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阅读最后一页免责声明及信息披露http://www.cindasc.com1 易方达中证新能源ETF(516090.SH):一键全面均衡配置“能源产业升级”新机遇 2022年12月01日 于明明金融工程与金融产品首席分析师执业编号:S1500521070001 联系电话:+8618616021459 邮箱:yumingming@cindasc.com 钟晓天金融工程与金融产品分析师执业编号:S1500521070002 联系电话:+8615121013021 邮箱:zhongxiaotian@cindasc.com 信达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CINDASECURITIESCO.,LTD 北京市西城区闹市口大街9号院1号楼邮编:100031 钟晓天金融工程与金融产品 基金研究分析师 执业编号:S1500521070002联系电话:+8615121013021 邮箱:zhongxiaotian@cindasc.com 于明明金融工程与金融产品 首席分析师 执业编号:S1500521070001联系电话:+8618616021459 邮箱:yumingming@cindasc.com 基金研究 基金专题报告 证券研究报告 易方达中证新能源ETF(516090.SH): 一键全面均衡配置“能源产业升级”新机遇 2022年12月01日 碳排放事业是全球人类的长期共同命题:世界各国逐渐意识到节能减排的必要性与迫切性,目前全球已有131个国家提出在2070年前实现碳 中和的目标;我国明确提出“2030碳达峰、2060碳中和”目标。为实现碳中和目标,全球能源产业资本开支持续增多,发电量与装机量需求大幅提升,能源转型背景下,新能源产业发展与技术革新具备长期确定性。 能源安全议题下的能源消费结构改革:俄乌冲突引发的欧洲能源危机等问题,为全球各国能源安全敲响了警钟。从我们一次能源消费结构看, 煤炭消耗远超全球平均水平,但出于本国天然资源禀赋,煤炭生产消费基本实现自平衡;石油、天然气对外依存度较高;目前新能源在我国能源消耗中仍占比较低。因而,党的二十大进一步强调了能源安全的重要性,为能源高质量发展做出新要求与新部署。新能源行业发展在目前时代背景下具有其特殊使命与深远意义。 光伏与电动车为主导的产业升级与自主可控:“逆全球化”背景下,新能源产业链的自主可控同样受到重视。新能源产业的科技创新、自主研发生产与使用,或将破解“卡脖子”难题。“十一�规划”开始,我国 陆续出台相关补贴政策,以发展新能源技术为主导,实现产业升级。目前,我国能源转型已卓有成效,我国在太阳能、水电、风能的新增能源装机量均远远领先全球其他国家;基本实现光伏全产业链国产化,硅料、硅片、电池片及组件等各产业链主环节出货量均占全球的75%以上。展望明年,光伏产业链多个环节将具备投资机会。海外需求持续旺盛,装机量有望高增;上游硅料放量;电池设备技术不断迭代,或将实现进一步降本增效。新能源车产业链方面,全球电动车渗透率有望进一步抬升,直接带动动力电池需求。而我国动力电池全套生产装备国产化率达到90%以上,关键工序装备国产化率达到80%以上。以宁德时代为首,我国在动力电池行业呈现“一超多强”局势,2021年占全球动力电池装机量比重高达48%。叠加动力电池新技术发展促进降本增效,动力电池产业具备长期较大盈利空间。 中证新能源指数(399808.SZ):从中证全指样本股中筛选主营业务涉及可再生能源生产、新能源应用、新能源存储以及新能源交互设备等业务的上市公司证券,并选取市值排名靠前者,以反映新能源行业公司整 体表现。该指数以2011年12月31日为基日,以1000点为基点,发 布日期为2015年2月10日。 长期业绩表现优于主要宽基指数与同类其他指数:从基日以来,中证新能指数业绩表现优异,指数年化收益达到12.72%,整体优于沪深300指数与中证500指数等宽基指数的业绩表现。并且在不同时间阶段, 表现均优于中证内地国证新能源指数、国证新能源指数等同类指数。 全面均衡配置新能源细分赛道,权重股均衡覆盖各细分赛道龙头公司,兼具高投资性价比与长期成长性:根据中信三级行业分类,太阳能、锂电池、锂电化学品、锂等细分行业权重相对较高。相比新能源板 块同类其他指数,其行业配置集中度相对更低,前三大、前�大和前十大重仓子行业的配置比例分别为58.01%、71.20%、86.44%。市值相对均匀分布于不同市值区间公司,以宁德时代、隆基绿能、阳光电源等为代表的权重股均衡覆盖各细分赛道龙头公司。目前PE估值处于近�年较低百分位(4.20%),根据Wind分析师一致预期2022-2024年净利润同比增速分别为100.28%、29.03%、23.85%,兼具高投资性价比与成长空间,或迎来戴维斯双击机会。 易方达中证新能源交易型开放式指数证券投资基金(交易代码: 516090.SH,以下简称“易方达中证新能源ETF”):于2021年3月19 日上市。采用被动式投资策略,紧密跟踪标的指数,追求跟踪偏离度和跟踪误差的最小化。本基金属于股票型基金,其预期收益及预期风险水平高于混合型基金、债券型基金和货币市场基金,属于较高风险、较高收益的基金。基金管理费率为0.15%,托管费率为0.05%。 基金经理:张湛先生。2009年起从事金融相关工作,曾任易方达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投资发展部数量化投资研究员、指数与量化投资部量化研 究员、指数及增强投资部投资经理。2020年3月起,担任指数投资部基金经理。2021年3月起任易方达中证新能源交易型开放式指数证券投资基金基金经理。投资经理年限2.68年,在任管理基金数目15只。 截至2022年11月18日,在管基金总规模56.77亿元。 风险因素:以上结果通过历史数据统计、建模和测算完成,在市场波动不确定性下可能存在失效风险。 