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浏览器禁用了JavaScript(一种计算机语言,用以实现您与网页的交互),请解除该禁用,或者联系我们。[安信证券]:元宇宙行业2023:硬件的“大”年 - 发现报告
当前位置:首页/其他报告/报告详情/

元宇宙行业2023:硬件的“大”年

2023-01-01-安信证券杨***
元宇宙行业2023:硬件的“大”年

元宇宙2023:硬件的“大”年 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商业模式研究中心 安信证券元宇宙研究院 2023年1月1日 魏炜、焦娟、王晶晶、冯静静、王利慧、易欢欢 元宇宙三十人论坛 01 研究02 思路03 04 2023版元宇宙研究框架、元宇宙的上半场与下半场 2023:硬件的“大”年 硬件之“沉浸感”、“交互范式”、“操作系统”元宇宙之百舸争流 虚拟人:交互世界的新物种;NFT:数字世界的魔法棒 Web3:内核是“治理”,“去中心化”实则为“反抗有理” AI与后端基建:2023年迎来景气上行 场景:2024-2025年的“八面来风” 继2021年FB改名Meta是为“穿云箭”,我们对2022年全年的判断为“蓄积的力量”。2022年我们看到了PICO/META/HTC/SONY/TCL/联想/创维等的新一代硬件产品、看到了NVIDIA/UNITY的底层架构系列化发布、看到了AI作画/AIGC(内容与场景)的巨大争议,看到了国内外科技巨头伴随股价下跌而来的争议甚至是批评——2022年确是预期中的“分歧期”; 着眼于国内二级市场,我们预计7月底8月初会有新一轮元宇宙行情的开启,在去年NFT、元宇宙、虚拟数字人的基础上,我们认为细分方向有望新增Web3、人形机器人、XR硬件相关等,各方向相关标的在去年基础上会有明显的发散,但核心仍然在于弹性。2022年国内A股的元宇宙行情与2021年有一定的呼应——2021年7、8月份NFT,9月元宇宙、11月虚拟数字人;2022年7月人形机器人、 8月XR硬件、9月/10月调整、11月Web3/AIGC——2021年行情的触发要素是Meta改名,2022年则是5部门联合发布的虚拟现实五年发 展计划; 过去的2022年,我们兢兢业业且持续迭代研究框架,无论是元宇宙的年度预判,还是国内二级市场的节奏推演,唯一值得庆幸感恩的,是我们敢真正去下前瞻判断,且得到了基本兑现的正向反馈。在我们给出2023年的年度前瞻判断之际,我们将同时:1)迭代2021年建立的研究框架(六大投资版图);2)新增元宇宙下半场的系统推演(《新硬件主义》,2022年5月出版);3)植入112页拆机报告的独家研究结论(硬件入口的沉浸、交互、操作系统);4)深化对虚拟人与NFT的理解与定位;5)提示对Web3的警惕;6)展望将要在2024-2025年“八面来风”的场景的投资框架;7)AIGC; 我们非常期待2023年!2023年有可能是“预期差”最大的一年,我们认为它将是“硬件的大年”,“硬件”是指MR,即通用硬件设备,“大”年,则是综合考虑了“周期、全局、结构”。之所以会导致“预期差”最大,是市场尚未认知到“交互范式的定义”对硬件入口的重要性,此外,市场也尚未意识到,与硬件配套的软件部分,借力于AI的应用/场景/模式甚至是内容的创新(AIGC)速度极快,这是认知结构层面的“预期差”;META&MICROSOFT与APPLE,通用硬件设备的开源&封闭系统之争,犄角之势将领航2023年的全局;2023年又是多周期共振出清的节点,市值的底部有望迎来的并购潮、巨头市值下跌将加速其对“第二曲线”的“打出明牌”,是大周期轮动给2023年的大助力。 硬件层面的进展低于预期 应用领域的“劣币驱逐良币” 诸多进展带来的伦理争议 AI失控 生态 重构时空/混合平台 技术 虚拟现实/人机共生 共识 (NFT/币) 治理 (区块链) 所有繁杂概念都可归入的认知体系 我们更新了元宇宙的版图,以“智能”的真正实现为总纲,下括元宇宙与混合平台这两条肩负着真正实现虚拟现实的技术路径,其中: 重构时空的元宇宙,其构建需要六大板块(硬件与内容/场景;后端基建/人工智能;底层架构/协同方); 混合平台包括人形机器人(以机器为载体)、脑机接口(以人为载体)。 