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科临床专家交流居家防控结论:疫情放松管控的背景下,感染后居家期间,做好指脉氧血氧心率监测,常备对症治疗药物(解热镇痛类、感冒缓解症状类)是有必要的,对于有基础疾病老年人,有条件可准备供氧设施(制氧机,氧气罐,氧气瓶),感染后第一时间入院接受抗病毒用药,单纯为新冠需求准备家用呼吸机没有必要,如果真到需要呼吸支持的程度在家治疗也搞不定。 居家抗疫相关上市公司:制氧机(鱼跃医疗),指脉血氧仪(鱼跃医疗,康泰医学,可孚医疗),呼吸系统对症药物(以岭药业、华润三九、葵花药业等),大部分是疫情相关主题投资,即使兑现到业绩上也有较大不确定性。 药店(重要的零售渠道)相关市场测算:制氧机,按照新增100万台的一次性需求(提示数量级可能有较大偏差),1台出厂单价1000元计算,对应新增10亿市场,目前国内市场在40亿左右,鱼跃约50%市场份额。 指脉血氧仪,按照新增1亿台的一次性需求(提示数量级可能有较大偏差),出厂价40元,对应40亿市场,目前国内市场需求预计在10亿以下。呼吸系统用药,按照客单价50元(出厂),2亿人次测算,对应100亿市场需求,目前国内呼吸系统OTC用药在200-300亿量级。 从投资角度,常规业务有基本面、估值水平合理的公司包括华润三九(23年看20X,550-600亿市值),鱼跃医疗(23年常规业务16亿利润,给25X,400亿市值),药店相关公司等。 以岭药业资金和博弈程度较明显,常规业务23年不到20亿(23年常规业务的利润不好定义和预测,21-22年持续有新冠疫情受益),给20-25X,对应400-500亿。 康泰医学常规业务2-3亿利润,给25X,对应约50亿市值,目前市值有所透支,是血氧仪相关主题。提示新冠相关主题参与会有较大的波动性,而且上述公司的利润增厚情况有不确定。 哈医大二附院呼吸科副主任医生哈尔滨重启方舱医院原因,哈尔滨疫情和收治能力主要问题不是收治能力,是防控的问题,大部分是轻症,对正常医疗资源影响不大。 抽调在专科医院的医护人员去放舱支援,20年重症多,目前状态轻症多。 以前是重症送到哈尔滨,现在不同的程度采取不同措施,重的病人集中在1-2个医院。传染病最主要的问题是隔离。 治疗方案没有问题,防控的角度不是这样,救治中心接触新冠病人需要闭环管理,呼吸道传染病的医院有专门的要求。所有患者清退,不允许收治其他患者。 感染者有什么样的状态需要进入医院治疗无症状感染者不需要治疗,病人要分层要评估,轻型、普通型要分类,影像没有问题归为轻型,问题不太大,影像有问题和发病初期的患者是重点关注的对象,发病2-3天的病人。 高龄病人都有基础病,家里需要有氧气,制氧机或者氧气瓶,如果有慢性呼吸衰竭,建议备无创呼吸机。进入呼吸科住院的患者,都是呼吸道基础疾病,合并感染,或者心血管疾病感染后心衰,脑梗等。 如果有高龄的患者,建议准备氧气,11年甲流的重症比现在Omicron的重症还要多,一旦感染容易合并其他感染,会诱发加重基础疾病。儿童和老年人高热症状如何处理发热是体内炎症感染的表现,不会主张积极退热,对感染和炎症没有帮助,体温超过38.5度可以考虑用。老年人是比较特殊,心律和呼吸频率都要增加,还是需要用,给的剂量比较小,建议备用,咨询医生的用量建议,尽早送医。 儿童小朋友状态比较好,单纯发热和上呼吸道感染,没有呼吸窘迫和缺乏氧气,可以居家。退烧药物:非甾体抗炎药,如果有基础病,布洛芬也是慎用的。 一般干预的氧疗措施,家用制氧机是否可以替代,氧气罐是否可以替代氧气罐和制氧机理论上是类似的,差别不大,家用的压力也很难达到医院的高流量。 