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浏览器禁用了JavaScript(一种计算机语言,用以实现您与网页的交互),请解除该禁用,或者联系我们。[联合资信]:消费金融公司2022年发展回顾及2023年展望 - 发现报告
当前位置:首页/其他报告/报告详情/

消费金融公司2022年发展回顾及2023年展望

2023-01-03王柠、盛世杰、刘睿联合资信✾***
消费金融公司2022年发展回顾及2023年展望

消费金融公司2022年发展回顾及2023年展望 作者:金融评级一部王柠盛世杰刘睿 概要: 由于监管审批放缓以及对互联网金融的整治规范,消费金融公司发起设立的审批速度再度放缓,牌照优势进一步凸显,银行系消费金融公司是目前现存和申设消费金融公司的主流;监管层对于消费金融行业的监管持续趋严,行业发展模式逐步向正规化、合规化方向转型。得益于疫情缓解对消费及市场需求的释放以及线上化展业转型对资产端业务发展的有效赋能,消费金融公司资产规模有所回升且头部效应显著。消费金融公司产品同质化程度较高,在疫情影响下业务与产品线上化转型加速,且第三方引流模式仍占有较高比重,独立自主的风控能力建设愈发关键,得益于较好的收益水平覆盖及风险管理模型更新迭代较为有效,消费金融公司不良贷款率呈下降趋势,整体信贷资产质量较稳定,拨备覆盖水平有所提升。消费金融公司对同业借款渠道依赖程度较高,融资渠道仍有待进一步拓宽,其中头部消费金融公司融资渠道的可获得性以及资金成本优势明显,但相较于金融租赁公司、汽车金融公司等其他金融机构仍面临融资成本较高的问题。得益于资产端信贷业务的增长以及相对稳定的资产质量表现,消费金融公司盈利水平有所提升,头部消费金融公司盈利能力良好;信贷业务的持续发展对资本消耗明显,消费金融公司增资扩股较为频繁,行业资本金规模不断扩大,但资本补充压力仍存。 展望未来,随着疫情的影响逐步减弱、消费信贷需求逐步恢复,消费在国民经济中的占比将稳步提升,我国消费信贷规模有望保持稳步增长。严监管态势持续推进,有助于促进持牌消费金融公司理性有序发展,整体消费金融市场步入相对成熟阶段。银行系消费金融公司持续入场,未来市场仍将持续扩容,疫情及利率上限等因素对行业业务增速、利润空间及资产质量等的影响尚待观察,未来行业整体增速或更趋向平稳。业务线上化、互联网化的趋势下消费金融公司数字化、智能化的风控特征愈加明显,独立自主的风控能力建设是未来竞争的关键要素。掌握了先发流量红利、自营业务能力建设较好以及股东背景强的头部消费金融公司有望保持强者恒强的局势,马太效应仍将进一步加剧。综上,联合资信认为,消费金融公司整体信用风险展望为稳定。 优势 随着疫情的影响逐步减弱、消费信贷需求逐步恢复,消费在国民经济中的占比将稳步提升,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将不断上升,消费金融市场前景较为广阔; 消费金融公司主要出资人实力较强,能够在资金、技术、风险管理等各方面给予支持; 消费金融业务以小额、分散为特点,客户集中度很低,有助于风险的分散; 贷款利率水平高,能够覆盖较高的信用成本及融资成本,行业整体盈利能力强; 持续增资扩股,行业资本金规模不断扩大,抵御风险能力有所增强。 关注 金融监管加强,消费金融公司获客和风控模式面临转型压力,短时间内将对业务规模和盈利水平增长带来一定压力; 消费金融公司客户群体定位于中低收入群体,贷款以信用贷款为主,当前疫情对实体经济以及国民收入水平的冲击尚未得到有效缓解,加之延期还本付息政策时点延长、五级分类标准持续趋严等因素仍可能对未来消费金融公司信贷资产质量形成影响; 消费金融公司资金来源较单一,相较于金融租赁公司、汽车金融公司等其他金融机构融资成本较高,同时易受市场资金成本波动影响; 消费信贷业务的发展对资本消耗较为明显,消费金融公司面临资本补充压力。一、消费金融公司行业概况与竞争格局 消费金融公司是指依照《公司法》和《消费金融公司试点管理办法》,经银监会批准,在中国人民共和国境内设立的,不吸收公众存款,以小额、分散为原则,为中国境内居民个人提供以消费(不包括购买房屋和汽车)为目的的贷款的非银行金融机构。