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如何看待近期的组织架构调整? A:①和业务营收增长有关;②和安全事件有关。 之前胡晓明偏业务,15-19年更多带来规模增长,每年营收都是100%的增长,但这种增长,不是健康的云业务增长。因为当时服务的客户更多偏互联网业务,这种疯狂上云追求的是低性价比,追求总量。 但好处是规模化,公有云的商业模式是要追求规模化。但这几年增速放缓,今年阿里云最多增长15%。 客户结构发生变化的时候,在2C的产业互联网方式已经不适用的情况下,更多是把技术和产品向行业业务转化。 尤其是云栖大会前后,阿里云发布了一系列产品,包括OpenTrack、产业智能平台、智算中心,都是偏aPaaS的产品,但从平台化的视角来说,离业务还很远。 怎么转化业务? 跟张勇另一个思路有关,他希望能把C端的流量(淘宝、菜鸟物流、蚂蚁金服),通过连接作用,把钉钉这块打通。钉钉里2000多万企业组织很渴望C端流量,他们也要做营销,做订单,做转化,也要获客。 谁才能真正打通? 目前来看,张建锋不合适,其他人更不合适,那只有张勇亲自上阵。 第一件事,要为钉钉里2000多万的企业组织,向云业务方向转化,提供更多的C端流量支持。之前钉钉大客户都是卖钉钉,只是卖产品、卖平台,并不是卖云业务。 云业务一定是跟客户的场景绑定在一起的,以张勇的身份才能做这个事。可能在六七月份的时候把这件事搞定,然后阿里云可能有个新的总裁过来。Q:这次调整张勇是否只是一个过渡?A:这是个过渡,但张建峰会不会再回来,还不太好说。 未来可能需要再引入一些C端的流量到例如钉钉这些产品,张勇目前来说最合适做这个事。但他只是兼任阿里云总裁,不代表他是永久的,因为至少四年一个任期。Q:怎么去理解把C端的流量导入钉钉、阿里云? A:C端流量更多是C端场景,不一定真正是流量。 例如协同办公,企业内部的流程化的东西可以在协同办公平台里面跑,但是企业本身它所经营的业务,例如做物流、传统制造、3C家电等等,也需要C端的场景,例如支付场景、营销场景,淘宝、阿里巴巴消费互联网场景。 更多是把消费互联网场景打通,来服务这些TOB的客户。 它不是直接TOC的市场,它对接的是2B的行业,但是服务C端的。 例如物流需要来自电商的订单,这些第三方的平台,如果手里没有消费互联网的场景,也不可能有太多物流订单的需求。今年发布的opentrack,想做成这个事,但opentrack本质上还是一个工具型平台。 真正要把流量拉通,需要真正去做业务线和平台之间的对接。 Q:2022年初华为的蔡英华空降到了阿里云,这对销售和组织架构的变化,有没有体现在业绩或者BD上?A:他真正的介入在2022年3月,突飞猛进的变化不大可能发生。 因为2B行业,不像2C可以有爆款流量、GMV这种指标,他们的指标更多是大客户的覆盖、订单数的达成、包括每个订单里解决方案、来自阿里云的产品比例,以及生态合作伙伴的建立。 这些指标九个月的时间不会发生很大变化。 但是组织已经构建完成,包括解决方案的团队、区域子公司,生态渠道和生态体系这块已经构建完成。但是业绩和营收受整个大盘的增速影响,不可能变化很大。 整个区域子公司带来销售的比例跟去年相近,差不多45%。行业线差不多占55%。 Q:行业的大致占比? A:互联网行业差不多能降到40%,至少45%.互联网行业里,头部是游戏、视频、电商,这三大类估计能占45%里的80%。剩下的55%偏政企、金融、工业智能、零售,包括传统行业。 这55%里,政企、金融、工业增长最快,传统行业增长最慢。 政府差不多能占15%,金融12%,工业8%,零售估计6%,剩下的就是一些传统行业。比例最大的是政企,政企包含了六大行业,跟互联网视频占比相近。Q:香港的宕机事件有没有调整和处罚? 对经营上有什么影响? A:处罚没有之前工信部安全漏洞的事件大,跟机房可用区本身有关。 