元宇宙是实现了智能的“内在部分”;如果将人的身体看作“硬件”,智能的实现过程,也是新智能交互硬件层出不穷、旧硬件迭代甚至是重塑的过程。 2023年焦点为硬件(MR)、2024/2025年核心在应用/场景/模式等配套硬件的诸多新内容; 2026年是马斯克指向的人形机器人进入家庭端的节点年份、本质均为AI的人形机器人或将开启2027-2029年的垂类硬件的快速发展期; 2026年之前是元宇宙的上半场建设过程,2026年之后是元宇宙下半场囊括现实物理世界的过程,2030-2032年元宇宙或将已如移动互联网般深入人心。 1.特斯拉的人形机器人之所以火爆的原因? 2.人形机器人与智能电车、Neuralink有什么关系? 3.以全局的眼光来理解马斯克的“庞大商业版图”背后的科技意图; 4.新硬件之所以“新”,跟智能手机及之前的硬件逻辑已完全不同; 5.新硬件的历史观、本质、全球24家相关科技巨头; 6.新硬件与元宇宙有什么关系?AI的重要性被低估; 7.引入古印度的“唯识学”,提供一个特别视角,去理解真正的“智能”。 特斯拉人形机器人“火”的背景 特斯拉以及其背后的马斯克,备受科技圈瞩目,马斯克在科技界的领袖风范堪比智能手机时代的乔布斯。也正因为特斯拉以“鲶鱼”的姿态进入中国,触发了2019年以来新能源电车浩浩荡荡的大行情,堪比2013年左右开始的移动互联网资本浪潮; 2021年开始,马斯克对特斯拉的期许,越来越转移至机器人“擎天柱”身上,2022年4月更是直言“擎天柱”是特斯拉的“第二曲线”、“这比车重要(“这”指特斯拉推出人形机器人的原型机)”; 当下仍处于新能源电车流畅且热烈的行情中,出于对科技前沿的敏锐、更出于对复制“新能源电车”火热行情的期待,国内资本市场对“擎天柱”关注,期待“机器人”板块性行情; 很多人开始感受到了这种“火热”,但绝大多数人仍一头雾水,“机器 人”由来已久,“擎天柱”的特别之处在哪里? “擎天柱”这个单点,确实不简单 本质上与特斯拉的智能电车相同,均是建立在“输入——计算平台——输出”模型上的智能交互硬件。也就是说,完全不同于工业界逐渐在普及的“机器臂”,“机器臂”是一种生产力,而“擎天柱”是新一代智能交互硬件,你甚至可以把它看做一个独立“个体”,能独立应付复杂的环境、消解较为含混的“指令”,比如指令为“照顾好我奶奶”,背后是人工智能走向了认知与决策阶段; 这一次之所以资本市场反应非常快,是因为马斯克已经给出了“擎天柱”落地、投产、广泛应用的时间表:2022年出原型机、2023年出有用的呈现(场景)、最快两年能做到小规模应用,此后,机器人应用逐年增长、成本降低、产量规模扩大;且已经给出了“擎天柱”规模化推广及应用的节奏:1)第一批机器人服务于危险、无聊、重复的工作或人们不想做的工作,主要是toB的应用;2)第二批为大规模使用的机器人,让机器人在现实世界中导航,没有明确的指令下做有用的事情;3)第三批是机器人进入家庭端。 马斯克认为“擎天柱”比自动驾驶容易(对速度的要求、速度高低的风险敞口完全不同),即使刚开始价格高(产量低),但规模化生产后,成本比一辆车便宜(汽车的复杂性和成本都高于类人机器人); 我们先接受一个前提假设:移动互联网已是“旧周期”,新一代的计算平台是“元宇宙”,未来的所有智能交互硬件,都会 架构在新一代计算平台上,比如你的可穿戴设备——智能手表,只会跟你的智能手机连接,而不可能再架构在你的PC电脑上 ,更不用说架构于家中客厅里的那台电视机; 从智能的角度,未来新的智能交互硬件绝对不止人形机器人这一种,我们认为新硬件有两类:通用型硬件入口、分布式垂类硬件,其中分布式垂类硬件又包括三小类:基于情感需求投射的垂类硬件(对应元宇宙的内容/应用/场景)、机器人(对应元宇宙中的数字人)、未来将被重塑的现实世界中的“物”。 »大脑&眼睛 »神经网络&视觉问题 人 人工智能 »现实世界的AI&摄像头 »硅神经网络&复杂的视觉系统 人形机器人将共享特斯拉的自动驾驶能力、规模化生产的能力; 传感器与执行器当下已有解决方案运行得不错,目前缺少的是足够的智能(AI通用平台)。 1.已建立了高质量统一的向量空间; 2.8个摄像头绑一起拍摄环绕图,加入时 间维度,生成环绕立体视频; 3.环绕的视频必须被自动标记,特斯拉编写了自己的标签工具,创造了自动标签系统;人类标签只是辅助,对已经生成的视频标签做一些细微的修改,然后将这些修改反馈给未来的订单标签机;最终你得到了一个“飞轮”,在这里汽车标签能够接收大量的视频,高精度地自动标签视频汽车、车道线、驾驶空间; 4.需要对时间和空间进行存储,存储不能是无限的,会消耗大量内存。 1.计算机(AI、摄像头)替代人(大脑、眼睛),实际上解决的是现实世界的AI和视觉问题; 2.根据特斯拉在无人驾驶上具备的能力(自动驾驶、规模化生产),类人机器人上,特斯拉只需要设计专门的驱动器以及类人机器人所需要的传感器; 3.安全设施方面,需要在新硬件上安装一个 本地化的ROM芯片,且无法在线更新; 4.设立人工智能监管机构,这对公共安全很 重要; 5.机器人的风险在于人工智能或数字超级智能与人类的集体意志脱钩。 混合平台是智能的一条技术路径,在这条技术路径上,脑机接口与人形机器人是不同的工程方案,即智能的实现分别以人、机器人为载体: 1.Neuralink背后的想法:为了更紧密地结合人类集体世界; 2.数字超智,将人类的集体世界转化为 数字智能; 3.同时解决很多脑损伤和脊髓损伤。 资料来源:格物者 1.我们已是终端的一部分——计算机是我们自身的延伸。 2.是什么抑制了人机共生?是数据速率; 3.读取神经元的基本原理,用微小的电极在神经元上进行读写并非新 概念; 4.但当下没有一种产品能很好地运转且带宽高、安全,均为实验室测 试款; 5.Neuralink装置的方式,像Fitbit或苹果手表,数字智能与生物智 能紧密联系在一起; 6.需要很多年做到近似于高带宽神经接口的东西,让人工智能与人类 共生; 7.长期是来应对人工智能带来的文明风险。 海外对AI的重视程度很高,真正的“智能”有嵌套的四个层次,若要实现真正的智 能:1)混合平台,如人机接口;2)重新建构一个环境,元宇宙即新的时空架构。 混合平台 Neuralink Twitter 新时空架构 TeslaSpaceXTheBoringCompanyOpenAI •视觉系统 •规模化生产能力 •空间 •空间•智能本身 自哥伦布大航海时代以来,关于地理空间的探索已阶段性到头,“上天”“入地”“元宇宙”均是空间探索。 资料来源:安信证券研究中心整理 以“擎天柱”为代表的新一代智能 交互硬件,将与智能手机及之前的 交互硬件有本质性的区别: 1)软硬一体将大势所趋; 2)AI的重要性更加凸显; 3)入局的玩家将前所未有的广泛。 1.全局角度,未来新的智能交互硬件绝对不止人形机器人这一种,我们认为新硬件有两类:通用型硬件入口、分布式垂类硬件,其中分布式垂类硬件又包括三小类:基于情感需求投射的垂类硬件(对应元宇宙的内容/应用/场景)、机器人(对应元宇宙中的数字人)、未来将被重塑的现实世界中的“物”。 2.擎天柱藏着两个秘密:1)未来的智能交互硬件,本质都是一样的,能做人形机器人,自然能做出来更多新的智能交互硬件;2)“擎天柱”身上藏着一个马斯克尚未实现的秘密——特斯拉尚未实现真正的“智能驾驶”,这也是特斯拉将2022年的“人工智能日”推迟到9月30日的原因——一旦攻克了“基于现实世界的“智能”问题”,自动驾驶与人形机器人将同时成功,且马斯克未来能毫无难度的推出更多的新硬件,那将产生特斯拉的“第三曲线”、“第四曲线”…… 以“擎天柱”为代表的新硬件(硬件入口、垂类硬件)已走出软硬一体的趋势,软件、硬件、算法等诸多核心部位在一家公司内高度集成(苹果模式,但有别于过往硬件的主流模式——开放平台结合标准化的硬件与软件,再整合),竞争门槛急剧提高,但在这个方向能成功的未来“王者”,将是真正的“集大成者”,会让竞争对手真正的“望其项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