一般来说,消费金融公司具备单笔授信额度小、审批速度快、无需抵押担保、服务方式灵活、贷款期限短等特点,贷款最高额度为20万元。自2015年以来,我国消费金融行业资产规模迅速扩张,但新冠疫情冲击、整体消费信贷增速放缓使得消费金融公司2020年业务增速放缓,2021年以来随着疫情影响有所减弱、行业资产规模仍持续增长,消费金融公司业务发展增速企稳回升,已接近疫情前的平均增速。目前,消费金融市场参与主体呈多元化发展态势,包括商业银行、消费金融公司、汽车金融公司等金融机构,还包括小额贷款公司、互联网公司、金融科技公司等。从竞争格局来看,商业银行凭借覆盖全国的营业网点优势、成熟的风险控制机制以及丰富多样的产品体系,成为消费金融公司的主要发起机构;互联网公司拥有流量和技术优势,通过导流、技术输出等方式参与消费金融产业链,或通过控股参股金融机构参与到消费金融市场中,金融科技公司则在数字化能力建设、核心技术创新等方面具备优势。2021年以来,监管层约谈主流互联网平台,并通过颁布《征信业务管理办法》规范征信业务及相关活动的开展,明确对各类参与主体的监管要求,对消费金融业务的监管趋于精细化,也有利于消费金融公司作为持牌机构合规开展消费金融业务。 2021年以来消费金融公司筹批速度放缓,银行系股东仍是目前获批和申设消费金融公司的主流。 2020年以来,消费金融公司申设进程和批筹速度有所加快,当年共有5家消费金融公司获批,分别为重庆小米消费金融、北京阳光消费金融、重庆蚂蚁消费金融、苏银凯基消费金融和唯品富邦消费金融。但2021年以来,为了规范金融市场健康良性发展,监管对金融科技、类金融组织、平台企业的金融业务从严管理,消费金融牌照的申请难度也有所增加,一直未有新设的消费金融公司获批,仅有建信消费金融有限责任公司于2022年9月获批筹 建,此外宁波银行和南京银行获批通过并购方式获得消费金融公司牌照。目前我国六大国有银行中,中国银行和邮储银行两家率先拿到消费金融牌照,此外建信消费金融注册资本72亿元,将成为仅次于招联消费金融和蚂蚁消费金融注册资本位列第三的消费金融公司。截至目前,我国已有30家持牌消费金融公司开业,其中20家消费金融公司的主要出资人为商业 银行,故称之为银行系消费金融公司,非银行系消费金融公司共10家,以产业机构、电商 等为主要出资人。除上述30家持牌消费金融公司外,另有多家消费金融公司处于申请和拟设立过程中,发起机构包括城商银行、产业机构等,但监管要求并未有放松,且存在发起设立过程中资质不符从而导致退出的情况。总体看,监管对于消费金融牌照态度有所趋紧,消费金融牌照审批速度有所放缓;国有大行及城商行等金融机构仍在不断入局中,意味着消费金融行业竞争将进一步加强,银行系消金公司数量的增加也将有利于行业正规化、合规化经营发展。 消费金融公司资产规模保持增长,2021年增速明显提升,头部和尾部消费金融公司资产规模差距较大,头部效应显著。 随着资产端业务规模的持续增长,我国消费金融公司资产规模保持增长趋势,2021年消费金融公司资产规模增速大幅回升,一方面得益于疫情缓解对消费及市场需求的释放,另一方面也得益于消费金融公司线上化展业转型对资产端业务发展的有效赋能。从结构看,由于消费金融公司主营业务为消费信贷业务,故贷款规模在资产总额中占有较高比重。根据 《中国消费金融公司发展报告(2022)》(以下简称“报告”)披露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末,我国消费金融公司资产总额为7529.82亿元,较上年末增长43.52%,资产规模增速水平较上年明显提升;消费金融公司资产总额中位数为128.20亿元。此外,根据公开信息披露显示, 截至2022年6月末,招联消费金融资产总额为1429.71亿元,兴业消费金融资产总额为 637.72亿元,马上消费金融641.65亿元,而宁银消费金融资产总额为72.45亿元,南银法巴消费金融资产总额为35.58亿元。结合以上数据看,随着头部消费金融公司经营期间持续发挥自身头部效应优势,使得其与其他消费金融公司在资产总额上面的差距较大,头部效应显著。 图1近年来消费金融公司资产总额及贷款业务余额情况 数据来源:中国消费金融公司发展报告(2022),联合资信整理 在疫情多点反复与利率压降等因素的多重考验下,消费金融公司业务增速或仍将呈现趋缓的态势,未来行业利润空间或被迫有所收紧。 