在香港有六个可用区,其中一个可用区,受限于底层的制冷环境和部件,制冷部件一直没有找到供货源,拖了很长时间。这次影响范围是香港的一些企业和机构的外部网站服务,真正的核心业务没有受到太大影响。 这是目前阿里云成立以来时间最长的宕机。目前没有看到处罚。 这种事情很难规避,是双刃剑,如果我们把机房等级提升得很高,势必成本提升,涉及到资本开支。我们尽量把这种灾难控制在一定范围。 香港机房本身不属于阿里云,但是杭州、南通、张北这些数据中心的等级高,比香港机房好很多,香港是老机房。 Q:12月,我们和竞争对手整体的订单或者销售情况? A:我们今年Q3-Q4的增速比去年高一点,2022年收入830亿,第四季度200多亿,第三季度207亿。比竞争对手高,比腾讯云、金山云肯定要高。 今年华为云也不行,我们今年增速15%,华为估计20%。 Q:云收入结构的占比变化? A:占比跟去年差不多,PaaS和SaaS的占比提升了几个点。 PaaS收入占比差不多45%,SaaS10%多一点,没有提升太多,剩下的45%是IaaS。IaaS占比逐渐下降,2018-2019年占比可以达到70%。Q:怎么看待运营商的冲击? A:运营商具有先天的资源成本优势,例如带宽。 我们可能要花十块钱的带宽,他们最多两块钱,并且之前他们在建设自己的全国运营商网络的时候,已经在全国各个省分公司都有自己的机房,他们可以把这些机房利用起来,去铺设运营。 但现在来看,运营商最大的短板问题是,IaaS走的还是粗放式的资源服务,PaaS很弱。例如天翼云,主要依赖华为给他提供PaaS数据库,天翼云也在和腾讯、阿里合作。PaaS需要投入大量研发。 即使投入研发,没有几年的沉淀和产品打磨,产品不一定成熟稳定。 从长远的角度来说,现在看几个成熟的公有云厂商,无论是AWS,还是微软云,还是阿里云,我们都是整体发力,阿里云想改变自己的收入结构,不会让IaaS收入占比太高。 同时在IAAS这块,我们不会跟运营商直接拼资源服务,我们拼的是资源的精细化运营。 同样提供例如100个云主机,我提供的成本低,因为虽然没有带宽成本的优势,但是建设成本低,例如在物理服务器上自研芯片提升服务器的利用率,降低损耗,这种都会体现技术。 PaaS服务这块,公有云厂商可进可退,可以在自己的云上发布各种PaaS服务,也可以跟移动云、天翼云去合作,我们的PaaS产品放在他们云上去卖,就相当于共建。 所以从长远角度,如果天翼云和移动云,不持续地投入大量研发,深耕技术,可能早晚沦为资源渠道。 虽然这几年增速很快,但是增速很快有行业背景,传统行业上云和互联网行业上云存在时间差,12-19年是互联网行业上云的红利期,这段时间传统企业上云的比例很小。 现在19年到未来25年,传统行业云化,很大比例需求在IaaS上。 所以天翼、移用云、甚至华为云,他们的IaaS可以快速扩张,但是平台型的需求和能力,跨云、多云,例如云原生,传统行业也需要云原生,只是传统行业和互联网行业的云原生存在时间差。 Q:传统行业的一些客户虽然在做IaaS,对技术能力要求不强,但他们大多数还是做混合云或者私有云,如果被其他云厂商占据客户,是否也很难切换到其他的云厂商? A:他们的混合云,相当于本地有一部分私有云,然后使用一部分公有云,我们要看它混合云这块部署的环境,到底有没有侧重点?私有云上肯定部署核心的应用和业务,部署在外部云的是一些轻业务(网贷、小程序等),不是一些核心业务,迁移成本肯定很高。未来在公有云厂商、私有云之间有类似多云的MSP,这种市场规模能有很大的增长。 公有云厂商不适合做多云管理服务提供商,像安畅、捷通、筑云、亚信这种角色做多云管理平台的不需要投入钱去建数据中心,一方面对接公有云厂商,一方面对接客户,反而还成为公有云厂商渠道,他还能赚取自己渠道费。 Q:政企上云的渗透率如何?未来还有多少可以提升? A:政企云化率分层次,IaaS云化率比较高,差不多有40%;PaaS云化率比较低,估计只有20%;SaaS云化率就10%左右。 