如果病人因为新冠肺炎导致的血氧下来,不建议家里治疗了,如果是呼吸基础疾病,慢性呼吸衰竭,如果感染了影像还没有问题,在家里吸氧没有问题。 如果单纯肺炎导致的缺乏氧气,血氧明显下降的病人不多,真的下降这么多,老年人确实需要到医院。年轻人呼吸困难明显,可以用制氧机,会有帮助,对于自限性疾病的氧疗。 氧饱和度在95%以上没有必要吸氧,饱和度低可以吸氧。 家里经济条件能允许的情况下,流量越高越好,标记的流量往往是偏低的,呼吸科气道疾病慢阻肺,低流量吸氧,太高容易二氧化碳中毒,一般2-4L,不超过4L,重症肺炎造成的缺氧,氧流量越高越好。 小的氧气罐达不到流量要求,如果医用大的氧气更好。 重型患者的呼吸支持,家用双水平无创呼吸机是否可替代和吸氧情况类似,如果单纯因为肺炎到上家用呼吸机的程度,不能在家里治疗了。无创呼吸机大多数是气道疾病,慢阻肺为主,肺炎用到无创呼吸机挺危险。 肺炎主要是乏氧,如果肺炎病人需要呼吸支持,需要插管上机了。 有一种情况例外,本身患者有呼吸道的基础疾病,慢阻肺或者肺纤维化,感染新冠加重了原有基础病,可以准备呼吸机。有条件,用抗病毒药物也可以,早期用Paxlovid,过5天后价值就低了,发病把药吃上。 目前临床对于中重症患者能否及时使用辉瑞Paxlovid或者中和抗体现在定点医院还有Paxlovid的药,有风险往重症转的病人有药可用,问过的医生都没用过国产的药阿兹夫定。 现在不怎么用中和抗体,有用免疫球蛋白。 新冠肺炎和社区获得性肺炎对老人的危害谁更大文献很多情况不太一致,有症状患者还是有一些,对老年人群,尤其是有基础病的,还是要重视。 11年甲流H1N1,发热门诊一晚上几百个患者,如果是高龄有基础病,感染了造成的合并症状是避免不了。 大医院对哮喘,慢阻肺等基础呼吸疾病的治疗和基层医院没有疾病,最难的是基础病合并的复杂病原体感染的患者。基础病的影响比年龄因素更重要。 老年人接种疫苗的风险收益评估有的人过敏体质,有过敏性休克,有的人担心疫苗的不良反应,从风险收益比来说,为放开做准备,尽可能打疫苗。 有的患者,自身免疫病或者肿瘤,打疫苗确实有风险,保护效率不是特别确定,获益多还是风险多是不确定的。 Longcovid影响Longcovid的影响不明确,临床医生对新冠关注也没这么多,从个人反馈来说影响不大。新冠包括呼吸道和其他系统可能都有影响,本身就是影响全身。 上海瑞金医院呼吸科副主任医生上海疫情的规律,哪些感染者到医院,哪些到方舱接受治疗阳性病人分为两种,轻症和无症状,或者有明确肺炎表现的。 明确有症状的患者,纳入到隔离定点医院。 判断的几个标准,基础疾病和高危因素,重点关注,如果有明确症状即使明显症状,也到隔离医院,对于青年人没有症状到方舱;具体指标更难量化,血氧鉴定是直观方式,新冠感染的病人缺氧不是显著,对所有阳性的患者都会做血氧检测,如果血氧不好,低于正常水平,年轻人水平在95%以上,老年人也在93%以上,很少低于90%,再结合具体情况来看,确诊感染,有条件的情况CT可以照都可以,如果感染人数比较多,也不会按照CT去评价,也有无症状和轻症患者,CT照片有肺炎也会关注。 但事实情况,高密度感染的背景下,也做不到每一个患者都去照片,光靠放射科医生是不够的。老年人居家感染的准备居家的概念,关于症状持续时间也重要,如果持续时间比较久要关注。免疫力好,能较快轻度病毒,免疫力差,症状持续时间长,比较多,是直观去关注和评估的。 以上海为例,通过核酸检测发现阳性,方舱和定点医院没有很大容量去消化检测阳性患者,非常难找到合适的医疗环境,大多数情况都是在居家和封控环境去做评估,有部分人出现病情症状波动。 老年人群是目前新冠更容易去累计的,疫苗接种率不好,自身免疫功能和状态也不好,病毒清除能力弱一些,会导致病情持续时间更久,形成并发症和基础疾病。 