2022年上半年,在疫情反复、市场震荡、控制利率上限等外部因素的刺激下,消费金融公司行业发展面临一定考验。一方面,2022年以来疫情多点散发,整体呈现频次高、范围广的特点,造成居民收入增长缓慢,使得消费金融公司存量客户需求增速下降,而部分居民债务负担较重、偿债能力下降,也使得大部分消费金融公司对新增客户的态度趋于审慎,部分头部消费金融公司倾向于深耕存量用户,共同导致2022年以来行业业务扩张趋于保守、行业增速趋于下降。另一方面,2021年以来,多地监管部门对辖内消费金融公司进行窗口指导,要求消费金融公司将个人贷款利率控制在24%以内。截至2022年6月末,已有22家消费金融公司公示的贷款产品年化利率低于24%,占比超过七成,整体来看利率压降实现了硬着陆,但利率上限或将压缩整个行业的利润空间,且随着贷款定价水平下降导致的客户定位的上移可能使得消费金融公司与银行形成竞争,进一步加剧行业竞争。整体看,疫情散点反复、消费新增需求不足等问题对消费金融公司的业务增速形成一定影响,而利率上限的调整到位或将对未来利润空间形成一定挤压。 二、消费金融公司经营环境与监管动向 随着疫情的好转,2021年我国消费水平恢复性增长,但2022年以来消费贷款增速持续趋缓,整体消费需求仍有所抑制。 2021年,随着新冠疫情的逐步好转,我国消费水平整体呈现恢复性增长,2021年末社 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至44.08万亿元,较2020年末增长12.5%,居民消费需求有所回升,但 2022年以来疫情多点频发,1—11月,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9.92万亿元,同比下降 0.1%,消费需求仍有所抑制。从消费贷款情况来看,近年来,我国人民币贷款余额逐年攀升, 2022年11月末人民币贷款余额212.59万亿元,同比增长11%,但由于疫情对居民收入和生活消费产生冲击,消费贷款规模虽保持持续增长但增速仍有所放缓,2022年10月末我国人民币消费贷款余额55.95万亿元,较年初增长1.07%,整体消费贷款增速仍呈现趋缓的态势。消费金融行业严监管持续推进,各项监管政策对于整体行业分级、互联网和大学生贷款 业务、消费者权益保护等问题做出了细致、明确的要求,有利于促进消费金融行业理性有序发展。 2021年以来,行业监管延续趋严的整体导向,各项政策要求进一步细化。2021年1月,中国银保监会发布《消费金融公司监管评级办法(试行)》,明确消费金融公司监管评级要素分为公司治理与内控、资本管理、风险管理、专业服务质量、信息科技管理五个方面,并将消费金融公司监管评级分为5级,旨在促进消费金融公司更加规范化、合规化发展。2021年2月,中国银保监会发布《关于加强商业银行互联网贷款业务管理提升金融服务质效的通知》 (下称《通知》),从联合贷款出资比例、集中度、限额管理等三个方面设定严格的定量指标,并严控地方法人银行跨区域经营,大幅度收紧互联网贷款业务政策要求。2021年3月,央行发布第3号公告,要求包括消费金融公司在内的从事贷款业务的机构以明显方式展示贷款年化利率(相较于日利率、月利率更明显),贷款成本应包括利息及与贷款直接相关的各类费用。2022年11月,中国银保监会发布《银行保险机构公司治理监管评估办法》,消费金融公司首次被纳入《银行保险机构公司治理监管评估办法》监管范围,在《消费金融公司监管评级办法(试行)》的基础上对于各级别的监管方式进行了明确,监管对于消费金融公司更加重视,未来监管标准也会继续向银行、保险等机构看齐。总体看,消费金融领域监管政策出台较为频繁,行业进入存量治理与规范监管的时代,随着行业分级的明确、对互联网贷款业务和大学生互联网消费贷款监督管理、消费者权益保护管理工作的加强,消费金融公司有望保持理性有序的发展态势。 表1近期消费金融行业主要监管政策 时间 制度&政策 内容要点 2021年1月 《消费金融公司监管评级办法(试行)》 明确消费金融公司监管评级要素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