓释、中小企业纾困等领域的再贷款工具也值得关注。以上合计2023年各项新增再贷款规模可 能在1.7万亿左右。 风险提示:政策效果不及预期;设备更新改造落地进度数据存在遗漏。 1、《固定收益定期:与其预测,不如应对》2023-01- 15 2、《固定收益定期:节前去杠杆,机构减短债——流动性和机构行为跟踪》2023-01-14 3、《固定收益点评:2022年土地成交数据盘点》2023- 01-13 4、《固定收益点评:我国通胀疫后难有较大回升》2023- 01-12 5、《固定收益点评:企业中长贷为何超预期,前景如何?——12月金融数据点评》2023-01-11 请仔细阅读本报告末页声明 内容目录 1、再贷款:从货币创造到政策性工具3 2、盘点2022年上新的再贷款6 2.1科技创新再贷款破解科创企业融资难题7 2.2普惠养老专项再贷款助力老有所养9 2.3交通物流专项再贷款保障物流畅通11 2.4设备更新改造专项再贷款助力产业升级13 2.5保交楼专项再贷款稳定房地产市场19 2.6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再贷款,助力绿色低碳发展21 3、2023年再贷款展望22 风险提示23 图表目录 图表1:1985-1993年再贷款成为基础货币投放主渠道3 图表2:1995-2021年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向中央银行借款及其占负债比重趋势4 图表3:2002-2022年对其他金融性公司债权及其占基础货币比重趋势5 图表4:再贷款分类6 图表5:2022年新设立的再贷款工具盘点6 图表6:2022年以来科技创新领域部分政策梳理7 图表7:高技术产业研发经费趋势8 图表8:科技创新再贷款运作模式9 图表9: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10 图表10:我国人口出生率与死亡率趋势10 图表11:普惠养老领域部分政策梳理10 图表12:普惠养老专项再贷款运作模式11 图表13:2020-2022年5月快递业务量及同比增速12 图表14:2020-2022年5月货运量及同比增速12 图表15:2022年以来交通物流领域部分政策梳理12 图表16:交通物流专项再贷款运作模式13 图表17:2018-2021年制造业贷款及其占对公贷款比重14 图表18:近年来制造业领域部分支持政策梳理14 图表19:设备更新改造专项再贷款政策背景梳理15 图表20:设备更新改造专项再贷款运作模式16 图表21:不同领域设备更新改造专项再贷款落地进度17 图表22:不同区域设备更新改造专项再贷款落地进度18 图表23:期房销售面积占比走势19 图表24:新开工房屋面积与竣工房屋面积走势19 图表25:保交楼相关政策梳理20 图表26:保交楼专项借款及免息再贷款运作模式20 图表27:抵押补充贷款(PSL)当月新增额走势21 图表28: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再贷款运作模式22 图表29:2023年央行再贷款规模预测23 1、再贷款:从货币创造到政策性工具 再贷款是指中央银行对金融机构的贷款,作为我国特有的一种货币政策工具,其发展历程实际上也是央行在宏观调控方面不断创新与完善的过程。 再贷款的起源与中央银行制度的建立相关,历史上曾一度成为基础货币投放的主渠道。1979-1983年间,中国人民银行实行了“分级管理、差额包干”的信贷资金管理办法,通过控制存差计划和借差计划控制全社会货币供应总量,然而,彼时中央银行体制尚未 建立,基础货币的概念亦尚不具备,因此该阶段存、借差计划的管理与控制仅能视为再贷款工具运用的萌芽(戴相龙,1999)1错误!未找到引用源。1984年,中国人民银行正式行使中央银行职能后,采取了“统一计划、划分资金、实贷实存、相互融通”的信贷 资金管理体制,为央行通过对金融机构贷款调控基础货币奠基,此后十年间,再贷款成为其注入流动性的重要政策工具。1985-1993年间再贷款余额占基础货币余额的比重则持续超过70%,在1985-1989年间甚至保持80%以上的高位,再贷款成为了基础货币投放的主渠道。 图表1:1985-1993年再贷款成为基础货币投放主渠道 (亿元) 14,000再贷款基础货币再贷款占基础货币比重 12,000 10,000 8,000 6,000 4,000 2,000 1985 1986 1987 1988 1989 1990 1991 1992 1993 0 (%) 100 90 80 70 60 50 40 30 20 10 0 资料来源:中国货币政策报告1999,国盛证券研究所 汇改后再贷款基础货币投放功能弱化,政策性金融工具职能显现。1994年汇改后外汇占款迅速攀升,成为基础货币投放的重要渠道,再贷款在基础货币投放方面的作用有所弱化。同年,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三大政策性银行设立, 再贷款作为其主要资金来源之一,承担起支持政策性业务的职责(袁江,2006)2。以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为例,1995-2004年间农发行向中央银行借款占其负债比重始终高于80%,直至2005年后这一比例才开始下降。 1戴相龙.中国货币政策报告1999[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1999. 2袁江.中央银行再贷款政策及转型研究[J].广东金融学院学报,2006(04):57-63. 图表2:1995-2021年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向中央银行借款及其占负债比重趋势 (亿元)向中央银行借款负债合计向中央银行借款占负债比重(%) 80,000 70,000 60,000 50,000 40,000 30,000 20,000 10,000 0 100 政策性金融工具职能显现 90 80 70 60 50 40 30 20 10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2013 2014 2015 2016 2017 2018 2019 2020 2021 0 资料来源:中国金融年鉴,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年报,国盛证券研究所 再贷款逐渐肩负起稳定金融体系重任。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后,我国金融风险骤增,经济形势的恶化驱使央行履行“最后贷款人”职能,再贷款被赋予稳定金融体系的重要使命。其一,为剥离工、农、中、建四大行的巨款坏账,中央建立四大资产管理公司, 而再贷款便是其资金的重要来源之一,在处置不良资产方面发挥重要作用。1999年,央行为资产管理公司发放了约6000亿元的再贷款3。2003年之后,为支持国有商业银行改制上市,资产管理公司进一步剥离其不良资产,再贷款在这一过程中继续提供重要支持 4。其二,中国人民银行通过地方商业银行向地方政府再贷款,金融危机后大量中小金融 机构陷入困境,各地方政府以财政担保借得约1400亿元央行再贷款,整顿市场并帮助相关机构退出5。其三,中国人民银行也通过再贷款为高风险证券公司提供资金支持。例如,2005年,央行对存在流动性困难的申银万国、华安证券提供了200亿元的再贷款,为股市稳定传递积极信号6。 3http://hn.cnr.cn/hngbjr/201408/t20140818_516241894.shtml 4http://finance.sina.com.cn/roll/20050519/114069092.shtml?qq-pf-to=pcqq.c2c 5http://finance.sina.com.cn/g/20030804/1841393022.shtml?from=wap 6http://finance.sina.com.cn/review/20060308/10392400607.shtml 图表3:2002-2022年对其他金融性公司债权及其占基础货币比重趋势 (亿元)对其他金融性公司债权对其他金融性公司债权占基础货币比重 支持国有商业银行改制上市 为高风险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