目录 一、新能源行业具备长期投资价值6 1.1、碳排放事业是全球人类的长期共同命题6 1.2、能源安全议题下的能源消费结构改革9 1.3、光伏与电动车主导的产业升级与自主可控11 二、中证新能源指数:优质赛道中的“优中选优”18 2.1、指数基本信息18 2.2、指数表现:长期业绩表现优于主要宽基指数与同类其他指数18 2.3、行业分布:全面均衡配置新能源细分赛道20 2.4、市值分布:成分股均匀分布于大、中、小市值公司22 2.5、估值水平与盈利空间分析:兼具投资高性价比与成长空间22 2.6、交投活跃度分析:成交额持续维持历史较高水平23 2.7、指数成分股:权重股均衡覆盖细分产业龙头公司24 三、易方达中证新能源ETF27 3.1、产品信息27 3.2、基金经理27 风险因素29 表目录 表1:全球碳排放相关会议与主要协定进程7 表2:全球主要地区或国家的碳中和目标情况(节选)7 表3:各企业光伏电池技术转换效率情况15 表4:2021年全球动力电池装机量TOP10企业17 表5:中证新能源指数基本信息18 表6:中证新能源指数与宽基指数业绩情况对比(自基日以来)20 表7:中证新能源指数与宽基指数、同类其他指数业绩情况对比(近5年)20 表8:中证新能指数与同类指数行业分布情况(中信三级行业,节选权重TOP10行业)21 表9:中证新能指数前十大权重股基本信息24 表10:中证新能源指数与同类其他指数重仓股与集中度对比(节选权重TOP10个股)25 表11:易方达中证新能源ETF基本信息27 表12:基金经理管理产品信息27 图目录 图1: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亿吨)6 图2:2010-2021年全球能源转型技术年度投资规模情况(万亿美元)8 图3:1.5℃气候目标下全球发电量和发电电源装机容量情况(2018、2030、2050年)9 图4:2021年我国与全球一次能源消费结构对比10 图5:2000-2020年我国能源进口依存度10 图6:按国家/地区分列的可再生能源新增装机容量(GW)11 图7:2013-2021年我国光伏新增装机容量(GW)与全球占比情况12 图8:2013-2021年我国水电新增装机容量(GW)与全球占比情况12 图9:2013-2021年我国风能新增装机容量(GW)与全球占比情况13 图10:光伏全产业链13 图11:我国及海外多晶硅产量情况(万吨)14 图12:我国及海外硅片产量情况(GW)14 图13:我国及海外电池片产量情况(GW)14 图14:我国及海外组件产量情况(GW)14 图15:2022年前三季度新增光伏装机量(GW)15 图16:2022年1-10月国内组件出口量(GW)15 图17:中国新能源汽车月度产销量(万辆)16 图18:中证新能源指数与宽基指数净值走势比较(自基日以来)19 图19:中证新能源指数与宽基指数、同类其他指数净值走势比较(近5年)19 图20:成分股行业权重分布(%,中信三级行业)21 图21:成分股行业股票数目分布(中信三级行业)21 图22:成分股流通市值权重分布(%)22 图23:成分股流通市值数目分布22 图24:近�年中证新能指数估值水平(PE_TTM)23 图25:分析师一致预期净利润及其增速23 图26:分析师一致预期EPS及市盈率水平23 图27:中证新能指数日均成交情况24 一、新能源行业具备长期投资价值 1.1、碳排放事业是全球人类的长期共同命题 18世纪以来,化石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开启了近代世界工业文明的历史大幕,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提升和 经济发展。与此同时,工业化进程带来了大量碳消耗与温室气体排放,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从1960年的 94.64亿吨上升至2019年的343.44亿吨,加速引发了全球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和极端天气频繁出现等问题。因此,为了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世界各国逐渐意识到全球减排和推进能源革命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图1: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亿吨) 400 350 300 250 200 150 100 50 1960 1962 1964 1966 1968 1970 1972 1974 1976 1978 1980 1982 1984 1986 1988 1990 1992 1994 1996 1998 2000 2002 2004 2006 2008 2010 2012 2014 2016 2018 0 资料来源:Wind,信达证券研发中心数据日期:截止2019年12月31日 1992年5月9日,联合国大会通过了全球首个关于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应对全球气候变暖问题的国际公 约——《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并于1994年3月21日生效,这为国际社会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问题上 进行国际合作提供了基本框架。截至2022年11月,该公约已获得198个国家批准,缔约国几乎全球普及。 1995年开始,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UnitedNationsClimateChangeConference)每年召开,并先后达成了 《京都议定书》、《哥本哈根协议》、《巴黎协议》、《格拉斯哥气候协议》等协定,分别对温室气体减排量目标、全球气温升幅限制、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关于减排的资金技术支持行动等做出了明确规定与计划。截至2022年06月,全球已有131个国家提出在207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并具体规划2030年过渡期温室气体减排目标。其中,18个国家已立法,38个国家发布相关政策文件。绝大多数国家与地区承诺2050年实现碳中和,如:欧盟、日本、法国、英国、美国等;德国、瑞典等国家计划实现碳中和的时间更早。2020年9月22日,第七十�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习近平总书记宣布,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二 氧化碳排放力争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2021年10月24日,国务院又进一 步下发了《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意见》、《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相关文件,构建了中国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的顶层设计,并明确提出几个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