IaaS基础云市场,天翼云、移动云、华为云、阿里云都参与;但是PaaS平台型需求,涉及到业务协同、数据共享、大数据、人工智能,还是以公有云厂商能提供解决方案为主。 目前政企云市场300多亿,其中60%属于基础云市场IaaS,40%属于PaaS以及SaaS。 Q:客户在上云时挑选云服务商考虑的因素怎么排序?A:第一,品牌。 品牌效应很重要,看云服务商的背景。 国企背景或者是华为这种民族企业,会被认为安全可靠。其次就是互联网行业,阿里云、腾讯云,大厂大集团。第三类是像轻流云这种小的创业型公司。 第二,性价比。 性价比包含两块,一是使用云服务和产品本身的性价比;二是云服务和产品,给现在的业务应用带来一些上云运维和迁移、包括改动和适配成本大不大。 第三,服务。 例如政企客户比较关注本地化的服务,要求在本地有支持团队。 浪潮这块做得比较好,在全国成立了30多个子公司,专门为政企提供运维运营服务。 Q:客户是不是不会考虑太多技术上的领先优势?A:要看客户具体采购的云服务。 采购IaaS层的云主机、存储这种基础产品,技术上的优势不明显;更多区别在PaaS和SaaS,金山云PaaS上才20多种产品,华为云至少有两百多种,阿里云更多,有400多种。 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就是看云厂商针对不同行业,包装出来的解决方案的数量。 目前我们整体的解决方案数量有1000多种,解决方案数量证明对行业需求的覆盖度。 Q:阿里云生态伙伴有什么特点? A:生态合作伙伴要求一眼可见的好处,例如渠道合作伙伴,帮做代理代销,例如阿里云提成给他15%,腾讯云给20%,那他肯定就更愿意卖腾讯云的。 所以这种代理代销的合作伙伴拿到的渠道提成、交易佣金的提成是差不多的。 第二,合作伙伴自己也有一些软件类产品,例如工业制造里有很多做工业软件的,面向这种行业客户输出解决方案的时候,能分多少钱?明确合作伙伴的具体边界、责任和义务权利,合作伙伴才愿意跟着干。 阿里云分行业建立生态体系,政府、金融、工业、电商等。政企也分政企的创新联盟,金融也分金融创新联盟。 这些都是行业侧的生态;产品生态:产品侧划分例如安全事业部、IoT事业部、IDC、大数据事业部;渠道生态:区域子公司会发展自己的渠道生态。 目前只有阿里云对云的生态建设比较完善和体系化,其次是华为,第三是腾讯。Q:给生态合作伙伴的分成大致多少?A:合作伙伴也分成五大类,每类不一样。 例如代理代销,纯粹帮阿里云带货,提成在15%-20%之间。 像咨询类的合作伙伴、ISV、产品集成、解决方案的合作伙伴等,按照一事一议,一个单子做下来,伙伴输出了什么?例如输出了产品,或者输出了外包定制化的服务,按照不同标准分成。 但是阿里云尽量让利。 Q:各部分毛利结构? A:IaaS毛利在15%-20%,PaaS在40%-50%,SaaS毛利率在70%以上。利润率低的原因:lIaaS毛利率很低,但是这块收入占比将近一半。 lPaaS每年有大量数据中心,大量建设成本可以分摊到运营成本上。 PaaS每年有大量的研发,阿里云现在差不多有11000个研发人员,有2/3的人做PaaS,这是很大的成本。但PaaS类的软件产品,一旦做出来了就只需要运营了。 PaaS产品运营也要消耗资源,我们整个资源有40%供给PaaS使用。 毛利率虽然高,但是和IaaS产品有一个共同特点,用户越多,从单个产品上挣的钱就越多。之前也估算过部分产品,每天如果少于100个人用是亏损,超过100个人,可以做到平衡。 因为IaaS产品、PaaS产品,最终都要消耗数据中心的计算资源、存储资源和电费带宽,用户越多,每个用户分担的客单成本就可以做到越低。阿里云的付费用户现在是350万,如果能超过500万,平均每个用户的产品成本会减少一半。 一旦突破规模效应后进行规模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