血氧仪,指脉氧的监测是重要的,可以作为评估感染后身体状态的情况,血氧仪看氧饱和度和心率,是必要的。 体温,氧饱和度,心率纳入到日常居家评估体系,不舒服且没有办法就医,提供的临床信息能反馈生命体征和疫情。 有基础疾病,特指心肺功能不全的患者,本身血氧形成通过肺和心协作完成,会关心感染后状态基础疾病的不稳定,影响到内部缺氧的影响程度,可以考虑家中准备制氧机,作为保障和后备是没有问题的。 氧气瓶和氧气罐和制氧机的差异是可持续性,需要更换或者充气。 制氧机没法让氧气浓度特别高,目前大部分家用制氧机很少到10L,大部分到5L,居家作为改善缺氧情况就够了。如果能更换钢瓶,可及性好,升数和流量也没有问题。 家用呼吸机没有必要,除非有很好的医学专业知识,家用是针对慢性心功能不全的患者,有很多医疗相关的事件,需要去调整参数,不建议居家环境用。 药物必须要准备,比制氧机更重要,病毒感染又症状后,和感冒等呼吸道症状类似,有症状阶段能用药缓解尽量用药缓解,不要硬抗。和常规的呼吸道病毒可能不一样,传染性最强的呼吸道病毒,没有季节性。 家庭储备的药物:解热镇痛药,体温超过38度以上,用非甾体抗炎药;中成药,连花清瘟、抗病毒,板蓝根等,对心理状态也有帮助;抗生素,感染新冠后出现继发性感染,出现黄痰的情况用抗生素药物有效果;止咳药物,1/3的患者有咳嗽症状,过敏性咳嗽,气道高反应性和气道过敏。 老年人,需要把基础疾病控制好,基础疾病不控制好问题很严重,糖尿病,高血压,慢性脏器功能不好等,如果出现感染,自我评估的方法很明确,如果有明确症状改进去医院。 如果发烧,居家环境也可以用药,遇到判断不好的情况线上问诊咨询。 小朋友,12岁以下的儿童,不能按照成年人的剂量和标准用药,需要做剂量调整,但基本对症治疗的点是不变的。儿童发烧的强度和成人不同,会出现较高的体温,甚至39.5度以上的情况,成年人很少。 对症治疗一直都是核心手段,对因的治疗不是都有机会难道,需要去医疗机构,抗病毒有时效性,治疗周期窗短,超过7天没有必要,3天以内有必要,可及性也不好。 是否建议Paxlovid使用高危患者,确定感染,用P药或者国产药,是有很好的保护作用。早期确诊后用药是必须的。 在医院才能用上,国内是分人群的,阿兹夫定在九版指南地位是比较高的,阿兹夫定的可及性没问题,需要看病的有症状的人。目前看到的情况,发现阳性还有转运过程和时间,到固定医疗机构才会去用。 中和抗体和免疫球蛋白等,是针对重症和危重症患者,病人多了不能保证都能获得很好的治疗。上海高峰阶段,不是每个重症病人都能到相同的治疗方案,资源相对紧缺。 阿兹夫定副作用接触不多,瑞金医院早期用P药和VV116更多,副作用可以参考一线治疗HIV的人群情况,安全性不用太担心,治疗过程的没有 RCT临床研究数据。 小朋友没有临床数据,不太能用。 基础疾病和高危患者是否建议打疫苗会更需要担心,国家的全方位保护要撤掉,个体面临风险提高,打过疫苗会比没打过疫苗更安全。过去没有打,能打就打,灭活疫苗需要一定时间起效,时间窗要抓紧。 大样本人群打了灭活疫苗,有个别是严重的疫苗相关不良反应,大部分人群安全性很好。其他的呼吸道疾病疫苗,流感和肺炎疫苗,也有接种必要。 LongCovid的风险评价反复感染的频率,感染后重症的情况有关系。 重症患者器官损害比较明确,认知功能障碍的问题,和病毒入脑有关系,新冠病毒的反复感染性质和普通呼吸道病毒不同。重症患者的药物治疗导致的病毒感染纤维化和冲击,全身的不良反应,增加longcovid的症状。 国内的情况看,很少反复多次感染,现象不明显。 反复Covid感染加速肺部功能衰竭,理论上会对制氧机和呼吸机的需求有增加,新冠病毒是噬肺病毒。基础心肺功能不全,进入慢性缺氧,指脉氧低于90%,建议家庭氧疗。